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生物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试卷含答案

2023-02-13 来源:欧得旅游网
【人教版】生物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昆虫依次是( ) A.蜘蛛和菜粉蝶 C.蝗虫和蜜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详解】

A、蜘蛛是蛛形纲不是昆虫,既不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也不是完全变态发育,菜粉蝶是完全变态发育。不符合题意。

B、蜈蚣是多足纲不是昆虫,既不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也不是完全变态发育,蝗虫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不符合题意。

C、蝗虫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蜜蜂是完全变态发育。符合题意。 D、家蚕是完全变态发育,蟑螂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不符合题意。 所以,属于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昆虫依次是“蝗虫和蜜蜂”。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B.蝗虫和蜈蚣 D.家蚕和蟑螂

2.斑马由原马进化而来,每匹斑马的黑白条纹都有细微差异。 研究表明,斑纹既可以产生视觉假象迷惑捕食者,也可以比纯色的马更好的抵御蚊虫叮咬。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匹斑马的黑白条纹都有细微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B.斑纹的产生是为了躲避天敌和虫害而产生的定向变异 C.斑马产生的所有变异都是对其有利的 D.遗传变异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斑马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生物起着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的进化方向。 【详解】

每匹斑马的黑白条纹都有细微差异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A错误; 斑纹的变异是斑马普遍存在的一种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斑马产生的变异既有有利变异也有不利变异,C错误;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斑马的进化,D正确。 【点睛】

熟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3.鸡卵中能发育为雏鸡的结构是( ) A.胎盘 【答案】B 【解析】 【分析】

鸡卵中的大多数营养物质都集中在卵黄部分,其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对卵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有:卵壳、卵壳膜和卵白,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其中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合称卵细胞。 【详解】

鸡卵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卵壳、卵壳膜、气室、系带、卵黄膜、卵黄、胚盘等。雏鸡由胚盘发育而来,胚盘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为卵黄表面中央一盘状小白点,是胚胎发育的部位。胚胎发育的营养是由卵黄提供,鸡卵生殖发育过程:受精卵→胚盘→雏鸡,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的胚盘色浓而略大,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已经开始。胚胎是由胚盘发育形成的。B正确,ACD错误。 【点睛】

明确鸡卵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B.胚盘

C.胚胎

D.卵带

4.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相互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染色体、DNA的关系是: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详解】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如下图所示: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从属关系。

5.1952年,美国学者米勒等人,首先模拟原始地球闪电的大气成分,在密闭的装置里,连续进行火花放电,合成了( ) A.核酸 【答案】C 【解析】

B.蛋白质

C.氨基酸

D.葡萄糖

【分析】

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详解】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米勒的实验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点睛】

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6.下列现象中,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用眼不当导致的近视

C.经过训练能学说人类语言的鹦鹉 【答案】B

B.双眼皮的父母生出的单眼皮孩子 D.小花生品种因水肥充足长出的大花生

【解析】 【分析】

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ACD.都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B.双眼皮的父母生出的单眼皮孩子,是遗传物质的改变的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 故选B。

7.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B.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C.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 D.生物都得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 【答案】C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因此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的说法不正确,故C符合题意。 点睛:明确: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过程,过程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8.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与基因无关 B.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精子或卵细胞中

C.一对夫妇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再生一个孩子是男孩的可能性明显大于50% D.受精作用完成后,孩子的性别就已经确定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体细胞的内的染色体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有关,性染色体上有DN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性别属于性状,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选项A不正确。性染色体存于体细胞中,精子或是卵细胞中只是体细胞中

染色体的一半,选项B不正确。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X精子和Y精子,女性产的卵细胞是X 卵细胞1种,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机会是随机的,X卵细胞与X精子或是Y精子是随机的,比例是1:1,即各50%,选项C不正确。Y精子与X卵细胞结合形成XY基因的受精卵是男孩,X精子与X卵细胞结合形成的XX受精卵是女孩,受精作用完成后,孩子的性别就已确定,选项D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难度中等,属于理解层次。

9.化石证明有许多物种只存活了相当短暂的时代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缺乏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变异 C.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造了这些生物 【答案】A 【解析】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缺乏能遗传的有利变异。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有许多物种只存活了相当短暂的时代就逐渐灭亡了,原因是没有产生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

B.缺乏产生变异的能力 D.繁殖能力太低而逐渐灭绝了

10.下列哪种细胞内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 ) A.肌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它们都是单个存在的。 【详解】

A、肌细胞是体细胞,故细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A正确。 B、神经细胞是体细胞,故细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B正确。

C、卵细胞是生殖细胞,基因单个存在,因此细胞中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C不正确。 D、受精卵中的基因与体细胞相同,故细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染色体、基因在体细胞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不成对、单个存在。

B.神经细胞

C.卵细胞

D.受精卵

11.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转基因技术引起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B.杂交育种引起的变异一定是有利变异

C.变异一旦出现,就可以遗传给后代 D.玉米的白化病变异是可遗传变异、不利变异 【答案】D 【解析】

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杂交育种引起的变异也可能是有利变异,或是不利变异;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玉米的白化病变异是可遗传变异,不利变异。故选D。

12.在受精的鸡卵中,能发育成雏鸡的是( ) A.胚胎 C.卵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鸟卵的结构包括:胚盘,卵壳,系带,卵黄膜,卵黄,气室,卵白,卵壳膜。 卵壳起保护作用;

内层卵壳膜和外层卵壳膜起保护作用; 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 系带起到固定卵细胞的作用;

卵黄膜是紧包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 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雏鸡。

B.胚盘 D.卵细胞

【详解】

由分析知道: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雏鸡。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鸟卵的结构。

13.中科院古化石专家张弥曼获201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同时被评为“中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她所研究的下列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是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科学家们发现,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选项中最低等的是鱼类。因此鱼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最早。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化石分布的规律和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14.有一对夫妇第一胎生育了一个女孩,那么他们第二胎再生育女孩的可能性为() A.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

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B.25%

C.50%

D.0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人类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是50%,因此有一对夫妇第一胎生育了一个女孩,那么他们第二胎生育男孩的可能性为50%,C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借助人类的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15.正常男性把X染色体传给女儿的概率是( )

A.0 【答案】D 【解析】 【分析】

B.25% C.50% D.100%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

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父亲Y染色体一定传给儿子,父亲的X染色体一定传给女儿。因此正常男性把X染色体传给女儿的概率是100%。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性别遗传过程以及会借助人类的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16.下列变异现象不能遗传的是( )

A.化学药剂处理甜菜幼苗,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加倍,含糖量增加 B.大花生的种了种在贫瘠的土壤中,后代得到小花生 C.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后代得到黄色皱粒豌豆 D.普通甜椒种子经过卫星搭载后播下,经选择培育成太空椒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①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A、用一种化学药剂处理甜菜的幼苗,能使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后代得到“小花生”的种子,变异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C、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后代得到黄色皱粒豌豆。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普通甜椒种子经过卫星搭载后播下,经选择培育成太空椒。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引起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原因。

17.有关动植物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描述了柳树的有性生殖 B.菜青虫在菜粉蝶一生中所处的时期是幼虫期 C.青蛙和蝗虫都进行完全变态发育 D.鸟类的胚胎在体内完成发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2)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而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3)青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为蝌蚪,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 【详解】

A.“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生殖方式是扦插,属于植物的无性生殖,A错误。

B.菜青虫的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菜青虫”在菜粉蝶一生中所处的时期是幼虫期,B正确。

C.青蛙把卵产在水中,卵在水中完成受精、发育,成体和幼体相差很大,为变态发育,蝗虫的发育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C错误。

D.鸟类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蛋形成过程中的胚胎发育和孵化期中胚胎的发育。鸟类从卵巢上排出的卵子被输卵管漏斗部接纳,后与精子相遇受精。由于母鸡体温高达41.5℃,卵子受精不久即开始发育。到蛋产出体外为止,受精卵约经24小时的不断分裂而形成一个多细胞的胚胎。受精后的蛋,生殖细胞在输卵管过程中,经过分裂,形成中央透明、周围暗的盘状形原肠胚,叫胚盘。可见,鸟类的胚胎是在体外完成发育的,D错

误。 【点睛】

理清各类群动植物的生殖发育方式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8.已知马蛔虫体细胞内有2对染色体,如果只研究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如图),则其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及基因的组成可能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染色体,又含有精子的染色体,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 【详解】

生殖细胞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②③都含有两条染色体,并且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也不成对,属于生殖细胞。故②③正确;

而①④中等位基因没有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故①④错误。 故B符合题意。 【点睛】

知道: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基因随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19.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 ) A.卵、若虫、蛹、成虫 C.卵、蛹、若虫、成虫 【答案】B 【解析】 【分析】

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的过程是: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是:卵→若虫(幼虫)→成虫。 【详解】

蝗虫属于昆虫,其发育是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

B.卵、若虫、成虫 D.卵、蛹、成虫

只是大小、翅膀有无、生殖器官等发育程度不同。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因此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卵→若虫(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和完全变态发育的不同。

20.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超级细菌”的出现,正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一种报复。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超级细菌”是指耐药性很强的细菌

B.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超级细菌”属于分解者 C.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超级细菌”属于传染源 D.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超级病菌是对所有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详解】

A、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就出现了现在所谓的“超级细菌”。因此,“超级细菌”是指耐药性很强的细菌,故不符合题意。B、“超级细菌”属于细菌,细菌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依靠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维持生活,同时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利用.因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故不符合题意。C、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超级细菌”可以使人或动物植物生病,是致病微生物;而传染源是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超级细菌”属于病原体,故符合题意。D、细菌在与抗生素的生存斗争过程中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即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病原体的抗药性变异得到逐代积累加强,从而形成了抗药性菌株。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