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教学反思
突泉三中 语文组 王英秋
《大雁归来》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写的一篇科普作品,这篇文章既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从写作上说,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在讲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它的知识性体现在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获得了许多关于大雁习性特点的知识,他要通过自己的笔端将这些成果告诉读者。他在介绍的时候,不像规范的说明文有着明晰的结构,条分缕析、分项介绍,而是采用了散文式的笔调,将观察大雁的记录与体会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它的形象性体现在对大雁细腻的描摹,有大雁飞行、滑翔的优美姿态,还有丰富的大雁鸣叫之声,将大雁的形象真实又生动地再现在读者眼前,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至于抒情性,文章的字里行间均流露着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这种感情是丰富而细腻的,有对大雁归来的欣喜,对大雁义无反顾进行迁徙的钦敬,对大雁无辜被猎杀的不幸遭遇的感伤等。即使许多语句并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感情。
余映潮老师说:“语文老师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要把教材读好、读深、读细、读美,要悉心玩赏,为教学设计作好充分有利的铺垫。”(见《余映潮阅读教学50讲》)这是在告诫我们语文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一定要先做足对文
本理解的功夫,只有自己将教材烂熟于心,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有了自己的思考理解之后,还要努力将教材中的内容有效地转化成对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2.品读课文,赏析语句,揣摩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沙乡年鉴》这本书,理解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找到散落在文章各处介绍大雁生活习性的语句,从而培养学生搜集课文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找到的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尝试从多种角度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了解大雁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在介绍这些特点时,所花笔墨最多的就是关于“大雁之声”的描写,集中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我把它作为精段阅读的材料,培养学生品读、赏析语句的能力,并通过朗读指导,揣摩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这个过程就是我的教学重点,以此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进而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渗透在全文中的情感。
作者除了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之外,还多次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人称的使用也是需要关注的,本课中有不少处称大雁为“我们的”,把大雁当成了家庭成员一般。作者还列举了翔实的数据,体现了对大雁研究的专注与认真,更可以从这份对于科学的求真态度的背后看到一颗对大雁无比喜爱的心。这几方面正好可以作为精段阅读的有效补充,在品析“大雁之声”的片段之后,让学生试着从文章的别处寻找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文句并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课的最后环节,展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介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旨,即“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爱大雁呢?”。学生在背景资料的帮助下,很快就能了解到文章“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主旨。
这一节课使我又一次深刻的意识到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课堂才能够活起来。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训练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