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析本轮经济周期的特点及企业的应对策略解读

2024-03-08 来源:欧得旅游网
探析本轮经济周期的特点及企业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均衡业绩

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成一场冲击力强、波及范围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此次危机导致2008年全球GDP增长仅为

3.4%,较2007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发达经济体陷入自二战以来的首次同步衰退,发展中经济体增长也出现大幅减速。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意味着结束了自2003年以来双位数增长的黄金时期。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是指从长期看经济有一个平滑的稳定增长趋势,经济围绕这个长期趋势波动,表现为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交替出现,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衰退通常是经济周期的下降期,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如果实际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即认为经济进入衰退阶段。对经济周期的原理,马克思曾指出,在商品经济中,买与卖的脱节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一个过程。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从而突出了经济周期的普遍性。熊彼特对经济周期提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内生周期理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认为,总需求冲击形成经济周期;货币主义学派则强调货币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2004年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是随机技术,而不是总需求、货币供给等因素的真实经济周期观点。对经济周期的具体成因和传导机制,不同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但普遍认为,经济周期波动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本轮经济周期的特点

自本世纪初的近十年间,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呈现出平稳化的特点,特别是经历了2000年高科技股泡沫及安然、世通等上市公司丑闻后,美国经济在短暂出现波动后迅速回升,使人们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充满希望。然而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表明,尽管相对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的经济认识和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滞胀情况相比,政府和企业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经济波动趋缓,但经济发展仍要回归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状态。综合分析,本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相影响

本轮经济周期的显著特征是虚拟经济发展日益扩大,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2006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额为431万亿美元,而同期全球实体经济产出仅为40万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很少有人能看到其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因为2001年次级贷款的规模只不过为1900亿美元,尽管2005年发展到6350亿美元,但与美国同期13万亿美元的GDP规模相比,仅占

4.6%。但现实是,虚拟经济带给实体经济的危害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次级贷款对不满足实体经济贷款规定的人员发放贷款,希望通过将该类资产证券化来分散个体风险,但实际上积累了相当高的系统风险。于是,当政府紧缩银根提高利率时,次级贷款违约风险大幅上升,导致金融行业的剧烈动荡。如,华尔街五大投行的相继破产或被接管,AIG接受政府注资,华盛顿互助银行等企业的倒闭,道·琼斯工业指数下降近50%,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不断蔓延,韩国、冰岛、乌克兰等国家甚至陷入国家经济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增长0.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出现负增长,增长率达到一2.0%。因此,本轮经济周期的波动充分显示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特性。虚拟经济产生的风险,如股票指数大落、房地产价格猛跌、银行呆账剧增、货币大幅贬值等,都会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经济总体失衡。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风险的扩散

2000年以来,全球经济进一步呈现一体化趋势,世界贸易量不断扩大,2007年增长率达到7.2%,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各主要经济体融合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风险,特别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中心美国,其丰富的资本市场体系早已将风险扩散到全球资本市场,日本、欧元区受其影响,先后陷入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日本的经济增长为-2.6%,欧元区经济增长为-2.0%);新兴经济体也难以独善其身,而且其高储蓄、低消费的发展模式与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模式形成互补结构,达到了一种“非稳定的均衡”。双方各自积累的巨额贸易逆差和顺差,放大了各自的经济失衡度。

(三)信用危机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波动,存在深入发展的可能。资本市场形成的整体信用危机使房价下跌,引发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风险转移到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抵押债券风险增加,证券市场的信用下降使担保债务凭证风险提高,并将风险转移到对冲基金和保险机构等。同时,违约风险加大了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信用危机成为本次危机的显著特征,随着资本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市场运行陷入流动性陷阱,信用危机将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前,石油、煤炭、农产品、主要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在过去的几年中价格屡创新高,世界银行报告2008年2月前的36个月,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81%,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更是创下147美元/桶的历史新高。2008年上半年,美国和欧元区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分别上升至2.5%和2.6%,我国的CPI指数同比上涨7.9%,世界经济面临严峻的通胀压力。进入9月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石油、钢材、铜等价格下降幅度超过40%。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下滑超过60%,世界经济从通货膨胀开始进入到通货紧缩的局面,而各国刺激经济计划的大规模投资容易在未来形成新一轮通货膨胀。

(五)美元的世界地位影响着世界经济

美元在世界货币的中心地位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002~2006年美元持续贬值,同期贸易赤字达8 000亿美元,美联储为消除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逆差,于2004年6月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至2006年8月美联储公布停止加息。至此,美国一共加息17次,将基准利率从

1%上调至5.25%。美元作为国际基础货币的地位没有改变,因此,其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将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今年3月份后,美联储为进一步降低基础利率宣布收购国债,对各国的经济复苏产生深远影响。 三、企业的应对策略

总体上看,我国国民经济基本面较好,如经济平稳增长、外汇储备 [1]

(一)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战略选择,在进行收购扩张时,企业要以经济价值为中心,在经济发展时,采取股权收购方式,即防止过度举债,防止在经济下滑时出现债务危机,又可针对通货膨胀进行资金储备;在经济衰退期,以现金收购低价资产,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待经济形势好转时,再出售资产,从而获取利润。如,目前国际矿产资源的估值普遍降低,是企业收购的最佳时机,因为从长远看,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将是持续的,特别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

和人口的增长,能源行业总体将继续呈现需大于供的局面。

(二)进行资产配置和成本控制

企业发展战略要与经济大环境相适应,同时,企业自身管理还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发展的基本竞争策略之一在于成本领先,即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要严格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合理的成本管理指标体系将有助于企业度过难关。在经济周期进入衰退和萧条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恰当的配置价值高的资产并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将有利于企业度过经济的严冬期。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在提供相同服务的前提条件下,成本控制的好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调整空间来适应经济波动,实现长远发展。

(三)做好会计政策的选择及财务信息披露工作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人将矛头直指监管不力,因此,企业未来发展要更加注重内控和会计政策选择及财务信息的披露,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可使企业及时发现内部存在的生产组织销售问题,还要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披露,

并防范相关风险。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外汇储备达到世界第一位。同时,中国政府在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上的高度重视、认真部署,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十分健康,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为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的、更健康的发展势头,是世界经济回升的重要引擎。因此,企业应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正确认识自身价值的基础上,把握经济周期特点,适应宏观经济形势,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健康、有

序、持续发展。

论文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