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感觉真好》 你的审题: 【答案】示例 首先,抓题眼:“感觉”、“真”、“真好”
其次,明确“感觉”,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一份情感,“真好”包含着“幸福”“快乐”“感动”的意义,所以,构思时要把“好”的内涵挖掘出来,写“幸福之好”“快乐之好”“感动之好”这就是选材的指向,立意的中心。
通过生动地叙述,表达心中这些美好的“感觉”。“感觉”,美好的体验中孕育着感受生活的情感,所以写作时要有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要有生动活泼的情感性语言,让你的“真好的感觉”引起读者共鸣。
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答案】示例
1.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基本符合题意)
2.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符合题意) 3.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有新意)
4.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所以,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
知识点一、审题 【知识梳理】
审题的类型 年份 题目 类型 2012 心里美滋滋的 命题 2013 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 命题 2014 这里也有乐趣 命题 2015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命题 2016 没想到,真没想到 命题 2017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命题 2018 真的不容易 命题 2019 这是真带劲 命题 2020 有一种甜 命题 2021 比看起来更有意思 命题 作文的命题形式不外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几种。不论哪种题型,其审题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切入的角度不同罢了。纵观上海近几年的模考、中考,以命题为主。
(一)命题作文:
1.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1)要全面理解题意。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阅读伴随我成长”,题目要求写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在阅读中自己的变化与提升。如果只写阅读,不写成长,就不切题意。
(2)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把握写作的中心。如“倾听”,应强调听取的过程及听到某种声音之后的内心感受。写作时一定要重过程、重细节、重感受而轻对象,因为听的东西不过是个引子,听后所引发的感受才是最主要的。因此,要把这些感受形象具体、可观可感地表现出来才算切题。另外,“倾听”还关涉到施动和受动的问题,如果是别人听“我”说,就变成“我”在倾诉,就不切题意。 例1:“在尝试中成长” 分析:
a.中心的暗示: “成长”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中心。“成长”一词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文章中心是否偏离。即精神、能力、智慧等的积极地变化;
b.选材的暗示:“尝试”是突破口,什么尝试?什么叫尝试?回到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了写作的材料是可以很广泛的:精神上,某个方面的第一次感悟;生活里,某一个事件的第一次经历、第一次尝试;学习上,第一次的突破……可以说,选材上是特别广泛的。
c.基本内容的暗示:尝试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提升了什么能力,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谁在尝试?这些在文题中都有暗示。必须是自己的、积极地尝试,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d.重点的暗示:“在尝试中”规定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尝试,事件应当具体,“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顿悟,强调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自己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写出变化,所以,“尝试”和“变化”应该是这次作文的重点。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每个发展阶段中应该有“成长”体现其中。
(3)审清文题中的修饰语
题目中有一些修饰语,对作文有具体的要求,这也需要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加以注意: 例:“可喜的变化”
分析:文题中“可喜”二字对 “变化”起了限制的作用。其实,“变化”有两种,既有好的变化,也有坏的变化,此文修饰语规定了必须写好的变化。文中还要用富有表现力的材料写出变化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写变化后的情景,对比中强调后者,才能突出“可喜”之处。另外,文章还应有适当的议论,以便点出“可喜”的深刻内涵。 (4)审清题目的限定词
在一些中考命题作文中,会出现一些限定词,但是在写作中很多人不注意,往往会导致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例1:“那是一首诗”
分析:“一首”点明文章中应该是一个事件或者说是一个彼此有联系,能够和在一起的事件,决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写成几个片段,只照应主题,缺乏联系,导致变成那是“几首诗”。
(5)审清题目前面的引导词
命题作文前的引导词是什么?为什么要有引导词?其实,引导词是对命题作文题目的进一步说明,是为了降低命题的难度或者规定命题的范围所采用的一种启发学生习作思路的方式,因此,审清引导词,然后和自己所审题所发现的信息互相印证,就能知道,命题作文该写些什么。
例1:
在成长的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收获。在尝试中,
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勇敢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分析:“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显然是告诉了我们写作选材,“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显然是告诉写作的中心,这样看来,与我们在第一项审题时是一致的。
(6)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一类字眼,或在要求中标明写出某一过程、某人事迹等,就适合写成记叙类文章。如在题目的首尾有“谈”“议”“说”“论”一类字眼,或在要求中标明写出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看法的,就适合写成议论类文章。
【例题精讲】
例1.2014:这里也有乐趣
“这里”是指 。 【答案】示例
“这里”是指示代词,指比较近的处所。 例2.2015: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表限制的词语是 ,怎么在作文中表现: 。 【答案】示例
不止一次。写两次及多次自己的努力尝试。
【巩固练习】
2017: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种子”是指 。
【答案】示例
是虚指,对以后产生深远持久影响的东西。
知识点二、立意 【知识梳理】
(一) (一)立意要做到正确且准确,明确且集中,还要力求新颖:
1.正确,不是要求文章及其观点、态度一定要代表真理,而是应提倡和鼓励积极健康、真诚纯洁的情感和生活态度,体现现代社会和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反对和批评腐朽落后甚至反动的东西,展示大自然丰富而美丽的某个侧面。准确,就是中心必须符合文章题目的要求。有一些作文题目明确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比如《为自己喝彩》;有一些作文题规定了文章中心的方向,比如《我想唱首歌》。当然也有一些作文题没有对中心提出限制,比如《同桌》。对于前两类作文,我们就要慎重对待,不能越雷池一步。立意要求思想感情的积极健康、昂扬向上。这一点对于学生尤为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雄浑开阔的时代,而中学生也都是朝气蓬勃的少年。看书较多的同学知道闻一多先生有一首著名的诗歌《死水》。诗中,诗人酣畅淋漓地揭露、批判,甚至诅咒了如“死水”一般的旧中国,可这何尝不是诗人对美丽新中国的另一种呼唤?再如前面以“雪”为话题的作文,你的立意就可以批判雪“见光就化,一化入泥”的这种脆弱品质,也可以批判雪给大地的一切腐朽披上貌似洁白的外衣的这种“伪君子”作风。至于感伤类的立意,就应尽量做到“哀而不伤”,感伤而不颓废。
2.明确的意思,一是指写作者本人的态度要很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旗帜鲜明。二是指材料能够反映中心。
集中说的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解决一个问题,表达一种情感态度,而不能同时有两个或者更多,一篇几百字的作文一般只能描写比较简单的事情,不能像总结报告那样面面俱到,而应该抓住一个方面写好写透。
3.作文立意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追求新颖、高远、深刻。如何让中心新颖深刻起来呢? 古人云:“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元·陈绎曾《文说》)第一次、第二次想到的立意都不用,要花一番的功夫,力避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这样刻意求新、求高、求深,才能引人入胜。
(二)临场作文如何深刻立意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所谓“以小见大”,即由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由一片枯叶显现出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作文,不一定非要去写那些重大的事件,有时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微妙的表情、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能从中发现深刻的内涵,进射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片段一:
有一次,我看见一只蚂蚁正奋力攀爬一段矮墙,或许是墙面过于光滑的原因,它每爬到接近一半就滑了下来,后来渐渐摸索着越爬越高,可总也达不到顶点,看得不耐烦了,我就转身去观察其他的蚂蚁。过了一段时间后,正欲起身离开,却惊异地发现,那只蚂蚁正伏在墙头悠闲地梳理自己的触须。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的含义。于是,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垮,而是坚定目标永不言弃。
(选自《生活给我智慧》)
点拨:蚂蚁攀爬矮墙的事例虽然微小,但反映了一个人生哲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文段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使得立意深远。
2.由表及里,开掘意蕴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客观事物的表象要深远得多,这需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写文章,由现象触及本质,并层层深入挖掘到深刻的本质,都依赖于作者犀利的眼光、敏锐的思维。
片段二: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附近的一个游泳池游泳。当时我已经在游泳班学了一段时间,可如果让我一个人游的话,我却不怎么敢游了,所以我一步不落地紧跟着爸爸。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严肃地说:“爸爸不保护你了,你自己从这头游到那头。”我刚想向爸爸“讨价还价”,爸爸大声地对我说:“妞妞,快点儿游!”我不情愿地游了起来,可没游多远就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抓池边的栏杆。没想到爸爸马上野蛮地扒开我的手,还像狮子般地吼:“中途不许靠岸!”我委屈地大哭起来。游泳池里很多人都把目光转向了我,可是我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并没有打动爸爸。万般无奈下,我颤颤巍巍地独自游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二十米。
虽然老爸很“野蛮”,但是我知道:他很爱我,我正在他“野蛮”的爱中变得坚强、成熟!
(选自《我的“野蛮”老爸》)
点拨:文段中的爸爸是“野蛮”的,他不但大声地对“我”说话,并且“野蛮地扒开我的手,还像狮子般地吼”,但可贵的是,小作者从“野蛮”的表象中,挖掘出深沉的父爱,体会到父亲的用心良苦,使得立意深刻。 3.精选角度,突破定势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个作文题而言,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立意就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拟出多种立意方案后,要去粗取精,多中选优,不拘于一孔之见、一隅所感,尽可能地寻找新的突破口来立意。如有一个中考作文题是“你在我心里”,一位考生的作文如下。
片段三:
红了希望,绿了梦想,只因你在我心里——我的语文。
那是你吗?语文。美丽、华贵、优柔……我无法用任何辞藻来修饰你。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辛弃疾的双眼迷离了剑光,文天祥的激情回荡了整个零丁洋……因为你在我心里,语文,我读懂了抱负、执著、爱国!邀明月之满怀,举酒觥之高远,我徜徉在你的诗词之中,看落红化为春泥,叹国破山河,赞东篱之采菊,唱绝项之豪情。在初中的怀抱里,我感悟你、体验你。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心灵之音化为翩翩翅膀带我飞翔。
(选自《你在我心里》)
点拨:大多数的考生会把题目中的“你”理解为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而这位考生却打破定势,精选立意角度,把“语文’’拟人化,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抒情,给人眼前一亮之感,文章自然脱颖而出。
4.反弹琵琶,独辟蹊径。
有些事物,若从正面着笔,则会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但若从反面立意,逆向切入,反而能让主题独到,使人耳目一新。
片段四:
奶奶已62岁,每天还在忙里忙外。但我却讨厌奶奶。
有一次,奶奶对我说:“云儿,你好久没有对我讲学校的新鲜事儿了,你陪奶奶说一会儿话好吗?”我不情愿,也不耐烦地找借口说:“我还有功课没做呢。学校又不是天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奶奶听后,眼里流露出一种失望与茫然的神情,轻轻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三步当两步地走开了,心想今天终于可以不用听奶奶的唠叨了。我走到窗台开始写作业,看见邻居李奶奶正抱着宝贝孙女,手累了都不肯放她下来走走。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对我也是这般的疼爱啊!我突然明白了:奶奶在我写作业时唠叨.是让我把字写工整;在我吃饭时唠叨,是让我多吃一点免得饿着;在我睡觉时唠叨,是提醒我晚上不要
踢被子着凉……而我却把奶奶对我的关心当成是故意跟我过不去。唉,我真不懂事啊!
(选自《讨厌的奶
奶》)
点拨:选段以讨厌奶奶开篇,以责怪自己不懂事结尾,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读到此,我们方才明白,所谓“讨厌奶奶”乃是作者正话反说,别有深情。
当然,反弹琵琶,必须做到进退有度、言之有理,不能犯原则性错误。
5.联系时代,折射现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文章往往紧扣现实立意,要么针对某类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么突出时事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文章,因折射了社会热点,洋溢着时代气息,而显得深刻新颖,让人爱读,也容易得高分。
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以生活为本,以占有的材料为基础,所以平时只有关注生活,对生活多思考,多分析,才能写出主题深刻的文章。
概括地说,使文章立意深刻要注意两点:深想一层,多走一步。
【例题精讲】 例1.学生作文:
真的不容易
成长的过程为我带来了挫折,同时挫折激励我,启发我。挫折伴随我成长。
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这样的,真的不容易,蜀道太难了。但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开发建设,这里便可以随时来往。
我克服挫折不需要一千多年,但是需要我自己“升发”。
到目前最难的便是背单词,这个工作量之大、耗时之长如同“蜀道”。背单词一开始只是百无聊赖打发时间的工具罢了,没有目标没有努力,得过且过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时。
我在预初就在英语阅读方面体现出了底蕴不足的问题。预初时的词汇量贫乏,阅读成了障碍,我也搞得像一个文盲。我马上意识到了问题:词汇量的缺乏。
我还是比较务实就在书包重带着一个中考词汇手册,但我迈下去第一步时就带着“不容易”笑到最后。这1800个词汇中有一半不会、不熟。大量的词汇就算是少量的背,背完的遗忘就成了克服的重点,克服遇到难题。
我依旧清晰的记得爸爸妈妈给我讲他们的故事。他们在美国留学时词汇量可能是一个“致命的杀手”。我爸妈努力上进,利用空白的时间背诵单词,弥补了词汇量不足,带来的是高效的学习,这让我爸妈受益匪浅。
我其实很佩服他们,但是我背的仅是初中的单词,我的处境艰难,举步为艰,这让我更加难以想象他们的耐心和倔强。
有了背单词的思想,有了长辈的启示,背单词的不容易是事实,但也是一个借口罢了。背单词固然曲折,方法的运用成了关键,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灵活善变的方法成为走出泥潭的路径。
在每日清晨大声朗读是关键的一部。这让我在无形之中留意到了词性、音标,朗读例句进一个掌握单词,而且让我增强语感。眼、口、脑结合形成的微小作用的肌肉记忆让我读单词更加标准、流利。众多因素的权衡让我突飞猛进。我笑到了最后。
这个过程的不容易的,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坚持的做了下来,再加上运用好的方法是不容易变得容易。在这之后又有高中、大学的词汇等待自己去探索,那么,这将又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771字) 点评:
【评价】在写作立意方面主要存在一下常见错误:
1.人云亦云显陈旧 2.浅尝辄止显肤浅 3.剑走偏锋显消极 4.贪多求全显盲目
这些问题表现在作文上,根子在于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不高,思考的问题窄化,缺乏对社会、地人生、对生活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例2.修改版
真的不容易
每一次的挫折都会激励我向前一步;每一次的困难都激发我的斗志;每一次成长路上的障碍都让我学会坚强。每次看到英语全优的成绩,我总会想起自己为之付出的努力,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预初的第一次英语考试,就击败了我自小以来取得的所有的骄傲。面对着试卷里的阅读理解部分上一个又一个红叉,感觉到自己的脸像是着了火似的。那一刻,我多么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呀。放学回家,我不敢将试卷拿出找父母签字。然而,睡觉前,妈妈来到我房间,说起了月考的事情,我支支吾吾的。她一下子明白了。
翻开我的试卷,想象中的劈头盖脸的暴风雨并没有降临。只听见妈妈轻声地问道:“你觉得这份试卷难在哪里呢?”“阅读理解,好多单词我都不认识,这试卷出的太难了。”“不是试卷难,而是你的词汇量不足呀。”仔细一想,确实是,之前妈妈让我记单词,我总是找各种理由去敷衍,现在,我知道了,词汇量不足,连文章都看不懂,何谈会做题呢。从那一刻开始,我下定决心:初一之前,我要记住中考常考的那1800个词汇。
决心是下了,真正开始行动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工程量之大就像“蜀道”一样摆在我面前。有大部分的单词我没有见过,还有一些已经学过的我背错的、遗忘了的。我为自己匆匆下的决心有些担心,我可以背完吗?我可以准确无误地背完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开头难”,课本里的句子萦绕在我的耳畔,提醒着我:只有从“A”开始,才可以将目标变为现实的可能。我务实地将《中考词汇手册》放进书包,每天中午利用午休的时间背10个,晚上睡觉再背10个。
转眼间,期中考来了,我自信自己已经背了两个月的单词,考试不会再那么惨不忍睹了。然而,理想总是丰满的。阅读理解还是大面积错,我开始怀疑自己。
沮丧的表情被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晚饭时,爸爸和我讲起了他早年留学美国的事情。当时,面对着语言沟通的障碍以及厚厚的专业书刊里大面积不认识的词语,他没有轻言妥协,而是利用一切可以可以利用的资源:导师,同学,工具书,图书馆……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他都去背词汇,从没有想着放弃。终于,专业书能看懂了,和周围的人沟通也流畅了。
爸爸的一番话重新激起了我的信心。是啊,这才是第一次检验,我就怎么承认失败呢。而且我也没有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啊。我只是为了记单词而记单词,所以,遗忘的快。
在爸爸的教导下,我开始每日英语的晨读。每个单词的词性、音标、运用在无意之中就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象。加上定期的循环复习记忆,单词们与我不再那么陌生了,文章也渐渐能读懂了,错题在慢慢的减少。
期末考,我的英语阅读理解只错了一个,我欣慰的笑了。爸爸妈妈也满意的笑了。 我们都知道,这个分数,是我努力换来的,很不容易。
我还知道的是,这只是阶段性的胜利,毕竟还有三年的学习任务。我不可以停止背单词的脚步。我要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丰富词汇量。
预初订的目标在暑假前提前完成,我又给自己增加了新的任务:记高考的词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一个骄人的成绩都不是轻而易得的,背后的努力,背后坚持的努力是不容易的。 点评:
【巩固练习】
1.题目:你,让我驻足
问题:如何紧扣题意来分析题目?
【解题思路】先分析写作的对象,挖掘“为什么”是核心所在。再抓住前后的情感变化。 【答案】你是谁?为什么让我驻足?要注意一点,要写成“你”,而非“你们”。对象角度需单一。为何让我驻足,应是文章的核心所在。作者应着眼于人、景、物的特点,挖掘身后的价值所在。让我驻足者,必有魅力,是文化价值还是情感引力?要有思维纵深,要知道,“你,让我驻足”只是一个引子而已。在行文时,就应有驻足的过程,驻足前、驻足时、驻足后,要根据思想感情的不断加深,不断体现“驻足”。
2.2013年上海中考命题作文《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 问题:该题目的限制性词语是?
【解题思路】把握题目中,时间、范围、人称和数量的限制。 【答案】“今天”。表特定的时间。
3.2007年莱芜中考命题作文《其实并不是这样》 问题:试分析该作文题的题眼?
【解题思路】注意“中心词”,明确彼此关系。作文的题目有很多个要素组成,要考虑好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题目中“这样”是一个代词,它可以指代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种看法、任何一种体验。“这样” 表明只是一般的认识和看法,“不是这样”就要求我们通过创新来达到与众不同。题目中的“其实”是表示转折的意思,所以作文时要用一些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倒叙等方法,使文章写出曲折,引人入胜。
1.请以《这里也有乐趣》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本题的关键词是 ,它本义是 比喻义是 你认为本题最佳立意是:
【答案】从写作内容分析, 这个作文题目一定要注意“这里”的选择。“这里”选择学校,你可以选择在学校的乐趣是什么,是一起奋斗的快乐还是团结互助的快乐,或者更多。这里如果是成长路上,那你可以发挥更多。“这里”的乐趣在于个人奋斗向上,助人为乐,心怀感恩等。虽然没有以去年的加逗号的形式出现,但是“这里”应该与去年的“今天”有异曲同工之妙,需要赋予其特殊意义。
“也”可以写出心情的转变,增添文章的波澜,也体现思想认识上的改变。
“乐趣”是文章的立意之所在。乐趣是个人成长,是团结合作,是乐于助人等,选择适合自己的立意是最关键的。
2.范文赏析
这里也有乐趣
学校,也许在学生的世界里,是那样的无趣与枯燥。每天“早出晚归”,还有大量的“工作”,疲惫的身体时时在抗议。而我却认为,这里也有乐趣。
六月,香樟树叶在阳光的“注视”下,蜷曲起了身子。巨大的树冠在干燥的地面上投下了稀稀落落的影子。阳光透过窗格折射进教室,渐渐迷了我们的眼,窗外树荫下的蝉儿却仍孜孜不倦的咏唱,那蝉声似是催眠乐般,催得我们昏昏欲睡。 “叮铃铃……”上课铃在有些闷热的空气中变得绵软无力。语文老师扬着一抹微笑走进,轻快的步子,似乎带着一阵清风,又留下淡淡的书香。“大家都知道,快要期末考试了,所以作业特别多。今天这节课放松一下,各自拿自己带的书阅读吧!”老师清亮的声音在教室里传播回响,空气中压抑的闷热一扫而光。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脸上因兴奋而泛起了淡淡的红晕,气氛变得欢快而愉悦。我甩了甩酸软的右手,在一堆参考书中翻出了一本散文集,开始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清新的空气里氤氲着缠绵的油墨书香,沁人心脾,神清气爽。 很快,我便被书中如珠玉般美丽的文章吸引了。我的思想全部沉浸在那些美妙的意境中,如梦想的编织者,飞快而又仔细地想象着,编织着。读着读着,我竟对外界的一切浑然不知,沉溺在那如梦似幻的场景中,不能自拔。原本疲惫的身体慢慢放松,心情如窗外的阳光般灿烂起来。
这时,一道极其细微的笑声打破了教室的安静,老师注意到了,温柔的问:“XX同学,看到了什么有趣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一下吧?”我们一致把目光投向他,目光中的期待促使他爽快地站起,大方地说:“我看的是笑话,可以给大家讲一下。”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话
说……”XX同学响亮的讲起笑话来,时不时的配上几个搞怪的表情和动作,音调忽高忽低,惹得老师同学哈哈大笑,他自己也乐在其中。
“叮铃铃……”一节愉快的“阅读课”就在笑声中结束了。同学们恋恋不舍的放下书,重又开始了考前的奋斗。路很长,书相伴……
其实,学校并非无趣,只是你并未仔细的去寻觅、珍藏那一份生动、一份感动、一份乐趣……在那个六月的午后,那节难忘的阅读课,那淡淡的油墨书香,那阵阵萦绕在耳畔的欢笑声。我知道:这里,也有乐趣!
学生点评:
这里也有乐趣
一代代人来了,离开了,不曾回来了。没错,我只是个破旧的老房子,所以不再被人记起了。我只是石库门,仅此而已。
有一天,我看见几个大腹便便的人对我指指点点想要拆掉我,说我太老,说我太旧。我很难过,简直欲哭无泪。看着面前那把熟悉而又破旧的摇椅,思绪一下子被拉回从前…… 还记得那是我刚建成的时候,很独特,还融入了西方建筑的文化,人们都抢着搬进来,与我一起生活。那把摇椅就是那时刚搬进的一对年轻夫妇买的……那个年轻姑娘总是喜欢躺在摇椅上晒太阳,生了孩子也是如此,她便整日抱着宝宝晒太阳,讲故事,阳光将她们的笑容映得那么灿烂。孩子渐渐长大,大概4、5岁时,那孩子便忍不住下地来玩耍,她总是咯咯的笑,穿梭于我的门户之间,胆大的她还爬上窗户甚至屋顶,她的母亲每次见状都无奈的笑笑,连哄带骗地把孩子叫下来,仿佛那时,我就如她们的游乐园,她们轻快而又爽朗的笑声还萦绕在我耳边……
后来她们搬走了,或许是我老了,或许是我不再能满足她们了,她们欣然前往那个钢筋混凝土所搭建的城市中,不再回来了……
直到有一天,我惊喜的知道了国家宣布我为重点保护对象,永不拆除,永久保留。我简直高兴与激动得无法形容了,陆陆续续的,我看见各地甚至国外游客来参观我,与我一同合照、留念。我仿佛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耳边又出现了游客欢笑的声音,就如同曾经那一家人一样。
我多么希望她们还能再回来看看我啊!
请别忘了,这里也有乐趣;别忘了,你们曾经欢乐的岁月;别忘了,你们留下的爽朗的笑声。我还是希望,在那喧嚣的城市中,你们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回忆、体味,重温那份旧时的乐趣——我依旧希望你们能再回来看看……
学生点评:
这里也有乐趣
窗外,落日的余晖懒懒散散地洒在地上的每个角落,金黄的光芒像丰收的麦穗压在我的心头,闷闷沉沉的,让我喘不过气来。
“数学两张试卷,物理两张试卷,还有化学一张卷子,语文还有……”我默默细数着自己的家庭作业,时不时还听到旁边同学低声的咒骂。是啊,又一个“充实”的周末,“哎!……”无奈的一声长叹。自从进入中考的备考阶段,我的生活再没有“乐趣”二字。
背着沉重的书包,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下周的考试。
每天回家,都要经过一座小桥,桥下有流水,水不算清澈,浑浑浊浊的,但每当我放学经过这里,会有一道夕阳照在上面,河面会倒映出绯红的颜色,也算别有一番景致。下班高峰期,路上的行人车辆往来匆匆,一阵喧嚣。但走到小桥下面的广场时,车辆的喧嚣总能被一阵热闹的音乐压制。傍晚了,这里的“夜生活”准时又开始了。
平时走得快,经过这里时,总是两耳不闻,双眼不看的,今天不知怎的,被音乐吸引过来后,竟放慢脚步,驻足观赏起来。
小广场不是很大,被一些休息的长椅围成一个圈,每个休息长椅后面有一个小花坛,花坛中种着一些植物和小花,暖暖的夕阳洒在上面,颜色比白天略显昏暗。但这个意境和这里人物的活动确实格格不入的。
这里聚集着一批年纪稍大的“舞者”,他们站成一个三排的方阵,方阵的最前面会有一
个领舞的老师,这个老师穿着专业的舞蹈服,动作非常的规范到位,合着动感的音乐节奏,全身上下散发着活力,与头上的白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方阵中的其他老人也都情绪饱满,节奏感极强。当然,也有技术稍差一些的:一个大概六十几岁的老爷爷,站在队伍的最后一排,好像是刚来的,因为舞步不是很熟悉,眼睛不时看着左右的舞伴,跟在节奏之后也跳得有模有样,但是总是慢半拍,惹得旁边的老人一阵阵的笑声。
慢慢的,我被这里的气氛感染了。心情也慢慢从浮躁变得淡定。和老人比一比,我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比他们更有张扬活力的资本和条件,却每天因为学习的负担而自怨自艾,忽视了拼搏生活中的乐趣,变得悲观消极。
天色渐晚,夕阳依旧,暖暖的光洒在老人们的脸上,映照出生活的激情和活力,我在这里,也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学生点评: 课后巩固
如果当年是你在参加中考,看到《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这个题目,你会做何分析?
【审题指导】
提示:本题的关键词是 ,它本义是 引申义是 ,限制词是:
每一个命题作文试题本身就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词或短语,正确理解命题中关键词语的内含和外延,是准确审题的重中之重。分析关键词内涵时,要注意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只要自己所写内容在这三者之内,就不会有离题之虞。作为一名初中生,在写作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审题立意能力。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就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这是写好考场作文的第一步。从写作的结果看,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审题不够准确、全面有关。 就 这 样, 埋 下 一 颗 种 子 范文欣赏:(可在第二节课给学生打印出来) 佳作一:阅卷评分(58)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每个学期都会精心准备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那一次,她眼中微微含笑,轻启贝齿,向我们隆重地推荐了荷尔德林的一句话: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句话似乎在我的心中埋下一颗语文的种子,一颗诗意的种子……(开场有诗意之人、诗意之句,引出“诗意的种子”,而“似乎”表明并未“埋下”)
尤其今年春天,某天正值课中,春雷阵阵,雨声大作,老师竟中断了课堂,邀我们关灯听雨。教室里静静的,突然又一声霹雷,惊心动魄地打了下来,轰隆、轰隆,瞬间金戈铁马声盈屋,大雨随之倾泻而下,叮叮咚咚,颇有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再写诗意之景,引出诗意之情。活用所学《马来的雨》文句,展现学习所获,再显诗意)
静赏,静听,那诗意——这雷不单单只是一个“雷”字罢了,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的钟声;这雨不仅仅只是一个“雨”字罢了,是一个生命赐给另一个生命的洗礼。(形式上用整句,情感上有提升,表现自己对诗意的理解,似乎开始“埋下”)
这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或许这才是语文,不是题目,不是分数,是用心地感知与新的发现,是虔诚地思考与美的眼光。就是在大自然的馈赠,老师的引领下,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诗意的种子。(点出“埋下”,实则正是将“这样”“埋下”的过程生动表现出来)
放学后,未带雨伞,就这样将十里细雨跑成一掠眼的白烟,似乎有种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洒脱,竟有了分诗情!(诗意既已“埋下”,必然有所体现,此一也)到了公交车站,头顶上却多了一方庇护。原来是一个陌生的阿姨,她亲切地对我笑了笑,“小朋友,没带伞吗?”她又关切地问我坐哪一辆公交车……(淋雨之苦,却得陌生人遮雨庇护,体察的是诗意,此二也)
我注意到她的眼里满是柔和的笑意,伞向我微微倾斜着,她的儿子,也甜甜地对着我笑……后来她还热心地提醒我公交车来了,怕我淋到雨,一直将我送上车。我低声道过谢,倚着车窗,含着笑意向她们挥手告别。她们撑着伞,向着我,微微地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又有进一步的理解,着力表现诗情画意,诗意之三也)
静观,静思,那诗意——这是一个陌生人对另一个陌生人自然的善意,这是一个陌生人对另一个陌生人真诚的谢意。我忽的想起那年冬天,屠格涅夫握起乞丐的手热切地喊道“兄弟”。或许就是在这样的爱中,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埋下”是一个动作,也是一个过程,正是这样的理解诗意,使得“埋下”变得贴切踏实)
我盼望着,或许有那么一天,我的文字也会在他人心中埋下一颗诗意的种子;我撑过的一把伞,让过的一次座,也会埋下一颗爱的种子……(诗意不是简单地空泛地表达,而是扎在心田,生出根须,开出花朵。结尾延展到未来,是思考,也是想见,留下诗意。) 【篇末总评】
考场作文,不易。时间空间限制实则是对思考行文的限制。在这样的题目下,“就这样”怎么确定?“埋下”是怎么样的过程?“种子”又是怎样的?作者选择的“诗意”最易流于空泛,且要将诗意“埋下一颗种子”,着实不易。但小作者却将“诗意(栖居)”转化成课堂上听雨赏诗意、课后淋雨品诗意的过程,且有了一个似乎悄悄“埋下”的过程,并安放、静候、期待,乃至生长。实为佳作!
佳作二 阅卷评分(55)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埋下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后来的后来,它终会开出绚烂的花朵,开出令我们引以为豪的花朵。(好大的定位——中华文化,真是冒险)
行走在老街,匆匆的脚步叩响了石板铺砌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老店,砖雕木刻的窗棂门楣,斑驳泛白的墙面,又似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直接展开画面,“老街”暗合文化传统,交代地点)
不知不觉走到小巷的尽头,眼前一座灰白的两层小楼,门板上写着“说书”二字。“说书”?我很好奇,忍不住停下脚步向里张望。楼里其实就是一间装修简陋的茶室,几张油漆斑驳的四方桌配着旧椅,窗口下是一溜排开的塑料水瓶。“好复古啊!”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前来听说书的人还挺多,但基本都是老人,三三两两的坐在桌前,手捧一杯温热的香茗,小
口小口地嘬着手中的茶。想想也是,除了我这种因为好奇才闯入的游客,当地的年轻人怎会愿意来这种简陋又无趣的地方呢?(接着叙写事件,交代被吸引、生疑问的过程)
茶室正前方的长桌后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看来他便是这里独一无二的“名嘴”了。他身着青色衣衫,戴着一副圆框眼镜,只见他瞪眼挑眉,惊堂木“啪”地一声一拍,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老先生坐定后精彩的故事便开始娓娓道来,他声音总是不紧不慢,却又声声落地,扣人心弦。台下的听众们随着故事情节时不时的轻声谈论几句,似在细细品味,显然已深陷在说书的魅力之中。(因为好奇,自然对此地、此场景、此处人物有了细致观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惊堂木“啪”的一声,再次一拍,惊醒了沉醉其中的满堂宾客,顿时不大的屋子里响起喝彩声。(戛然而止,是详略安排的需要,却将“埋下”的过程在此点明)
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我也看呆了,那张长桌的后面仿佛又是一方精彩的天地。望着他们,我竟有一种穿越在两个时空的错觉,仿佛自己置身一个久远的年代。(暗指“埋下”)
就这样,我埋下一颗种子,埋下了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点题指明“埋下”)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开始不再满足于这种午后悠闲时光,传承人也可以用“青黄不接”来形容,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这些古老的民俗文化渐渐被世人所遗忘,故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实,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这不仅是几代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展开联想,但似乎刻意而为)
我不禁庆幸自己当时的好奇,因为好奇才让我领略到了之前从未看到过的艺术形式,才让我决定埋下这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原来在这里挽了回来,将“种子”的意义揭示出来)现代文化固然令我们年轻一代追捧,但传统文化更值得我们去传承。
就让这颗种子渐渐成长,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结尾收束,呼应标题) 【篇末总评】
初中生作文最容易大而不当,失之空泛,但此文给人意外。虽然开篇定位“中华文化”,但很快引出游走老街、听艺人说书、品味老街风情背后隐藏的传统文化,进而思考民俗流散背后的文化传承问题,指向现实。至此,“种子”“埋下”的过程就被完整显现。开头结尾虽有模式之嫌,却在主体部分以较好地表达过程让人读有余味,文章表现的主旨也就不显得“大”和“空”
佳作三 阅卷评分(54)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冬去春来,四季轮回。
就这样,我埋下的爱的种子,已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把爱传播到远方。(开篇点题,直指主旨)
那年春天,奶奶带着我去春游。刚吃完午饭,我们坐在草地上。我趁你还在慢条斯理地理着东西,悄悄地钻进油菜花田。阳光灿烂,我失神地看着那一朵朵金灿灿的小花,不禁越走越远。回头一看竟没了你的身影。眼前是无边无际的花海,而我似乎成了被遗忘在花中的异类。我哭了起来,又累又怕,竟睡着了。一觉醒来,夕阳已照在山头,我直起身看见你在不远处,一遍遍唤着我的名字。我扑进了你温暖的怀抱,你看着我,目光柔柔的,像是阳光。(叙写事件,铺设画面。迷失之际,“目光”有爱)
那目光,深深地扎进我的心里。我想起你教我念诗时,眼神里的得意与骄傲:你带我看花时,嘴角噙着的孩童般的微笑;想起夏夜纳凉,你温柔地看着我,用蒲扇扇出的清风送我入眠……(展开联想,一次次“想起”,眼中有爱)
后来,父母接我回上海。斜阳浅照,你俯下身,理了理我额前的乱发,揉了揉我哭得红肿的眼睛,说道:“囡囡,跟着爸妈,要乖啊。”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你在我生命种下的那颗爱的种子生根发芽。(爱的“种子”不知何时“埋下”,但悄然生根发芽)
我明白了,爱,能给人带来是多么美好的感觉。我想把这份爱的种子传递出去。(“埋下”的“种子”继续生长)
母亲节,把亲手采摘的花同心意一起交给母亲;班级里,我试着用笑容感染每一个人,热心地答疑解惑。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马路上一次次热心的指路,敬老院里的嘘寒问暖……
还有一次次的挑灯夜战,穿梭于知识的海洋,只为让那些爱我的人,能快乐,不再为我
操心。
在人生的路上,我就这样播种着爱的种子。蓦然回首,我埋下的种子已然开成爱的花田,香气弥漫,金灿若阳光。(“埋下”的种子,变成更多的“种子”)
我的世界因爱而简单美好。 【篇末总评】
此篇可视为典型的考场作文,在整个行文过程中有整体设计,不仅有较好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达,而且人、事、景、情互为映照,使得文字流畅有感情。但似乎急就而成,开篇点题显生硬,中间交代“爱”的来由、表达对“爱”的理解、体现“爱”这样“一颗种子”的“埋下过程”都显得较为局促。但正是这样的略显不足,倒也显出不俗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亦属佳作。
预习思考 选材及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