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与提高
2021-08-21
来源:欧得旅游网
96 Continuing MedicalEducation,November.201&VoL 30,No.7 7 2013:133. 2016:58. 『3】 Sibbald B,Roland M.Understanding controlled trials.Why are r7】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important?[J].BMJ,1998,316(7126): 201. 李晓华,吕巧云,温子海,等.糖尿病围手术期合并医院获得 性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I1.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36(10):1180-1182. Stone N I,Robinson T G,Lichtenstein A H,et a1.2013 ACC/ AHA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 to reduce atherosderotic cardiovascular risk in adults: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elein J J,Nissen S E,Rader D J,et a1.Safety and efifcacy [4] Kastof LY3015014,a monoclonal antibody to proprotein convertase f8 8]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a randomized,placebo— controlled Phase 2 study UJ Eur Heart J,2016,37(17):1360— 1369.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I Am Coll Cardiol,2014,63(25 Pt B): 2889-2934 [5J5 侯亮,李雪梅,刘千红,等.透析开始时间对非糖尿病终末期肾 病患者预后的影响U].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4):398— 401. 王春青,胡雁.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 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1):964—967 『收稿日期:2016-09—091 [6】 沈洪兵.流行病学(双语)[MI.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浅谈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与提高 王勇’,高娜娜 ,杨朵 ,彭吉润。,宫轲。,崔磊 学科带头人等都是不利的 。据报道,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后的 【摘要】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学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本单 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型研究生自己独立进行科研设计的时间和机 位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以I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并重, 建立起了一整套促进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在基础的科 会相对较少,从而对基本科研思路了解不深,尤其是对当今先进 研训练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同时,研究生临床实际诊断、治疗 实验技术和科研理论缺乏认识 ;临床与科研能力发展不均衡, 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6)11—0096—03 doi:10.3969/j.issn 1004—6763.2016.11.055 虽然临床技能达标、但科研能力较薄弱 ;专业研究生难以独自 承担科研任务,从而限制了在临床工作中取得较快的进步[5-6]o专 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完全不同于以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如果只是 简单的临床轮转,将与规范化培训的本科生培养方式雷同,而体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学术型复合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 研究生培养、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临床治疗 质量,尤其是对未来临床医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 现不出研究生教学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 题,我院中心实验室与我院外科合作,在提高专业型研究生创新 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下,逐步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 1提高专业型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总体目标的确定 我院中心实验室与我院外科教学管理人员,根据临床医学硕 重要意义Ⅲ。但是,如何处理好科研与临床工作的关系,使得毕 业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的临床治疗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思维与能力,一直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难点所在。我国自2009年 士专业学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在高质量保 证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培养的前提下,加强专业型 研究生的基础科研水平,确定了我们的培养目标。目标定位:.在 始,为了解决研究生重科研、轻临床的问题,将研究生分为专业型、 学术型两类。所谓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研究 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实验室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 的培养,适合从事实验室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专业型研究生主 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为目标,侧重实际工作能力的 培养,适合从事医药卫生实践工作。这样的培养方式,虽然使专 专业型研究生的3年培养过程中,注重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在对基础医学科学知识具有整体的初步认识,能够部分 掌握关键性的医学基础科研的基本技术与技能的前提下,为其未 来在临床医生职业生涯中向“学术型”临床医生发展奠定基础。 在明确了上述目标后,在充分了解实验室、临床科室特点的基础上, 经过热烈的讨论,制定了一系列完成目标的方案。方案的重点放 在加强专业型研究生基础科研水平的培养,探索一条“鱼与熊掌 兼得”的复合型、高水平年轻医学临床人才的培养之路。中心实 验室与外科寻找相关结合点,并强调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相互 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业型研究生摆脱了“科研论文”的束缚,能够将主要精力用于临 床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全天候临床工 作的安排,使得专业型研究生也同时失去了接受系统基础科研训 练的机会,对其长期的职业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建立与未来成为 作者简介:王勇(1970一),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肺血管疾病方面 的研究。 作者单位: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干部医疗科,北 2方案实施的步骤与措施 京100038;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心实验室,北京 100038;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普通外科,北京100038 ▲通讯作者:崔磊,E-mail:cuileite@aliyun.tom 2.1凝练共识创新理念 由于以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发表文章、申请课 继续医学教育2016 ̄F11月第3O卷第1l,gq 97 ,题等科研内容在评判研究生质量中的比重,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待 成。为此,中心实验室提出对研究生提供持续、精准地科研服务, 在实验室,严重削弱了研究生临床诊断治疗水平的培训,造成很 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支撑。除了提高必要的硬件水平外,建设了一 多毕业研究生临床训练严重短缺,形成了研究生“只会看文章不 支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团队,其中包括科学、技术两方面人员的培 会看病”的不利局面。随着国家研究生培养政策的重大调整,设 养指导团队:(1)具有较高研究背景与较好研究经历的“科学家” 立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式,将研究生从实验室解放了出来。 型成员。他们的主要作用是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学术指导,与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在研究生阶段没有接触医学基础 临床研究生导师一起,把握研究的大方向,提出研究的具体项目, 科研,将造成研究生基础科研知识与能力的缺失,而这一短板在 对研究生的科研进行阶段性检查与指导,指导研究生的英文文章 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很难补上,影响其向“学术型”临床医生 写作与修改,重点从学术上对研究生进行培养。(2)技术操作人 的转化。这一现象,在目前一些医院新人职研究生中得到了明显 员。主要作用是负责各平台的常规技术操作,带教研究生的基本 体现。这些研究生虽然临床常规工作能力在工作后逐渐提高,但 实验技术,帮助解决技术难点,构筑新的高水平平台技术。同时, 临床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如何在临床现象中发现疾病诊断 治疗的基本规律、提出建设性诊断治疗意见方面明显不足;而且, “专业型”研究生在申请课题、总结发表文章甚至学术会议演讲 等方面,较“科研型”研究生都有较大差距,而这对于学科建设 是明显不利的。基于目前从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加强培养专业型 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的教学构想。针对这一构想,我们通过座谈 会的形式,多次公开或单独与在读研究生进行座谈沟通。我们发现, 研究生对了解、掌握基础科研知识与技能具有非常强烈的渴望, 也深刻了解这一培养方式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但 同时也提出担心影响临床工作完成、缺乏基础研究的平台、没有 专业基础研究的老师指导等顾虑。因此,我们在沟通后高度共识 的基础上,着手改善科研环境,建设面向研究生开放的公共研究 平台,在平台上为研究生的基础科研工作提供支撑,达到实验室、 临床融为一体的新的培养环境。 2.2建设全面向研究生开放的基础科研平台 为了建设面向研究生的基础科研平台,使研究生能够高效完 成其科研任务,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重新调整了中心 实验室的职责与功能,打破原有科室各自建设实验室、力量分散、 沟通交流不顺畅的问题,通过全院资源整合,撤销了医院原有的 各个科室的实验室,组建了全新的医院中心实验室。中心实验室 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组织与病理等技术平台,添置了 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等大型仪器设备,在硬件上做到了对 研究生科研的有效支撑。考虑到医院的基础科研工作大部分需要 实验动物平台的支撑,我们重新调整了动物实验室的管理方法, 将动物实验室纳入到中心实验室的统一管理范畴,形成了分子一 细胞一动物实验完整的平台体系。以往,研究生需要在不同的实 验室之间来回奔波,进每个实验室做实验都要履行申请一审批手 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们重新打造的内部流程统一管理、 无缝衔接的闭环管理系统,避免了研究生在各个实验室之间重复 申请、实验流程无法衔接等问题,使研究生能够高效完成其科研 实验。 2.3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 由于研究生大多在临床一线,工作繁忙;加之目前基础生命 科学进展迅速,临床一线医生对生命科学的新进展难以有效把握。 因此,从时间、精力与知识背景上,都缺乏对科研工作的精准完 负责各平台的仪器、设备管理,指导或负责研究生的试剂订购、 库存等,在保证实验室的常规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重点在技术上 保证研究生少走弯路。 2.4平台一临床互动式时间管理机制 专业型研究生进行基础科研的培养与训练,其中一大难点是 时间上难以协调。由于专业型研究生承担了较为沉重的临床工作, 大量的时间花在的病历书写、病程记录、病情的随时观察等临床 常规工作,如何再让他们基础时间来进行基础的实验室研究生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立了平台一临床协商机制,中心实验 室带教老师与临床科室主任进行了反复的沟通。一方面在临床上 合理安排专业型研究生的工作量,适度的将研究生从常规的临床 工作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中心实验室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实行了24 4,uf,开放的政策,做到了全天向研究生开放,研究生一 般在16:O0~17:O0进实验室,基本保证了6~7小时/天 的研究时间。同时,中心实验室还做到了节假日无休、全年开放, 研究生在节假日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进行关键的实验,解决了临 床一科研工作时间上冲突的问题。目前已将临床合作科室增加到 内科、妇科等多个科室。 3总体目标的检验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我们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促进专业型研 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专业型研究生 在完成临床实际诊断、治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其基础科研能力 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现在我院中心实验室每晚基本可以保持 15~20位专业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在干细胞诱导分化、淋巴 水肿发病机制、组织器官的干细胞再造等方面,均取得了初步的 科研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据临床带教老师反映,同时进行基础 科研能力培训的专业型研究生,在文献阅读、创新性思维、专业 知识的表达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专业型研究生。统计外科经 培养体系培养的近两年毕业的46名研究生中,毕业时发表文章 人数明显增加;培养的首都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均一次性通过 了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46名研究生的就业率达 100%。在回访就业1年的毕业生时,已有12人参与所在科室申 请科研基金并获得通过,得到科室和医院的好评。 我们的经验证明: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在基 础的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同时,研究生临床实际 98 cont|nu|ngMedica/ ̄November,2O16.Vc/.3O No.11 诊断、治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实验室研 究能力。研究生还具有了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其学术水平也得到 提升,对临床工作是极有益的尝试。 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卟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0):7-9. [3] 苏海,苏祖禄,张毅,等.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 养的探索f11.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4):561-562. 【4] 王寒峰,郑玉建.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U]l医学教 育探索,2009,8(1):100-103. F[5】 师天燕,蔡玉斌,陈培刚,等.培养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途径 参考文献 的实践与分析[I1.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 11(1):46-48. [1】 吕朝晖.浅谈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叭军医 161 何榕,孙丽杰,张福春,等.临床与科研并进提高临床专业学位 进修学院学报,2013,34(5):526-528. 研究生培养质量『J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l6—19. 【2】 徐宇伦,王磊,杨辰龙.新形势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 【收稿日期:2016-10-25]i 浅析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郑君芳’,王雯 医学人才仍然是医学院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摘要】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学院校特别是基础医学专业人才 培养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临床医学专业还是基础医学专业,科研创新 能力都将会对个人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学 生科研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仍有欠缺。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既影响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又制 约了高级医疗及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所以要对现有的医学生科研创新 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完善的科研平台及新型人才 培养方案来加强医学院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科研平台 .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6)儿一0098一O2 c-oi:10.3969/j.issn.1004—6763.2016.1t.056 1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必要性 1.1医学生对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认知不足 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医学生教育应 该以书本内容为主并辅以实践教学。大部分学生认为科研对医学 生教育并不重要,特别是有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为科研对于医 学生是没有意义的嘲。对于基础医学学生而言,大部分对自己学 科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把科研工作作为当下及未来工作 的重点,但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在科研工作中更关注固有的实验方 法和实验操作,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当前的医学教育仍 然以书本为主,知识更新较慢,与学科前沿的结合很少,加之大 部分医学院校仍存在重临床技能培养轻医学科研的传统观念,因 此,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未被列为常规教学的目标及任务,进 而使师生对科研和创新认识不足。 1.2高校缺乏健全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实践平台 医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学科,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 只有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指导才能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医 学类院校主要培养临床或基础医学类人才,仅仅掌握基本的基础 知识和专业知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名合格的医学 生除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外,还需要具备科研创新能力 ]。医学 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其今后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临床医生及高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摇篮, 在培养国家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医学院 校一直把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引导医学生参与科研,努力培 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口】。在少 数医学院校,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已经取得较多成果, 但大部分高校对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仍然不够,缺乏相 应的软件和硬件支持,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是造成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根 本原因,导致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动力、激情缺乏,使大学生 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创新活动也缺乏广度和深 度。学校为医学生开设的科研实践活动较少,现有的大学生科研 创新活动也是以分散、临时的形式出现,缺乏有影响力的、高质 量的活动,更缺少大学生科研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 l。总体来讲, 缺乏健全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实践平台是阻碍医学生创新 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第一,大部分医学院校并未开设科 如何通过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复性型 作者简介:郑君芳(197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肿瘤信号转导调控。 研创新能力的相关课程,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讲座与培训也极少。 第二,传统的教学考核机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屋J睛况,没有对 作者单位:1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北 创新能力列入考核体系。因其缺乏考核机制导致师生过多关注常 京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北京 100069 规课程教育,忽视了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医学院校同 时还缺乏对参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的考核机制,导致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工作仅仅成为个别教师的业余爱好。第四, ▲通讯作者:王雯,E—mail:wangwen@,ccmu edu.cn 基金项目:2015年度校长基金资助项目(2olsjYY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