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动物分类学原理

2020-03-17 来源:欧得旅游网


1、简述一个有效动物名成立的基本条件

答: 《法规》23.1 款指出“一个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valid name)是其最早被命名而可用名称”,所谓可用名称(available name)就是一个正确的动物分类单元学名。有效名称是在其的定义内,未被任何规定认为无效,未被动物命名委员会所禁止使用的,用于一个分类阶元的最早的可用名称。这里强调最早、有效、未被禁用三个方面。可以说一个名称可用,在命名法中不一定有地位,要在命名法中有合法的地位,这个名称必须是有效名称。所以说一个有效名称首先必须是个可用名称,而且在命名法中有合法的地位。

对有效性的规定如下:有例外,一个不是最早的可用名称,但仍然是该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有以下情况:一个名称在动物学主要文献中作为首异名经过五十年以上仍未被引用,应认为是个遗忘名。但若可用名称被保留下来,则为有效名称;或者委员会已经明确的使它有效。1960年以后,一个动物学家发现这样一个名称,将它提交委员会列入适当的废弃名称正式索引中,或者假如如此处理更有利于命名法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则列入适当的正式名单中。一个遗忘名,除非经委员会指示,不应被使用。并不妨碍向委员会申请保留在应用动物学中重要的,而一般使用 等级的改变在科级、属级或种级中一个分类单元名称的优先权,并不因在所属级内地位的升降而受到影响。对于科级名称,一个科级分类单元由该级两个或多个分类单元联合组成,采用其中最早的一个有效科级名称,如有必要则改变字尾。假如一个动物学家观察到对于两个或更多个异名的科级名称严格使用优先律,会打乱一般用法,他须提请委员会决定那一个名称应被接受列入动物学科级名称的正式名单中。一个属级分类单元由两个或更多个属级分类单元联合组成,采用其组成者中最早的一个有效名称。一个种级分类单元由两个或更多个种级分类单元联合组成;采用其组成者中最早的一个有效名称。假如一个具有次级分类单元的一个属或种的名称,被发现是无效或不可用,它必须在同等分类单元的名称中,包括[同物]异名,被次一个最早的有效名称所代替。假如名称被发现是一个同名异物,它应被次一个最早的有效名年限少于五十年的

名称。

一个动物名称成为可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动物名称必须是1757年后发表的,因为《法规》指出林奈的《自然系统 》第10版标志着在动物学科中双名法使用的开始,并明确1758年1月1日为该著作的出版日期,也是动物命名法的起点,“任何其它在1758年出版的著作,均被认为是该版以后出版”。

(2)动物名称必须是拉丁语或希腊语或拉丁化的其它语,或在1984年12月31日后为了动物命名目的的其它任意字母的组合。

(3)发表的动物名称必须符合双名法。

(4)发表的动物名称必须是动物界中未描述的并且是首次应用的同一级阶元。

(5)科级名称首次发表时,必须建立在一个有效的属级名称上。

(6)属级的名称必须是一个主格单数名词或当作这样处理的词。

(7)一个种级名称,必须是一个字母以上的单词或复合词,如果是一个主格单词的名称,则应当处于属格或与属名同格,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作属格的实名词,种级名称只有与属级名称联合发表才能生效。

(8)一个名称发表于1930年以后还必须附有一个陈述,含有提供鉴别此分类特征的意图或此陈述附有一定的参考文献,也可被认为能够代替一个已有的可用名称,这个名称如果是属级阶元,必须附有一个模式种的确定。

(9)一个名称发表于1930年以后,可以是对已发表的描述,定义或图的一个参考文献,以一个新名称代替过去已发表的可用名称,其它所有的“指明的”方法而形成的一个简标形式不能成为可用。

(10)名称在1950年后发表必须署名

(11)1960年后发表的名称必须是种级以上的阶元,明确指出“变种”或“型”的名称,没有命名法的地位。

一个可用名称一旦发表,在分类学的文献中就应有记载,特别是编写分类学的目录或名录时需要引入。一个名称不能成为可用名称,则被视为无记述名,无记述名在命名法中没有地位,在编写有关的分类学目录和名录时均不需列入,如果列入亦需标注。所以,有效名称是在《法规》的定义内,未被任何规定认为无效,未被动物命名委员会所禁止使用的,用于一个分类阶元的最早的可用名称。

2、如何着手动物分类工作

答:动物分类主要研究研究动物的鉴别和它们的系谱关系,涉及动物的鉴别、命名、分类及各阶元间亲缘关系和进化途径等。分类的科学依据和辨证逻辑是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分类的基本方法是分析特性和归纳共性。在进行分类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动物分类学科的内涵和目的,及其学科性质,建立对该学科的热爱,才能积极的进行分类工作

一、确定研究题目

分类学题目主要依据类群来确定,可以是 1个属、族、亚科、科甚至目,它不是主观随意的,应当是在充分了解有关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在确定研究题目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内容:

1、在某类群中,有些种类是重要的经济动物,或者过去虽为次要的动物,但近期经济重要性明显增加,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2、某类群在系统分类学中有较大的意义,但是,目前仍没有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或者过去从事过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少,进展慢,不能适应要求,或者以前的研究者因种种原因没有坚持研究。

3、在区域性调查中(如某个省份或者大区,或某个自然保护区等),有些种类数量众多,而国内的研究者甚少,不能承担这方面的工作,或者仅能承担一部分。为了尽早搞清当地的资源,可选择其中数量众多的类群。

4、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原有的条件以及可能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内容,可以在导师研究总题中,选一个小题目进行研究,但一定要考虑标本和文献的具体情况。

此外还应保证:现有标本和资料条件较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了解不充分的类群易于借到有关种的模式标本;所选类群可以采到较多标本并且易于观察。

二、标本的收集和利用

所有分类研究都依据于代表种群或种的标本的标胶,没有动物标本,就无法进行动物

分类的研究,标本收集的完善程度、数量和性质直接影响着分类工作的进展和质量。因此要进行动物分类,一定要收集动物标本。

1、动物标本收集方式:利用已有的收藏、馆藏标本;自己采集(研究者自己采集补充标本,尤其是对那些不易采集、收藏太少或没有的类群更是如此,但总体来说,标本不足是普遍现象,研究者必须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为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项目采集研究标本,所以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便成为动物研究的基本技术);借用(研究者可向博物馆、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私人收藏借用用,有的也可以交换,但必须尊重标本的所有权,借用标本要恪守信用,精心使用,按期归还,万一不能按期归还时须提出续借的请求,如果邮寄还要妥善包装,注意邮递安全,如果需要对标本进行解剖,最好事先征得物主的同意,模式标本更应慎重处理,外生殖器的研究须在不破坏标本的前提下进行,所有解剖构造应有与其主体相同的编号且必须一起归还。)。

采集标本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采集的标本要力求完整,每一种的个体要采集一定得数量,注意雌雄标本的采集,还应尽可能连同寄主一并采集,而且要收集卵、幼虫、若虫、蛹、成虫各时期的标本。

(2)选择适当的季节、地点和时间进行采集,采集的时间和地点应当结合所研究的类群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学特性周密考虑,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

(3)适当纪录: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采集地点的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寄主植物或寄主动物名称、寄生或栖息的状态及部位、身体的体色及体形、采集标本的发育阶段、在所采集标本的周围有无伴生种类的分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记录)。

3、标本的处理:多数动物必须以针插标本保存,有翅型的翅在分类上很重要,需要展翅;许多动物需通过外生殖器的研究方可鉴定,因此就需要制作外生殖器的玻片标本;对小型动物等其他动物而言,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因此需制临时和永久玻片标本;如:蚜虫、介壳虫、蓟马、螨类等 ,无论是干制、浸制还是制成破片,都要注意防霉烂、防虫蛀食(临时处理可加入樟脑)。 标本制好后要插好标签,并妥善保管。

收集文献、鉴定、分析

1、收集文献

查找本单位收藏的文献;从图书馆查阅馆际的图书联合目录;向原作者索取文献。

2、鉴定

(1)确定大类:目、科、亚科、属。是在原来已经进行初步鉴定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2)进一步鉴定:借助已收藏的文献进行种类的鉴定,分类学上的鉴定要求达到种级分类阶元,需要一份良好的检索表,但多数情况下只能参阅有关专著上的检索表,有时还要核对原始论文,核对描述特征、各项说明、附图及有关地理分布等资料。如果所核对过的各项相符合,并假定所核对过文献之后未曾发表过新种,就可以认为是那个种。如果某标本根据所掌握的所有资料均不能鉴定到种,这个标本就有可能被鉴定为新种。

(3)核对标本:鉴定是否准确,需要核对模式标本,尽可能与其核对。

(4)进一步索取文献:根据文献目录索取文献资料,亦可在网上查找。最后附上鉴定标签,鉴定标签上应写上学名和命名者,鉴定者的姓名和日期等。

3、分析

需决定两个材料是否种群内变异或是否亚种或种,主要依据:生殖隔离,形态差异,地理关系三个方面。亲缘种的发现仅在那些在分类学上已熟知的类群或使用特殊方法进行研究的类群里可能有发现。如生态分析、染色体分析、繁殖试验等方法。需要进行亲缘种的研究,必须以活的材料进行;在保存的死标本中,亲缘种往往无法辨认。种群内的变异或个体变异,常是造成混乱的原因,大部分同物异名都有此产生。必须研究个体变异,了解种群内变异的类型,以助于决定某一标本是不同种还是个体变异。两个异域性状同种的种群,如果在形态上有差别,具有差别的个体达到75%,则应认为属于不同亚种。

四、论文撰写

研究结果未经正式发表,分类研究工作就没有完成。分类学工作者都应该将所研究的结果提出科学报告。分类学的论文形式很多。新的分类单元,如新亚种、新种与新属,可以短文的形式发表,但若归并于较大规模和较综合性的研究著作中,最为有用。发表著作的规模和数量,要根据不同情况来进行的,对分类工作贡献的大小是取决于著作的质量而非数量。

1、论文的形式:

原描述:当建立一个新的分类阶元(如新属或新种)时所用的文字描述。是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此项工作,必须包括:学名(目前国内分布的种类及各级分类阶元在国内发表需同时拟定中文名称)、形态描述、量度(尽可能全面的记录)、比较特征(示差特征,并明确指出作为对比的分类阶元名称)、特殊形态结构、附图、参考文献、外文摘要。

修订:在拥有完整资料的前提下,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对一个类群进行重新研究,称之为修订、厘定或订正等。澄清一些问题、纠正一些错误、发现一些新的分类单元,在分类安排和系统发育上提出新主张。

检索表:一般作为分类学研究论文内容之一,包含在有关的论文中,也有的单独成文或成书,比较简明。

动物志、区域志、区域性专著:以特定区域的特定类群为研究单位进行的动物相(特定区域的动物种类组成)记载,着眼点是动物区系,而不以澄清物种为目标。

系统发育分析:对某一类群的系统发育进行专门研究,既可单独成文,又可在某一物种的修订中体现。

目录:指某一类群动物,按一定得次序开列出来,可供查考的动物名录,较完善。

分布图与名录:分布图指一类群分布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的标记;目录指特定地区特定物的种类。

2、论文内容:

(1)完整的论文结构

标题:选用合适的题目(注明所研究的单元所属目、科),避免过大或过小;

作者姓名及单位详细地址(包括邮政编码);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研究意义和目的、文献综述、材料与方法、图表、检索表、研究结果(包括新分类单元的记述和新的分类体系的提出和新理论观点讨论等)、模式标本的保藏地点(常在新种描述部分或文章开头说明);

插图:一般要求要用碳素墨水绘制在硫酸纸上,用铅笔标注好图号,写上名称;

致谢(也可用脚注的方式致谢);

参考文献:引用顺序为:中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等;

外文摘要:用英文或德、法、意大利文,要求计算机或打字机打印稿;

脚注:常以脚注的方式说明研究项目及经费来源、致谢或作补充说明。

(2)分类学研究论文的类型

分类单元名称:在正式分类学文献中,分类单元名称应该是全名,即属名+种名+定名人以及年份,至少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要写全,如该名称发生组合上的变迁,则定名人应加括号。

异名陈述:在修订或较大动物志中,往往提高异名陈述,做法是:列出常见异名或全部列出异名和与之相关的文献。

研究标本陈述:列出标本产地、采集人、时间、雌雄等。

鉴别特征:列出与近似种的区别特征。

图及图版:描述中的主要形态特征或整体图,可为单个或多个制版图。生物学绘图要求以科学性为标准要求形体、比例正确要符合制版要求。

要有真实感

同时要求画面精细、美观、清洁

分布记录:修订文章的必要部分,大到国家和地区。

名称(词源):分类单元名称的意义。

描述:按一定得顺序、一定的术语、简明的文字描述。一般的描记是按照主要的身体分段描述,如动物,以头部、胸部、腹部,生殖器等顺序描述。一般是从上向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描记。描记应包括不同性别的差异,如果只有一个性别,就要在文中说明。成熟期和幼虫期性状,生物学和生态学资料都应列出,就亲缘种来说,这些资料比形态资料更为重要。描记应以模式标本为主,结合其余材料的便宜加以描述。在许多类群中,颜色差异是重要的鉴别特征,在分类中有着一定的色谱,可使用色一致。

模式标本审查情况:标明雌雄、采集人、时间、地点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