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淮安市2010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

2024-07-22 来源:欧得旅游网
淮安市2010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

2010年我市经济体制改革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个主线,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改革促转变、促调整、保增长。 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稳妥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按照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制定《淮安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调整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做好新组建部门的职能调整、人员编制划转工作,完成市政府各部门的“三定”工作。研究和推进县(区)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市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进一步规范程序,加强监督,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强化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和清理工作,使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成为全市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规范执法,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效能。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的能力。(市法制办)

(三)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环节、办事流程逐项清理,按照“环节最简、速度最快、服务最优”的要求,进一步削减保留项目的前置条件,压缩办理时限,缩短循环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实行涉企审批“扎口”服务,确保并联审批的项目进入联审程序,确保《强化涉企并联审批意见》落到实处;继续强化规范审批,进一步落实“两书”(即核准通知书和备案通知书)办理制度;强化职能归并,对明确进中心的职能归并部门的人员和审批事项迅速督查到位,实行“一窗受理、同步审核、网上运行、限时办结”。(市法制办、行政审批中心)

(四)不断完善政务公开积极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进一步完善市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加快县(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年内实现市县(区)平台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加强督查考核,杜绝未经审核确认的行政权力和未在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行政权力行使情况的发生。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不断提升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水准。(市软建办、经济信息化委) 二、着力突破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一)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稳定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构建市、县(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加快土地流转服务站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改造升级步伐,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增长机制,逐步建立以粮食实物作为参照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确保不低于农民直接经营收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组成机构,提升纠纷调处仲裁水平,力争土地矛盾纠纷调解仲裁率达70%以上。(市委农工办)

(二)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一是努力提升合作组织的层次,推进合作组织做大做强。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农户、带动农户比例分别达55%和60%以上,力争每个县(区)组建1个合作联社;每个乡镇有10个营销额300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合作组织兴办或参股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引导和支持合作组织按照统一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标识,进行包装和销售,提高农产品质

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合作组织创建农产品品牌,力争年内每个县(区)新申报农产品品牌10个。二是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扩大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改革的范围,提高农民土地经营收益,确保入股农户利益以及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规范组建程序、运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方式,力争每个县(区)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不少于5个,全市达100个以上。三是积极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产权主体,理顺分配关系,规范经营行为,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权益。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投资、劳务、技术、消费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四—4—是按照因地制宜、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的原则,有步聚、分阶段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在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以明晰产权为重点的主体改革任务。(市委农工办、市农委)

(三)不断推进农业保险创新投、承保工作程序,完善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探索帮助特困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和化解承保农户道德风险的有效办法,稳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确保三麦、水稻承保面达到85%以上,能繁母猪和奶牛投保率均达100%。稳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高效农业保险试点。(市委农工办,市保监行业协会)

(四)深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制定出台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按时完成改革任务并进行检查验收;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的管理,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市委农工办,市编办、教育局、财政局)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一)继续优化所有制结构

1.优化公有制经济结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优进劣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向企业的主营业务集聚。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市属企业“管理创新年”活动,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加快建立国有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产权管理、经营业绩考核、薪酬分配制度。(市国资委)

完成市轻工资产等8个资产公司的整合工作,妥善处理好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确保面上稳定。鼓励改制企业靠大靠强,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研发、生产、市场和人才培养能力。发挥现有龙头企业在品牌、资金、规模、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开展联合重组兼并,形成若干个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带动产业升级,提升行业竞争力。(市经济信息化委) 2.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制定和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对企业执行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法规、政策的监督检查;引导民营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认真落实国家鼓励民间经济组织投资的政策,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市经济信息化委)

3.大力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完善和积极向上争取利用外资政策,深化外资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加快开发区制度创新,建立园区对接、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机制,提升开发区外资集聚水平;完善境外投资核准体制,加强境外投资监管、保障体系建设;以省级淮安软件园等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落实国家及省、市有关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重点支持企

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出口规模。(市商务局) (二)加快发展要素市场

1.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按照“培育一批、股改一批、推介一批”的总体要求,以优势骨干企业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大力开拓境内境外资本市场,寻求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加速形成培育、股改、辅导、审核、发行上市梯次推进格局。加强企业上市的财政扶持,争取设立上市“创投”引导基金。搭建企业与券商、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三大中介机构交流合作的服务平台,做实企业入会辅导、申报上会等方面的外围工作,确保企业顺利通过券商内核、省证监局辅导验收及材料申报等环节。力争年内实现1家企业进入中国证监会的审核。(市上市办) 继续扩大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发行。建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风险投资基金投向民营高科技企业或有市场前景的高校校办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资金提供较好的退出渠道。建立健全市场风险的科学评估与监测系统以及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评估机制。(市金融办、银监局、科技局)

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规范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一是坚守耕地红线,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扎实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争取全市6个县(区)申报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2010年度全部开工建设,项目实施完成率达30%以上。二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坚决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严格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严格规范征地行为,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征收土地一律实行征地、补偿、保障“三同步”办理。三是规范土地供应、价格形成机制。明确公益性用地的范围,巩固和坚持经营性用地实行拍卖、招标、挂牌方式出让,工业用地除国家规定可以协议出让外,应全部实行市场化交易;建立规范的基准地价制度和协议出让最低价制度;全面推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价格机制。(市国土资源局) 3.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与人才市场。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规划,加快推进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构建劳动力合理流动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4.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模工业企业40%以上建立研发机构,主导特色产业60%以上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系架构;改革运营管理体制,完善各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加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建设,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探索多种技术产权交易的服务方式,促进技术资本化进程;扩大高新技术转化的投融资渠道,大力引入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机制,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提供金融支撑。(市科技局)

5.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体系。按照省统一部署,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减排长效机制,逐步推行排污权交易价格制度改革,将排污指标“价格化”。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污水处理费制度和资源综合利用价格的改革。(市环保局、物价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

6.搞好行业协会及市场中介组织改革和发展。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筹办、业主或执业者自主申办等方式,加快培育与发展与我市产业结构、地区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业协会体系;坚持“政会分开”,加快行业协会由官办向民办转变,实行“人员、财务、场所、职能”与政府部门的“四脱钩”;健全行业协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等组织体系,完善行业协会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大行业协会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强行业协会自律、诚信建设,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度。(市发改委、民政局、监察局、

经济信息化委、编办、财政局)

坚持规范管理与培育发展并重,营造有利于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培育壮大一批社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加强对技术市场中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参股和进入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土地中介服务市场,建立土地市场中介机制。(淮安工商局,市经济信息化委、科技局、国土资源局) 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绩效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系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的投入。推进财政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引导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市财政局)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进浦发银行来淮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市区信用联社向农商行转制步伐,推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各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进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发展,丰富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加快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设,成立再担保公司,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担保机构评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管制度,打造“诚信淮安”,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和政府公信力的显著提高。(市金融办、经济信息化委、人行淮安市中心支行)

五、进一步推进民生领域的改革,切实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

(一)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城乡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清理规范改制学校,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创新办学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小升初”改革的相关政策,完善中考办法,建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管理和办学模式,依据地方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有技能、肯吃苦、会创新”的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和流动机制(市教育局、人力资源保障保局) (二)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建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制度。二是明确政府举办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落实9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实施国家和省定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四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选择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等重点和难点方面改革的探索,为公立医院改革积累经验。改革公立医院运行、补偿机制,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

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五是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市医改办、发改委、卫生局、人力资源保障局、财政局) (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和运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出台我市支持鼓励发展文化企业的政策措施,重点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文化物流网络,形成以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和影视节目市场为龙头,以演艺娱乐、工艺美术、信息和旅游服务为重点的文化市场体系。(市文广局)

(四)稳妥实施公用事业改革。推进城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及监管内容,完善公用事业监管制度体系和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资金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元化投资体制。(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城管局、财政局)

(五)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全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围绕让更多民众享受更好的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城乡统筹步伐。将城镇非从业居民、高校学生统一纳入居民医保体系,确保参保率在95%以上。居住在乡镇的城镇居民参加新农合,农村居民及农业户口的中小学生以家庭为单位整体参加新农合,以县(区)为单位实现全覆盖。出台事业单位参加生育保险办法,将生育保险向事业单位拓展。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年底各县区新农保制度建立率达100%,基础养老金发放达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80%以上。二是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将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00元/月、160元/月;规范城乡“低保”管理,严格实行分类施保,真正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切实解决“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高“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改善其生活条件。三是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保障。到2010年底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比重下降到1.2%;对全市廉租住房的租赁补贴完成“提标扩面”工作,廉租房租赁补贴实现应保尽保。建设廉租住房886套、经济适用房3000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六、不断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为深入推进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市发改委)

(一)进一步提高改革统筹协调层次落实市级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的办事机构,解决必要的办公经费和条件,更好地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参谋、协调作用。

(二)完善部门改革联络员制度研究出台市级部门改革联络员工作考评细则,建立激励机制。 (三)加强县(区)发展改革部门统筹改革的工作指导将县(区)年度改革要点的制定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定期开展县(区)改革交流活动,推动县(区)加快建立改革统筹协调机制。

(四)加强改革队伍的建设配备好联络员,把思想解放、工作认真、文字基本功扎实的同志充实到队伍中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培训活动,采取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讲课、组织外出培训考察、组织改革典型现场观摩等形式,丰富培训学习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