关键字:协调产业地区三角洲区域长江城市一体化发展经济
摘要: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之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客观上使长江三角洲区域迫切需要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在区域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点轴开发及区域城市的网络化发展方面更要注意加强协调与交流。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长江三角洲人文荟萃、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它以只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6.2%的人口。长江三角洲地区所有城市都已取得长足发展,其经济基础和发展后劲都有相当实力,为海内外所瞩目。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以来,长江三角洲呈现出持续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世界和区域经济向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能够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部门带来共同的利益,能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因此它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就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中国加入WT0,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当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在一体化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潜力的充分发挥。
二、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括起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在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产业发展自成体系,区域内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在自然条件上较为相似,矿产资源和原材料都相对缺乏,因而该地区在工业发展方面,以外来资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加工工业普遍较为发达,这也是推动区域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受条块分割的影响和不同行政区地方政府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个地区产业发展往往自成体系,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三地普遍存在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的问题。在制造业发展方面,沪、苏南、浙北三地也是自成体系,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此外,沪、苏南、浙北在交通、通信、信息等基础产业发展上也缺乏有效协调和统筹规划,在环保、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缺乏通盘考虑的区域性合作。由于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因而没能形成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没有发挥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区域内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比较优势。由于缺乏规模集中经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内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并进而影响到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在产业组织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缺乏有效整合与协调。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区域产业组织的整合与协调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尽管目前江苏、上海拥有较多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同时拥有众多的中小企业,使产业组织的整合与协调具有了基础。但到目前为止,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并没有形成较多的区域性行业或产业组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二)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较大限制。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对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浦东的进一步开发、开放,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将具有增强趋势。但是,由于受行政区划和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各部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依然存在很大限制,特别是一些短缺要素的流动,如资金、人才、技术流动更是受到种种不合理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内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进程,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分城市发展缺乏准确定位,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缺乏整体协调分工。从地理分布上看,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目前已经形成几个比较大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中的主要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沿江沿海大中型城市。在这些主要城市之间同时还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规模不等的小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内各城市在积极发展对外合作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和协调发展,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在城市发展战略上缺乏统一协调,在城市职能分工上也没有进行通盘规划。换句话说,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在发展规划上缺乏整体观念,没有进行战略上的协调与分工,部分城市没有准确分清自己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发展缺乏特色。再加上区域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落后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这在客观上直接导致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对滞后,使区域内合理分工和产业优化布局的巨大潜力远未得到发挥。同时,还在客观上阻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点一轴”开发和网络化发展进程,影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削弱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对外竞争力。
由此可见,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在一体化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区域内各地区应从国家高度、战略高度,在区域内部整合与对外协调上认真思考解决的办法。
三、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协调和规划,从总体上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一个区域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从本区域利益的角度出发的,当某一产业的需求空间比较
大时,特别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的这一产业都会有所发展,不会存在很大的竞争。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同区域的同类型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行政的分割性使得这一竞争加剧。这就需要加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协调和规划。长江三角洲整体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必须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这一契机,积极配合各区域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互补。调整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积极发展区域外向型经济。对于区域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应加强整体统一规划。要根据区域内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特征,深化产业分工,建立合理的制造业分工合作体系。要根据发挥优势和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和积极提高本区的制造业技术水平,使区域重点产品制造和产业发展合理分工。要注意从总体上提升区域产业技术水平,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群,推进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考虑采取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以上海为区域发展核心,以南京、杭州、宁波等主要城市为区域发展节点,以沿江、沿海及区域内主要交通线为基本轴线,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网络型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上海市应重点把贸易、金融、科技、信息抓上去,利用贸易中心力量,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还要把技术相对落后的工业分出去,推进区域产业传递进程。通过改革和重组,突破地区分割,形成和壮大一批区域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使钢铁、石化、汽车、家电和信息产业等主要支柱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效益。 论文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来自
要注意加快区域基础产业的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长江三角洲综合交通、通讯体系,考虑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进行联合投资、协调发展,以完善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现代化交通、通讯网络。
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沪、江、浙应注意加强相互间的实质性协调与合作。比如,在旅游产业发展上,上海、苏南、浙北完全可以利用宁杭沪甬及即将建成的苏嘉杭高速公路沿线快速、便利的交通条件,共同探索实施跨地区旅游联锁经营,联手开拓长江三角洲旅游金三角,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与江、浙旅游景点多、文化内涵深、地方特色强和都市、山水、风光互补的优势,进一步开展多方位合作,建设苏、浙、沪大旅游圈。
(二)加强产业组织的整合与协调。跨区域产业组织的整合与协调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利于在长江三角洲整体区域形成产业网络。由于长江三角洲各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区域生产要素构成比例不相同,这决定了各区域比较成本优势上的差异。产业组织的整合与协调有利于广大的中小企业在分散的同时交织出相对的稳固性,并使中小企业面对求新求变的市场趋势,能利用其生产组织形态的轻巧特色,灵活地变化其生产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作为中心企业的大企业通过产业网络,可以集中力量于主要工序、核心技术或部分生产,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专业性技术、生产能力和较低的工资水平,加强生产能力和创新性,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跨区域产业网络的形成,还有利于长江三角洲众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其依赖的核心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从而增强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打破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强化区域整体发展观念,使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努力形成区域发展的统一大市场。市场是资源配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一体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更为有效,
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建立一个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使分工与合作通过市场来完成,从而使区域内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江苏、浙江、上海由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经济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因此,长江三角洲区域要努力建立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跨区域的市场体系格局,坚决打破区域内地区贸易保护主义,共同培育、建设并开放面向本区和全国的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统一大市场,争取实现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等各类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四)加快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建设,推进区域城市发展的一体化协调。城市发展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依托及表现形式。长江三角洲地缘上属于同经济板块.都市连绵带即城市群的形成将有助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顺利进行都市连绵带的形成同样也有助于弥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资源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由于都市连绵带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联结各城市的网络系统的健全和完善程度。因此,应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在交通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商品流通系统、金融系统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与协调,加快区域城市发展的一体化水平。
此外,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还要注意加强两省一市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和区域经济服务体系的交流与合作,健全区域发展的协调、磋商机制,特别要加强区域内各个地区之间的政府协调沟通机制。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但是市场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区域内部许多问题的解决还有待地方政府的协商与交流。因此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还有必要成立由苏、浙、沪两省一市政府共同参与的地区领导小组或区域规划委员会,共同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城市规划,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中的重大问题。有必要建立由区域内城市共同参与的经济协商制度,组建地区性的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机构,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地区之间的经济矛盾。
总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实质是一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也应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尤其在区域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点轴开发及区域城市的网络化发展方面要注意加强协调与交流。
参考文献:
[1]余中.从国家高度看区域互动[N].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2-06-20(第三版). [2]杨春锁.江浙沪合力提升整体竞争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2-05-14.
[3]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5]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6]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7]陆炳火.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