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2024-02-08 来源:欧得旅游网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与之相对应我们制定了四个教学策略:“造型•表现”策略、“设计•应用”策略、“欣赏•评述”策略和“综合•探索”策略。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它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传达视觉感受和思想。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对或者不对,只有好或者更好、美或者更美。发展独创思维是其重要特征。

“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较其它美术学习领域更加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结构。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学科不仅仅要反映和传递人类文化信息,还必须密切结合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将美术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碰撞和结合,丰富美术课堂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创造活动。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优美的造型 心灵的表现

——“造型•表现”教学策略解读

“造型•表现”是《课程标准》中创作活动的两大学习领域之一。我们在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造型 表现”教学活动策略。

一、基本概念

美术是造型艺术。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写实的还是抽象的,也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前卫的都以造型为载体。我们的美术教育无论怎么变革也还是以各种造型为基础的,我们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优美的造型来表现我们的心灵。

在本学习领域里,造型是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造型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在奇思妙想中寻找灵感,训练发散思维;造型是情感和认识的外化,发展独创思维是其重要特征。它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体现造型乐趣,传达视觉感受、人文思想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造型和表现是美术创作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二、操作要领

(一)、欣赏 感悟 畅想

1、欣赏。有针对性地适量欣赏名家大师和身边

的师生作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搭建起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如:凡•高的《缠绷带叼烟斗的自画像》,可以通过红色的基调,画面上饱受疾病和苦难折磨的画家形象去体会作品的内涵及画家的创作心理。右耳(也有资料称是左耳)包扎着绷带,口里衔着烟斗,头带毛皮帽,身着绿色大衣,看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焦虑、悲伤和无助。眼睛里流露出颓然和神经质。凡高的《星月夜》,画面神秘浪漫,绚丽缭绕的色彩令人心醉。宽厚朴拙色条回旋于暗蓝的夜空音乐般地律动着,形成大大小小的旋涡,把人引向宇宙深处。白色和柠檬黄的短小色条聚集成圆盘似的星光,以鲜亮的黄色点出星星,很是特别。与躁动激烈的天空相比,画面下部的村庄很平静,但平静之中似乎也蠢蠢欲动。村中教堂的尖塔被拉长,神经质地指向天空。画面左边一大丛暗绿色的丝柏树扭曲向上,火焰一般烧进同样沸腾的夜空,有力地分割了画面,使构图更加完美平衡。整个画面看似疯狂,却有着某种内在的秩序。 当然,欣赏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用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

2、感悟。例如,在欣赏油画作品《呐喊》时,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感悟。问题一: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问题二: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造型手段来达到这种目的和效果的?问题三:关于这幅画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蒙克的作品《呐喊》是根据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而创作出来的。画面中央变形的人物正捂着耳朵呼号呐喊,似乎是画家自己的化身,也让观者感受到人类在苦难中的紧张、恐惧、不安和绝望,准确地反映了世纪之末青年的失落感和内心的激烈冲突。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有计划地通过讲述分析、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等形式,使学生感受

作品纯粹含蓄的表现形式。

3、畅想。让学生自由畅谈由所观赏的画面所想到的以及联想到的?得到了什么启示?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创作空间。

(二)、体验 表现 创新

几乎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的欲望,创作课是最能体现自我表现,释放潜在创造力的课程。虽然新课程标准强化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但是有较强的造型能力毕竟是一件好事。我们见过很多成人一出手比儿童水平还低,纵有很好的创意却力不从心,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不能单纯强调知识技能但也绝不能忽视知识技能,只要正确地引导就不会泯灭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的教育正在弥补双基的不足就是很好的例证。

1、营造文化氛围和情境。创新需要勇气,要敢于表现。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站在知识和意识的最前沿,要做一个能及时辨认出千里马的伯乐。当然无论学生优劣都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耐心培养。我们的任务是让优者更优劣者变优。

2、教师示范。课堂上,教师的示范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进而确定主题。如果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地敬佩,还将对学生的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关键在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点睛之笔,做启发性引领性的示范而不是处处示范。教师还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赏评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教师示范不能一概而论,需看实际情况而定。

3、指导创作创新。 艺术是人对理想的憧憬,是饱满激情的释放。当然 “表现——创新”式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专业问题。在创作过程中, 学生是否真的创造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表现过程的探究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方法。学生形成开放式发散式创新思维,成功地表现自己的心灵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与实际水平,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

⑴、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美术需要用造型手段来揭示艺术形象的精神、意境和美感等。与成人的创作过程相似,儿童创作也必须经历注意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和记忆,为自己的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可以通过画速写和记忆画或者通过查阅书本材料、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途径来收集素材。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可以进行艺术加工改造,把无生命力的东西变为有生命的形象,还可以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在生活和成长中逐渐丰富的,美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和事物,善于发现新奇有趣的事物,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激发他们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实现“不是让我画而是我想画”,从而发展学生运用自己的技能技巧创造作品和真诚地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⑵、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

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就中国美术而言,有形象化造型、谐音化造型、意义化造型、情势化造型、功能化造型等造型规律。不管哪种造型手段都存在一个构图问题,有人这样比喻,布置构图就像布置房间一样,一个房间总不能把家具塞满就

了事。应该是想一想哪些家具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做到既实用又美观。所以下笔前让学生想一想,把画面的内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要的东西(主体),哪些地方画次要的东西,如何处理背景?并不是物体画得越多东西越好。哪里应该留出空白,为什么?大胆用笔、大胆用色。如果作画拘谨、放不开,就不能出奇制胜。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上学到了什么方法,受到了什么启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学校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要灵活掌握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不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调整内容,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

(三)、展示 交流 评价

展示作品、相互交流、欣赏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收获的喜悦,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可以欣赏到优秀的作品,进一步得到艺术的陶冶,还可以通过多层次的交流,进一步培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交往能力和评价能力。

1、展示学生作品。

既要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更要展示学生有创意的作品,特别要展示经过努力又有进步的学生的作品。评价时,适度激励是必须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比如:泥塑课要求学生用泥捏出各种各样动物、饰物或其它的立体造型,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做雕塑家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泥塑作品后,许多同学迫不及待地动手,用自己喜爱的动物和装饰品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特色,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泥塑。为了深化评价效果,我们有意识地把展示评价时间留得长一些。学生的再创新显而易见。

2、多层面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创作的预备阶段、创作过程中以及创作后的评价中,教师应根据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其横向比较、鉴别与发展。

师生交流。如果有学生问我的创作体会,我会以平等友好的心态,很直率地与之交流,谈自己的创作历程,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创作的确很能让人思考、宣泄内心、表达情感。我喜欢画人物,也总是赋予笔下的人物一种虚幻、一种圣洁、一种凝思、一种闲适、一种隐藏于平静之下的激情。人的一生在不断地失去,也在一点一点地得到。得到的是我们希望的和不希望的,失去的全部是我们最宝贵的。然而,时间是经验,岁月是积累。人需要既简单又复杂,在做学问时应尽可能复杂,在做人时应尽量简单。白色和黑色都很单纯,因而很能表达单纯的心理,我要创造一个很纯的环境和很纯的心灵。我不想故弄玄虚,也无暇追求风格,我只想忠于自己的内心,表达最朴实的感觉。也不必要寻找风格,笔随心动,心随意动,意由本原生。

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了解社会、走向社会是学生发展的目的和必然结果,社会也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搜集整理材料和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正是融入社会的过程。

3、创作过程评价

美术“表现——创新”式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 指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讨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 以达到预期目的。促使美术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三、浅显体会与反思

1、丰富底蕴。中国的造型艺术源远流长、意蕴丰富。造型艺术作为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主要创作原则与审美主流意识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中国人在造型艺术的创作中追求传神、写意、抒情,注重意象表现。中国画在表现物象、反映生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通过形象的“意似”和 “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

2、牢记使命。有则公益广告:弯弯的月亮象什么呀?能否有标准答案?

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课堂教学基本策略的构建与解读

一、引言

课堂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组织和计划教学活动的理论。教学策略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

经验来丰富理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临沂市教研室成立了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组,确定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基本策略。基于此,我们美术课题组成员根据临沂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美术课标精神,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经过讨论研究总结,初步构建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基本策略。

二、构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

“设计 \"应用” 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美术教学设置“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的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设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设计•应用”课堂教学基本策略操作解读

1、遵循的原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艺术学科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教学目的性原则。美术教学活动要明确教学目的,师生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以提高学生美术知识素养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目标。

民主开放原则。高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和谐友爱。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激发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审美性原则。突出以美育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与思想,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原则。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互动作用而实现师生在各方面双向得到发展。促进师生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和创造。

2、操作流程

“设计•应用”课堂教学基本策略由目标确定——搜集信息——欣赏感受——创作实践——展示评价——拓展延伸六个环节组成。(见下面流程图)

3、策略解读

(1)“目标确定”、“搜集信息”。是策略中的前两项,是课前要做的准备,它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保证。在了解学生情况,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即备好课)。在此基础上有目的的布置学

生查阅有关资料、搜集信息,师生齐心协力,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学生所进行的活动可以说是对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一种锻炼,这也正是当前新课改提倡的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2)“欣赏感受”。包括交流信息资料、欣赏感受作品、导入学习内容等这样几个环节。美术是视觉艺术,无论进行何种美术形式的学习都离不开欣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符合调动学生兴趣的方式方法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已有经验进行作品欣赏可以开阔视野、认识感受材料特性。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赞可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有了求知的欲望,不知不觉中即学到了知识技能、进行了思维创造、提高了审美素养,从而实现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变。

(3)“创作体验”。它包括探讨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实践、群体互动参与、体验创作过程等环节。本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准备等实际情况,运用知识方法进行适当合理的示范引导,然后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独创或合作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参与学生的实践创作活动,“教师的任务是一个良好的辅导者,激起学生的首创性和探索性”。(皮亚杰),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角色是平等参与者中的首席。

(4)“展示评价”。包括交流展示作品、自评、生评、师评等。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评价,都应该是为了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从中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又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评价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使每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有较为正确的认识理解,从而达到“共享、诊断、激励”的目标,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5)“拓展延伸”。即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内容、进行审美深化。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从美术学科本身来看,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和暗含的关系,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本环节可以通过美术与人类、生活、自然、情感、德育以及自身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在以上实践体验的基础上,从横向或纵向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在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了解、认识更宽泛、更深远的“大”美术、“新”美术。

四、操作“设计•应用”课堂教学基本策略对教师及学生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交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体现以境导学,以情激情,使学生进入情境。

(2)传递信息,提供直观、生动、美观的图像、声像等资料,交流共享素材,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语言、非语言、绘画语言等),调动学生主动探讨知识。

(3)从感知、观察、感受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实践。体现自主性,给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合作或独立的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美术创造表现。创造成功机会,并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通过评价分享参与创造的快乐。

(4)给学生自由表达个人愿望或意见的机会,使探索具有深度和广度。多给学生以鼓

励和肯定。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行为、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教育,促进和谐健康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的造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意志品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2、对学生的要求:

(1)主动搜集查找有关信息资料,提高学习能力。学生能主动查找和搜集资料,对自己学会学习提高研究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敢于发表个人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认识。对学习内容和欣赏的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要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认识,以启发影响他人,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独特见解与创作。

(3)要有探索精神。要积极主动的对学习内容进行观察、理解、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用获得的知识方法进行实践,体验创作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获得美的感受。

(4)明确美术对个人的意义。美术表现的多元化以及不断的创新性,对每个人都是有启发意义的,要从中认识美术家打破艺术常规模式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基本策略作为一个大的思路框架,它适合于小学、初中各学段“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课堂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策略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地适用于一切课堂,策略中的各环节不是截然分开、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在顺序上不可改变的,它完全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口味”,结合我市课堂教学改革“三五X”的基本思路,紧紧扣住三维目标,坚持五个贯穿始终(即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精心研究课堂教学的“X”环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课题,选择最优组合方案,灵活的使用本策略,以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堂教学策略解读

一、预见教学,明确目标

教师的预见表现为教师在备课中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种种预测。教师备课在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在筛选材料、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把预见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备学生、备自己,教学设计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以说教师准确的预见是成功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决定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具体预见内容包括:

1、学生方面:学生的身心特点如何?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如何?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感到疲惫、厌倦或快乐、兴奋、有满足感?学生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什么地方产生疑问、产生什么疑问?他们还想知道些什么?等等。

2、教师方面: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手段运用会导致什么结果?是否适合学生?对学生有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收集的教学资料哪些在教学中能起到积极作用和主要作用?怎样运用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等等。

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想方设法地使教学过程按自己心目中的方向运行,造成学生围着教师团团转的现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认为,他有权利也有必要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方向、标准有全面、清楚的了解,因此教学目标必须透

明化。学生明确了目标,学习、欣赏、评述时才有方向,“自主学习”才有了可能。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示目标,可以口头宣布,可以课件形式出示,抑或在教学活动中说明。

二、搜索资料,感知欣赏

布鲁纳指出:“多数场景中的学习是一种共同活动,一种对文化的共享……”

在欣赏教学课中,要课前要腾出时间,改变欣赏中教师与学生的“个体户”

交往方式,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欣赏文本,教师、学生与提供学习的媒体等多元互动的一种共同活动,一种对文化的共享,这是“社会化”的学习。让学生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欣赏文本,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在合作与交流的“社会化”学习中激活欣赏。

1、查询资料中建构知识

通过图书馆、班级图书角、个人家庭的藏书、互联网等渠道进行审美主题的进一步研究准备。资料收集的过程就是学生解读、理解作品,提高审美素养的过程。通过查询资料,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增强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关注。

2、小组合作中建构知识

在美术的合作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小组,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欣赏的主题设立不同的研究小组,让学生自主负责自己的探讨活动,在小组竞争与探讨中增进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交流。

三、创设氛围,激活课堂

现代教学推崇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日渐把学习过程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而如果学生没有探究欲就不会有自主的探索活动。在美术“欣赏•评述”课中为了避免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教师就必须在调动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学习动机上下功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课件展示、音乐渲染、语言导入等环节来进行情境的设置,学生虽然也能进行一些积极的思考,但还是略显被动,难以形成强烈的探究欲。如果在以上环节基础上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发产生疑问,那么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除了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带着疑问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预测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依此设置“引错”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内心需要。

例如七年级“欣赏•评述”课:《格尔尼卡》西班牙 毕加索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成人理解起来都是颇费功夫的,要想让学生对此感兴趣则更不容易。在收集毕加索相关作品时,我发现了他十五岁时的成名作《科学与真理》,这幅作品和立体主义风格的《格尔尼卡》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后者更象是儿童的涂鸦,这正是毕加索画风不断演变的结果。我的“引错”是这样设计的。我在导入新课时出示这两幅画并问:“哪一幅是毕加索少儿时代的作品?”学生指着《格尔尼卡》(预料之中)。又问:“为什么?”学生笑答:“只有小孩才象这样画画”。当我宣布正确答案时,学生脸上出现惊异的神情: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问,学生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这个疑问正是本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就是理解立体主义作品,了解艺术作品的创新。

由于“引错”环节的设计产生于教师深挖教材、处理材料的过程中,是自然产生的。

运用时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用得适时、得当,解决实际问题,采用何种形式、用在什么地方则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四、对话交流,质疑解疑

在美术作品欣赏时,“看不懂意思”,“看不出好来”,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因此教师除了“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常识及术语,如“明暗”、“肌理”、“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知识外,还应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生活环境的对话交流,允许、鼓励学生对欣赏作品产生质疑,并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的环节,,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间观点碰撞、对话的交流中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作品。以《格尔尼卡》为例,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为什么不画一千多人被炸死的场面?这是学生直接对艺术创作本身提出了质疑,问题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典型性。我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再让学生间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相互交流对话,让每个学生看问题角度的相异点互相启发,活跃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与学生进行了探讨:“哪种画法更能引起人们对战争残酷性的想象呢?”学生答:“毕加索的这种画法。”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学生了解了《格尔尼卡》正是以取材的典型性、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独特的画风而成为世界名作的,让学生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展示收获,评价整合

(一)展示收获形式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练写、练画的机会,既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创新能力、表

达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对欣赏的艺术品进行再创造(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经验,对原来的形象进行补充、加工、深化、改造,创造出各具特点的艺术形象);撰写美术评论短文;结合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方式进行作品的演绎。

(二)评价整合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应主动开展学习活动,还应拥有对学习成果的自我评价的权利。传统的欣赏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的错误通常是教师发现和指出,学生的优点也需以得到教师首肯为前提。其实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去,既能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用评价的手段发现知识、技能及学习态度上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调整和矫正,这比“勒令改正”要有效的多。因此我们认为,“欣赏•评述”课堂中还应将自主评价、他人评和教师评价有效结合,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成功与不足,并最终达成对欣赏内容的整合,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教师可以让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在互相交流中升华情感。还可以开展多学科综合教学活动,运用文学、音乐、戏剧表演等手段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升华情感涵养人文精神。

“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策略解读

“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置,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也是教师展示能力的一次机遇,教师必须首先深刻理解该领域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握该领域

教学的“教”与“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和课前的充分筹划是“综合•探索”教学策略实施的重要前提

1、确定研究课题: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总体特征为:拓展性、探究性、创造性,因此学习能容的开发与课题的设定都应体现这一特征。整个“综合•探索”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都要借助课题来贯彻实施。因此,确定的课题要具有以下几个特质:

(1)它具有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性。“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

(2)它具有以探索为目的的开放性。“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探索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展现出个体的多样性与个性,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生。

(3)它具有以人为本的实践性。新课改精神突出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并通过亲自动脑、动口、动手

创作,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明确学习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了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

1-2年级的学习活动内容主要是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活动方法以造型游戏为主,提出学生进行无主题或由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与展示的目标。

3-4年级的活动方式同样是造型游戏,但学习活动内容要求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并提出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的目标。

5-6年级的学习活动内容进一步拓展为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及综合运用美术课程与自然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并提出在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的同时,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的目标。

7-9年级的学习活动强调在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关系的基础上,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同的原理与规划两个方面的目标。

明确了“综合•探索”的学习目标,教师手中就有了指挥棒,学生脚下就有了铺路石。教师能够有条不紊地指挥,学生能信心百倍地前行。

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时刻做到:(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创意、实施是“综合•探索”教学策略的关键步骤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确定了课题之后,能不能较好地实施它并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在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参与,通过研究讨论确定适合学生的具体方案。方案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对课题目标的清晰表述;(2)具体研究方法;(3)课题研究成员的分工;

2、收集资料信息

资料的搜集在整个课题实施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资料搜集工作,可以使学生深入认识研究目标和课题属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灵感、启发学生思维,是学生“综合•探索”学习的深入。搜集资料既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完成,也可以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完成。如在学习《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时,学生通过阅读《凡高传》、《凡高画集》等相关书籍,可以深入了解凡高对色彩画的痴迷,培养学生求知欲;通过互联网络资源欣赏《大青马》等名画,有助于体会不同色彩的象征意义。调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采访等,学生可以根据预习题目的实际需要进行自行设计。又如在学习《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你去购买商品时会购买有包装的还是没包装的?对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有何要求?为什么?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这种调查的方法让学生更加体会到了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重要性,以及本课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课堂探索与尝试

这一阶段是“综合•探索”学习的发展,也是整个教学策略的核心部分。“良好的开头

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在“综合•探索”过程中,仅仅有一个好的开头还远远不够。学生通过前期准备工作积累的知识、激发的兴趣、引发的激情,都必须在课堂探索与尝试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释放,通过自主研究、合作讨论、共同创作,形成精彩的创意、出色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研究和创作过程的艰辛,把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真正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目的。要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展示学生多彩的内心世界,就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了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研究中去,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注重导入给学生带来的思维影响及情绪调动,做到恰到好处地活跃学生思维。如:在学习《策划一次出游活动》时,教师用《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让学生边唱边感受歌中的情景,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自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既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防止脱离实际、喧宾夺主的活动。

(2)逐步深入,善于引导

思维起源于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学习,有助于强化学生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和途径。教师要根据课堂研究进度,结合青少年的好强、不服输的精神特点,善于适时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课题研究的挑战性,深入研究。引导过程要自然、流畅,设置问题要避免生硬、跳跃性太强。

(3)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但空间知

觉能力还没有得到完美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直观性、形象性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美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变课堂为剧场,激发学生兴趣;将游戏方式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习更为轻松愉快,激发学生创造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课题中去,成为研究的自觉主体。

(4)自主、合作、探究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可开展以人为本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如:开展竞赛活动、开展绘画比赛,手工制作展览, 评选 “小画家”、“ 小巧手”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自主描述的教师不灌输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个性作品的教师不统一模式,倡导作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生能合作探索完成作品,教师就要创设适合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作品(创意)展示与交流

创作之后的展示与交流,是检验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是否有新的发展的良好方法,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同时,展示和交流本身也是一种学习,通过介绍、交流、评价,发现优秀作品、优秀思想、优秀方法,查找不足和差距,通过鼓励他人、总结经验,可以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作品展示与交流的方式多样,可组内开展评比、也可组与组之间开展评比、交流;个人毛遂自荐与他人推荐相结合;可张贴作品于室内外,也可投稿发表于报纸书刊等。

5、激励式评价

在展示交流的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小组内部可以互相评价,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评价,教师也可以适时进行点评价。评价时要着力于过程评价、激励式评价,重视肯定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意,肯定学生技术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实践——反思——自我发现——欣赏别人”的评价过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如在《美化生活的装饰布》一课时在评价这一阶段,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再进行班内展示和班内互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反思、自我发现的基础上又欣赏到了别人的作品,从而使自己在以后的实践中做到“扬长弊端”,也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了完成研究性创作的成就感。

(三)课后的延展与升华

美术,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美感,还是交给他们的各种技能,最终都是为实践服务,都是为了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因此,美术教育决不能仅限于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不能限于教室狭小的几十平方,必须拓展到社会、深入到生活,而这也是“综合•探索”教学策略的目标。如:在进行《公益招贴画设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的延伸时让学生聆听《爱的奉献》这首歌,体会歌中情境,引导学生“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样很自然的就完成了本课得延伸和升华。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课题,参与社会活动,进行实践创作,才能真正达到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使美术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之逐渐成长为具有美术创作基本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制定了以上教学策略。此教学策略为一个大的教学思路,适合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课“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当然,以上几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并不是缺一不可的,教师在实施时,可紧扣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以及教材内容的设计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

整 ,“因课而异”“以人为本”以达到预期的最佳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