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叙迁幸之由状》管窥陆贽的事君之道
2023-02-21
来源:欧得旅游网
201 2 NO 1 7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作家与作品研究 从 论叙迁幸之由状 管窥陆贽的事君之道① 刘亮红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 湖南长沙41 0001) 摘要:陆赞是后世公认的唐代继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碌之后的贤相,其《论叙迁幸之由状》作于他刚充翰学的建中四年(7 8 3年), 此状分析了遣成建中之乱的原因,并针对德宗将其归之于“自古国家兴表,皆有天命,今遇此厄运,虽则是朕失德,亦应事不由人”的托辞予 以否定。指出天命由于人事,激励德宗谨修人事,恢复大业。从这篇奏状中可以窥见陆赞的引咎自贵宽君圣怀,引经据典格君之非,循循善 谤励君理治的事君之道。 关键词:陆赞 《论叙迁幸之由状》 事君之道 管窥 中图分类号:K2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9795(201 2)06(b)一0086—02 群臣以安君心,宽君怀。这样一来陆贽既守 了君臣知止之道,又全了君臣进退之礼,可 谓一举两得。 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人。 是后世公认的唐代继房玄龄、杜如晦、姚 天,将台区字,乃命将帅,四征不庭。凶渠稽 诛,逆将继乱,兵连祸结,行及三年。徵师四 方,无远不暨,父子诀别,夫妻分离,一人征 崇、宋璨之后的贤相。在陆贽充翰学期间, 的时局中协助德宗运筹帷幄,克平大难,被 时人称为“天子私人”的“内相”,也因此奠 得到时君李适的恩宠与信任,在全国动乱 行,十室资奉,居者有馈送之苦,行者有锋 刃之忧,去留骚然,而闾里不宁矣。聚兵日 2引经据典格君之非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纳谏与进谏 是君臣间的一种道德契约,君王用贤纳谏, 众,供费日多,常赋不充,乃令促限;促限才 毕,复命加徵;加徵既殚,又使别配;别配不 章,条目纤碎,吏不堪命,人无聊生。农桑废 咨,兆庶嗷然,而郡邑不宁矣。……今忽夺 其畜牧,事其子孙,有乞假以给资装,有破 勋,孰不解体。加以聚敛之法,毂下尤严,邸 而不见优,近而不见异,其为愤戚,又甚诸 摇,朝野嚣然,而京邑关畿不宁矣。 自古以来君臣一体,上元二年(675)时, 定了其在封建社会的较高地位,到清朝时 得以配享文庙。 论叙迁幸之由状 作于陆 贽刚充翰学的建中四年(78 3年)泾原兵变 定,正遭于前几日已自称“大秦皇帝”的原 幽州卢龙节度使朱-舭率十万大军围攻。此 足,於是榷算之科设,率贷之法兴。禁防滋 臣子尽忠进谏,是君道和臣道的基本要求。 尽管君主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容冒犯, 中引咎自责就是维护天子脸面,全君臣之 后。时德宗逃出长安,奔抵奉天后,喘息甫 於徵呼,膏血竭於笞捶,市井愁苦,室家怨 而且要处处维护天子脸面,像陆贽在该状 礼,恪守忠君之道,但对作为“上不负天子, 匡君的责任比忠君的义务重要得多,因为 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过失而不谏,是轻 状分析了造成建中之乱的原因,并针对德 宗将泾原兵变的原因归之于“今遇此厄 产以营卒乘,道路凄悯,部曲感伤,贵位崇 下不负所学,不恤其他”的忠臣陆贽而言,第侯王,成输屋税,裨贩夫妇,毕算缗钱。贵 正如刘向在《说苑・正谏》中所言,“君有过 方。诛求转繁,庶类恐惧,兴发无巳,群情动 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 也”。陆贽“上不负天子”的事君之道就体现 在能够犯颜直谏,导君正道,尽最大可能规 运”,“亦应事不由人”的托辞予以否定,指 出天命由于人事,激励德宗谨修人事,恢复 大业。 《论叙迁幸之由状 全文共四段,第一 段为状头,是全文开头的一段引子,第一段 简单回忆君臣见面叙说行幸之事的情况: 武则天引文学之士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 劝阻止德宗做有失君体、有损国计民生的 作为臣子的陆贽上奏引咎自责,称“以为致 秭之等人,修撰《臣轨》,作为臣僚借鉴之书 事。而他借以导君的工具在这篇奏状中就 今日之患者,群臣之罪也”,并礼节性地夸 以正为臣之德,其中一条就是君臣同体,即 是儒家经典。针对“家国兴衰,皆有天命,今 赞德宗的引咎自责,“诚尧、舜至德之音”; “君臣之礼,不忍归过於朕”,并承认迁幸奉 天“遇此厄运”、“则是朕失德”,但另一方 面,认为迁幸奉天之厄运“亦应事不由人”。 由此可见,德宗的引咎只是敷衍性的,并未 “夫人臣之干君也,犹四肢之载元首,耳目 遇此厄运,应不由人者”的否命题,陆贽首 作为天子的德宗一方面认为陆贽引咎是循 之为心使也。相须而后成体,相得而后成 先以退为进,十分巧妙地自谦了一番:“臣 用。……故知臣以君为心,君以臣为体。心 志性介劣,学识庸浅,凡是占算秘术,都不 安则体安,君泰则臣泰。未有心瘁于中,而 涉源流。至于兴衰大端,则尝闻之典籍”。实 体悦于外,君忧于上,而臣乐于下。古人所 谓‘共其安危,同其休戚’者,岂不信欤!”陆 际是委婉地指出自己不信占算秘术所谓天 命不由人之说,对于兴衰大端,只相信儒家 真正意识到迁幸奉天之难都是因为自己的 贽深知德宗为人,故在召见时,反而劝他不 经典。这样写,让自己的论证一开始就占据 穷兵黩武、征伐太重所致。陆贽在状头还指 必自责,而替他找个台阶下,在描述民不聊 及对诏之间”,德宗“遂言及宗祧,涕泗交 集”,使“臣言未获毕辞”,所以“今辄上烦, 以尽愚恳”。 一个至高点,立论有据,高屋建瓴,无懈可 明上状论叙迁幸之由的原因是因为陆“未 生之惨状后,将祸乱归罪于群臣,指出虽 击。接着,陆贽遍引六经 书》、Ⅸ易》、 春秋 “有股肱之臣,有耳目之任,有谏诤之列,有 传 、《礼记》及《诗》关于人事与天命的论 备卫之司,见危不能竭其诚,临难不能效其 断,说明“天人合一”、“天命由人”、“先人事 死”,导致天子“穆然凝邃独不得闻”,认为 因股肱之臣有失臣道,不能竭诚、效死,所 以今日之患,是群臣之罪。 礼记》日:“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人 而后天命”、“非干人事之外,别有天命”,接 连反复、气势磅礴,并将“天命”与“君人之 在简单交代上状缘由与论叙主题后, 陆贽分三段展开迁幸奉天的议论,而从这 三段内容可以窥见陆贽以道事君之一斑。 道”挂钩,指出“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 有也,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 作忠。”可见,陆贽是恪守了传统“过则称 让德宗再无辩解之余地。 1引咎自责宽君圣怀 正文第一段历叙三年征讨之往事与泾 己”的忠君之道的。《论语 日:“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臣轨》又云: 书 日“天视自我人视,天听自我人 听。”又日“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 又日:“天惟忱,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 德靡常,九有以之。”……《易》日:自天佑 原兵变之近事及民不聊生之惨状: 务容养,事多僭越,礼阙会朝。陛下神武统 “古之忠臣事其君也,尽心焉,尽力焉。称才 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炎祥在德。” 苟合。”陆贽首先引咎,将今El之患归罪于 自胡羯称乱,遗患未除,朝廷因循,久 居位,称能受禄。不面誉以求亲,不愉悦以 ①作者简介:刘亮红(1977~):女,湖南桃江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想史。 8 6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作家与作品研究 之,吉无不利。仲尼又以为:“佑者助也。天 Ohl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 :al:d●U :矗: 己的错误,即陆贽所指出的“神断失於太 知易行难,“斯道甚易知,甚易行,不劳神, 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 顺,又以尚贤,是以白天佑之,吉无不 利。”……夫 易》之为书,穷变知化,其于性 危理乱之故,必本于履行得失,而吉凶之报 象焉。此乃天命由人,其义明矣。《春秋传 日: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速,睿察伤於太精。断速则寡恕於人,而疑 不苦力,但在约之於心耳”。因此尤须德宗 似之间不容辩也;察精则多猜於物,而臆度 有坚强的意志不可,但陆贽马上盛赞德宗, 之际未必然也。寡恕则重臣惧祸,反侧之衅 指出只要有行动,则大业不难复,天下不难 尽心潜谏的谏君之道,用心不可不谓良苦。 又陛下天资睿哲,有必致之具,安得舍 而不为哉!斯道夕誓之於心,则可以感神 明,动天地;朝施之於事,则可以服庶类。怀 天下不宁? 陆贽再次称颂德宗英姿神武,并举古 命,可谓研精。及乎论天人佑助之由,辩安 易生;多猜则群下防嫌,苟且之风渐扇”。其 平:3循循善诱励君理治 道直接挂钩后,陆贽就如何正君以得天命 展开了论述与思考。这主要体现在这段的 从这些论据,得出“天命由人”的结论, 指出“天所视听,皆因于人,天降炎祥,皆考 在前一段提出“天命由人”、天命与君 万方,何忧乎平乱人,何畏乎厄运,何患乎 其德”,“履信思顺尚贤”,则能得天佑,无往 而不利。 不仅如此,陆贽还引《春秋传》中关于 命之论说,提出了自己的天命观: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 有动作威仪礼义之则以定命。能者养之以 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礼记》BI《诗 而释 之日:“ 大雅 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鉴于殷,骏命不易。’言得众则得国,失众 则失国也。又引《书 而释之日:《康诰》云: 睢命不于常。’言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 此则圣哲之意,六经会通,皆为祸福由人, 不言盛衰有命。盖人事著于下,而天命降于 上,是以事有得失,而命有吉凶,天人之间, 影响相准。” 陆贽指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谓命, 意生之谓命。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 点,但为了达到格君之非的目的,陆贽还是 借用儒家的天命观,指出“君天下者,受命 於天地,继业於祖宗”,而摆出得天命与否 的关键在于“得众则得国,失众而失国”、 “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的道德论,怪不得 苏轼称陆贽“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 德”。 另外,为论证得深入有力,陆贽不仅将 经典作为理论依据,而且结合时势条分缕 析,认为“六经之教既如彼,历代明验又如 此,尚恐其中有可疑者,臣请复以近事证 之”: 《诗 、Ⅸ书》已后,史传相承,理乱兴废, 大略可记。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有 也;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 也。……自顷征讨颇频,刑网稍密,物力竭 耗,人心惊疑,如居风涛,汹汹靡定。上自朝 列,下达蒸黎,13夕族党聚谋,成忧必有变 故。旋属泾原叛卒,果如众庶所虞。京师之 人,动逾亿计,固非悉知算术,皆晓占书,则 明致寇之由,未必尽关天命。伏惟陛下鉴既 往之深失,建将来之令图,拯宗社阽危,刷 亿兆愤耻。……恐不宜推引厄运,谓为当 然,挠追咎之诚,沮惟新之望。 陆贽引六经之教、以历代明验也好,以 近事复证也好,都只是为了提供德宗切实 的论据,对德宗借天命之说开托、逃避责任 予以否定,让独断、多疑的时君能意识到自 理乱观中。“理”与“乱”向来是人类社会发 圣先贤之行事以激发其斗志、鼓舞其信心: 展的一对矛盾,也因此,人类文明总是在理 昔太王以避狄而兴周,文王以百里而 与乱的交错更替中曲折前进。自秦始皇开 王,是乃因危难而恢盛业,由僻小而阐丕 始,就期望自己的统治能长治久安,以至于 图。况陛下禀英姿,承宝历,四海之利权由 万世,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史总摆脱 已,列圣之德泽在人,苟能增修,蔑有不济。 不了“历史周期率”的控制。而陆贽的奏议 至如东北群孽,荏苒逋诛,泾原乱兵,仓卒 之所以能够成为“政事之枢机,而理乱得失 犯禁,盖上天保祜陛下,恐陛下神武果断, 之纲领”。就在于他发现并重视人类社会存 有轻天下之心,使知艰难,将永福祚耳。伏 在着的理乱普遍规律。在“人存政举,人亡 愿悔前祸以答天戒,新圣化以承天休。勿谓 政息”的封建社会,理乱的机要系之于天子 时锤厄运而自疑,勿谓事不由人而自解。勤 一身,遵治道则成,循乱道则败。成败之途, 励不息,足致升平,岂止荡涤妖氛,旋复宫 千古相袭。陆贽在第三段一开始就首先为 阙而已。 天子铺陈了理乱的辩证关系: 这篇奏议不长,但有理有节,旁征博 臣闻理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 引,恰到好处,先摆动乱之民生颓势引君自 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理或生乱者,恃理 警,继驳君之托辞去君之非,后献治理方略 而不修也;乱或资理者,遭乱而能惧也。无 励君勤励奋发以致升平。奏议高屋建瓴,层 难失守者,忽万机之重而忘忧畏也;多难兴 层推进,其论证艺术之高超,令人叹为观 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 止;其格君之非、正君以道的庙堂风范与忠 虽然治乱之理已明,但时势已是积重 臣事君之道则令人敬佩唏嘘。 难返,如果没有陆贽的建议与勉励,德宗恐 怕只能望洋兴叹了。不等德宗兴叹,陆贽马 注释 上开始了循循善诱,为德宗重新点燃复兴 ①两《唐书・陆贽传 开头均称陆贽为苏州 先王大业的雄心壮志,指 “ 者不可追, 嘉兴人.而权德舆《唐赠兵部尚书宣公 来者犹可鉴”,只要陛下“舍已以从众,违欲 陆贽(翰苑集)序》却作:“公讳贽,字敬 以行难”,就一定能够“感人心而天下和 舆,吴郡苏人.”后经王素考证,两《唐 平”: 书》作为官书,所署传主籍贯皆用当时 实际州县名,权德舆“公讳贽,吴郡苏 今生乱失守之事,则既往不可复追矣, 人”之论当系州郡并举、署籍贯不及县 其资理兴邦之业,在陛下勉励而谨修之。当 之误. 至危至难之机,得其道则兴,失其道则废, ②(后晋)李晌.IIt唐书・列传第八十九・陆 其间不容复有所悔也。 贽传[M】.北京:中华书局,1 975. 阅奏状至此,想必德宗已是雄心复萌, ③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M】.中华书 看到了一线希望,因为陆贽指出乱可致理, 局,2006:355~356,359~363. 得道可以兴国。但陆贽同时也指出以乱致 ④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M】.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5. 理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容复有所悔”,须天 ⑤(宋)苏轼.东坡全集・卷六十四・乞校正 子意志坚定,而这还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 陆贽奏议上札子[z】. 须陛下行君人致理之道,陆贽趁机献上了 “政事之枢机”,即“十焉”: 惟陛下勤思焉,熟计焉,舍己以从众 焉,违欲以遵道焉,远愉佞而亲忠直焉,推 至诚而去逆诈焉,杜谗沮之路、广谏诤之 门焉,埽求利之法、务息人之术焉,录片善 片能、以尽群材焉,忘小瑕小怨、俾无弃 物焉。 接着,陆贽又阐述知与行的关系,指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