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2022-09-23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八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历史背景

当时欧洲人的冒险事业已经扩展到了亚洲和美洲,包括原有的地中海贸易中世纪后期的繁荣迅速造就了环地中海的一些富裕贸易城市。

这种相对富裕和活跃的气氛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时代文化的大发展。而反映在建筑上就是社会中真正的出现了建筑师这个行业。文艺复兴真正奠定了建筑师这个名词的意义,将这种新的行业加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呼吸之中。过去,并不存在建筑师这个工作,有的只是工程师、木匠或者石匠。但随着建筑的兴盛,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亦越来越大,出现了“建筑师”这个名词。他们不仅仅只将建筑作为一种营造的经验型行为,而是赋予建筑一个理论的和文化上的基石,正如建筑师在罗马帝国所扮演的角色一样。他们来自雕刻师、绘图师、画家、工程师和细木工等。建筑师的出现,也为当时社会的思潮和文化进入建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并且由于环地中海的贸易繁荣,使得意大利的贸易城市的学者很容易就接受到古希腊罗马在Byzantine和伊斯兰国家所保存下来的文明成果。其中林林总总的文化思潮,比如人文主义的兴起等对于建筑的影响非常巨大。而单就建筑造型而言,建筑师从古代数学家对于完美的数学模型中得到了启示,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完美的数学模型构成的,而大自然和人类的美皆出于数学模型的完美。基于此开始了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师对于完美建筑比例的追求。 另一个引发的重点就是柱式,在罗马帝国之后,文艺复兴的建筑师重新继承了一整套古典的柱式,并且依此为基准奠定.

直到现代建筑诞生的经典建筑营造模式。

佛罗伦萨主教堂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开始的标志,是佛罗伦萨主教堂

主教堂的穹顶。它的设计建造过程,技术成就和艺术特色,都体现着新时代的进取精神。 坎皮奥设计的主教堂的形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是突破了中世纪教诲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这个8边型的歌坛,对边相距42m,预

计用穹顶覆盖。

结构

结构为了突出穹顶,砌了12m高的一段鼓座。把这样大的穹顶放在鼓座上,这是空前未有的。虽然鼓座的墙厚到4.9m,还是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小穹顶的侧推力,减小它的重量。伯鲁乃列斯基的办法是:一,穹顶轮廓采用双圆心矢型;二,用骨架券结构,穹面分里外两层,中间是空的。这两点显然不仅借鉴了古罗马的经验,而且也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经验,但它却是全新的创造。

佛罗伦萨主教堂正门

在8边形的8个角上升起8个主券,8个边上又各有两根次券。每两根主券之间由下至上水平地砌9道平券,把主券、次券连成整体。大小券在顶上由一个8边形的环收束。环上压采光亭。这些都由大理石砌筑。 顶的大面就依托在这套骨架上,下半是石头砌的,上半是砖砌的。它的里层厚2.13m,外层下部厚78.6cm,上部厚51cm。两层之间的空隙宽1.2~1.5m左右,空隙内设阶梯供攀登。有两圈水平的走廊,各在穹顶高度大约1/3和2/3的位置。它们也能起加强两层穹顶的联系的作用。从上面一圈走廊,可以循内层穹顶外皮上的踏步走到采光亭去。 在穹顶的底部有一道铁链,在将近1/3高度的地方有一道木箍,都为了抵抗穹顶的侧推力。石块之间,在适当的地方有铁扒钉、榫卯、插销等等。

施工

施工这个穹顶的施工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它的起脚高于室内地平55m,顶端底面高91m(或说88m)。 又据说穹顶下部高17.5m(或说13.5m)的一段没有用模架,而上面一半的也很简便,可能是悬挂式的。伯鲁乃列斯基创造了一种垂直运输机械,利用了平衡锤和滑轮组,以致用一头牛就可以做一般要6对牛才能做的功。 因为这项工程的困难程度显而易见,所以当伯鲁乃列斯基提出他的设计方案时,曾经被人认为发了疯,竟至被撵出会场。工程开始后,又有人以为100年也造不成,但只用了十几年就造成了,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意外的事。

佛罗伦萨主教堂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是世界最大的穹顶之一。 施工这个穹顶的施工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它的起脚高于室内地平55m,顶端底面高91m(或说88m)。

巴齐礼拜堂

由伯鲁内列斯基设计的佛罗伦萨的巴齐礼拜堂(Pazzi Chapel,1420年)是15世纪早期文艺复兴很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无论结构 空间组合 外部体型和风格特征,都是大幅度的创新之作。它的形制借鉴于拜占庭。正中一个直径10.9米的帆拱式穹顶,左右各有一段筒形拱,同大穹顶一起覆盖一间长方形的大厅(18.2m*10.9m)。后面一个小穹顶,覆盖着圣坛(4.8m*4.8m);前面一个小穹顶,在门前柱廊正中开间上。廊子进深5.3m 它的内部和外部形式都由柱式控制。虽然比中世纪的纯正,但运用的相当自由。正面柱廊5开间,中央一间5.3m宽,发一个大券,把柱廊分为两半。这种突出中央的做法。只见于古罗马有专制政体传统的东部行省,而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则比较流行。 巴齐礼拜堂同周围环境很和谐,它在圣克洛且教堂的修道院的院子里,正对着修道院大门。同院子周围的大体一致而又略高于周围,很好的融合在修道院的建筑中。又因为它的形体包含多种几何形,对比鲜明,包括圆锥形的屋顶,圆柱形的采光亭和鼓座,方形的立面,立面上又有圆圈和柱廊方形开间的对比,所以它体积虽不大,而形象却很丰富。同时,各个部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谐,又有统帅全局的中心,所以想象独立完整,因而从周围修道院的联系券廊衬托下凸显出来。明朗平易的风格是早期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

美第奇府邸

15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的经济开始衰落,银行家美狄奇(Medici)家族建立了独裁政权。文艺复兴的新文化转向书斋和宫廷。染了上贵族色彩。大量的豪华府邸迅速建立起来。这些府邸一反市民建筑的清新明快。追求欺人的威势。

美狄奇府邸的墙垣,仿照中世纪一些寨堡的样子,底层的大石块只略经粗凿,表面起伏20厘米,砌缝狠宽。二层的石块虽然平整,但砌缝仍有8厘米宽。三层没有砌缝。它的形象很沉重。为了追求壮观的形式,沿街立面是屏风式的,同内部房间很不协调。底层的窗台很高,勒脚前有一道凸台,给亲兵们坐,反映着城市内部尖锐的斗争。它高将近27米,檐口挑出。

坦比哀多

设计者伯拉孟特

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1444年 - 1514年3月11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建筑师。

这是一座集中式的圆形建筑物,神堂外墙面直径6.1m,周围一圈多立克式的柱廊,16根塔司干柱式围绕,高3.6m,连穹顶上的十字架再内,总高为14.7m,有地下墓室.伯拉孟特设计的. 集中式的形体,饱满的穹顶,圆柱形的教堂和鼓座,外加一圈柱廊,使他的体积感很强,建筑物虽小,但有很强的层次感,附于多种几何体的变化,虚实映衬,构图丰富。环廊上的柱子,经过鼓座上臂柱的接应,同穹顶的肋相连,从下而上,一气呵成。

法尔尼斯府邸

法尔尼斯府邸 Palazzo Farnese,1520-1580年,设计人:小桑迦洛(Antonio da San Gallo,the Younger,1485-1546)法尔尼斯府邸位于罗马,为封闭四合院,3层,有很强的纵轴线和次要的横轴线。纵轴线的起点是门厅,采用了巴西利卡形制,宽12m,深14m,有两排多立克式柱子,每排6根,上面的拱顶满覆华丽的雕饰。内院24.7m见方,四周立面是3层重叠的券柱式,像古罗马大角斗场立面的构图,形式很壮观。

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1444年 - 1514年3月11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建筑师。在建筑方面,与同时期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各领风骚。他的著名作品有罗马的“坦比哀多”礼拜堂,还曾参与设计圣彼得大教堂。

代表作品坦比哀多礼拜堂

伯鲁乃列斯基

伯鲁乃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或译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1377年-1446年4月15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颇负盛名的建筑师与工程师,他的主要建筑作品都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根据他的熟人兼传记作者安东尼奥·马内蒂的说法:伯鲁乃列斯基“得以享有埋葬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殊荣,在世时已经雕好一个大理石胸像,以这样一个辉煌的墓志铭作为永恒的纪念。”

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米开朗琪罗最伟大的代表作是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拉斐尔的潘道菲尼府邸

潘道菲尼府邸是16世纪民用建筑的一个极好的例子。它由桑迦洛按照拉斐尔在1510年提出的设计方案修建。立面水平线条被加强,窗框的设计精细,突出的三角形和弧形窗楣相间,这明显受到了文艺复兴盛期罗马府邸建筑的影响。外墙抹灰光滑、细腻,而没有像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建筑常用的那样,用粗糙的石块砌成,而且也没有壁柱。只在大门上使用了厚重的石料,与墙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方式被以后的宫殿广泛采用。一层的窗户下修建了矮墙,每一层的分界都使用了线脚,为这座建筑增添了稳定感。这些特征使潘道菲尼府邸区别干早期的三层立面、圆券式窗户的府邸建筑,体现出独特的魅力。

圣马可图书馆

结构及主要材料

砖、石、拱及木结构

主要特征

建筑全长84m,共21开间,分上下两层。一层立面为拱廊,后面是商店,图书馆在二层,通过中央开间的楼梯到达。立面上用圆形壁柱,其中二层的壁柱为罗马爱奥尼克式。檐壁宽度接近壁柱高的1/2,装饰有浮雕和通气孔,拱廊的肩部也装饰有人物浮雕。屋顶上的石栏杆顶部有人物立像,四角为方尖碑。圣马可图书馆被认为是盛期文艺复兴建筑中最壮丽的作品。圣马可广场被称为“威尼斯心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