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语言所蕴涵文化意象对比--以词汇语义为例
2020-06-01
来源:欧得旅游网
2014年8月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g.2014 Vo1.31 No.4 第31卷第4期 不同民族语言所蕴涵文化意象对比 ——以词汇语义为例 谭顺志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语言对人类精神发展起决定作用,是民族精神的外显。通过不同语言中相同能指对应的所指之对比,映射 出相应民族的文化精神。即通过语言世界图景与现实世界图景之间存在的像似性,推论出不同语言词汇语义蕴涵 的文化意象之异质性,其理据是:不同地理位置一不同气候一不同生活方式一不同文化一不同意识观念一不同文化 意象。文章通过俄、英、汉三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显性形式一动物意象、植物意象、数字意象、彩色意象等对比分析, 证明地理环境决定文化意象。 【关键词】词汇语义;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意象;文化输出;商品输出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4)04—0091—06 A Contrast upon the Cultural Images Implied by Diferent Languages ——VOcabllIary as an Example TANG Sun.zh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Language define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pirit.It also overtly demonstrates national spirit. By contrasting the same signifiers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signified in different languages,it maps its cor— responding national spirit.That is to say:the iconicity between the linguistic images and the real world images implies the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 cuhural differences implied by vocabulary semantemes in dif- ferent languages.It goes like this:different geografieal locations’diferent climates’different life styles’ different cultures’different ideological attitudes’different cultural images.By contrasting cultural explicit forms——animal images,plant images,numerical images and color images in Chinese,Russian,and English‘-。-。—。_____——This artical holds tha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es cultural images Key words:Vocabulary semanteme;Ge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ism;Cultural image;Culturl outa— put;Merchantile export 文化意象是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的一种 文化符号。从语言哲学角度看,不同文化意象错位 的根本原因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对现实世界的切分方 式不同,语言的世界图景和现实的世界图景之间在 从而使不同语言民族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出现认知 错位,进而导致交际障碍。文化意象传递的根本任 务就是消除意象吸纳过程中的文化语境障碍,其手 段是传递者必须解构源语的文化意象,进而以目标 不同语言中以不同方式呈现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 进而造成不同语言的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同 一语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建构新的文化意象。依 据语言世界图景与现实世界图景之间存在像似性原 物象映射在不同语言中就会产生不同文化意象, 理:不同语言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一文化传 统不同一意识观念不同 文化意象不同。为克服跨 同一意象在不同语言中又会外化为不同的表达式, 收稿日期:2014—02—12 作者简介:谭顺志(1967一),男,四川营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俄语语义学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JF011011)。 92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l卷 文化交流障碍,必须对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这个能 指符号的所指对象进行对比,阐释不同语言文化意 象之异质性及其产生的原因,为不同语言的民族相 互经贸往来创造先决条件。不同语言的文化意象对 比就是探索不同语言单位中凝结的民族文化信息, 其目的是揭示相应语言中凝结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 智特点…。民族、文化与周围世界在语言中融合为 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离的整体,共同构成文化意 象,它可以以植物、动物、数字或色彩等表现出来,可 内化为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文化 含义。”即使在纯语法研究领域中也绝不能把语言 与人,把人与大地隔离开来,大地、人、语言是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2 33o4。洪堡特语言哲学的基础就是 语言对人类精神发展起决定作用:“语言是人的精 神活动,是思维的必要前提,语言是各个民族精神的 外在表现,他们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精神 也就是他们的语言,人们怎样想象两者的关系都不 过分,语言绝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活动”[3]50。 “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 统,而不是符号系统或工具。语言规范着一个民族 看待世界的方式,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 4J5。 本文的目的就是以不同民族语言中同一词汇语义所 凝结的民族文化信息为手段,达到透视其文化意象 之目标,透过语言世界图景分析其映射的现实世界 图景,进而证明文化意象是由不同民族生活的地理 环境决定的,与此同时,透过不同文化意象可以窥见 不同语言的民族之精神、民族心理和信仰。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意象的决定性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915年所著《海陆的起 源》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后来的地球板块学 说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大陆的漂移可以使海洋 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喜马拉雅山为分水岭,东方 和西方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文明特质,“我有点金,有 点银,有几条海船在海里,有一个漂亮的老婆,我还 能再要什么呢!”这首西班牙民歌表明,在西方人的 文化意识里,幸福来自大海,来自贸易和征服,而表 达同样的希望,生存于青藏高原东麓的中国人用的 却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幸福就 在脚下,就在心血和汗水的耕耘中。这表明东西方 文化差异源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海、陆的差异, 地理环境决定了西方人靠海为生,中国人则以农耕 为生,东西方的这种文明差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类素来以生存为第一需要。被群山环抱的黄 河流域、长江流域积淀着最肥沃的土壤,地形稳定,温 带湿润的季风性气候适于农耕,农业因此有了稳定发 展的基础条件,黄土地的物理特l生使定居农业成为中 国人的自然选择,稳定、从容、适度的农耕生活可以做 到生活自给自足,因此,与外族交流的经商活动被认 为是不务正业;以农为本的农民,遇到外族入侵时,拿 起武器,就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保家”和“卫国”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集体主义文化意识由此形成;为抵御外 族入侵,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修筑长城以求自保, 从而促成了以和为贵、万事求稳的中庸之道的文化思 想和价值体系;农耕生活要求人们不能违背气候规 律,由此产生了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 与中国成熟的农耕文明不同,古希腊浸润在发 达的商业文明之中,正是从这个节点开始,东西方踏 上了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罗马, 他们生活在爱琴海和地中海一带,这里属于地中海 式气候,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从 而造成农作物生长季与雨季无法匹配,不利于谷物 成熟,却有利于牧草生长,且整个是山地,山地表面 土壤稀薄、容易流失,农耕很难在那里持久,因而,地 理位置一气候一生活方式是一个依次从属的关系: 游牧或走向大海谋生。游牧有两大需要:迁徙和商 品交换,商品交换的前提是文化交流。当以游牧为 主要生存方式时,“吃饭用刀叉不用筷子就是把猎 具当成餐具的思维转移,最喜欢烧烤的是面包和牛 排,因为牧民流动性强,缺少固定的厨房和锅灶,只 好野外烧一把了事”_5 J。为什么西服使用最多的材 料是毛呢和皮革?因为牧民最容易得到这些材料。 为什么他们乐于流动迁徙?为什么善于交际和公开 演说?为什么有过骑士阶层并喜欢决斗?为什么有 史诗、歌剧、奥林匹克?为什么娱乐项目有骑术、赛 马、马戏、斗牛、击剑?这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牧人 的影子,有牛马味和草原味。西方人的精神支柱 《圣经》(旧约)其实就是游牧民族生存与迁徙过程 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记 载。为掠夺中国和印度的黄金和香料,哥伦布和麦 哲伦开始了殖民主义强盗的海上冒险,此后,西班 牙、葡萄牙、英、法等西方国家争先恐后到海外开疆 拓土,这必须冒生命危险,要有顽强的个人意志和勇 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们有 第4期 谭顺志 不同民族语言所蕴涵文化意象对比——以词汇语义为例 93 了个人主义、探险、自我牺牲、英雄主义,与中国的凡 事求稳、求和的中庸的人文精神大相径庭,但都与洪 堡特的“大地、人、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 思想不谋而合。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 联姻的桥梁,同时充满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源于俄罗 斯地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导致其同时接纳东西 方文化。俄罗斯自由主义哲学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指 出:“专制主义、国家至上和无政府主义、自由放纵; 残忍、暴力和善良、人道;信守宗教仪式和追求真理; 民族主义和普世主义;追随上帝和战斗的无神论;谦 逊和放纵;奴隶顺从和造反行动” 就是其文化双 重性和矛盾性的体现。下面以俄英汉语同一词汇语 义表征的文化意象图式之对比,证明文化意象之产 生与不同语言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呈正相关。 二、不同语言的词汇语义中所蕴涵文化意象的 例证 文化意象有各种不同的外显形式,如动物意象、 植物意象、色彩意象、数字意象等。下面以俄、英、汉 语中表达这些语义的词汇为例,证明在不同语言中 表征同一物象的相同词汇具有不同的意象图式,反 之,表征不同物象的词汇语义也可能具有相同的意 象图式,这些相同及不同的词汇语义中蕴含的文化 共相与殊相映射出相应语言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 认知和信仰。 (一)植物作为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在汉语中,松树、柳树、梅花、竹子等植物都具有 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 分。如“柳”有折柳送别之意,《诗经・小雅・采 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俄语中的柳树(HBa) 象征美丽。英语和汉语中玫瑰(rose)转喻爱情,而 俄语中玫瑰(po3a)转喻红晕,幸福,快乐: Ha ̄elocb,HTO po3bI CKOpO BepHyTC ̄Ha 3TO xopomeHbKOe JIHHHKO(我想,用不了多久,两朵红云 又会飞上这张美丽的小脸)。CpbIBaTb p03bI ̄KH3HH (快乐地生活)。俄语用丁香花(crtpeHb)转喻年轻 人纯真无邪,初恋和谦逊,而丁香花在中国文化中寓 意勤奋,在古典诗词中象征美丽;在法国,“丁香花 开的时候”意指气候最好的时候。 同一物象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对应不同文化意象 的原因有二:地理位置和气候;民族文化认知和民族 心理。以不同认知方式对同一物象进行切分,分别 提取了同一物象的不同特点,即不同语言对现实世 界的切分方式不同,导致同一物象在不同语言中表 达不同文化意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异质性的 理解是成功交际的关键。 (二)动物作为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以古代西方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牛(KOpOBa COW),马(/IOtUa ̄b horse),羊(OBKa,6apaH,Ko3eB, sheep)3个词汇为例,对比分析这些词汇的语义在东 西方文化中呈现的意象图式。在中国,牛、马是耕田 工具,有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之意象。在西方游牧文 化中,牛供奶,马供骑,如俄语中“马”喻指有高尚内在 品格而不外露的人,“牛”指肥胖而笨拙的女人;英语 中,“牛”的文化意象是脾气暴躁:have a cow,(暴跳 如雷),don’t have a COW—it’S no big deal(别发火,没 什么大不了的);英语的“绵羊”是指盲从,不独立思 考的人(1ike sheep)或庸人(sort out/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山羊”(goat)有色狼(old goat)或易 发怒(get sb’S goat)之意;俄语中“公绵羊”(6apan) 有盲从和愚蠢之意象(CTa ̄O 6apaHOB nepe.:0 /IIO ̄gX,CBeHO cne ̄ymumx 3a KeM—HeM—H.),“母绵 羊”(0B ̄a)指温顺、唯命是从的人,“山羊”(KO3e,rI)有 贪婪之意,(KOS ̄B OTIIyIKeHH ̄I;nyCTHTb KO3 ̄a B oropoA引狼人室);汉语中,无论雌、雄绵羊、山羊都 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象:本性驯顺、易于管理的集群动 物。它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义、善、 美、吉祥和榜样的象征。“美、祥、样、善”都包含有 “羊”字,这几个字在中国人的哲学里意义绝非一般。 例如“善”中之“羊”象征道德,表示古代统治者冀望 人性如羊,便于管理,在帝王眼中,驯顺者即为善。 “中国人积极倡导的榜样的样,木字旁可视为自然的 十字架,犹如耶稣最初在十字架上的羔羊形象。作为 十字架上的羔羊,耶稣是信徒敬仰的上帝之子,也是 学习的榜样”[7]67。上述物象在东西方文化意象中差 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不同经济文化图式中被赋予 了不同功能,由此产生相应的联想意义,这是各自的 文化起源和生活方式差异不同导致的:东方源于农耕 文明,牛是耕作工具,象征强壮、力量、辛苦劳作不计 回报,马是骑具、使役工具,象征速度、社会地位;而起 源于游牧的西方文明,马是骑行、运输的工具,象征力 量、任劳任怨、温顺、卑贱;牛提供肉食和牛奶,象征粗 暴、鲁莽。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从认知角度研究不同文化的内涵差异,可以发 现,生活在同一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 背景和地理环境,他们共同的经历构成了对同一事 物产生相同意象图式的可能性。这种同一社会成员 共享的预设理所当然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语言及 对世界的理解图式——文化图式。文化图式又为每 个人所经历的种种情景提供了认知该情景的背景知 识,从而在认知结构中形成潜意识的各种特定的文 化图式。文化习俗、社会背景、宗教信仰都以文化图 式的形式外显出来,为人们共享 J。 (三)数字作为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汉语以3为多,“8”因和“发”谐音,表示“发 达”、“发财”,在汉语中“8”就特别受欢迎,而“4”却 因与“死”谐音,一般会被认为不吉利。俄语以7为 多,如:CeMb 6eA—O ̄IHH OTBeT。7还代表幸福、吉 祥、完美,约定俗成的习惯使俄罗斯民族崇尚奇数, 遇到喜事,各种节日,送鲜花都送奇数,而葬礼则送 双数的花,俄罗斯人厌恶666,因为在圣经中这是魔 鬼的代号。信仰基督教各民族语言都忌讳数字 “13”,在最后的晚餐中,第l3个人犹大把耶稣出卖 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晚餐的Et期也恰 逢13日,因此“l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黑色 星期五(q ̄pnaa IIq.THItI ̄a)指l3号又逢星期五,是 一个诸事不宜的凶日。《恐惧和乐趣》的作者据德 塞的调查,美国80%的高楼没有第13层,很多机场 漏过了第l3扇门,医院和旅馆通常没有房间号13。 虽然现在中国也采用每礼拜7天,每年l2月,并以 公元某年计时,但是从周一到周日,从一月到十二月 等都是在“星期”、“月”之后加相应数字,使用时并 不将其作为专用名词大写,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而 是纯粹的计时方式;而西语中这些相应词汇并不是 以数字方式书写,而是作为专用名词大写;又如公元 某年就是以耶稣基督的诞生为标准为公元一世纪, 以此纪念耶稣。中国文化对数字的喜、恶认知与宗 教信仰毫无关联性,而是因为发音与相应汉字相同 而导致的文化联想;而西语中对数字的喜、恶与宗教 信仰、神话息息相关。这是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认 知的结果,而文化心理、认知与宗教密不可分。当 然,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展,当代世界早已打破这种地 域界限,但其发源和根本理据仍然需要从地理环境、 文化,最后到宗教信仰那儿去寻根问底。民国时的 中外交通史学家冯承钧曾说:考吾国之数字,以三五 之用为多,如三纲五常、三光五行之类是也,七数为 用较少,惟西域之人常用之,每周7天分别用7个星 球的名称依次排列,颇疑此七曜之说,来自西方。 由此可见,这些简单的数字符号蕴含的宗教文 化意象已经外化为一种文化习俗,深深植根于人们 的意识和价值观之中。了解这些意象对于克服跨文 化交际障碍,避免文化意象错位是必要的。 (四)色彩作为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色彩词语往往带有很丰富的联想意义。帕默尔 指出:“颜色有强烈的心理效果,黑色是悲哀和不幸 的颜色,这个词用于发生悲剧事件的日子,罗马人有 他们的‘黑El子(dies atri)’,英国工联主义者的‘黑 色的魔术’,(‘Black magic’即巫术)意味着恐怖和 神秘”[9]324。在中国,黑色也与恐怖、神秘、阴险相 关,例如“黑社会”、黑白分明等。中西语境中一般 都作为贬义使用,但汉语的“黑色”也有严肃、谦虚、 庄重之意。“红色”在汉语、俄语中都是一种吉祥、 喜庆的颜色,具有“喜庆、美丽、革命”的意象,例如 “红军”(Kpacna ̄apMn ̄),“红场”(KpacHa ̄ mioma ̄b),成功人士或被领导赏识的人也往往被称 作“红人”。英语中的“红色”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涵 义,正如英国学者阿斯海姆所言:“红色能有力地表 达情感,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能使我们想到火、血 和革命,红色具有战争、流血、恐怖、淫荡的联想意 义”_】0l弛 。中国和俄罗斯对于红色的理解相当一 致,而与西方差异甚大,源于俄罗斯十月革命和中、 苏之间的密切伙伴关系,将这一理念传送到中国文 化中,红色象征积极向上和喜事,而白色象征不吉利 的事,如中国的“红、白事”之说;十月革命之前,帝 俄军队都以白色作为军队色彩。F.且.FaqeB指出: 自然条件决定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俄罗斯,白色多 为正面的象征意义,黑色大多只有负面的象征意义。 这与俄罗斯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对光的高度崇拜有 关。俄罗斯属于高纬度国家,冬季漫长且夜长昼短, 人们在白天的劳动、生活时间很有限,所以人们非常 珍惜白天美好、温暖的生活。光带给人们明亮,驱走 寒冷,还使万物生长,带给人生的希望;而黑夜带给 人们的是寒冷、黑暗、死亡、恐惧,所以人们热爱光 明,厌恶黑夜;俄罗斯东正教的教堂外墙涂成白色, 也是为了利用阳光。 可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对色彩的喜好也与人 们生活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第4期 谭顺志 不同民族语言所蕴涵文化意象对比——以词汇语义为例 95 (五)表示宗教、神话传说的词汇作为文化意象 的表现形式 置、气候、农作种植、生活密切关联,所以不同民族生 活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相应语言词汇所含语义的文化 意象。 西方国家七日一周的称呼源于神话故事。英语 用专用名词表示星期和月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因 为这些词来源于相应神话故事中的人名,这些人物 又如饮食文化,伏特加(BO ̄Ka)的意思是可爱 的、好喝的水,是俄罗斯的国酒,俄罗斯人之所以喜 各司其职,有严格的顺序限定,如“一月”(January) 源于古罗马神话中一位名叫雅努斯的守护神,生有 前后两副脸,一副回顾过去,一副眺望未来,选择他 欢喝这种酒精度高的烈酒,与其所生活的高纬度严 寒气候相关。同样原因导致俄罗斯的农业不发达, 主产小麦、黑麦,所以面包(xne6)是一13三餐的主 的名字作为除旧迎新的第一个月的名字与岁月更替 时间刚好吻合,“一月”便用这位守护神的名字来称 谓,成为专用名词。而表示星期的名词,如“星期 13”(Sunday:Day of the Sun)是太阳的13子,是耶 酥复活的日子,因此西方把这一天看作最神圣的日 子,是以庆祝耶稣的复活为中心进行崇拜的13子,称 之为“主日”,为每周的第一天,人们须在此13到教 堂做礼拜;月亮神为太阳神之妻,位列其后,Monday 就成为每周的第二天,以此类推。汉语中“星期13” 无任何文化意象,例如人们称星期天为礼拜天,但是 并不做礼拜。 又如,莫斯科的天使长教堂(ApxaHrenbCKHfl Co6op),单从字面看不出其文化含义,实际是为了 祭祀军队的守护人天使长天使米迦勒而修建的,历 代莫斯科大公与俄罗斯沙皇都不建陵墓,死后都安 息在该教堂里,该教堂总共有48口铜棺,里面安卧 着52位大公及沙皇,意即死后灵魂藉此升天而永得 安息,其理据源于东正教教义;而中国皇帝都喜爱建 造规模宏大的陵墓,意即死后仍然享有生前的风光, 永为万人之君。这与东西方不同的宗教文化有关, 否则很难理解二者的差异。 (六)表示日常生活、饮食文化的词汇表达的文 化意象 与生活习俗相关的文化意象,如“新年(HOBbIH ron)”在俄、汉语中的文化意象不一样,俄历新年、 公历新年和东正教的圣诞节三个13期基本一致,所 以俄罗斯人庆祝新年特别隆重,而汉语中公历新年 和农历新年相差较远,而农历新年即春节,是最隆重 和喜庆的节13,西方人就很难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 而同样我们很难理解“谢肉节”(M丘cⅡeH删:a)有什 么含义。它又称送冬节,烤薄饼周,在东正教为期 4O天的大斋戒之前一周,人们尽情吃肉、狂欢以迎 接随后而来的斋期,时间在每年2月底,3月初,目 的是送冬迎春。而历法的制定与各民族的地理位 食,面包和盐(xne6 H coⅡb)就是友好、尊敬、好客的 象征,例如谚语6ea coⅡH,6e3 x ̄e6a,xy ̄aa 6ece ̄a (没有面包和盐谈话就不成功,话不投机半句多)。 又如“麦当劳、肯德基”之类本是用于西方发达的商 业社会中为适应快节奏生活的垃圾食品,借助英美 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而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国 人将其视为美食而慢慢品尝,这在东西方文化语境 中产生了相反的意象图式。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力远远大于“北京烤鸭”之类本土美食。“农夫山泉 有点甜”现在也成了“农夫山泉有点悬”,似乎只有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才是安全的水。诸如此类的 文化心态体现了当下我们的民族精神:媚外文化心 态,显示出强烈的民族自卑心理,这种文化心态的扩 散会导致社会心态自卑化,这不仅仅不利于对外贸 易,而且对整个民族精神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结语 综上可得出以下结论:文化习俗、社会背景、文 化传统、宗教信仰都以文化图式的形式外显出来,而 这些文化图式又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环境、文 化意象、价值观念之间是递次从属的关系。民族自 强的前提是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是民族精神和民族 心理自强的先决条件,自强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是商 品输出的先导,即文化输出是手段,商品输出是目 的。这方面,韩国的影视文化输出是最佳例证,其后 紧接而至的是饮食、服装、电子及汽车等大量有形商 品输出,使人们在无形的文化意识支配下不自觉地 接受其有形的商品输入。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 多举办中外文化年之类的活动,消除民族文化自卑 心理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外文化影响,树立中华民族 的文化精神,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例如在国外多 建立孔子学院,加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让外国人多 了解中国文化习俗、社会背景、传统文化、价值观,使 之形成中国文化的意象图式,为我国对外商品输出 96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作开路先锋,以文化自强促成经济自强,从而达成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异质文化之问的交流和传递是推动人类文明进 步和创新的力量源泉,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决定了 异质文化之间只有通过相互借鉴、传递才能互识、互 补,走向良性循环,任何单一、封闭的文化终将丧失 发展活力,停滞不前,甚至消亡;文化可以内化于不 同语言民族的历史、宗教、Et常生活中,从而以植物、 动物、数字、色彩等形态外化出来,在文化传承和跨 文化交际中造成文化意象错位,跨文化交际需要消 除这些错位,达成不同语言民族的精神共鸣,以期促 进物质交流,达成人类共同进步和共享文明成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跨文化交际高度发达的 今天,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和借鉴的情形很多,有 些文化意象从表面已经很难辨识其最初来源是本民 族固有还是舶来文化,因此,在跨文化研究时,对不 同语言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象必须仔细甄别,才 不至于走向盲从。对外来文化采取扬弃策略,既有 利于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又可以吸收外来文 化之精华①。 注释 ①文中所有俄语词汇释义均取自c.14.O ̄KCFOB((CnoBapb pyccKoro ̄I3blKa))[M].M.:Pyc.,c13.1984.英文词汇释 义取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 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I] 班文涛.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的哲学理据及研究学派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6):72—74. [2]威廉・冯・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姚小 平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 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钱汝敏,译.西安:陕西人民 出版社,2006. [4] 申小龙.汉语人文精神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0. [5] 韩少功.蓄牛蓄马与蓄人[J].青年文摘,2011(13): 32—33. [6]H.M.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雷永生,邱守 娟,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7]黄杨.论美的起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1983. [8]邹幸居.“牛”、“马”中西文化内涵差异的认知探讨 [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03):74—76. [9]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李荣,等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3. [10]C.R.阿斯海姆.色彩论[M].常又明,译 昆明:云南 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