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龙整理-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2023-06-07 来源:欧得旅游网
城市设计概论 复习资料(小龙)

题型:一、名词解释(5个,5分) 二、不定项选择(12个,24分)

三、连线题(1个,6分) 四、简答题(5个,40分)

五、论述(1个,15分)

1.1城市设计的概念

P5. 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城市设计的概念总结为: 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

空间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

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1.2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P2)

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

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

的控制。

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

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等

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土地利用政策、

1

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其重要的意义在于界定了城市设计的可能工作范围)

1.3城市设计的任务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

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

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被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1.4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2)尊重自然、结合自然

3)体现历史的连贯性

4)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5)突出特色与个性

6)实行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

1.5城市规划的含义(了解内容)P7--8

1985年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城市规划给出的定义: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合理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用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的其他部分所作出的安排。城市规划是为塑造或者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项政府职能、一种社会运动,或者是一门艺术,或者是三者的结合。

另: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相似之处

都是将城市物质空间及其内容的安排座位主要的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基本上内容差不多,都是社会、经济和空间(物质形态)发展并重,并赋予城市设计在形态设计、环境品质和景观艺术等方面的属性的预期。

第三章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重点)

3.1空间形式理论与作品 (最好看一下书,这些比较碎,不好总结)

1.卡米洛 · 西特(1843~1903) P66

最早提出的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是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其设计思想主要反映在他1889年出版的《城市建设艺术》中。

西特的城市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批评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充分认识到到城市规划基于视觉美学的城市设计之间存在的分离,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分析上。反对机械刻板的“现代体系”。

在城市空间艺术创造中他又强调以下3个方面:(1)自由灵活的设计;(2)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3)广场和街道应组成有机的围护空间。

2.芦原义信 P72

3

作品:《外部空间设计》 1975

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 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提出“空间秩序”、“逆空间”、“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和减法空间”(减法空间是首先确定内部,再向外部建立秩序,加法空间反之)。同时,芦原义信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多个层次,如:公共--半公共(或半私用)--私用、外部--半外部(或半内部)--外部。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而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是消极空间。

●外部空间的两个要素:

尺度:根据人眼的视角关系和自己的经验,提出外部空间的两个假说。一是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为“十分之一理论”;二是外部空间,可采用20~25米的模数,称为“外部模数理论”。

直线: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直线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不同距离的材质,这有利于提高外部空间质量。

●在外部空间的布局中,相对于人的活动,可以将外部空间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

●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多个层次和顺序。

●人与空间的关系: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3.3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

1.埃比尼泽·霍华德 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主要作品:《明日的田园城市》

观点: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把农村和城市的优点结合起来,并用一系列田园城市来形成反吸引体系,把人口从大城市中吸引出来,从而解决大城市无限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田园城市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提出“城市--乡村”模式,同时指出由城市、乡村、城市--乡村三者构成“三磁力”。

2.弗雷德里克·吉伯德(哈罗新城的设计者)

著作:《市镇设计》1953年,该书总结了英国新城建设经验,把城市设计提高到艺术水平上去研究,是西方城市设计具有总结性的著作之一。

吉伯德认为城市设计是区别于城市规划的,其重点是解决城市空间与建筑的视觉形象问题,而城市中能看到的一切物体都是城市设计的素材,这些素材与空间、运动、时间等要素有密切的关系。

3.5人文社会设计理论

1.简·雅各布斯 主要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观点:城市中最基本的、无处不在的原则 ,应是“ 城市对错综交织使用多样化的需要,而这些使用

5

之间始终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互相支持,以一种相当稳固的方式相互补充”。

城市问题是一个“有序的复杂问题”, 对城市而言,“ 过程是本质的东西”,并指出城市多元化是城市生命力、活泼和安全之源。

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

2.阿莫斯·拉波波特 主要著作:《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 (1977)

城市设计应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城市形式的塑造应该依据心理的、行为的、社会文化的及其其他类的准则,应强调有形的、经验的城市设计而不是二度的理论性原则。将文化生态分析运用于城市空间环境研究的代表人物。

文化生态学理论;文化生态分析

3.柯林·罗和福瑞德·科特 P87-88

主要著作:《拼贴城市》

理论:“拼贴城市”思想

“拼贴城市”是对现代建筑思想中的基本理性与整体叙事方式的一种破解,通过对现代建筑中所包含的的理想城市的批判,试图将城市概念从一种单眼视域的乌托邦重新导向一种关于城市形态的多元视角。

目的是驱除幻象,同时寻求秩序和非秩序,简单与复杂,永恒与偶发的共存,私人与公共的共存,以及革命与传统的共存。

3.6自然生态设计理论

1.伊安·麦克哈格 主要著作:《设计结合自然》

他率先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运用生态学原理处理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他认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自然无法承受来自人类活动的压力时就会崩溃,因此人类活动应该尽量避免与自然发生冲突;尤其要保护的是某些非常脆弱,根本不适合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强调把人与自然世界结合起来考虑规划设计问题,并运用“适应”作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形态评价和创造的标准。

2.迈克尔·霍夫 主要著作:《城市形态及其自然过程》

从自然进程角度论述了现代城市设计实践中的失误和今天应该遵循的原则。提出应建立一个城市与自然有机结合的整体环境概念。认为城市的环境景观是城市设计的一项基本要素。

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去发现一种新的和建设性的方法来对待城市物质环境,并寻找一个可替换的城市景观形态,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能源、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问题的关注。

3.约翰·西蒙兹 主要著作:《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

认为改善环境不仅仅是纠正由于技术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及其灾害,它还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创造过程。在它的最高层次,文明化的生活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形式,它帮助人重新发现与自然的统一。

7

3.8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1.罗杰·特兰西克 主要著作:《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理论》 1986

图底关系理论和连接理论: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形体的主导性作用使其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为“底”。图底关系和图底关系反转。

4.1.1概念性城市设计(理解)

概念性城市设计的定义:是一种普遍的工作方法,适用于任何城市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与项目的类型、规模和尺度无关。

概念性城市设计是城市设计过程的一个阶段,是探讨城市地区的适宜的发展目标、策略与方式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为进一步指导下一阶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寻找具有引领性的城市设计方案。

4.2.1城市设计的对象和任务(重点)

1)城市设计的对象:1.物质空间环境 2.功能活动与人 3.管理机制

2)城市设计的任务:

1.城市环境研究 :正确认识城市设计涉及相关要素间的关系,寻找发展存在问题、发展目标与发展对策

2.城市空间环境:创造一个形式宜人、功能活动安全方便,具有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3.城市社会环境:促进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建设,建立合理融洽的社会环境,提高公众利益。

4.城市经济发展:建立可行的发展模式,故里城市不同形式的经济活动产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

5.管理与控制:合理控制城市的发展,维护城市环境的良好状态,保护城市文化遗存,维系城市生态平衡。

4.2.3城市设计的内容

城市设计研究与编制的内容一般涉及:1.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2.城市土地利用

3.城市景观

4.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

5.城市活动系统

6.城市特色分区与重点地段

7.城市设计实施措施

5.2.2空间格局的典型模式

9

1)中心集结型

2)条带延伸型

3)网格型

4)自由生长型

5.2.3空间格局的演化类型

1)同心圆式扩张:指城市用地连片地向各个方向扩张发展,俗称“摊大饼”

2)星状扩张:指城市以几条主要道路为轴线呈辐射状生长,是城市空间生长中较常见和最不稳定的类型。

3)带状生长:指城市沿着某种地理要素发展,并在莫伊轴向上呈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和趋势。

4)跳跃式生长:指城市的空间发展脱离老城区而另辟新区的演化类型。

5.2.4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

1)路径

2)边界

3)节点

4)标志

5)区域

5.3.2城市道路的景观组织

1)城市道路景观的空间属性

(1)空间领域性

(2)空间渗透性

(3)空间连续性

2)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属性

(1)景观功能:大致分为静态景观和动态景观

静态景观主要指与道路交通有关的相对固定的客观实体系统

动态景观主要指以城市道路系统为载体的公共活动,它们大多发生于街道及广场

(2)认知功能

其特征体现为:1.方位感 2.标识性 3.整体性 4.层次性

(3)城市道路景观的组织对策

城市设计对此的要求一般包括:

11

(1)道路本身应是积极的环境视觉要素,城市设计要能促进这种环境质量的提升。

(2)道路应使驾驶员方便识别空间方位和环境特征。

(3)在获得上述目标中,各种投资渠道及其投资者应协调一致,要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在集资修路时问题会比较突出。

5.4.1开放空间的定义与职能

开放空间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空间绿地、娱乐空间等。

职能:

1)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提高城市生活环境的品质

2)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保存有生态学和景观意义的自然地景,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体现环境的可持续性

3)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行使文化、教育、游憩等职能

4)改善交通,便于运输,并提供城市的防灾能力

5.5.1建筑形态与城市空间

建筑形态总得设计原则大致有: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

——注重建筑物形成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基地的内部空间、交通流线、人流活动和城市景观等,均应与特定的地段环境文脉相协调。

——建筑设计还应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的环境特色。

6.1.2道路空间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要求:在以城市规划成果确定的道路性质、位置、宽度等属性为依据完成细化与完善工作。在确保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提高道路使用的舒适程度。

原则:

1)便捷高效原则

2)舒适宜人原则

3)局部步行原则

4)公交优先原则

6.1.3道路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

1)比例

2)线型

3)沿街建筑与界面

13

4)铺装、栽植与相关设施

6.2.3广场空间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1)多样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宜人性原则

4)生态性原则

6.2.4广场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

1)选址于布局

2)规模与特色

3)尺度与围合

4)空间层次

5)环境设计

6.3.2绿地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1)便利舒适原则

2)景观丰富原则

3)生态效益原则

6.4.1中心区的概念

是指城市中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地方。体现了城市的风格面貌和文化特色,是

城市建设中的“点睛之处”。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在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功能方面承担中心角色,在物质与经济形态上常常是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域。

6.4.2城市中心区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要求:功能设置强调丰富市民生活,发挥市场综合效益:交通设计关注市民出行的便利性与舒适性:文化方面,要求通过多种手段对特定的城市文化进行挖掘、传承与塑造

原则1)土地利用多样性原则

2)提升土地开发强度原则

3)提供便利交通原则

4)创造方便有效的联系原则

5)建立正面意象原则

15

6.5.2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要求:在强调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一种良好的校园场所感的塑造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原则: 1)人性化原则

2)社会化原则

3)生态化原则

6.6.2场所居住区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相关要素

1)空间布局

2)交通组织:(1)道路格局 (2)入口处理 (3)停车设施

3)绿地景观:(1)核心空间的重点设计 (2)开放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4)建筑形态:(1)住宅设计的多元化 (2)居住区的边界的特色化 (3)空间围合的模式化

6.7.1建筑综合体的概念

指由多个城市中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社会生活空间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建筑。它相对于功能单一的传统建筑而言。(百度)

6.7.3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体

类型:1.大型城市对外交通枢纽 2.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

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设计要求:

1)城市交通地段空间整合:(1)发挥交通枢纽的媒介作用 (2)发展城市综合体模式 (3)地段一体化设计

2)城市内外交通网络整合:(1)城市内部交通网络 (2)城市对外交通网络 (3)换乘系统

3)交通功能、空间与城市一体化:(1)功能组织一体化 (2)空间一体化

6.8.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7.1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重点)

7.1.1空间--形体分析方法

1)视觉秩序分析

2)图形--背景分析

3)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分析

7.1.2场所--文脉分析方法

1)场所结构分析

17

2)城市活力分析

3)认知意象分析

4)文化生态分析

7.1.4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1)基地分析

2)心智地图分析

3)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分析

4)序列视景分析

5)空间注记分析

7.2.3城市设计社会学调查分析

1)文献调查法

优点:受时空限制较小,往往利于城市设计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的获取,易于避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所产生的干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也易于获取相关资料,比较方便和高效。

缺点:具有滞后性和原真性确实的局限性。

2)观察法

优点:真实、直观

缺点:易受观察者自身思想状态、认知水平、态度倾向等的影响。

3)访谈调查法

优点:灵活性强,使用范围广,易于控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可靠性。

缺点:访谈过程中受调查者主观影响较大,被调查者匿名程度低,某些敏感问题回答率低;成本较高,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4)问卷调查法

优点:范围广,容量大,突破了空间限制,节省时间,成本较低;答案指向性较强,便于对调查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干扰。

缺点:答案的伸缩余地较小,范围覆盖面较小,弹性和灵活性较差;调查者对调查对象的合作态度控制较弱。

8.2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

8.2.2公众参与的目的与主体

目的:增强沟通,便于实践活动能更好的满足人民需求。

主体:1)以城市设计师为代表的专业设计团体

2)地方政府

19

3)普通社会公众

4)私人开发团体

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侧重社会、经济分析、土地利用及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对城市空间集形体环境设计涉及较少。

城市设计:主要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及其对市民大众生活的影响,更侧重从人类情感,城市历史、文化及城市建设艺术角度考虑问题。

城市规划是法定规划,是二维的、对城市开发性质和强度的控制。而城市设计是对三维空间形态秩序进行管控。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份”。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工作被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 当城市计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机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能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2、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及阶段对照。

作用和地位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缓冲期它起到了联系城市规划于建筑设计桥梁的作用是减震器。

阶段对照

总体城市设计——对应城市总体规划:着重研究在城市规划前提下的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形体结构、开放空间和景观体系、公共性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地标性建筑布局等。

片区城市设计——对应城市详细规划:主要针对功能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城市街区分析该地区对于城市整体的价值保护、挖掘或强化该地区已有的环境特色和开发潜能。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对应城市详细规划:枢纽、大型建筑物及其周边外部环境的设计等。

主要指具体的建设工程项目设计如街景、广场、交通

1.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2.开放空间:又称开敞空间或公共空间,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3.城市广场: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4.田园城市: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把农村和城市的优点结合起来,、并用一系列田园城市来形成反吸引体系,把人口从大城市中吸引出来,从而解决大城市中的种种问题。

2.简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异同点简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异同点

简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在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性。在同一个城市的具体规划目标也

应该是一致的。②两者都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③两者在学科特点上都是多学科的交叉,在工作方法上都需要多部门、多专业的协调与合作。④两者的成果形式都以图件和文本为主。

21

相异点:①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城市设计偏于战术性。 ②城市规划偏重宏观层面的研究,城市设计偏重微观层面的研究。 ③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二维的(但也考虑三维),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三维的(但不等于可以忽视二维的思考)。④城市规划以研究经济、社会、环境要素为主;城市设计以研究物质形体环境为主(但也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背景)。 ⑤城市规划具有计划、控制性质;城市设计基本上是设计性质。 ⑥城市规划经过批准后具有法定性;城市设计是方案性、指导性。

3.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

(2)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

(3)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4.简述城市形态的演变机制

①城市的现有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要求对于现有的城市结构进行调整或扩大,由此导致城市形态的演变。②城市中新的功能不断取代旧的原有功能,导致城市形态的不断变化。③城市发展过程是一种不间断的连续的更新过程,尽管这种更新过程大小不等、随机性强,但同样导致城市形态的不断变化。

5.试述场所——文脉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场所与文脉------城市设计的“涵义论”,认为城市设计也就是挖掘、整理 、强化城市空间与这些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过程。

a) 场所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某一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场所的精神与场所结构密切相关,然而作为一种总体气氛,场所精神比空间和

特征有着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提示人与环境的总体关系,场所体现出人们居住于世的存在尺度和意义。

b) 文脉:文脉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城市设计中文脉就是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c) 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背景。城市文脉包括显型形态和隐形形态。

d) 从人的文化心理出发,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中的经历和意义,以此作为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这就是城市设计“涵义论”的思想和原则。城市空间从物质层面上讲,是一种经过限定的、具有某种形体关联性的“空间”,当空间中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与人的活动及所在地域的特点条件发生联系时,也就获得了某种文脉意义,空间也就成了场所——成为城市中的永恒。

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系

1)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城市设计片中空间形态,详细设计注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

2)从重点上讲 详规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两边的平面安排。城市设计则重于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的布置。

3)内容上讲 详规涉及到工程技术问题,体现规划实施的步骤和建设项目的安排,考虑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投资和建设量的配合;而城市设计更多设计感性认识及其人们的行为,心理的影响,表现为具体空间环境设计。

4)从工作探究上讲 详规常表现为二维内容,偏重于法律的性质条款政策,而城市设计的成果更为细

23

致,具有充分的三位直观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