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
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 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1、学生边渎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举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 12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 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人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2 桂林山水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 / 12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1、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2、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汀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问。
品渎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丈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方。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3 / 12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 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门已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a、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b.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U1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4 / 12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人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丈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5 / 12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白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1、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3、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一罗店一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板书设计
6 / 12
课后小记
4* 七月的天山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产.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复习词语卡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7 / 12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氛)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 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8 / 12
第一单元考试 (一课时)
试卷讲评 (一课时)
5 中彩那天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4、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第一课时
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1、导人:齐读一句名言:(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一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 1、自读三一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晶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人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出示配乐投影)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D、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做厂些什么? 2、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i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r字的痕迹) 3、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人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9 / 12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4、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竟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5、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一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朗读。(出示投影)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2、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想象拓展
1、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2、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町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2、齐读中心句。(投影) 总结拓展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上的富有—XXX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6* 万 年 牢 学习目标
10 / 12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课前准备
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b6)、闷(men)、削(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能认读.并结合句于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习‘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7 尊 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11 / 12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12 /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