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
一、基本规定
1。1.1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制定各项施工管理制度,
并贯彻执行。
1.1。2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有关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深入现场调查,了解掌握现场情况,
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
1。1。3施工单位应按合同规定的、经过审批的有效设计文件进行施工。未经批准的设计
变更、工程洽商严禁施工。
1.1.4施工中应对施工测量及其内业经常复核,确保准确。
1。1.5施工中必须建立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并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技术教育与培训.
作业前主管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向作业人员进行详尽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形成文件.
1。1。6施工中,前一分项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严禁进行后一分项工程施工。
1.1.7 与道路同期施工,敷设于城镇道路下的新管线等构筑物,应按先深后浅的原则与道
路配合施工.施工中应保护好既有及新建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等建(构)筑物。
1.1。8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勘测单位向施工单位移交现场测量控制桩、水准点,
并形成文件。施工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测量方案,建立测量控制网、线、点。
1。1。9开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有关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图进行认真审查,发现问题应及
时与设计人联系进行变更,并形成文件。
1。1。10开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应根据合同、标书、设计文
件和有关施工的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及现场实际条件编制。内容应包括:施工部署、施工方案、保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体系与技术措施、必要的专项施工设计、以及环境保护、交通疏导等,并按其管理程序进行审批。
1.1.11施工中应依据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做好量具、器具的检测工作与有关原材料
的检验.
1。1。12施工前,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质量保证计划,确定工程质量控制的单位工
程(子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执行,并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
2
二、测量
2.1。1施工测量开始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1 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勘测单位向施工单位办理桩点交接手续。给出施工图控制网、点等级、起算数据,并形成文件。施工单位应进行现场踏勘、复核.
2 施工单位应组织学习设计文件及相应的技术标准,根据工程需要编制施工测量方案. 3 测量仪器、设备、工具等使用前应进行符合性检查,确认符合要求。严禁使用未经计量检定、校准及超过检定有效期或检定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工具。
2。1。2 施工单位开工前应对施工图规定的基准点、基准线和高程测量控制资料进行内业及外业复核。复核过程中,当发现不符或与相邻工路段或桥梁的衔接有问题时,应向建设单位提出,进行查询,并取得准确结果。
2.1.3 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建设单位提交测量复核书面报告。经监理工程师签认批准后,方可作为施工控制桩放线测量、建立施工控制网、线、点的依据。 2.1。4 施工测量用的控制桩应进行保护并校测。
2。1.5 测量记录应使用专用表格,记录应字迹清楚,严禁涂改。
2.1。6 施工中应建立施工测量的技术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测量复核制度。从事施工测量的作业人员应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
三、 路 基
3。1 土方路基施工
3。1。1 施工前,应对道路中线控制桩、边线桩及高程控制桩等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
3。1.2 当施工中破坏地面原有排水系统时,应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3。1。3 施工前,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对路基土进行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标准击实、CBR试验等,必要时应做颗粒分析、有机质含量、易溶盐含量、冻膨胀和膨胀量等试验。
3。1。4 施工前,应根据工程规模、环境条件,修筑临时施工道路。临时施工道路应满足施工机械调运和行车安全要求,且不得妨碍施工。
3。1.5 施工前,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气象资料、施工工期和现场环境编制排水与降水方案.在施工期间排水设施应及时维修、清理,保证排水通畅.
3。1。6 施工排水与降水应保证路基土壤天然结构不受扰动,保证附近建(构)筑物的安全.
3.1。7 路基施工前,应将现状地面上的积水排除、疏干,将树根坑、井穴、坟坑等进行技术处理,并将地面大致整平。
3.1.8 路基范围内遇有软土地层或土质不良时,应与设计部门联系,根据含水量确定换填深度。
3.1。9 人、机配合土方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机械作业时,配合作业人员严禁处在机械作业和走行范围内。配合人员在机械走行范围内作业时,机械必须停止作业。
3.1.10 路基填、挖接近完成时,应恢复道路中线、路基边线,进行整形,并碾压成活。 3.1。11 挖方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挖土时应自上向下分层开挖,严禁掏洞开挖。作业中断或作业后,开挖面应做成稳定边坡.
2 机械开挖作业时,必须避开建(构)筑物、管线,在距管道边1m范围内应采用人工开挖;在距直埋缆线2m范围内必须采用人工开挖,且宜在管理单位监护下进行.
3 严禁挖掘机等机械在电力架空线路下作业。需在其一侧作业时,垂直及水平安全距离应符合表下表的规定.
挖掘机、起重机(含吊物、载物)等机械与电力架空线路的最小距离 电力架空线路电压(kV) <1 1~15 20~40 60~110 220 垂直方向 1.5 3.0 4.0 5.0 6。0 最小距离(m) 水平方向 1.0 1。5 2。0 4。0 6。0 3.1.12 填方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填方前应将地面积水、积雪(冰)和冻土层、生活垃圾等清除干净. 2 填方材料的强度(CBR)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最小强度应符合下表3.1.12—1规定。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泥炭土、冻土、有机土以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做路基填料。对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可溶盐含量大于5%、700℃有机质烧失量大于8%的土,未经技术处理不得作路基填料。
表3.1.12—1 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 最小强度(CBR%)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填方类型 (cm)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其它等级道路 路床 0~30 8。0 6。0
4
路基 30~80 5。0 4。0 路基 80~150 4.0 3。0 路基 >150 3.0 2。0 3 不同性质的土应分类、分层填筑,不得混填,填土中大于10cm的土块应打碎或剔除。
4 填土应分层进行。下层填土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填筑。路基填土宽度每侧应比设计规定宽50cm.
5 在路基宽度内,每层虚铺厚度应视压实机具的功能确定. 6 路基填土中断时,应对已填路基表面土层压实并进行维护。
7 北川新县城卵石土较多,在挖取、运输、摊铺、整平过程中,应确保卵石土具有的天然良好级配组成不被破坏,并应剔除粒径较大的卵石。
8 压实应符合下列要求:
1)路基压实度应符合下表表3。1。12-2的规定。
表3。1.12—2 路基压实度标准 填挖路床顶面以压实度(%) 检验频率 道路类别 检验方法 类型 下深度(cm) (重型击实) 范围 点数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95 挖方 0~30 次干路 93 支路及其它小路 90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95 细粒土用0~80 次干路 93 每层 环刀法,粗支路及其它小路 90 1组 1000m2 粒土用灌(3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93 水法或灌点) 填方 >80~150 次干路 90 砂法 支路及其它小路 90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90 >150 次干路 90 支路及其它小路 87 2)压实应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均匀一致。压路机最大速度不宜超过4km/h。 3)填土的压实遍数,应按压实度要求,经现场试验确定. 4)压实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护地下管线、构筑物安全。
5)碾压应自路基边缘向中央进行,压路机轮外缘距路基边应保持安全距离,压实
度应达到要求,且表面应无显著轮迹、翻浆、起皮、波浪等现象.
6)压实应在土壤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值的±2%时进行.
3.2检验标准
土方路基(路床)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控项目
1 路基压实度应符合本文表表3。1。12-2的规定. 检查数量:每1000m2 、每压实层抽检1组(3点)。 检验方法:查检验报告(环刀法、灌砂法或灌水法). 2 弯沉值,不得大于设计规定。 检查数量:每车道、每20m测1点.
检验方法:弯沉仪检测。
5
一般项目
3 土路基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表3。2的规定.
表3.2土路基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范围点数 (m) 路床纵断高程—20 20 1 用水准仪测量 (mm) +10 路床中线偏位用经纬仪、钢尺量取≤30 100 2 (mm) 最大值 <9 1 路平 宽9~2 用3m直尺和塞尺连续整 路 床 ≤15 20 (m15 量两尺取较大值 度 ) >15 3 路床宽度不小于设计值40 1 用钢尺量 (mm) +B <9 2 ±0。3%且不反路宽9~4 路床横坡 20 用水准仪测量 坡 (m) 15 >15 6 用坡度尺量,每侧1边坡 不陡于设计值 20 2 点 注:B为施工时必要的附加宽度 4 路床应平整、坚实,无显著轮迹、翻浆、波浪、起皮等现象,路堤边坡应密实、稳定、平顺等。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6
四、基层
4.1 一般规定
4.1.1 基层材料的摊铺宽度应为设计宽度两侧加施工必要附加宽度。 4.1.2 基层施工中严禁用贴薄层方法整平修补表面。
4.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4。2.1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4h、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
硅酸盐。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2)水泥贮存期超过3个月或受潮,应进行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 碎石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设计要求,北川新县城道路工程机动车道水泥稳定碎石采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集料级配范围见表4。2。1
表4。2。1 集料级配范围 方孔筛尺寸(㎜)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通过质量百分率(%) 100 68~86 38~58 22~32 16~28 8~15 0~3 2)碎石的压碎值不得大于26%; 3)集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2%; 4)集料中硫酸盐含量不得超过0.25%; 4。2。2 水泥稳定碎石应集中拌制。
4.2。3 集中拌制水泥稳定碎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集料应过筛,级配符合设计要求.
2 混合料配合比符合要求,计量准确、含水量符合施工要求、搅拌均匀。
3 搅拌厂应向现场提供产品合格证及水泥用量、粒料级配、混合料配合比、R7强度标准值。
4 水泥稳定碎石运输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损失。 4.2。4 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压实系数. 2 宜采用专用摊铺机械摊铺。
3 水泥稳定碎石自搅拌至摊铺完成,不得超过3h。应按当班施工长度计算用料量. 4 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养护7d后,方可摊铺上层材料. 4.2.5 碾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找平时,纵、横接缝均应设直
茬。接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接缝宜设在路中线处.接缝应做成阶梯形,梯级宽不得小于1/2层厚。 2) 横向接缝应尽量减少。
2 宜用12~18t压路机作初步稳定碾压,混合料初步稳定后用大于18t的压路机碾压,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且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3 应在水泥初凝时间到达前碾压成活.
4 当使用振动压路机时,应符合环境保护和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构筑物的安全要求.
4。2.6 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层养护应保持湿润,可采用覆膜法.
7
2 养护期间应封闭交通。
3 常温下成活后应经7d养护,方可在其上铺路面层.
4。3 级配砂砾基层
4。3。1 级配砂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级配砂砾颗粒范围宜符合下表4.3。1-1的规定.
表4。3。3—1 砂砾石级配范围表 方孔筛尺寸(㎜) 53 37.5 9。5 4。75 0。6 0。075 通过质量百分率(%) 100 80~100 40~100 25~85 8~45 0~15 2 砂砾石液限应小于28%,苏醒指数应小于9; 4.3.2 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压实系数应通过试验段确定。
2 砂砾应摊铺均匀一致,发生粗、细骨料集中或离析现象时,应及时翻拌均匀. 3 摊铺长至少一个碾压段30~50m. 4.3.3 碾压成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碾压前应洒水,洒水量应使全部砂砾湿润,且不导致其层下翻浆。 2 碾压过程中应保持砂砾湿润。
3 碾压时应自路边向路中倒轴碾压。碾压时应采用12t以上压路机进行,初始碾速宜为25~30m/min,砂砾初步稳定后,碾速宜控制在40m/min,碾压至轮迹不大于5mm,砂石表面平整、坚实,无松散和粗、细集料集中等现象. 4 上层铺筑前,不得开放交通。
4。4 检验标准
4。4。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底基层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控项目
1 原材料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泥应符合本文第4。2。1条第1款的规定。
2)粒料的粒径、级配、压碎值、有机质及硫酸盐的含量应符合要求。 检查数量:按不同材料进厂批次,每批次抽查1次; 检查方法:查检验报告、复称。
2 基层、底基层的压实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基层大于等于97%;底基层大于等于95%。 2)其他等级道路基层大于等于95%;底基层大于等于93%. 检查数量:每1000m2,每压实层抽查1组(1点)。 检查方法:查检验报告(灌砂法或灌水法)。
3 基层、底基层7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每2000m2 1组(6块)。 检查方法:现场取样试验。
一般项目
4 表面应平整、坚实、接缝平顺,无明显粗、细骨料集中现象,无推移、裂缝、贴皮、松散、浮料.
5 基层及底基层的偏差应符合本规定表4.4.1的规定。
表4。4.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底基层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项目 检验方法 允许偏差 范围 点数 中线偏位(mm) ≤20 100m 1 用经纬仪测量
8
基层 纵断高程(mm) 底基层 基层 平整度(mm) 底基层 宽度(mm) ±15 ±20 ≤10 ≤15 不小于设计规定+B ±0。3%且不反坡 ±10 20m 1 <9 路宽9~(m) 15 >15 1 <9 路宽9~(m) 15 >15 1 2 4 6 1 2 3 用水准仪测量 用3m直尺和塞尺连续量两尺取较大值 用钢尺量 20m 40m 横坡 厚度(mm) 20m 1000m2 用水准仪测量 用钢尺量
4.4.2 级配砂砾底基层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控项目
1 集料质量及级配应符合本文4。3。1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砂石材料的进场批次,每批抽检1次。 检验方法:查检验报告。
2 基层压实度大于等于97%、底基层压实度大于等于95%。 检查数量:每压实层,每1000m2 抽检1组(1点)。 检验方法:查检验报告(灌砂法或灌水法)。 3 弯沉值,不得大于设计规定. 检查数量:每车道、每20m,测1点. 检验方法:弯沉仪检测。
一般项目
4 表面应平整、坚实,无松散和粗、细集料集中现象。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5 级配砂砾基层和底基层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4.4.2的有关规定。
表4。4.2级配砂砾基层和底基层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项目 检验方法 允许偏差 范围 点数 中线偏位≤20 100m 1 用经纬仪测量 (mm) 基层 ±15 纵断高程20m 1 用水准仪测量 (mm) 底基层 ±20 1 用3m直尺和塞尺路宽 <9 基层 ≤10 平整度(mm) 20m (m9~15 2 连续量两尺,取较) 底基层 ≤15 >15 3 大值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规定+40m 1 用钢尺量测 B 2 路宽 <9 横 坡 ±0.3%且不反坡 20m (m9~15 4 用水准仪测量 ) >15 6
9
砂石 厚度(mm)
碎石 +20 -10 +20 -10%层厚 1000m2 1 用钢尺量
10
五 沥青混合料面层
5。1 一般规定
5。1.1 沥青混合料面层不得在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5℃时施工。 5。1。2 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沥青应符合下列要求:
1)道路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2-1的要求。
表5。1。2—1道路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0。1mm — - 等级 — - A B A 软化点(R&B),≥ 60℃动力黏度 ②系数≥ 10℃延度, ≥ 15℃延度, ≥ ②②沥青标号 160 140~200 注 ④④130 120~140 注 ④④110 90 70 ③50 40~60 2-4 1—4 ③30 ④ 试验方法① T0604 附录A注 T0604 ⑥针入度(25℃,5s,100g) 适用的气候 ⑥分区 针入度指数 ②PI 100~120 2—1 80~60 60~80 2—3 20~40 注 ④2-2 2-3 1-1 1-2 1-3 2—2—2-3 1-3 1-4 2 2 —1.5~+1.0 —1。8~+1。0 44 42 42 46 44 43 140 20 15 180 38 36 35 - 50 30 40 39 37 60 50 30 43 42 41 120 40 30 45 30 45 43 45 43 49 46 45 55 53 50 260 10 8 50 ℃ B C T0606 Pa.s cm cm A A B A、B 160 30 20 100 160 200 15 10 80 T0620 30 20 20 15 25 20 15 20 15 15 10 20 15 10 T0605 11
C 80 80 60 50 40 12
2)乳化沥青的质量应符合表5。1。2—2的规定。在高温条件下宜采用粘度较大的乳化沥青,寒冷条件下宜使用粘度较小的乳化沥青。
表5.1.2—2 道路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品种代号 阳离子 阴离子 非离子 喷洒用 搅喷洒用 搅喷搅试验 试验项目 单位 拌拌洒拌方法 用 用 用 用 PCPC-PCBC-PAPAPABAPNBN2 —3 1 —1 —2 —3 —1 —2 —1 —1 快慢快慢裂裂裂裂慢快慢慢慢T0破乳速度 - 快裂 或或或或裂 裂 裂 裂 裂 658 中中中中裂 裂 裂 裂 T0粒子电荷 - 阳离子(﹢) 阴离子(﹣) 非离子 653 筛上残留物(1.18mmT0% 0。1 0。1 0。1 652 筛),大于 恩格拉粘2~1~2~2~12~1~2~T0- 1~6 1~6 1~6 0 10 6 30 30 6 30 622 度计E25 粘度 道路1010标准10~8~8~8~8~10~8~10~T0~~粘度S 25 60 60 621 20 20 20 20 20 60 25 计C25.3 残留T0分含% 50 50 50 55 50 50 50 55 50 55 651 量,≮ 97.5 T0溶解% 97。5 97。5 607 度,蒸发残留≮ 针入物 度50~2050~0。50~2050~50~60~3T045~150 45~150 0 0 00 604 (251mm 300 300 300 ℃) 延度T0(15℃cm 40 40 40 605 )≮ 13
与粗集料的粘附性,T02/3 2/3 - - - 2/3 - 654 裹附面积,≮ 与粗、细粒式集料均均T0- - - - 659 搅拌试验 匀 匀 水泥搅拌试验的筛T0% 3 - - - 657 上剩余,≯ 常温贮存稳定性: T01 1 1 % 1d,≯ 655 5 5 5 5d,≯ 注:1 P为喷洒型,B为搅拌型,C、A、N分别表示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乳化沥青。 2粘度可选用恩格拉粘度计或沥青标准粘度计之一测定.
3表中的破乳速度与集料的粘附性、搅拌试验的要求、所使用的石料品种有关,质量检验时应采用工程上实际的石料进行试验,
仅进行乳化沥青产品质量评定时可不要求此三项指标.
4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用试验时间,通常采用5d,乳液生产后能在当天使用时,也可用1d的稳定性。
5当乳化沥青需要在低温冰冻条件下贮存或使用时,尚需按T0656进行﹣5℃低温贮存稳定性试验,要求没有粗颗粒、不结块。
6如果乳化沥青是将高浓度产品运到现场经稀释后使用时,表中的蒸发残留物等各项指标指稀释前乳化沥青的要求。
3)用于透层、粘层、封层的液体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1.2-3的规定。
表5.1.2—3 道路用液体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快凝 中凝 慢凝 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试验单(R(R) ((((M((M(S(S) (S) (S(S(S方法 试验项目 -2 M)位 ) [1 M) M) ) M) ) ) -2 -3 ) ) ) -4 —-6 ] -1 —1 -2 -3 ————4 5 5 6 1 <<C25.5 S <20 - - - - - - - - - - - 20 20 粘T06241 516261641度 5~26~101~1 5~~101C60.5 S - - ~~~4- ~~15 40 200 ~15 1015 25 0 25 100 0 200 >225<<<<% >20 0 0 - - - - - - ℃ 3 2 15 10 7 蒸馏315>T063<<<<<<% >35 - - - - - - ℃ 2 5 体30 35 25 17 14 8 积 360><<<<<<<<<<<<% >45 ℃ 35 50 35 30 25 20 15 40 35 25 20 15 5 0蒸60100100100100100100针入。馏T06060~~~~~~~~- - - - - - 度14 后200 2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25℃) m残m
14
留延度c>60 物 (25℃) m 浮漂度S - (5℃) 闪点(TOC℃ >30 法) >60 - >30 >60 - >65 >60 - >65 >60 - >65 >60 - >60 - >- - 60 - - - - - T0605 <>>20 20 30 >>>T06340 45 50 1 >>>>>>>>>T06365 65 65 70 70 100 100 120 120 3 0。2.2.2.2。2。T061含水量≯ % 0.2 0。2 0.2 0.2 0.2 0.2 0.2 2。0 0 0 0 0 0 2 2 4)当使用改性沥青时,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与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聚合物改性沥青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1。2-4的规定。
表5.1。2-4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SBS类(Ⅰ类) SBR类(Ⅱ类) EVA,PE类(Ⅲ类) 单方指标 位 法 ⅠⅠ-Ⅰ-Ⅰ-Ⅱ-Ⅱ-Ⅱ-Ⅲ-Ⅲ-Ⅲ-Ⅲ-T06-A B C D A B C A B C D 04 针入度0.1m>80~60~30~6>80~60~>60~40~30~T0625℃,m 100 100 80 0 100 100 80 80 80 60 40 04 100g,5s 针入度指﹣﹣﹣﹣0。﹣0。﹣T06﹣﹣﹣﹣0 数PI,不- 1.2 0.8 0。0.6 1。6 0.4 04 4 1。0 0.8 0 8 小于 延度5℃,T065cm/min不cm 50 40 30 20 60 50 40 - 05 小于 T06软化点TR℃ 45 50 55 60 45 48 50 48 52 56 60 06 &b不小于 T06运动粘度25 ①135℃,不Pa.s 3 T06大于 19 T06闪点,不小℃ 230 230 230 11 于 T06溶解度,不% 99 99 - 07 小于 弹性恢复% T0625℃,不小55 60 65 75 - - 62 于 5 T06粘韧性,不N·- - m 24 小于 T06韧性,不小N·- 2。5 - m 24 于
15
贮存稳定性②离析,48h,软化℃ 点差,不大于 质量变化,不% 大于 2。5 - 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 T0661 TFOT(或RTFOT)后残留物 ±1.0 T0610或T0609 针入度比T0650 55 60 50 55 58 60 25℃, % 50 55 60 65 04 不小于 延度5℃,T06cm 30 25 20 15 30 20 10 - 05 不小于 注:1表中135℃运动粘度可采用国家现行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中的“沥青氏旋转粘度试验方法(布洛克菲尔德粘度计法)\"进行测定。若在不改变改性沥青物理力学性质并符合安全条件的温度下易于泵送和搅拌,或经证明适当提高泵送和搅拌温度时能保证改性沥青的质量,容易施工,可不要求测定。(示表中①)
2贮存稳定性指标适用于工厂生产的成品改性沥青.现场制作的改性沥青对贮存稳
定性指标可不作要求,但必须在制作后,保持不
间断的搅拌或泵送循环,保证使用前没有明显的离析。(示表中②) 5)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1.2-5的规定。
表8。1。7-5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品种及代号 试验项目 试验方法 单位 PCR BCR T0658 破乳速度 - 快裂或中裂 慢裂 T0653 粒子电荷 - 阳离子(﹢) 阳离子(﹢) % 0.1 T0652 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0。1 于 1~10 T0622 恩格拉粘度E25 - 3~30 粘度 S T0621 沥青标准粘度C25.3 8~25 12~60 % 50 60 T0651 含量,不小于 40~100 T0604 针入度(100g,25℃,0.1mm 40~120 5s) ℃ 50 53 T0606 蒸发残留软化点,不小于 cm 20 20 T0605 物 延度(5℃),不小于 97.5 T0607 溶解度(三氯乙烯),% 97。5 不小于 2/3 T0654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 - 不小于 1 1 T0655 1d,不大于 % 贮存稳定性 % 5 5 T0655 5d,不大于
16
注:1破乳速度与集料粘附性、搅拌试验、所使用的石料品种有关。工程上施工质量检验时应采用实际的石料试验,仅进行产品质量评定时可不对这些指标提出要求。 2当用于填补车辙时,BCR蒸发残留物的软化点宜提高至不低于55℃。
3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择试验天数,通常采用5d,乳液生产后能在第二天使用完时也可选用1d。个别情况下改性乳化沥青5d的贮存稳定性难以满足要求,如果经搅拌后能达到均匀一致并不影响正常使用,此时要求改性乳化沥青运至工地后存放在附有搅拌装置的贮存罐内,并不断地进行搅拌,否则不准使用。
4当改性乳化沥青或特种改性乳化沥青需要在低温冰冻条件下贮存或使用时,尚需按T0656进行﹣5℃低温贮存稳定性试验,要求没有粗颗粒、不结块。
2 粗集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粗集料应符合工程设计规定的级配范围。
2)粗集料对沥青的粘附性,表面层所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5级,其他情
况粘附性不应低于4级。集料具有一定的破碎面颗粒含量,具有1个破碎面宜大于90%,2个及以上的宜大于80%。
3)粗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1.2—6的规定。
表5。1.2—6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其他等级试验方指 标 单位 表面层 其他层次 道路 法 % 26 28 30 T0316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28 30 35 T0317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 2.60 2.5 T0304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 2。45 2.0 T0304 吸水率,不大于 % 3。0 3。0 % 12 12 T0314 坚固性,不大于 -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20 % 15 18 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 - 12 15 T0312 于 % 18 20 - 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 % 1 1 1 T0310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 3 5 5 T0320 软石含量,不大于
4)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按表5。1。2—7的规定生产和使用。
表5.1。2-7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规格
规公称粒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1075 63 53 37。31。26.19。13。9.5 4。格径5 5 5 0 2 75 名(mm) 6 称 S1 40~75 1090~100~10~- - - 0 0 5 5 0~1S2 40~60 90~ 100 - - 0~5 5 100
17
2.36 0。6 S3 S4 S5 S6 S7 S8 S9 30~60 25~50 20~40 15~30 10~30 10~25 10~20 100 90~100 100 - 90~100 100 - - 0~15 - - 0~15 0~5 - 0~5 - 0~15 - 0~15 - 0~5 - 0~15 - 0~15 0~15 40~70 90~100 90~100 0~5 0~5 0~5 0~5 0~5 90~100~- - 0 15 90~100 - - 100 90~10100 - - 0 90~ 100 - 100 90~10 100 0 100 S10 10~15 S11 S12 S13 S14 5~15 5~10 3~10 3~5 90~100 90~100 100 0~15 0~100 15 40~100 70 90~ 100 100 0~ 5 0~ 5 0~0~5 20 0~0~3 15 3 细集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
2)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的用量不宜超过集料总量的20%. 3)细集料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5。1.2—8的规定。
表5.1。2—8 细集料质量要求 项 目 单位 城市快速路、主其他等级试验方干路 道路 法 2.50 2.45 T0328 表现相对密度,不小于 - 12 T0340 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 % - 3 5 T0333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 不大于 % 60 50 T0334 砂当量,不小于 g/kg 25 T0346 亚甲蓝值,不大于 - S 30 T0345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 - 注:坚固性试验可根据需要进行. 4)沥青混合料用天然砂规格见表5。1.2-9。
表5.1.2—9 沥青混合料用天然砂规格 通过各孔筛的质量百分率(%) 筛孔尺寸(mm) 粗砂 中砂 细砂 9.5 100 100 100 4。75 90~100 90~100 90~100
18
85~100 2。36 65~95 75~90 1.18 35~65 50~90 75~100 0。6 15~30 30~60 60~84 0。3 5~20 8~30 15~45 0.15 0~10 0~10 0~10 0。075 0~5 0~5 0~5 5)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或石屑规格见表5。1。2—10。
表5。1.2-10 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或石屑规格 公称粒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数(%) 规格 径 0。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mm) 075 40~20~0~S15 0~5 100 90~100 60~90 7~40 2~20 75 55 10 50~25~0~S16 0~3 - 100 80~100 8~45 0~25 80 60 15 注:当生产石屑采用喷水抑制扬尘工艺时,应特别注意含粉量不得超过表中要求。
4 矿粉应用石灰岩等憎水性石料磨制。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应符合表5。1。2-11的规定.
表5。1.2-11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 项 目 单位 城市快速路、主干其他等级道试验方法 路 路 t/m3 2.50 2.45 T0352 表观密度,不小于 1 1 含水量,不小于 % T0103烘干法 粒度范围<0。6 mm 100 % 100 % 90~100 T0351 <0。15 mm 90~100 % 70~100 75~100 <0.075 mm - 外观 - 无团粒结块 T0353 亲水系数 - <1 T0354 塑性指数 % <4 T0355 加热安定性 - 实测记录 5。1.3 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原材料应分别存放,不得混存. 5。1.4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的要求,并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气候条件、道路等级、路面结构等情况,通过试验,确定适宜的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
2 开工前,应对当地同类道路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及其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借鉴成功经验。
5.1。5 基层施工透层油或下封层后,应及时铺筑面层。
5。2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5。2.1 热拌沥青混合料铺筑前,应复核基层和附属构筑物高程,确认符合要求,并对施工机具设备进行检查,确认处于良好状态。
19
5。2。2 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施工温度应根据沥青标号及粘度、气候条件、铺装层的厚度、下卧层温度确定。
1 普通沥青混合料搅拌及压实温度宜通过在135℃~175℃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按表5.2。2—1确定.缺乏粘温曲线数据时,可参照表5.2.2-2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混合料的搅拌及施工温度.
表5。2.2-1 沥青混合料搅拌及压实时适宜温度相应的粘度
粘度 适宜于搅拌的沥青混合料粘适宜于压实的沥青混合料粘测定方法 度 度 表观粘度 T0625 (0.17±0.02)Pa。s (0.28±0.03)Pa。s 运动粘度 赛波特粘度 (170±20)mm2/s (85±10)s (280±30)mm2/s (140±15)s T0619 T0623 表5。2。2—2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搅拌及施工温度(℃) 石油沥青的标号 施工工序 50号 70号 90号 沥青加热温度 间隙式搅拌机 连续式搅拌机 160~170 155~165 150~160 110号 145~155 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 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 150~170 145~165 140~160 矿料加热温度
135~155 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 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 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 200 195 190 185 130~145~165 140~155 135~145 运输到现场温度 ① 140 125~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 ① 140~160 135~150 130~140 135 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 120~135~150 130~145 125~135 ① 130 70~80 75~85 65~75 55~70 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 ② 75 70 60 55 50 50 50 45 开放交通的路表面温度,不高于 注:1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采用具有金属探测针的插入式数显温度计测量。表面温
度可采用表面接触式
温度计测定。当红外线温度计测量表面温度时,应进行标定. 2表中未列入的130号、160号及30号沥青的施工温度由试验确定。 3 ①常温下宜用低值,低温下宜用高值。
4 ②视压路机类型而定。轮胎压路机取高值,振动压路机取低值.
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 ① 20
2 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施工温度应根据实践经验经试验确定。通常宜较普通沥青混合料温度提高10℃~20℃。
5。2.3 热拌沥青混合料宜由有资质的沥青混合料集中搅拌站供应。 5.2。4 自行设置集中搅拌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搅拌站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规定.
2 搅拌站与工地现场距离应满足混合料运抵现场时,施工对温度的要求,且混合料不离析.
3 搅拌站贮料场及场内道路应做硬化处理,具有完备的排水设施.
4 各种集料(含外掺剂、混合料成品)必须分仓贮存,并有防雨设施。 5 搅拌机必须设二级除尘装置.矿粉料仓应配置振动卸料装置。
6 采用连续式搅拌机搅拌时,使用的集料料源应稳定不变。
7 采用间歇式搅拌机搅拌时,搅拌能力应满足施工进度要求。冷料仓的数量应满足配合比需要,通常不宜少于5~6个。
8 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的各种传感器必须按规定周期检定. 9 集料与沥青混合料取样应符合现行试验规程的要求。
5.2。5 搅拌机应配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生产过程中应逐盘采集材料用量和沥青混合料搅拌量、搅拌温度等各种参数指导生产。
5。2。6 沥青混合料搅拌时间应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间歇式搅拌机每盘的搅拌周期不宜少于45s,其中干拌时间不宜少于5~10s。改性沥青和SMA混合料的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5.2。7 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逐车检测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和温度,并附带载有出厂时间的运料单。不合格品不得出厂。
5。2。8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与摊铺机匹配的自卸汽车运输。 2 运料车装料时,应防止粗细集料离析。
3 运料车应具有保温、防雨、防混合料遗撒与沥青滴漏等功能。
4 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辆的总运力应比搅拌能力或摊铺能力有所富余。
5 沥青混合料运至摊铺地点,应对搅拌质量与温度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5.2.9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机械摊铺.摊铺温度应符合本文表5.2.2-2的规定。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宜采用两台以上摊铺机联合摊铺.每台机器的摊铺宽度宜小于6m。表面层宜采用多机全幅摊铺,减少施工接缝。
2 摊铺机应具有自动或半自动方式调节摊铺厚度及找平的装置、可加热的振动熨平板或初步振动压实装置、摊铺宽度可调整等功能,且受料斗斗容应能保证更换运料车时连续摊铺。
3 采用自动调平摊铺机摊铺最下层沥青混合料时,应使用钢丝或路缘石、平石控制高程与摊铺厚度,以上各层可用导梁引导高程控制,或采用声纳平衡梁控制方式.经摊铺机初步压实的摊铺层应符合平整度、横坡的要求。
4 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应根据气温、下卧层表面温度、摊铺层厚度与沥青混合料种类经试验确定。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不宜在气温低于10℃条件下施工。
5 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混合料类型、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等应通过试验段确定,试验段长不宜小于100m.松铺系数可按照表5.2。9 进行初选。
表5.2.9 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
21
种类 机械摊铺 人工摊铺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1.15~1。35 1。25~1.50 沥青碎石混合料 1.15~1。30 1。20~1.45 6 摊铺沥青混合料应均匀、连续不间断,不得随意变换摊铺速度或中途停顿。摊铺速度宜为2~6m/min.摊铺时螺旋送料器应不停顿地转动,两侧应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高度2/3的混合料,并保证在摊铺机全宽度断面上不发生离析。熨平板按所需厚度固定后不得随意调整。
7 摊铺层发生缺陷应找补,并停机检查,排除故障.
8 路面狭窄部分、平曲线半径过小的匝道小规模工程可采用人工摊铺。 5.2.10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结果。沥青混合料压实宜采用钢筒式静态压路机与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组合的方式压实。
2 压实应按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形)三个阶段进行。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宜符合表5。2。10的规定。
表5.2。10 压路机碾压速度(km/h) 初压 复压 终压 压路机类型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钢筒式压1.5~2 3 2。5~3。5 5 2.5~3。5 5 路机 轮胎压路— — 3。5~4。5 6 4~6 8 机 振动压路1。5~2(静1.5~2(振1.5~2(振2~3(静5(静压) 5(静压) 机 压) 动) 动) 压) 3 初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初压温度应符合本文表5。2.2-2的有关规定,以能稳定混合料,且不产生推移、
发裂为度。
2)碾压应从外侧向中心碾压,碾速稳定均匀。
3)初压应采用轻型钢筒式压路机碾压1~2遍。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必要时
应修整。
4 复压应紧跟初压连续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复压应连续进行。碾压段长度宜为60~80m.当采用不同型号的压路机组合碾压
时,每一台压路机均应做全幅碾压。
2)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宜优先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到要求的压实度为
止。
3)采用三轮钢筒式压路机时,总质量不宜小于12t。
4)大型压路机难于碾压的部位,宜采用小型压实工具进行压实。 5 终压温度应符合表5.2.2-2的有关规定。终压宜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碾压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5。2。11 碾压过程中碾压轮应保持清洁,可对钢轮涂刷隔离剂或防粘剂,严禁刷柴油。当采用向碾压轮喷水(可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方式时,必须严格控制喷水量应成雾状,不得漫流。
5.2.12 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形路段上转向、调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形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
22
5。2。13 接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沥青混合料面层的施工接缝应紧密、平顺。
2 上、下层的纵向热接缝应错开15cm;冷接缝应错开30~40cm。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开1m以上。
3 表面层接缝应采用直茬,以下各层可采用斜接茬,层较厚时也可做阶梯形接茬。 4 对冷接茬施作前,应对茬面涂少量沥青并预热。
5。2.14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自然降温至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5。2。15 沥青混合料面层完成后应加强保护,控制交通,不得在面层上堆土或拌制砂浆。
5.3 透层、粘层、封层
5。3。1 透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基层表面应喷洒透层油,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面层。
2 施工中应根据基层类型选择渗透性好的液体沥青、乳化沥青做透层油。透层油的规格应符合表5。3。1的规定.
表5.3.1 沥青路面透层材料的规格和用量 液体沥青 乳化沥青 用途 规格 用量(L/m2) 规格 用量(L/m2) AL(M)-1、2或3 PC—2 无机结合料粒料基AL(S)-1、2或1.0~2.3 PA—2 1。0~2。0 层 3 AL(M)—1或2 PC—2 半刚性基层 0。6~1。5 0。7~1。5 AL(S)—1或2 PA—2 注:表中用量是指包括稀释剂和水分等在内的液体沥青、乳化沥青的总量,乳化沥
青中的残留物含量是以50%为基准。
3 用作透层油的基质沥青的针入度不宜小于100.液体沥青的粘度应通过调节稀释剂的品种和掺量经试验确定。
4 透层油的用量与渗透深度宜通过试洒确定,不宜超出表5.3.1的规定。
5 用于石灰稳定土类或水泥稳定土类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形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且宜在透层油撒布后1~2d铺筑沥青混合料.洒布透层油后,应封闭各种交通。
6 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或手动沥青洒布机喷洒.洒布设备喷嘴应与透层沥青匹配,喷洒应呈雾状,洒布管高度应使同一地点接受2~3个喷油嘴喷洒的沥青。
7 透层油应洒布均匀,有花白遗漏应人工补洒,喷洒过量的应立即撒布石屑或砂吸油,必要时作适当碾压。
8 透层油洒布后的养护时间应根据透层油的品种和气候条件由试验确定。液体沥青中的稀释剂全部挥发或乳化沥青水分蒸发后,应及时铺筑沥青混合料面层。 5。3.2 粘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双层式或多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面层之间应喷洒粘层油,路缘石、检查井等构筑物与沥青混合料层连接面也应喷洒粘层油。
2 粘层油宜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也可采用快、中凝液体石油沥青,其规格和用量应符合表5。3.2的规定。所使用的基质沥青标号宜与主层沥青混合料相同.
23
表5.3。2 沥青路面粘层材料的规格和用量 液体沥青 乳化沥青 下卧层类型 规格 用量(L/m2) 规格 用量(L/m2) AL(R)-3~AL(R)-6 新建沥青层或旧沥青路PC-3 AL(M)-3~AL0。3~0.5 0。3~0.6 面 PA—3 (M)-6 AL(M)-3~AL(M)-6 PC-3 水泥混凝土 0.2~0.4 0.3~0。5 AL(S)—3~PA-3 AL(S)-6 注:表中用量是指包括稀释剂和水分等在内的液体沥青、乳化沥青的总量,乳化沥青中的残留物含量是以50%为基准.
3 粘层油品种和用量应根据下卧层的类型通过试洒确定,并应符合表5.3。2的规定。沥青层间兼做封层的粘层油宜采用改性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其用量不宜少于1.0L/m2。 4 粘层油宜在摊铺面层当天洒布。
5 粘层油喷洒应符合本文第5.3。1条的有关规定。 5。3.3 封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封层油宜采用改性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集料应质地坚硬、耐磨、洁净、粒径级配应符合要求。
2 用于稀浆封层的混合料其配比应经设计、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3 下封层宜采用层铺法表面处治或稀浆封层法施工。沥青(乳化沥青)和集料用量应根据配合比设计确定。
4 沥青应撒布均匀、不露白,封层应不透水.
5.3。4 当气温在10℃及以下,风力大于5级及以上时,不得喷洒透层、粘层、封层油。
5.4 检验标准
5。4。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控项目
1 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道路用沥青的品种、标号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本文第5.1节的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品种、同一标号、同一批号连续进场的沥青(石
油沥青每100t为1批,改性沥青每50t为1批)每批次抽检1次。
检验方法:查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并进场复检。
2)沥青混合料所选用的粗集料、细集料、矿粉等的质量及规格应符合本文第5.1节
的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按不同品种产品进场批次和产品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观查、检查进场检验报告。
3)热拌沥青混合料、热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查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并进场复检,
拌合温度、出厂温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2。2条的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查测温记录,现场检测温度。
4)沥青混合料品质应符合马歇尔试验配合比技术要求. 检查数量:每日、每品种检查1次。
24
检验方法:现场取样试验。
2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控项目
1)沥青混合料面层压实度,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不得小于96%;对次干路及以
下道路不得小于95%。
检查数量:每1000m2测1点。
检验方法:查试验记录(马歇尔击实试件密度,试验室标准密度)。 2)面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为+10~-5 mm 。 检查数量:每1000m2测1点.
检验方法:钻孔或刨挖,用钢尺量。 3)弯沉值,不得大于设计规定.
检查数量:每车道、每20m,测1点。
检验方法:弯沉仪检测.
一般项目
3 表面应平整、坚实,接缝紧密,无枯焦;不得有明显轮迹、推挤裂缝、脱落、烂边、油斑、掉渣等现象,不得污染其它构筑物。面层与路缘石、平石及其它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4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4.1的规定。
表5。4。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项 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范点数 围 20纵断高程(mm) ±15 1 用水准仪测量 m 10中线偏位(mm) ≤20 1 用经纬仪测量 0m ﹤9 1 快速路、主1.5 ~2 用测平仪检测,干路 标准差 10路宽 9见注15 σ值 0m ( m) 1 次干路、支2.4 ﹥3 平整路 15 度(mm﹤9 1 ) 9~2 用3m直尺和塞尺连最大 次干路、支20路宽 5 续量取两尺,取最大间隙 路 m ( m) 15 ﹥3 值 15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9 2 9~4 20路宽 横坡 ±0。3%且不反坡 m ( m) 15 用水准仪测量 ﹥6 15 井框与路面高差每十字法,用直尺、塞≤5 1 (mm) 座 尺量取最大值 1 摆式仪 摩擦系20符合设计要求 数 0m 全线连续 横向力系数车 抗滑 砂铺法、 构造深20符合设计要求 1 度 0m 激光构造深度仪
25
40m 1 用钢尺量 注:1。测平仪为全线每车道连续检测每100m计算标准差σ;无测平仪时可采用3m
直尺检测;表中检验频率点数为测线数;
2。平整度、抗滑性能也可采用自动检测设备进行检测;
3.底基层表面、下面层应按设计规定用量撒泼透层油、粘层油; 4.中面层、底面层仅进行中线偏位、平整度、宽度、横坡的检测; 5.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可采用此表进行检验;
6。十字法检查井框与路面高差,每座检查井均应检查。十字法检查中,以平行于道路中线,过检查井盖中心的直线做基线,另一条线与基线垂直,构成检查用十字线。
5.4.2 粘层、透层与封层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控项目
1 透层、粘层、封层所采用沥青的品种、标号和封层粒料质量、规格应符合本文第5。3节的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品种、批次,同品种、同批次检查不应少于1次。 检验方法:查产品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检报告。
一般项目
2 透层、粘层、封层的宽度不应小于设计规定值. 检查数量:每40m抽检1处。 检验方法:用尺量。
3 封层油层与粒料洒布应均匀,不得有松散、裂缝、油丁、泛油、波浪、花白、漏洒、堆积、污染其它构筑物等现象。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六 人行道铺筑
26
6。1 预制砌块铺砌人行道面层
6.1.1 人行道应与相邻建(构)筑物接顺,不得反坡。
6.1.2 有特殊要求的人行道,应按设计要求及现场条件制定铺装方案及验收标准。
6.1.3 水泥混凝土预制人行道砌块的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砌块应表面平整、粗糙、纹路清晰、棱角整齐,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等现象;彩色道砖应色彩均匀.预制人行道砌块加工尺寸与外观质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1。3的规定.
表6。1。3 预制人行道砌块加工尺寸与外观质量允许偏差 项 目 允许偏差(mm) 长度、宽度(mm) ±2。0 厚度(mm) ±3。0 厚度差①(mm) ≤3。0 平面度(mm) ≤2。0 正面粘皮及缺损的最大投影尺寸≤5 (mm) 缺棱掉角的最大投影尺寸(mm) ≤10 非贯穿裂纹长度最大投影尺寸(mm) ≤10 贯穿裂纹(mm) 不允许 分层 不允许 色差、杂色 不明显 注:① 示同一砌块厚度差。 6。1.4 预制砌块应由预制厂生产,并应提供强度、耐磨性能试验报告及产品合格证。 6.1。5 预制人行道砌块进场后,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1。6 铺砌砂浆中采用的水泥、砂、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或《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 1344中规定的水泥. 2 宜用质地坚硬、干净的粗砂或中砂,含泥量应小于5%。
3 搅拌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宜使用饮用水及不含油类等杂质的清洁中性水,PH值宜为6~8。
6.1。7 铺砌应采用干硬性水泥砂浆,虚铺系数应经试验确定.
6.1。8 铺砌控制基线的设置距离,直线段宜为5~10m,曲线段应视情况适度加密。
6.1.9 铺砌中砂浆应饱满,且表面平整、稳定、缝隙均匀。与检查井等构筑物相接时,应平整、美观,不得反坡。
6.1.10 行进盲道砌块与提示盲道砌块不得混用,盲道必须避开树池、检查井、杆线等障碍物。
6.1.11 路口处盲道应铺设为无障碍形式。
6.1.12 在铺装完成并检查合格后,应及时灌缝.
6。1。13 铺砌面层完成后,必须封闭交通,并应湿润养护,当水泥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
6.2 检验标准
混凝土预制砌块铺砌人行道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控项目
1 路床与基层压实度应大于或等于90%。 2 混凝土预制砌块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检查数量:同一品种、规格、每检验批1组。
27
检验方法:查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3 砂浆平均抗压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规定,任一组试件抗压强度最低值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85%。
检查数量:同一配合比,每1000m21组(6块),不足1000m2取1组。 检验方法:查试验报告。
一般项目
5 铺砌应稳固、无翘动,表面平整、缝线直顺、缝宽均匀、灌缝饱满,无翘边、翘角、反坡、积水现象。
6 预制砌块铺砌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1的规定。
表6。2。1 预制砌块铺砌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项目 检验方法 允许偏差 范围 点数 平整度(mm) ≤5 20m 1 用3m直尺和塞尺量 ±0。3%且不20m 1 横坡(%) 用水准仪量测 反坡 井框与面层高差≤4 每座 1 十字法,用直尺和塞尺量最大值 (mm) 相邻块高差(mm) ≤3 20m 1 用钢尺量 纵缝直顺(mm) ≤10 40m 1 用20m线和钢尺量 横缝直顺(mm) ≤10 20m 1 沿路宽用线和钢尺量 +3 缝宽(mm) 20m 1 用钢尺量 -2
七 路缘石
28
7.1预制混凝土路缘石
7。1。1 路缘石应由加工厂生产,并应提供产品强度、规格尺寸等技术资料及产品合格证.
7。1。2 路口、隔离带端部等曲线段路缘石,宜按设计弧形加工预制,也可采用小标准块. 7.1。3 预制混凝土路缘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路缘石弯拉与抗压强度应符合表7.3-1的规定.
表7.3-1 路缘石弯拉与抗压强度 直线路缘石 直线路缘石(含圆型、L型) 弯拉强度(MPa) 抗压强度(MPa) 强度等级Cf 平均值 单块最小值 强度等级Cc 平均值 单块最小值 Cf 3.0 ≥3.00 ≥2.40 Cc 30 ≥30。0 24.0 Cf 4。0 ≥4.00 ≥3.20 Cc 35 ≥35.0 28.0 Cf 5.0 ≥5。00 ≥4.00 Cc 40 ≥40.0 32。0 注:直线路缘石用弯拉强度控制,L型或弧形路缘石用抗压强度控制。 2 路缘石吸水率不得大于8%。有抗冻要求的路缘石经50次冻融试验(D50)后,质量损失率应小于3%,抗盐冻性路缘石经ND25次试验后,质量损失应小于0.5kg/m2. 3 预制混凝土路缘石加工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3-2的规定。
表7。3—2 预制混凝土路缘石加工尺寸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mm) ﹢5 长度 ﹣3 ﹢5 宽度 ﹣3 ﹢5 高度 ﹣3 平整度 3 垂直度 ≤3 4 预制混凝土路缘石外观质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3—3的规定. 表7.3-3 预制混凝土路缘石外观质量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 缺棱掉角影响顶面或正侧面的破坏最大投影尺寸≤15 (mm) 面层非贯穿裂纹最大投影尺寸(mm) ≤10 可视面粘皮(脱皮)及表面缺损最大面积(mm2) ≤30 贯穿裂纹 不允许 分层 不允许 色差、杂色 不明显 7。1。4 路缘石基础宜与相应的基层同步施工. 7。1。5 安装路缘石的控制桩,直线段桩距宜为10~15m;曲线段桩距宜为5~10m;路口处桩距宜为1~5m.
7。1。6 路缘石应以干硬性砂浆铺砌,砂浆应饱满、厚度均匀。路缘石砌筑应稳固、直线段顺直、曲线段圆顺、缝隙均匀;路缘石灌缝应密实,平缘石表面应平顺不阻水。 7。1.7 路缘石背后宜浇筑水泥混凝土支撑,并还土夯实。还土夯实宽度不宜小于50cm,高度不宜小于15cm,压实度不得小于90%。
7.1.8 路缘石宜采用M10水泥砂浆灌缝。灌缝后,常温期养护不得少于3d。
29
7。2 检验标准
7.2.1 路缘石安砌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控项目
1 混凝土路缘石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每种、每检验批1组(3块). 检验方法:查出厂检验报告.
一般项目
2 路缘石应砌筑稳固、砂浆饱满、勾缝密实,外露面清洁、线条顺畅,平缘石不阻水.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3 立缘石、平缘石安砌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2.1的规定.
表7。2.1立缘石、平缘石安砌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允许偏差项目 检验方法 范围(mm) 点数 (m) 用20m线和钢尺直顺度 ≤10 100 1 量① 用钢板尺和塞尺相邻块高差 ≤3 20 1 量① 缝宽 ±3 20 1 用钢尺量① 顶面高程 ±10 20 1 用水准仪测量 注:1 ①示随机抽样,量3点取最大值; 2 曲线段缘石安装的圆顺度允许偏差应结合工程具体制定。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