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知识童话,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育学生懂得看问题要全面,不可片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成功之处,也有遗憾的地方,值得开心的是,在教学中我使用了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导入方式和讲解方式,具体表现为:
一、创设情境,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好奇的心理,我在上课前让孩子们猜谜语: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尾巴。
这是谁呀?孩子们自然会想到小蝌蚪,从而导入课题,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二、图文结合
低年级孩子具有形象直观的思维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图片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导入课题前,让孩子观察蝌蚪在池塘中游水的图片,让孩子说一说:你看见了一群怎样的小蝌蚪呢?孩子们兴趣高涨,说的很不错,我看见一群小蝌蚪,长着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通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孩子的说话和表达能力。
三、扎实有效、各有侧重地进行生字教学
生字学习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各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学习生字,例如:在学习“睛”时强调读音是后鼻音,在学习“腿”时,强调部首“月字旁”,
提示孩子们月字旁的字一般跟身体的某一部位有关,并且让孩子们再说一说,月字旁的字还有哪些,孩子们说的很不错。同时在教学生字中,我将学习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孩子们自己利用方法去识记生字,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读说结合,多种形式训练孩子的读说能力。
(1)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会;
在教学地三小节时,我引导孩子们思考,当小蝌蚪遇见乌龟妈妈时,它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说,体会到小蝌蚪的心情是激动而兴奋的。然后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蝌蚪,带着激动兴奋的心情读好“妈妈,妈妈”,在读中感受小蝌蚪以为自己找到妈妈兴奋和激动之情;
(2)在具体句式中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在学完二、三小节后,让孩子根据板书,尝试说说青蛙妈妈的特点,在学完课文后,让孩子说一说,小蝌蚪的变化过程,通过这样的说话训练,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一、朗读形式单一;
在教学中,我过多的将时间放在了写字训练上,因此朗读的训练时间就不足了,只是单一地指名孩子阅读,没有让孩子多样形式地去朗读,这一缺憾我将利用早读课时间去弥补,让孩子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孩子的朗读兴趣;
二、说话训练不够深入;
今天下午,我有幸去参加了低年级的教研活动,“夯实训练,凸显年段特点”,杨林小学的昝老师执教的正是《小蝌蚪找妈妈》,听后另有一番独特的体会。课后,高老师指出,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可以更深入一些:小蝌蚪先( ),再( ),然后( ),最后变成了怎样的青蛙?让孩子们选取两个青蛙特点说一说,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孩子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