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师总结

2023-08-28 来源:欧得旅游网


毛邓

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结合中国国情并使之符合中国国情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指符合融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和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过程结合了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 。

两者的关系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领导集体共同缔造的、正确的、系统性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而毛泽东的思想就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包括他的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战略思想,还有指导早期中国建设的思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对于个人的思想要批判地吸收。

3科学发展观。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三章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材料)

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基本纲领,道路问题,3大法宝。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政治纲领是: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继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文化纲领是:创造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道路问题: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

四章

1改造理论 1949——1956过渡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10——1952年底)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第二个时期(1953-1956年),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与主要特征)。

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特征: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概括)

七章

1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矛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

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主要矛盾由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

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的问题。

2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改革,就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什么事也干不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

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的关系。

计划经济作为革命战争时期经济体制的一种延续,在我国建国40多年的历史里长期起主导作用.这种长期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之初被封锁,被隔绝,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误解——认为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解决短缺和公平问题。今天,计划经济体制已丧失了继续存在的理由,即将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但在新旧交替之际,弄清两者的区别,颇具意义,特别是对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而言,尤其如此。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九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国体、政体)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十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十一章

1和谐社会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阶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十五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