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业发展特点
宁夏虽是全国最小的省区之一,但农业发展特点鲜明:一是富有民族特色。是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清真”品牌的开发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二是人均占有水平较高。粮食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5位;鲜奶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水平的6倍。三是特色优势日趋明显。清真牛羊肉、枸杞制品、乳制品、羊绒制品行销全国各地,宁夏是我国枸杞之乡,有“中宁枸杞甲天下”之说,“宁夏滩羊”、“中卫山羊”是宁夏特有种质资源。此外,马铃薯淀粉、酿酒葡萄和优质大米等产品在西北乃至全国都享有良好的声誉。四是农产品质量品质普遍较高。由于自然环境优良,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逐步推进,为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流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证。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中上游,是传统的农业省区。农业人口412万,占总人口的70%,回族人口206.5万,占总人口的35%,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从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分为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两个自然生态区域,山川面积、人口基本各占一半。北部川区包括引黄灌区13个县(市、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沟渠如织,自秦汉开始就有着悠久的引黄河水自流灌溉的历史,久享黄河之利,旱涝无虞,农业发展水平很高,是西北地区农业的精华之地,素有“西部粮仓”“塞上江南”之誉。南部山区8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和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是国家确定的扶贫攻坚重点地区之一。 一、农业资源情况
宁夏农业资源条件优越,特别是引黄灌区,为西部地区与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和伊犁河谷并称的西部“五大粮仓”,更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单产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水稻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麦套玉米亩产1000公斤)。被中外经济学家誉为“大有发展潜力的灌区”、“发展农业不可多得的地区”。
(一)土地资源充裕。全区耕地面积165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居全国第4位。尚有宜农荒地近1000万亩,是全国8个宜农荒地超千万亩的省区之一,有宜渔荒滩200多万亩。近年来,引黄灌区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断扩大老灌区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中部干旱地区实施扬黄扩灌工程,先后兴建了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和“1236”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南部山区开展了高标准旱作水平梯田建设。
(二)草场资源广袤多样。全区草原总面积3665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53.7%,自南而北,依次分布着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等,其中以荒漠草原面积最大。作为全区自然植被主体的草原植被,植被覆盖度一般为30-60%,每亩鲜草产量180-300kg。200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区境内实施封山禁牧,是全国第一个全区禁牧的省区。随着封山禁牧、退牧还草、草原围栏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草原植被得到了快速、稳定的恢复。
;..
.
(三)水资源得引黄灌溉之利。宁夏全区年平均降水量305毫米,蒸发量1800毫米,主要水资源指标远低于全国,也低于西北各省区。但黄河贯穿宁夏13个县市397公里,年径流量325亿立方米,引水方便,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光热资源丰富。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属高热值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农作物高产、优质的理想区域。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14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5-10℃,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中北部3000-3300℃,南部2000-2400℃,昼夜温差13—15℃,无霜期140—160天左右。
(五)劳动力资源丰富,培训转移力度加大。全区乡村有从事农业的劳动力209.9万人,剩余劳动力近百万。近年来,自治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经济作为产业来抓,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农民工转移培训基地,开展了经常性、订单式和职业化的培训。每年有计划、有订单的对10万农民开展非农产业培训。这些措施的加强,为企业落户宁夏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宁夏虽是全国最小的省区之一,但农业发展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富有民族特色。宁夏是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清真”品牌的开发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望建成全国“清真食品配送中心”,向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发“清真牛羊肉快通车”。二是人均占有水平较高。随着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粮食、肉类和鲜奶人均占有量分别为500公斤、36公斤和80公斤,远远高出全国人均水平。三是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宁夏清真牛羊肉、乳制品行销全国各地,“宁夏滩羊”是宁夏特有种质资源。宁夏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水产品基地,特色养殖发展很快。宁夏是我国枸杞之乡,有“中宁枸杞甲天下”之说。此外,葡萄酒、马铃薯淀粉和优质大米等产品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有享有良好的声誉。目前宁夏40%的大米、40%的肉类、80%的奶产品、90%的枸杞销售全国市场。四是农产品质量品质普遍较高。由于地域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优良,宁夏农产品无污染、品质高。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品和绿色食品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区已认证绿色食品60个,无公害农产品130多个,认定无公害种植业产地150万亩,无公害畜禽产地规模822万头只。银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国家37个主要城市的定期监测中始终保持在前10名。所有这些,都为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流通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证。
(一)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稳步提高。2004年全年农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5.5亿元,从农业内部看,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6.8%、畜牧业占32.8%、渔业占2.9%、服务业占2.6%。灌区、山区农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区的68%和32%,灌区居主导地位,以27%的耕地和42%的乡村人口创造了全区近70%的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并提供了83%的农副产品。
;..
.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经过多年地不断努力,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的水平。粮食播种面积1200万亩,其中,灌区500万亩左右,山区700万亩左右;夏粮500万亩左右,秋粮700万亩左右。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四大粮食作物。灌区小麦主栽品种“宁春四号”,为宁夏小麦专家裘志新所选育,是优质中筋小麦,被农业部认定为北方春麦区重点推广的最优质品种。水稻是传统的优势粮食作物,宁夏大米具有粒圆、色洁、油润、味香四大特点,有“珍珠米”之称。玉米是宁夏商品量最大的作物,基本实现优质专用化,近年来饲用玉米的推广,为畜牧业发展坚定了坚实的基础。马铃薯是南部山区主要传统粮食作物,随着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兴起和脱毒技术的推广,正在成为山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畜牧业迅猛发展。宁夏山区有3665万亩可利用的天然草场,是全国十大牧场之一,灌区有大量的粮食和农作物秸秆可以提供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在宁夏发展以清真食品为主的畜牧业得天独厚。2004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1000万只。奶牛存栏18.6万头,奶产量46.9万吨,人均牛奶占有量是全国人均水平的6倍。生猪存栏117.6万头,家禽存栏1130.6万只。肉类总产25万吨,禽蛋产量7.8万吨。
(四)水产业继续稳居西北主导地位。黄河宁夏段在河套灌区形成了近200万亩宜渔荒地、86万亩天然水面、5万亩沟道流水水面,这些水域水质好,无污染,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淡水鱼类繁衍及生长要求。特色渔业、生态渔业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04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24万亩,水产品产量5.6万吨。全区人均水产品占有量9.7公斤,居西北地区首位。目前,宁夏鲜活水产品总量的70%外销,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
(五)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从2000年以来,宁夏农民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年均增长7.7%,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20元。 三、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情况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战略的实施,2003年自治区制定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利用发展农业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一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开始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 (一)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
奶产业主要分布在吴忠核心区、银川发展区。目前奶牛存栏近20万头,年奶产量近50万吨,全区共有乳品加工企业24家,年处理鲜奶能力91.4万吨,实际加工鲜奶37.4
;..
.
万吨,生产液态奶14.1万吨,奶粉1.7万吨,酸奶和含乳饮料3.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夏进、维维北塔两家乳制品加工企业是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枸杞产业主要分布在卫宁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区、贺兰山东麓区。目前种植面积38.5万亩,年产枸杞鲜果22万吨,商品量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在“宁夏红”等品牌的带动下,区内外100多家加工流通企业介入枸杞加工、销售领域,从事枸杞酒、枸杞饮料、保健品等产品的系列开发。
清真牛羊肉产业主要分布在盐同灵滩羊生产区、引黄灌区肉羊肉牛杂交改良区、六盘山阴湿草地肉牛区。目前宁夏肉羊饲养量1000多万只,肉牛饲养量100万头,年肉类总产量25万吨以上,加工企业11家,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
马铃薯产业在布局上分南部山区淀粉生产区、中部地区及引黄灌区菜用型生产区。目前种植面积200多万亩,年产鲜薯230万吨,有近百家加工企业,加工能力12万吨。发展目标是将宁夏建成西部地区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和种薯生产基地。 (二)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
酿酒葡萄产业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一带,目前酿酒葡萄种植面积7万亩,年产酿酒葡萄2.5万吨,有酿酒企业3家,总资产达1.5亿元,年设计加工能力5.3万吨。 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银川、吴忠、中卫露地和设施蔬菜区、石嘴山脱水蔬菜核心区及永宁、固原辐射区。目前全区瓜菜种植面积110万亩,蔬菜总产量166万吨。脱水菜种植面积达到12.4万亩,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百余家,加工能力达到1.3万吨;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
淡水鱼产业主要以银川为轴心,在银川南北分别形成了草鱼、河蟹养殖区和鲫鱼、团头鲂养殖区。目前各类水产养殖面积24万亩,70%产品销往周边地区。
优质牧草及饲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旱作草地农业区、中部干旱带退耕种草区、引黄扬黄灌区粮草轮作区,目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留床面积600多万亩,年产苜蓿干草300万吨,全区牧草加工企业10多家,加工能力20万吨,主要销往东南沿海地区,也有部分出口日本和韩国。
优质水稻产业在引黄灌区,目前种植面积100万亩左右,有规模加工企业4家,生产能力16.8万吨。
玉米产业主要分布在引黄灌区优质专用玉米区、彭原粮饲兼用玉米区,目前种植面积250万亩,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14家,形成设计加工能力51万吨。
;..
.
目前,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1家。企业品牌效益日益明显,“宁夏红”、“夏进”、“塞北雪”等品牌享誉区内外。
宁夏农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和优势,我们衷心希望各地各界朋友捷足先登抢商机,高人一筹占市场,有胆有识成大业。相信通过优势互补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与真诚合作,一定能够形成共同发展的美好“双赢”局面!
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等问题
实现宁夏农业发展新跨越
作者: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厅长 赵永彪 12-26 09:56:59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游,按照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板块。引黄灌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素有“西部粮仓”、“塞上江南”的美誉。中部干旱带土地广袤,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绝少污染,是发展特色旱作节水农业适宜区。南部山区气候温和凉爽,雨热同步,水草丰美,物种多样,环境洁净,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较佳区域。多样的气候生态类型、独特的生物资源、洁净无污染的环境,为发展现代特色优势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天地。
改革开放30年来,宁夏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9万吨,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连续五年增产,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五位,农业生产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强势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已经形成了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硒砂瓜、优质粮食、淡水鱼、酿酒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苹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带,枸杞、滩羊、马铃薯、长红枣等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或国家原产地注册商标保护,特色优势农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支撑。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今年新增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家,总数达到13家;农民专业化合
;..
.
作组织发展到1300个,增长22%;一批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宁夏,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130亿元,增长25%,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8%,“宁夏红”、“夏进”、“圣雪绒”等跻身全国驰名商标。现代农业呈现加速发展、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增长10%以上,连续五年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宁夏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尤其是2007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提出了用5年时间,发展设施农业、扬黄补灌高效节水农业、集雨补灌覆膜保墒农业“三个百万亩”的高效农业建设目标。目前全区设施农业面积已经发展到64万亩,从事设施农业种植的农户收入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0%。设施类型由以日光温室为主,向大中拱棚、喷灌、滴灌、集雨补灌、覆膜保墒等多种类型发展。设施品种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园艺、设施花卉、设施瓜果、设施食用菌等多领域扩展,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供应。设施农产品除供应本区外,70%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北京、香港以及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地区的市场。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土地、光热资源优势和水利条件,大力发展节水、高效、避灾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回眸改革开放,展望未来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为重点,以实施现代粮食产业、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舍饲养殖、农产品加工业等重点工程项目为抓手,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快速形成,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201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其中畜牧
;..
.
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5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达到5000元。
引黄灌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节水型灌区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大县建设步伐,加快发展优质粮食、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淡水鱼、葡萄、设施农业等产业,重点建设6个1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产业大县,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
中部干旱带围绕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切实做好“水源、特色、生态、转移”四篇文章,加快发展以滩羊为主的草畜、以环香山为主的压砂及覆膜西甜瓜和红枣三大产业,在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旱作区大力示范推广以集雨补灌、覆膜保墒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建设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积极配合发展改革、水利、扶贫等部门抓好生态移民工作。
南部山区坚持“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养、产业开发”的方针,大力发展草畜、马铃薯、劳务三大产业,加快发展小杂粮、油料、枸杞、中药材、食用菌、冷凉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建设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在河谷川道的库井灌区,以大中小拱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完成,宁夏回族自治区将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快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能力”计划,建立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的粮食生产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沃土工程,积极探索和推进轮作制度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深入贯彻国务院《意见》精神,坚定不移地把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分区组织实施新一轮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大县建设,推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
.
进一步创新和改进产业扶持政策,注重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突出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推进产业集聚升级。
三是全力推进“三个百万亩”工程建设。要以“巩固提高、提质增效”为重点,坚定不移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建成6个1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大县;创新发展机制,积极引导引黄灌区设施农业向精品、高端、高效方向发展,力促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继续加快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发展覆膜保墒、集雨补灌种植任务100万亩,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旱作农业区抗灾减灾的能力。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适水产业”。按照“提质、扩量、增效”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良种、饲草料加工调制、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奶牛“出户入园”工程,加快推进健康养殖进程。充分挖掘我区宜渔低洼盐碱地、湖泊湿地的资源优势,推动“适水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五是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支柱型龙头企业”的要求,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升级工程,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同类同产品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大力培育清真、绿色、有机品牌,构筑龙头企业集群。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参与我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强势龙头企业和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针对金融危机引发的部分农产品卖难问题,扶持和改造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强冷链体系、市场信息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开发目标市场,促进农产品的有效畅通。加快农业标准、检验检测、质量监管和农业综合执法“四大体系”建设,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步伐。实施“科技创新与推广计划”,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创新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和机制,加快建设地级农业科研所和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
;..
.
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带动,大力开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农民工的培训。
八是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力度,突出抓好马铃薯、玉米、牧草机种机收工作。加快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进度,培育壮大生态建设接续产业。大力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高质量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任务。
九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加大农村综合改革步伐,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支持引导、金融部门支持、社会主动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新机制,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形成。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