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北京高三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2023-05-18 来源:欧得旅游网
2021北京高三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一、名著阅读

(2021·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1)(2)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

注释:(1)几:轻微,婉转。(2)劳:忧愁。 1.请解释“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几方面内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3.(2021·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

冶长》)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②矣。”(《里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注释:①党:类。②仁:同“人”。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知人”的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4.(2021·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公冶长》)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卫灵公》)

面对邦国“有道”和“无道”的不同情况,孔子认为应抱持怎样的态度或采取怎样的做法?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2021·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论语·子罕》) 5.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儒者形象?

6.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翻译“何有于我哉”,并回答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2021·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今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公冶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7.请解释划线部分“一以贯之”与“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8.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夫子之道”的内涵,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其现实意义。

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9.(2021·

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

以为?”(《论语·子路》)

②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③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学《诗》有哪些作用?请根据以上几则《论语》选文简要说明。 (2021·北京通州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10.请解释“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

11.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过”有哪些认识,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北京顺义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二则,回答问题。 12.(202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分别解释句中“敏于事而慎于言”“未足与议也”的意思。

(2)这两则中,孔子强调了什么主张?对你有哪些人生启示?

13.(2021·北京房山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②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请综合以上材料,分别简述孔子及其弟子的“志”包含哪些内容,并就其中一人之志谈谈对你的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不心存恭敬,那和饲养犬马怎么分别呢? 民德归厚:民心归向淳厚。

2.① 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

② 对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即使不被采纳也要恭敬,虽然忧愁,但不冒犯怨恨; ③ 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并发自内心的追念。

启示:一个人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如今的许多老人,虽然也是儿孙满堂,不愁吃喝穿用,可是儿女们常年在外东奔西跑的,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因此,他们渴望与儿女们团圆的心理十分强烈。此时,做儿女的就应多抽些时间去陪陪他们,而不是按月将赡养费打到父母亲的银行卡上。 【分析】 译文: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3.认识:要注意观察是否言行一致;可以根据所犯的错误来判断其为人;要独立判断,不受他人好恶的影响。

启示: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具体实践。避免产生偏见。

4.孔子认为当邦国有道时,应该积极用世,正直为人,耻于无所作为,苟安于贫贱;当邦国无道时,应该能够保全自己,退隐自守,秉持自己的志向和操守,以置邦国于不顾、只牟取个人的富贵为耻。 参考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罢免;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可免于刑罚。”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

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不做官)。”

5.形象:①尽忠 ②行孝 ③守礼 ④自律 6.这些对于我来说有什么难呢?

特点:自信。 参考译文:

孔子说:“出外便侍公卿,入门便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力去办,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子罕》)

季康子问:“子路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子路果断,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又问:“端木赐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又问:“冉求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 ——(《论语·雍也》)

7.一以贯之: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

一言而可以作身行之: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8.内涵:夫子之道的内涵就是“忠”和“恕”。“忠”就是尽全力做自已应该做的事情,“恕”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给别人。

现实意义:①“忠”在现实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勉励人们端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 ②“恕”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引导人们换位思考,关注他人的利益或者感受等。 【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可以用一个基本的理念贯穿起来。”曾子说:“是的。”孔子就出去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9.①可以指导为政,助力外交(授之以政而达,使于四方能专对)。②可以增进交流而协调人际关系(不学诗无以言、可以群可以怨、事父事君)。③可增加知识(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训练思维以培养联想力观察力(可以兴可以观)。

参考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陈亢向伯鱼问道:“你在老师那里有得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应对说话。‘我退回后就学《诗》。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0.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11.孔子认为: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断学习经典可以不犯大错。

启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总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错误,有的人因为自己犯了错误,就强词夺理,拼命地找借口,甚至为求自保而在背后抵牾他人,所谓见善思迁,有过则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之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样我们就能勇敢的面对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一个人犯错误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勇于面对错误,积极改正。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勇于面对错,才能坚定的一步一步往前走。 【分析】 翻译:

孔子说:“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子罕》)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很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不幸他短命已经死了,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了,我还没听说再有好学的人。”(《雍也》)

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述而》)

(1)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要追求敏捷,说话要谨慎。(或:做事快,少说话);12.

未足与议也:不值得和他讨论问题。意思是不值得搭理他。

(2)人不应过多关注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享受,而应该在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道理这些精神方面上有所追求。我们正处于青年时期,要把心思放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上,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应比吃比穿,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详解】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13.【第一问参考答案与赋分建议(简洁版)】孔子:志在学习知识、技能等,确立仁德思想等,追求百姓人人无欺、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社会理想。(2分)子路:志在为人慷慨大方,重友情,不吝惜物质方面的东西。(1分)颜渊:志在谦逊、低调,不夸耀自己[的善行(长处)与功劳]。(1分)

【第二问答案示例与赋分建议】孔子之志使我认识到立志既要历练自我,(1分)又要胸怀他人与社会,并借自我提升推动(促进)社会发展。(1分) 【评阅建议】意思对即可得分。

【第一问参考答案(细化版)】子路的志向是“义者之志”,他重友情,为人慷慨大方,不吝惜物质方面的东西,能够达到“舍物”层面。颜回的志向是“谦者之志”,谦逊、低调,不夸耀自己的善行(长处)与功劳,摆脱了身外之物的束缚,到达了“舍己”层面。而孔子的志向则是“仁(圣)者之志”,他的修养已经超越了“外物”和“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圣)道境界;他学习知识、技能是为了确立仁德(圣哲)思想,追求百姓人人无欺、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社会理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