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3年恩施州中考语文考试大纲 (2)

2024-05-15 来源:欧得旅游网
附件:

2013年恩施州初中学业考试

语文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是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要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初中阶段语文学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 命题依据

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命题主要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教育部教基司2005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指导·语文》恩施州2013年中考工作实施方案》。

Ⅲ 命题原则

1. 正确体现学业考试的考试性质。命题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学水平。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客观、公正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2.科学表达语文素养的考试述求。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处理好课程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业考试注重考查语文的积累,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的考查内容中真实、全面地反映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习所达到的水平,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正确反映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语文试题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性,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注意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理解并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4.规范选取语文试题的试题材料。考试命题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选材比例,处理好教材内容与课外材料的关系。课内选材要全面覆盖教材内容,突出知识的主干;课外选材应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和学生的经验水平,选择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和精品时文作为阅读测试材料,注意材料思想内容的价值导向和语言文字的规范性。

5.切实发挥考试命题的导向功能。考试命题有利于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有利于加强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引领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6.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选择恰当的测试方式,合理确定试卷结构,灵活地设置题目,不断完善测试题型,分散试卷难点,以更好地测查学生的学业水平,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作文命题力求富有新意,设计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

Ⅳ 考试内容与目标要求

考试内容与目标要求主要包括下述七个方面。

一、积累与运用

1.语音、文字

  语音、文字的考查包括汉语拼音、文字和书写三方面的内容。汉语拼音能力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写的能力;文字主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能识别和改正错别字,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书写的考查,要求学生能根据汉字的间架结构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

2.词语、成语

词语、成语的考查包括词义的解释、同义(近义)词的辨析、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具体语境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等,重点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初中教材中的常用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了解其来源,弄懂其意义,注意其感情色彩的变化。掌握一定量的词语和成语,为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打好基础。

3.病句、标点

病句修改要求能准确判定句子有无语病、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能按要求对病句进行修改等。标点符号要求掌握最常用的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及作用,了解常用的几种标点符号的误用情况并能正确改正,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4.语法、修辞

语法知识要求了解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如词性、短语、单句的句子成分、一般复句的层次等,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修辞方法要求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引用等,体会修辞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能在语文生活中正确辨识与运用。

5.语言理解与运用

语言理解与运用包括句子排序、句子衔接、语言表述、语言运用四个方面,基本要求是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句子排序主要考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句子衔接要求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要自然、连贯,语言表述重在考查学生在语言、图片或表格等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把握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提取、读图表述、表格分析三个方面,语言运用包括拟写广告词、对联、标语、口号、仿写句子、续写、改写、补写等。

6.文学、文体、文化常识

文学、文体、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在中外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了解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及其作品;了解教材涉及的文学流派及中外著名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了解教材涉及的作品中著名的文学典型;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等。

二、文化积累

1.课内古诗文名句默写

默写所学课文中的古诗文名句;默写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名篇或段;默写教材附录中的古诗词名句。

2.名著导读

概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片断故事、主要人物及性格;对文学名著某一内容或某个人物作出评价;向他人推介某一部文学名著;了解与文学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语言片断。

三、现代文阅读

1.记叙文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能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文章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关键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对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思想倾向作出评价;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写法和语言特色

2.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文章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关键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赏析文中的精彩句子,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背景作出评价;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小小说

理解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品味小说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对小说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领悟小说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说明文(科技作品、科学小品)

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把握科技作品的基本观点,捕捉、筛选重要信息;辨识说明对象并把握其特征,理解说明文的结构及说明顺序;了解平实说明与生动说的的特点,辨识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说明文中的重要词、句,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议论文(立论、驳论)

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出文章或段落中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评价;辨识文中不同类型的论据,并分析其作用;根据作者的观点选择或补充论据;辨识不同的论证方法,并分析论证的过程;根据论证方式,分析反驳的错误观点;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了解议论文严密的语言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对某些现象发表看法或见解,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四、文言文阅读

1.课内文言文

诵读课内文言文,在读读背背中理解课文内容;辨识课文中常见的通假字,能指出与其相通的字;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课文中的准确含义,辨析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课文中特殊句式的特点;理解文言句子的基本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领会和分析课内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将文言句子或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对课内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评价,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2.课外文言文

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能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大致内容;借助语境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重要实词和古今异义词语,用课内学习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解决课外文言文中相应的问题;根据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找出课外文言文中相应的句式,能对课外浅易文言文中的具体语句用符号划分朗读的节奏或给加上正确的标点;借助注释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能将课外文言文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能够对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评价,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3.文言文比较阅读

在比较的基础上给阅读材料中加点字注上正确的读音,在阅读材料中指定具体的语句比较朗读或标点的异同;在阅读材料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古今异义词语含义的异同,能用课内学习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解决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问题;根据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找出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句式,能将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及表达方式的异同,能指出阅读材料作者的情感倾向;能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中阅读材料内容进行评价,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五、诗歌欣赏

1.现代诗歌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现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现代诗歌的朗读节奏、语速、语调、重音等,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析现代诗歌的重点诗句,品味现代诗歌凝练的语言;分析现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某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揣摩现代诗歌的感情色彩;领略现代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文化背景对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2.古诗词曲

理解古诗词曲中诗人塑造的形象,弄清古诗词曲中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之间的关系;对古诗词曲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对古诗词曲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品味古诗词曲的炼字、炼句、炼意,欣赏古诗词曲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古代诗词曲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领略古诗词曲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六、语文实践

1.综合性学习

能在给定的材料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就所学教材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能以社区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当地时事、国家时事等为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能以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生态资源等为内容开展综合性学习;能以当地民俗习惯、民俗歌舞、民俗建筑、民俗节日等为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

2.口语交际

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七、写作

命题形式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选题作文等;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新意;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Ⅴ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  

2.试卷结构试卷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充题、简答题、图表题、开放题和作文题等。试卷由 “知识运用”、“文化积累”(古诗文名句(诗)默写、名著导读)、“文章阅读”(记叙文,含小小说或散文、说明文或议论文、文言文)、“诗歌欣赏”(现代诗、古诗词曲)、“语文实践”(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和“写作”六道大题组成。

3. 难易程度。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易、中、难三档试题分值的比例为7:2:1,试题整卷难度值为0.70~0.75。

数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终结性考试。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数学学业考试命题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业考试要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

Ⅱ.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2013年恩施州中考工作实施方案》和我州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力求反映考生真实的学业水平,发挥评价对初中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以促进全州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Ⅲ.命题原则

⒈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有效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状况

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四基”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

⒊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命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⒋试题的考查内容、素材选取、试卷形式对每个学生而言要体现其公平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尊重不同的解答方式和表现形式

⒌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试题背景应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

⒍试卷的有效性.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结果与过程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

中考试卷要有效发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题、证明题、开放性问题、应用性问题、阅读分析题、探索性问题及其它各种题型的功能,试题设计必须与其评价的目标相一致.试题的求解思考过程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等

Ⅳ.考试内容与目标要求

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内容

数学学业考试应以《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四大学习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为依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体验和基本思想。

1.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了解数的意义,理解数和代数运算的算理和算法,能够合理地进行基本运算与估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使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

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在头脑里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够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有效地表达数据特征,会根据数据结果做合理的预测;了解概率的含义,能够借助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活动解释事件发生的概率。

2. 关注“数学活动过程”

包括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从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也包括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能否使用恰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的思考过程。

3.关注“数学思考”

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够使用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并借助符号转换获得对事物的理解;能够观察到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几何现象;能够运用图形形象地表达问题、借助直观进行思考与推理;能意识到做一个合理的决策需要借助统计活动去收集信息;面对数据时能对它的来源、处理方法和由此而得到的推测性结论做合理的质疑;能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确定或不确定现象;能从事基本的观察、分析、实验、猜想和推理的活动,并能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已的观点。

4.关注“解决问题能力”

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合乎逻辑地与他人交流;具有初步的反思意识。

5.关注“对数学的基本认识”

形成对数学内容统一性的认识(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同数学方法之间的相似性等);深化对数学与现实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等等。

二、考试要求

1.《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获得适用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数学课程标准》阐述的教学要求具体分以下几个层次

知识技能要求:

(1)了解: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2)理解:能描述对象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4)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要求:

(5)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感受。

(6)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7)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这些要求从不同角度表明了数学学业考试要求的层次性。

三、对《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领域的具体考试内容与要求分述如下:

数 与 代 数

(一)数与式

  ⒈ 有理数

考试内容: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数的绝对值,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简单的混合运算.

  考试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以及简单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4)能用有理数的运算律简化有关运算,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⒉ 实数

考试内容:

  无理数,实数,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简单的实数四则运算.

  考试要求: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会按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6)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运算法则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⒊ 代数式

  考试内容: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合并同类项,去括号.

  考试要求:

  (1)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能解析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5)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⒋ 整式与分式

  考试内容:

  整式,整式加减,整式乘除,整数指数幂,科学记数法.

  乘法公式: .

  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考试要求: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2)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3)会推导乘法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会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5)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

  ⒈ 方程与方程组

  考试内容:

  方程和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考试要求: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会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  

(3)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4)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5)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⒉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考试内容: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

  考试要求: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⒈ 函数

  考试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常量,变量,函数及其表示法.

  考试要求:

  (1)会从具体问题中寻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了解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能举出函数的实际例子.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⒉ 一次函数

  考试内容: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考试要求:

  (1)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意义,会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2)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式 ,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3)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4)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⒊ 反比例函数

  考试内容:

  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及其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式 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⒋ 二次函数

  考试内容: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考试要求:

(1)理解二次函数和抛物线的有关概念,能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3)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推导和记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空 间 与 图 形

  (一)图形的认识

  ⒈ 点、线、面,角.

  考试内容:

  点、线、面、角、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考试要求:

  (1)在实际背景中认识,理解点、线、面、角的概念.

  (2)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

(3)掌握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⒉ 相交线与平行线

考试内容:

  补角,余角,对顶角,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平行线,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考试要求:

  (1)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2)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3)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4)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5)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线基本性质,

  (6)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7)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8)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⒊ 三角形

  考试内容:

  三角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角形中位线,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考试要求:

  (1)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4)了解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5)掌握勾股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⒋ 四边形

  考试内容:

  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正多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平面图形的镶嵌.

  考试要求:

  (1)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定理.

  (4)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如一根均匀木棒、一块均匀的矩形木板的重心).

  (5)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⒌ 圆

  考试内容:

  圆,弧、弦、圆心角的关系,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全面积.

  考试要求:

  (1)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了解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3)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4)了解切线的概念、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5)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⒍ 尺规作图

  考试内容:

  基本作图,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考试要求:

  (1)能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能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3)能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4)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⒎ 视图与投影

  考试内容: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视点、视角,盲区,投影.

  考试要求:

  (1)会画简单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示意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2)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3)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4)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如雪花曲线、莫比乌斯带).

  (5)知道物体阴影的形成,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实物的阴影(如在阳光或灯光下,观察手的阴影或人的身影).

  (6)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含义,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

  (7)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二)图形与变换

  ⒈ 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

  考试内容:

  轴对称、平移、旋转.

  考试要求: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或平移、旋转),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能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

  (3)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或平移、旋转)的性质及其相关性质.

(4)利用轴对称(或平移、旋转)及其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或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⒉ 图形的相似

考试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图形的相似及性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图形的位似,锐角三角函数,30 、45 、60 角的三角函数值.

  考试要求:

  (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2)通过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

  (3)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4)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5)通过实例了解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6)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 tanA),知道30 、45 、60 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7)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图形与坐标

  考试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

  考试要求: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4)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图形与证明

  ⒈ 了解证明的含义

  考试内容:

  定义、命题、逆命题、定理,定理的证明,反证法.

  考试要求:

  (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3)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4)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6)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⒉ 掌握证明的依据

  考试内容:

  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考试要求:

  运用以上6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命题的依据.

  ⒊ 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

  考试内容: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和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4)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5)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干一点(外心).

  (6)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7)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8)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考试要求:

  (1)会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上述命题.

  (2)会利用上述定理证明新的命题.

  (3)练习和考试中与证明有关的题目难度,应与上述所列的命题的论证难度相当.

  ⒋ 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统 计 与 概 率

1.统计

  考试内容:

  数据,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抽样,总体,个体,样本.

扇形统计图.

  加权平均数,数据的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极差和方差.

频数、频率,频数分布,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

样本估计总体,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总体的平均数、方差.

  统计与决策,数据信息,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2)了解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知道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4)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5)会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与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6)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8)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9)能根据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会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10)能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⒉ 概率

考试内容:

事件、事件的概率,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实验与事件发生的频率、大量重复实验与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

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2)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3)能运用概率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 题 学 习

考试内容:

课题的提出、数学模型、问题解决.

数学知识的应用、研究问题的方法.

考试要求:

(1)结合实际,会提出、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进而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3)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Ⅴ.考试形式

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Ⅵ. 试卷题型与分值比例

1. 试卷包含有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作图题等,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推证过程或按题目要求正确作图.应设计结合现实情境的开放性、探索性问题,杜绝人为编造的繁难计算题和证明题

2.内容分值比例

⑴数与代数45%   

⑵空间与图形35%

⑶统计与概率15%

⑷课题学习5%

3.难易程度

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易、中、难三档试题分值的比例为7:2:1,试题整卷难度值为0.70~0.75。

英语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英语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阶段英语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命题依据

英语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依据是教育部2001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本考试大纲和《2013年恩施州中考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州初中英语教学实际,参照《英语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中五级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及相关的附录,同时参考三级和四级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命题,力求反映考生真实的学业水平,发挥评价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以促进全州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Ⅲ.命题原则

一、基础性:英语学业考试注重考查考生对初中阶段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应用性:着重考查考生在识记、理解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适切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水平,题目设计贴近考生的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关注全州不同区域考生的现实差异,有利于不同层次考生水平的发挥。

四、真实性:要选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语言素材,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考查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科学性:确保题目中语言知识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得体性,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合理性。确保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杜绝繁、偏、旧的试题。

六、导向性:学业考试要注重试题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导向作用,注重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考查的全面性。考试命题要有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

Ⅳ.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的“五级目标”的基本要求及相关附录的内容,以京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七-九年级(上、下册)教材内容为依据,并考虑我州初中英语教学实际,确定本学科考试内容。

一、语言技能

(一)听:1. 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2. 能听懂熟悉话题的谈话,捕捉语篇中的有效信息;3. 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4. 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5. 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二)说:1.够在口语活动中发音清晰,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2. 能够根据交际内容和需要使用眼神、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3.能用英语询问简单信息、请求帮助,与他人沟通信息和合作完成任务;4.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用英语表演短剧等;5.能够在口语表达中适当地自我修正、有效地传递信息;6. 能够用简单话题或主题讨论或交流观点和意见。

(三)读:1. 能根据语境和词性推测、理解生词的含义;2. 能理解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3.捕捉语篇的主题,理解细节,并推断语篇的深层意思;4.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略读、审读等策略获取有关信息;5.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四)写:1. 能根据要求正确、规范、清楚地书写英语词语和句子,并注意词的大小写、词距、标点等; 2. 能正确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3. 能简单描述人物、活动或事件;4. 能就与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表述事实,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 5.能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和句型,按照题目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80词的短文等文段

二、语言知识

(一)语 音:

1.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2.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3. 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 4. 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5. 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

(二)词 汇:

1.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2. 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3. 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4. 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三) 语法:

1.名词:(1)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形式;(2)不可数名词;(3)专有名词;(4)名词所有格

2.代词:(1)人称代词;(2)物主代词;(3)反身代词;(4)指示代词;(5)不定代词;(6)疑问代词。

3.数词:(1)基数词;(2)序数词。

4.介词和介词短语

5.连词

6.形容词和副词

7.冠词

8.动词:

(1)动词的基本形式

(2)系动词be,look, turn, get 等的用法;

(3)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4)助动词be, do, have, will, shall 等的用法

(5)情态动词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need等的用法

9.时态:(1)现在进行时;(2)一般现在时;(3)一般过去时;(4)一般将来时;(5)过去进行时;(6)现在完成时

10.被动语态

11.非谓语动词:动词不定式

(1)作宾语、宾语补足语、状语

(2)作主语、定语

(3)不定式的复合结构(for sb. to do sth.)

12.构词法:(1)合成法;(2)派生法;(3)转化法;(4)缩写和简写

13.句子种类:(1)陈述句(肯定式和否定式);(2)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3)祈使句;(4)感叹句

14.句子成分:(1)主语;(2)谓语(主谓一致);(3)表语;(4)宾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5)定语;(6)状语

15.简单句的基本句型:(1)主语+系动词+表语;(2)主语+不及物动词;(3)主语+及物动词+宾语;(4)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5)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6)there be句型

16.并列复合句

17.主从复合句:(1)宾语从句 (以that, who, what, where,

how, why, when 等引导的宾语从句;以if, whether 引导的宾语从句)(2)状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比较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3)定语从句(关系代词who, which, 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基本用法)

18.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

(四)功能:1. 在日常生活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2.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进行表达。(详见《英语课程标准》功能意念项目表)

(五)话题:1. 熟悉与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2. 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详见《英语课程标准》话题项目表)

三、情感态度

1.有明确的学习英语目的,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

2.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

3.有学好英语的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

4.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能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乐于接触英语歌曲、读物等;

6.能在英语交流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7.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取得帮助;

8.在生活中接触英语时,乐于探究其含义并尝试模仿;

9.对祖国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10.乐于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

四、学习策略

1.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 2.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3.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4.在使用英语中,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纠正;5.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母语知识理解英语;6.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7.在交际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意思的表达上;8.在交际中注意到中外交际习俗的差异。

五、文化意识

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3.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4.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5.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6.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7.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

8.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9.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10.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

11.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12.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13.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14.通过对英语的学习,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Ⅴ.考试形式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取闭卷、书面作答的方式。全卷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由四部分组成:即听力测试、基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语言综合运用。听力测试全部使用录音磁带,听力录音磁带只播放一遍。

二、试题难度

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易、中、难三档试题分值的比例为7:2:1,试题整卷难度值为0.70~0.75。

Ⅵ.题型结构

第一部分 听力测试

一、情景反应

二、对话理解

三、短文理解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运用

四、单项选择

五、 完形填空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第四部分 语言综合运用

六、双基综合运用

(一)词汇运用

(二)补全对话

七、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总体要求是:切中题意,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连贯,语言准确、得当,书写工整。

思想品德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终结性考试。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主导功能,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善恶、是非观念,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具有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品德学业考试命题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时政热点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业考试要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

Ⅱ.命题依据

初中思想品德学业考试,应遵循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教学目标、《2013年恩施州中考工作实施方案》和我州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际,力求反映考生真实的学业水平,发挥评价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全州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Ⅲ.命题原则

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注重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统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和学生自身实际问题的结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行为能力水平。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试题要充分考虑城市、农村学生实际及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实际。试题还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及必要的区分度;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Ⅳ.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基础知识:分为“识记”、“理解”、“活动”三个层次的要求。识记:能够描述、再认、再现所学概念、观点、事实或意义。理解:对知识的转换、解释、判断、推理。活动:是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有关的知识运用到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之中,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那些教师未曾讲过或未曾帮助解决过的简单问题,增强实践能力。

基本能力:识记能力——了解、认识、再现基本知识、及其有关概念、原理、观点。理解能力——对概念、原理、知识能解释、概述、迁移。比较能力——能对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进行比较。判断能力——能分析、判断观点和行为的正误,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分析能力——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社会现象;能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思考、质疑、反思。社会实际活动能力——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帮助他人,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学会合作与交往。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情感方面具有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一定的生活情趣;在态度方面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在价值观方面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二、考试内容

七年级上册: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与诱惑作斗争;面对学校的要求;我的自律宣言。 时间:生命的节奏;做时间的主人。回忆那一刻;交往的心里话;怪吗?不怪。心中有他人;别人的感受你知道吗?也许另有原因。我们的老师很特别;我们离老师有多远?与老师面对面。我们属于多种群体;我们的学校;班级是我家。神奇的生命世界;我们的朋友;有用才是朋友吗?我们够朋友吗? 第一声叹息 ;第二声叹息;第三声叹息。地大物博的背后;明智的选择;我们在行动。

七年级下册:不能玩过了头;网络时代,我们怎么玩?走出情绪低谷。“雷区”在哪里;不必要的牺牲;学会拒绝。生活变化大搜索;国家的变化;变化的奥秘。触摸小康;数字小康;还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无愧于祖国;我们的路还很远;加快追赶的步伐-----科教兴国。神奇的翅膀;我们生活的科技含量;最耀眼的明星;一把双刃剑。倾听的魔力;我们的耳朵为什么会沉睡;让我们的耳朵醒来。处处有竞争;“天敌”作用;你敢竞争吗?竞争之道。朋友挨个数;他们给了我很多;朋友不是“帮。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我们的心一起跳动。侦探”爸爸;学习、学习、还是学习;剧场内外。回眸传统;异域采风;未来展望。何必做“刺猬”;别被流行风吹跑;不为追“追星”所累。没有秘密长不大;为心灵开一扇窗;不要侵犯我的隐私。男女有别;向偏见开战;我们的交往很正常。他享有署名权吗?民事权利知多少?他签的协议有效吗?消费者的“保护神”;上帝的权利;找回做上帝的感觉。我想有个家;遭群殴的少女;他的双腿没了;自我保护大家谈。怎么就错了呢?模仿的后果;一起干就没事吗?别人犯错,我犯罪?“黑客”的下场。

八年级下册:尊重自己;经受歧视的考验;不在崇拜中迷失自我。生命的特殊体验;让生命之根更深;关键在态度;我们都很重要。不必太在意;没有超人;打开自己的宝藏。合作就在身边;合作与共赢;合作宝典。面对冲突;我们的智慧;校园不容暴力。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事情没那么简单。城乡印象;城乡差异;城乡差距;城乡统筹。神奇的西部;东西部差距有多大;缩小差距之路——西部大开发。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手足情深。

九年级:地球村的形成;村里的生活很不错;村里的烦恼也不少;做负责任的村民。中国的声音很响亮;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关爱中成长;我们都有爱;关爱是一门艺术。长大成人的标志;播下责任的种子;用生命践责。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什么是公平;努力维护公平。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更严格的制定与修改程序。从行政诉讼说起;谁都大不过法律;喜中有忧;我们共同的责任。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为人民;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感悟幸福;幸福是一种能力。德:立身之本;美德需要勇气;铸就生命信条。我的未来不是梦;走自己的路;听听别人的意见。

时事政治:结合各年级考试内容渗透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国内外重大时事(国内为主)的考察。

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1. 笔试、闭卷。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不留答题位置,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对应的位置。

2.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思想品德、历史合卷,满分100分,思想品德、历史各50分。

二、试卷结构与内容比例

1.试卷结构

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以读漫画、阅读材枓判断选择为主;非选择题包括简要回答、阅读感悟、实践探究或主题活动等题型。主观性试题力求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留有一定的展示空间。试题材枓可以是时事材料、漫画、诗歌、名言警句等,做到生动明了,学以致用。试题呈现形式,力求新颖,富有创意。

2.内容分值比例

⑴七年级内容20%

⑵八年级内容40%

⑶九年级内容40%

3.试题难易程度

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易、中、难三档试题分值的比例为7:2:1,试题整卷难度值为0.70~0.75。

历史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学习水平的程度,既是考核初中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水平性考试,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既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本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教学内容的要求为考试依据。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州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际而制定。

Ⅲ.命题原则

1.历史考试命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正确发挥考试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景”;注重考查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3.试题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好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好基础;试题要体现时代性,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重视历史与当今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

4.试题力争做到测试目标明确,试卷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题型多样、难易适当,能够真实考查出学生的学业水平。确保试题的效度、信度,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和评分要求,以保证阅卷工作准确、公正、合理地进行。

Ⅳ.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能力要求

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结合我州初中历史教学现状,2013年的中考历史仍然是以测试学生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为主体,试题的难度不会太高。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历史学习能力最基本的层次,主要通过单项选择的简单判断来实现测试目标。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学生能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史实作简单的解释,主要通过选择题选项的设置来实现测试目标。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通过在选择题题干中设置简单材料或情境来实现测试目标。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2.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4.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2.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3.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南方经济的发展。

2.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4.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八)科学技术

1.司母戊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明珍和《本草钢目》等名医名著。

3.《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4.“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九)思想文化

1.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3.《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4.以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张择端为例,了解古代书法、绘画的主要成就。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邓世昌和《马关条约》。

6.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5.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7.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的有关史实。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

1.张謇“实业救国”的基本史实。

2.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技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5.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5.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六)科技、教育与文化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863”计划的制定。

第四部分 世界古代史

(一)上古人类文明

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漠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二)中古欧亚文明

1.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2.西欧城市的兴起。

(三)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四)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第五部分 世界近代史

(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1.《神曲》,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3.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历史贡献。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

1.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2.发明“旅行者” 号机车的基本史实,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2.从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疯狂掠夺,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1.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林肯的主要历史贡献。

2.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3.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五)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

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

2.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八)科学与思想文化

1.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  

2.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

第六部分 世界现代史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了解凡尔赛和约。

2.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3.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3.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4.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战后美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2.欧洲联盟。

3.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苏联解体。

2.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度独立的基本史实。

2.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八)科学技术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1.闭卷、笔试。

2.思想品德、历史合卷,满分100分,思想品德、历史各50分。

二、题型结构与比例

1.题型

选择题、综合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

2.内容比例

《中国历史》(七、八年级上、下册)约70%;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约30%。

3. 试题易、中、难分值的比例为7:2:1,整卷难度值为0.7 0~0.75。

物理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物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物理学习方面达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阶段物理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Ⅱ.命题依据

命题主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2013年恩施州中考工作实施方案》,并结合我州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力求反映考生真实的物理学业水平,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良好导向作用,以促进全州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Ⅲ.命题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不得出现科学性错误;不得出现偏题、怪题;不得出现落后于时代的陈旧试题;不得出现过于倚重繁难的数学推演类的试题;不得出现强化机械性记忆类的试题。

2.导向性原则。注重检测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各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检测初中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物理科学素养,设置一定比例能反映学生物理思维过程的试题。试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确保学业水平考试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应有的导向作用。

3.教育性原则。要努力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创设来实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挥考试评价本身应有的教育功能。试题要紧跟时代,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以体现《物理课程标准》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4.能力立意原则。命题应以考查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确保素质教育的基本导向,以引导教学良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有效高效的学习。

5.控制难度与梯度原则。应合理控制难度与梯度,一般按从易到难顺序排列。

Ⅳ.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能力目标

物理学科命题应注重考查考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物理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物理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考查实验能力。包含设计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表述实验原理、设计数据记录表格、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简单图像、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现象(含数据)等。

2.考查物理思维能力。这里所指物理思维能力主要包含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概念、规律、定律、公式等),结合物理学研究通用的方法或技巧(模型法、公式法、图像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法等)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查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生存学习的能力,是人们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所以,表达能力理所当然的成为所有考试测评的重要方面。物理学科的命题则应重点关注学生运用物理学语言来表达物理问题的能力,即关注表达的专业性、科学性、准确性。

4.考查创新能力。应通过选择新材料,创设新背景,设置新问题,探索新题型等,努力营造新的问题环境,以检测考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

5.考查实践能力。应努力创设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背景,以检测考生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目标

本考试大纲遵照《物理课程标准》,按3个一级主题14个二级主题顺序表述。

(一)物质

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对环境温度问题有自己的合理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2.物质的属性

(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这些物理属性。

(2)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4)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4.新材料及其应用

(1)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新材料开发等方面有自己且合理的见解。

(二)运动和相互作用

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2.机械运动和力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6)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8)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声和光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4)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6)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7)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4.电和磁

(1)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2)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4)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能量

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工程就是能量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机械能

(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3)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4)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内能

(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电磁能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使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5)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6)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能量守恒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思考问题。

(2)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3)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4)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Ⅴ.考试形式

采取笔试、闭卷形式。与化学合卷,满分120分,其中物理70分。

Ⅵ.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全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选择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非选择题为综合题类,一般顺序安排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等,命题时可以根据问题创设的实际需要有所调整。一般按照题目顺序梯度安排试题难度,即低档难度题一般尽量放到前面。

2.内容分值比例

物质约10%

运动和相互作用约50%

能量约40%

3.难易程度

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易、中、难三档试题分值的比例为7:2:1,试卷整卷难度值为0.70~0.75。

化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升学化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习方面达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阶段化学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命题依据

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化学课程标准》、《2013年恩施州中考工作实施方案》和我州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力求反映考生真实的化学学业水平,发挥评价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以促进全州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Ⅲ.命题原则

力求做到“关爱学生,增强信心,适应需要,注重运用,开放创新,促进发展”的原则。具体表现:

一、试题将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重点考查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继续加强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重情感体验与人文精神;

四、注重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问题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强调化学表达的科学性及计算题解答过程的规范性;

六、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适度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和区分度;

Ⅳ.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化学科学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 注重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2. 注重考查学生利用图表、资料等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化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学生观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达、归纳和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将以《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参照《恩施州初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方案》,考试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大板块,其内容可以交叉考查。重点考查初中化学的主干知识,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背景材料可以来自课本以外或高中教材,但考查的知识不会超标。

(一)科学探究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能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5.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6.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7.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8.能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1.空气的组成

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氧气、二氧化碳

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能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化碳。

3.水及其它几种溶剂

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的组成。

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溶液

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5.金属与金属矿物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

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6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会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物质的状态: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物质的分类方法

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能从元素的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3.粒子构成物质

认识物质的粒子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 化学元素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5.物质组成的表示

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反应的本质。

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

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2.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 质量守恒定律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1.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2.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化学物质与健康

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

4.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认识处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必要性以及一般原则。

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化学、物理合卷,满分120分,其中化学50分。

二、题型结构与比例

1.题型结构

选择题(单选)、填空题(含推断题)、实验题和计算题。试题题型和题量保持相对稳定。网阅编排,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按物理、化学先后顺序排列,非选择题按化学、物理先后顺序排列。试卷和答题卡中均不分物理部分和化学部分,同科试题相对集中。

2.题型分值比例

  ⑴ 单项选择题40%   

填空题50%

计算题10%

3. 难易程度。试题易、中、难比例为7:2:1,试题整卷难度值为0.70~0.75。

地理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升学地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地理学习方面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阶段地理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命题依据

地理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地理课程标准》、《2013年恩施州中考工作实施方案》和我州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力求反映考生真实的地理学业水平,发挥评价对初中地理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以促进全州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Ⅲ.命题原则

1.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注重检测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起到实施新课程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注重生活中的有用地理、生活实践和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地图语言来表现试题内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点,适当增加试题的人文性和开放性。提供背景资料力求详实、真实,设置试题情境尽可能源于或贴近学生生活,体现“生活化”、“泛化”和“民族化”,语言亲切、简练,形式活泼、新颖。

3.试题内容科学、正确。表述应清晰无误;不出偏题、怪题,进一步减少机械记忆的内容;简答题避免要求学生叙述教材原文。

4.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使考试命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考试命题要有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并适当降低部分内容的难度。

Ⅳ.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注重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工具和主要地图的能力;

2.注重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注重考查学生利用图表、资料等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注重考查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将以《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参照《恩施州初中地理学业质量标准》,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部分。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2地图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二)世界地理

⒈海洋与陆地

⑴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⑵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⒉气候

⑴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⑵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⑶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⒊居民

⑴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⑵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⑶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⒋地区发展差异

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⑵国际合作

举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⒌认识区域

⑴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⑶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其成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料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的概况。

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三)中国地理

⒈疆域与人口

⑴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⑵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⑴自然环境

运用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⑵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⒊经济与文化

⑴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分布格局。

⑵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⒋地理差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⒌认识区域

⑴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⑵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根据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运用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⑶环境与发展

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乡土地理

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

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

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

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地理、生物学合卷,满分100分,地理、生物各50分。

(二)题型结构与比例

1.题型结构

题型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以读图(表)、阅读材料判断选择为主;综合题包括主题简答、景观观察、材料解析、读图填(析)图、看图说地、综合分析、探究问题等题型。主观性试题力求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留有一定的展示空间。试题材料可以是生动的文字、数字、图表、图片、漫画、诗歌等,做到图文并茂,学以致用。考试试题题型呈现形式,力求新颖,富有创意。

2.内容分值比例

⑴ 地球地图约10%   

⑵ 世界地理约40%

⑶ 中国地理约40%

(4)乡土地理约10%

3.难易程度

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易、中、难三档试题分值的比例为7:2:1,试题整卷难度值为0.70~0.75。

生物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升学生物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生物学学习方面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阶段生物学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命题依据

生物学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生物学课程标准》、《2013年恩施州中考工作实施方案》和我州初中生物学教学实际,力求反映考生真实的生物学学业水平,发挥评价对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以促进全州初中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Ⅲ.命题原则

1.命题必须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初中八年级学生学业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考生服务。

2.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能力立意,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导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试题力求体现生物学科学素养,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3.试题的难度符合初中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实际,在考查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生物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4.内容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体现基础性,突出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评价;试题素材、求解方式体现公平性,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关注对学生生物学学习各个方面的考查。

5.基础性原则:根据现代教育思想、生物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规定要求,全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学习过程的感悟和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学习是否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认定性原则: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认定初中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业目标达到的水平。

Ⅳ.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生物学学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生物学学习能力和生物学科学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生物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注重考查学生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注重考查学生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3.注重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注重考查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5.注重考查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6.注重考查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将以《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参照《恩施州初中生物学学业质量标准》,考试内容包括包括10个一级主题:1.科学探究;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5.生物圈中的人;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8.生物的多样性;9.生物技术;10.健康地生活。

(一) 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订计划:拟订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进行观察、实验。收集证据、数据。尝试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

5.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3.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4.活动:给学生提供多种动植物材料,通过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

(三)生物与环境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4.活动:向学生提供某些生物的区域分布资料,讨论温度、水分、空气、光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通过室外观察和室内实验,探究影响鼠妇(或蚯蚓等)分布的环境因素。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2.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4.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概述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5.活动: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五)生物圈中的人

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6.活动: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观察血涂片。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

(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动物的运动: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动物的行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活动: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观察动物的不同行为。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人的生殖和发育: 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描述受精过程。描述胚胎发育过程。

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植物的生殖: 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解释人的性别决定。认同优生优育。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5.活动:收集和交流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报道、资料等信息。收集和交流近亲结婚危害的资料。观察某种生物(如金鱼)的变异现象。

(八)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活动: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并挂牌。收集当地一种养殖动物的相关资料。收集和交流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规。收集和交流珍稀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调查当地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生物资源,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九)生物技术

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

2.现代生物技术:举例说出克隆技术的应用。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3.活动:练习制作面酱或酸奶等发酵食品。探究食品保存的方法。

(十)健康地生活

1.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2.传染病和免疫: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3.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关注癌症的危害。

4.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说明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说明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拒绝毒品。

5. 医药常识: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

6.活动: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收集(包括从报纸、书刊、网络)有关艾滋病的资料。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收集家庭常备药品的标签,分析药品标签包含的信息。

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地理、生物学合卷,满分100分,地理、生物学各50分。

(二)题型结构与比例

1.题型结构

题型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综合题包括简答题、材料解析、概念图解析、综合分析、探究问题等题型。主观性试题力求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留有一定的展示空间。考试试题题型呈现形式,力求新颖,富有创意。

2.难易程度

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易、中、难三档试题分值的比例为7:2:1,试题整卷难度值为0.70~0.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