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2011
EDUCATIONALRESEARCHGeneral,No.381
(总第381期)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走向分析*
陈金芳
[摘
要]高考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公正选拔人才和全面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高考招生制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教育全局。《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我国未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实现“教、考、录”三者相对分离,逐步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关键词]高考模式;高考招生制度;教育质量;人才选拔
[作者简介]陈金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88)高考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正选拔人才的关键环节,必须长期坚持。但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仍有不完善之处,有待深化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事关教育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的思路和对策,稳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一、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自1952年形成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以来,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改革路上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并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人们的“大学之路”越走越宽。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27万人,1998年108万人,2002年320万人,2010年达到657万人。在我国高等——————————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及对
策研究”(课题编号:DHA050105)研究成果之一。
—64—
教育发展壮大的历程中,高考在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和人才选拔的公正性,以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功不可没。但高考内容和形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第一,高考本来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结果却变成了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唯分数”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目前仍以“分数”作为其教育教学的核心,“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学生的根本标准,也成为评价老师的根本标准,还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标准。“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严重妨碍我国中小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二,“一考定终身”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长期以
来,我国一年一度的高考几乎成了“一考定终身”的代名词,似乎人们一生的命运就是通过高考得以基本定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选择也体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导致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与高考单一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继续沿用选拔少数精英的高考形式,已难以适应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对人才选拔多样化的需求,要求扩大考试招生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可见,“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形式已难以适应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多样化招生、自主招生已进入改革的视野。要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改变学生基本上处于“被选择”的状况,要尊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可自由选择多个学校,参加多次考试,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查、择优录取。
第三,高考太重知识基础,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人才的成长尤其是杰出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从知识基础上为进入高等院校做好必要准备,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从身心承受能力上、从思维方式上、从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上为进入高等院校奠定一定的基础。美国学者麦其路普曾指出,一名学生在大学取得成功,大约有六种品质会发生作用,这些品质包括智力、创造力、好奇心、抱负、勤奋和坚韧。这些品质都非常重要,并相互补充,比如说勤奋和坚韧就是智力的很好的替代品质,科学史上懒散的天才和勤奋的
[1]普通人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爱因斯坦在1935
成长成熟,才能迸发出创造性火花。
如果我们承认现行高考是对智力的有效测量(当然不完善),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测量学生的其他品质呢?现行高考显然考不出学生的好奇心,也考不出学生的抱负和坚韧。现行高考让学生的答案趋向于统一的标准,从认识论角度看,反而损害了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总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只有建立健全全面的高考评价机制,才能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才有利于杰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第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一个人只有具备创新性思维方式,才能提高其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思维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即不迷信、不盲从,凡事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辩证地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只是创新性思维的一个方面,创新性思维更主要地表现在发散性或开拓性思维,这是一种不依据常规、寻求变异、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我国目前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要求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拔尖人才。“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
[2“能不能源源不断地造]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
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能不能把我国面临的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
[3]的前途命运。”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学校能
年纪念居里夫人的演讲中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史实表明,居里夫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不仅取决于她非凡的才智,更取决于她奋斗不息的坚韧个性、不尚名利的高贵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就爱因斯坦本人而言,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才华毋庸置疑,同时,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艺术、哲学、教育方面都很有造诣。综观古今中外众多杰出人才,从总体上说他们都是全面发展的人,但全面发展不等于抹煞个性,恰恰是在全面发展中,个性才能
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型杰出人才,才能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使那些关系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关键性科学技术不受制于他人,使我国更加独立和繁荣富强。所以,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考虑,充分发挥高考选拔人才和造就人才的正面导向作用非常重要。
此外,现行高考招生制度还存在统一考试与兼顾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矛盾;统一选拔与发现
特殊人才的矛盾;保持考试难度和区分度与减轻学生负担的矛盾;扩大高校自主权与保持公平、公正录取的矛盾;考试多样化与高效简便录取的矛
—65—
盾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偶然的,他们既是深层次教育矛盾的反映,也是深层次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深刻体现。由于复杂的历史与国情,使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处在一系列两难选择之中。况且,社会各方和教育内部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向来并非一致。高考招生制度涉及社会各方的利益平衡,改革就意味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增加了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复杂性。而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还要兼顾现实与未来、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等因素,使得一些改革措施与政策的制定困难重重。
虽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成为老大难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教育发展必然要应对一系列新问题和老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改革,敢于攻坚,勇于创新,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和更加公平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这是当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关键环节。
二、统考为主是未来高考的基本趋势近年来,关于高考改革的呼声和建议此起彼伏,有人甚至提出应当废止全国统一高考。如有学者认为,“统考制度使中国教育死水一潭,是直接扼杀人才、泯灭民族创造性的罪魁祸首……取消统考制,是中国民族更新教育文化功能、应答新世纪挑战、走向中兴的最关键一环。只有废除统一高考,才能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
[4]践精神。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不可否认,
大作用。进入新世纪,高考又以自主招生等改革举措适应社会对高质量教育和优秀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高考采用适用于所有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统一标准与各高校各具特色的招生方案相结合的方式,保障了考试结果的客观有效性,促使真正杰出的人才苗子脱颖而出。因此,统一高考始终是满足国家对多样化人才、高质量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保证。
第二,统一高考是公平选拔人才的保证。统一高考为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层次人们的个体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成为民众改变自身命运、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但我国人口众多且农村人口比重较高,城乡发展不均衡且贫富差距较大,诚信体系还不够健全,且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依然存在,因此,高考招生制度仍然是我国目前最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它保障了考试工作的公平性、招生工作的公正性,同时也最便于操作和管理。
第三,统一高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统一高考对于理顺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建构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导向作用。高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国家管理教育的一种手段,高考影响并引导着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教学方式、评价手段。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没有适用于所有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基本标准和法定程序,国家很难在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显著的状况下保证各地区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
通过高考,国家可以适当调节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模、类别、层次,有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提高,有效协调教育的地区差异,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作用。
第四,统一高考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高考并非中国所特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均采用统一考试来选拔高校新生,这也是世界范围高考之大趋势。美国设立具有统一考试功能的全国测评,如偏重于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SAT考试(一年
有7次考试机会),偏重于考核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ACT考试(一年有5次考试机会)。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在招生的时候都认可这两种高考成绩并
实行统一的高考制度,自有其弊病,但如果废止统一的高考制度,则必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统一高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教育全局与国计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坚持;而且就我国当前的国情而言,为了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和公正性,也必须坚持统一高考。因此,应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我国的高考。
第一,统一高考是人才选拔质量的保证。我
国高考招生制度实行以统考为主、兼顾多样的方略。改革开放初期,高考以单一的全国统考形式为迅速选拔出优秀人才、填补人才断层发挥了重
—66—
将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美国近期又出新政,考生不仅可以多次参加全国高考,还可以从多次高考成绩中挑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申请大学的凭证。
俄罗斯也在几年的反复试点基础上,于2008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制度。韩国曾在40年间就大学入学的统一考试与非统一考试来回变动了7次,1995年最终还是正式决定实施全国统一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
我国自1952年形成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以来,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文革”期间曾取消过全国统一高考,结果导致人才断层、国民素质滑坡,给社会带来动荡与不安。1977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也意味着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重建,意味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和方法的转变,教育教学秩序从此逐步步入正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无论在高考内容、高考形式还是高
[5]考录取方式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和能力,确保高考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以高等院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高考命题。高考命题要尽力避免偏、难、繁。进一步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在国家层面建立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丰富试题来源,提高对考试规律的专业化研究能力,使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符合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
第二,逐步实施高等院校分类入学考试。“统考为主”并非指单一的全国统考,分类入学考试也可以采用统考方式,即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入学考试或其他入学方式选拔学生,改变千校一卷的考试模式。其中,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入学考试可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院校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组织实施;取消成人高等教育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主确定。
第三,录取方式将实现多元化。“多元录取”意味着必须打破以高考分数为根本录取依据的“唯分数”状况,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近年来,我国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高考招生网上录取、招生录取实施“阳光工程”、高考志愿和录取投档方式实行平行志愿等措施,体现了我国高考录取工作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深受社会各方的好评。但在高考招生录取方式上仍然还有改革的空间。主要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录取以统一高考成绩为基本依据,结合平时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与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或在实践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者,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高水平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逐步建立健全自主招生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可提前单独考试或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主要依据,逐步实行申请入学、自行考核的入学模式。
第四,探索社会化考试方式,实行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可以多次选择的机制。为了有利于全社会树立正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废止统一高考是不可行的。我们既要充分肯定高考的作用和功能,又要勇敢正视高考存在的问题和难处,在统一高考与招生多样化的协调之间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切实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优秀人才的有效选拔。
三、未来高考模式将更加灵活与多样化《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我国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既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又要有利于维护社会和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我国未来10年统考为主的高考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但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录取方式等方面将会稳妥地进行改革,以更有利于多样化人才和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第一,高考内容和形式将更加灵活与多样化,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状况,注重考查综合素质
—67—
确的教育价值观、理顺高考与教育的关系,有必要探索高考社会化的思路和途径。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招考现状来看,社会化考试已成为一种常态,相比其他招考模式,社会化考试显得更加成熟和成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社会化考试(高考社会化)将成为我国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正在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的新思路。
高考社会化是对我国当前高考组织形式的根本性突破,是高考管理体制或一系列招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将带动诸如高考内容、录取方式和高考政策等方面的系列突破。高考社会化不仅包括高考报名社会化,主要是高考组织方式(包括时间、空间、人员等要素的组织)和高考组织机构的社会化。高考社会化将有利于解决现行高考制度的僵化问题,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有利于实现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能为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实现考生与高校双向选择、良性互动;高考社会化将有利于中小学
教育与高考“脱钩”,实现“教、考、录”三者相对分离,扭转中小学教育“唯分数”是问的“应试教育”倾向。高考社会化有利于体现高考招生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实行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已有不少关于高考社会化的呼声。我国当下无论从组织基础、监督措施、技术手段及过往经验等都能支撑我国的高考社会化。
————————
参考文献:
[1]卢晓东.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出过程揭秘[N].科学时报,2009-12-10.
[2]涂元季,等.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N].人民日报,2009-11-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16.
[4]冯增俊.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5]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话教育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47.
AnalysisontheTrendofReformofUniversityEntranceExaminationSystem
ChenJinfang
Abstract:Thesystemofuniversityentranceexaminationisafundamentalsystemineducationalundertakingin
China,whichisalsothekeylinktoselecttalentedpersonsimpartiallyandpromoteeducationalqualitycomprehensively.Atthesametime,thesystemofuniversityentranceexaminationplaysanutterlyimportantroleinthelivelihoodofthepeople,whichconcernsnotonlyaboutthebenefitofthebroadmassesofthepeople,butalsothefutureofthecountryanduniversityentranceexaminationshouldbecarriedforward,thesystemofuniversityentranceexaminationshouldbeimproved.AccordingtotheconnotationofOutlineofEducationalPlan,thegeneraltrendofuniversityentrancenation,andtheoverallsituationofeducation.TheOutlineofEducationalPlanhasclearlyindicatedthatthereformofexaminationinthefutureinChinashouldfollowtheprinciplesasfollows:tobemorebeneficialtocarryforwardtheadvanceofquality-orientededucationand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tofurtherimproveeducationalequity,toovercometheshortcomingof\"decidingallofone'slifewithoneexam\".quality,talentedpersonsselection
exploresocializationexaminationandachievetherelativeseparationof\"teaching,examinationandenrollment\",soasto
Keywords:modelofuniversityentranceexamination,systemofuniversityentranceexamination,educationalAuthor:ChenJinfang,associateresearcherofChinaNationalInstituteforEducationalResearch(Beijing100088)
[责任编辑:张平]
—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