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现状及对策探索
2021-04-21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25卷第4期 2011年8月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UING INSTITUTE OF EDUCA ̄ON VolJ25 No.4 Aug.201 1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现状及对策探索 :lc 李新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中国的关学研究没有“中国美学”、“马克思主义关学”那样明确的学术分野,这实际上 是关学界长期担忧的美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薄 弱的一个体系性原因。中国的美学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研究体系不完善、整体观照不强、内容 畸重畸轻、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不够强大等问题凸显,这不仅使A.A"J ̄L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美 学及其当代发展的思想深度,而且造成了中国美学整体性特征的消颓。在中国美学的宏观视 野里考察马克思主义关学的指导地位,不仅要看马克思想主义美学理论研究本身的进展情 形,而且要看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其他美学研究的隐性辐射作用,要善于把创造关的理念置于 具体的背景中去理解和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美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8X(201 1)04—0043—05 中国的经济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进行 在美学界.一提到中国美学,圈内的人都知道这 整体转型.这种宏大的转型既包含了快速的经济 发展.也包含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我们 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矛盾凸显 期.面对种种挑战.中国美学本应发挥其人文科 学核心地位的优势.然而事实上中国美学却显得 已经包括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这就以参照或 比对的方式显示了两者在体系和结构上的差异 性.实际上就是美学界长期担忧的美学尚未形成 完整体系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 研究薄弱的一个重要的体系性原因 这种状况给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留置 不够适应。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当 下的中国美学只是书写了关于人类审美活动的 一的空间非常狭小: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给学者们 些最基本的见解.其中还不乏主观性猜想.其 提供了异常广阔的断代美学研究空间.人物美学 观点可谓学派、名家纷呈,范畴阐释俯首可择,这 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名目繁杂的一个传统文化 基础。汉字、中国山水画、中国民间美术、中国传 真理性究竟如何尚需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lJ169笔 者认为.这种情形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薄 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薄弱状况。又制约着美 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统幌子、孑L子、墨子、道家、朱子、老子、庄子、周 易、诗经、南朝山水诗、苏轼、韩愈、陶渊明、郑板 桥、王维国、周作人、王夫之、董其武、《聊斋志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现状 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的美学意蕴、美学 在中国.美学不像中国的哲学研究那样成 熟、体系完整、学术分野明确。中国的哲学研究细 化为“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 思想都成了当下中国美学学者们可以信手拈来 作一番研究的对象 一言以蔽之.当下中国美学 研究,真可谓五花/kV]。几乎到了只有想不到的。 技术哲学等等.中国的美学研究则并未有“中国 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那样明确的学术分野。 没有不能研究的境地。可是.令笔者百思不得其 解的是,这么庞大的研究l队伍.有的学术造诣还 {收稿日期:2011-06—29 作者简介:李新市(1958-),男,河南省安阳县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 43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被公认为深厚,为何不深入研究一下中国马克思 主义美学的当下状况及如何为现实服务呢? 由汝信、曾繁仁主编的《中国美学年鉴》自 2004年以来,已经出了四本,2003、2004、2005年 单独成册,2006年和2007年合编成了一册 由 于美学专著的出版成书和学术期刊最后到研究 者手中,有个比较漫长的周期和过程.所以,2003 年的《中国美学年鉴》到了2006年才出版,2004 年的《中国美学年鉴))2007年才出版,2006年和 2007年的《中国美学年鉴(合编本)》到2010年 才出版。透过这厚厚的四大本年鉴,我们可以大 致了解中国美学研究的总体情况和进展了 笔者 在研读这四本书时发现.仅2004年、2006和 2007年(合编本)《中国美学年鉴》中有马克思主 义美学研究综述,刘悦迪在其撰写的《马克思主 义美学研究概略》(2004年)[2]48-5 中。引用了以下 几篇文章:应必诚的《再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的 美学问题》(《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刘虎的 《“对象的尺度”还是“人的尺度”》(《文艺理论与 批评))2004年第5期),杨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观元典性研究的当代价值》(《齐鲁学刊))2004年 第6期).朱兰芝的《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 学思想研究纵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第4期),王德胜的《意识形态话语与理论原创 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问题 二议》(《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孙盛涛的 《论域选择与对话交往——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对我国当代美学的影响研究》f《甘肃社会科学》 2004年第5期1 据作者介绍.他在《马克思主义 美学研究概略》的引文中.未标明出处的均选自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刘悦迪认为,中国2004 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要聚焦在四个层 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读问题.二是马克 思主义美学与中国的关系问题.三是西方马克思 主义美学的研究进展问题.四是当代文化的批判 问题。 仔细地品味刘悦迪的这篇关于2004年中国 马克思主义美学宏观概述所列举的文章.以及笔 者看到的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概略》(2004 年)里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的文章,就 会发现.2004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仍然 集中在基本理论上,真正进入中国现代化应用领 域的很少见 不过尽管如此.这一年,中国在马克 思主义美学研究领域里的成果还算相对丰硕,因 44 为,2003年、2005年的《中国美学年鉴》均未就中 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宏观概况独辟栏目 2006和2007年(合编本)的《中国美学年 鉴》刊载了马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据作 者介绍 这两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要 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马恩经典著作的进 一步解读,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基本问 题的进一步探讨.三是对“实践”和“实践美学”的 再认识.四是对“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的再 思考。[3]48--5 我们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两年的中 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论著、论文仍然很少,基 本上维持前几年的水平.且集中在基本理论上. 真正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对策研究的仍然很少见.或者至少可以说没有形 成一种潮流 笔者对2003年《中国美学年鉴》收录的美学 著作索引进行了统计并发现.这一年全国共出版 美学专著115部.只有三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 学有关:一是李子建著的《毛泽东诗词美学新探》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二是林宝玉编著 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审美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三是欧阳秉乾编著的《党员美育 论——审美视野中的党员教育》(中央党校出版 社,2003年版)。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真正 进入应用对策领域的.还是欧阳秉乾先生在学术 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其他两部.虽然也与中国马 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沾边.但稍作思考.便会感觉 到未能进入核心论题:其他的ll2部美学新著论 述的范围非常之宽泛:古代美学、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两方美学、中 世纪神学美学、东西方宗教美学、海德格尔论真 与美、唐宋诗词美学、口腔医学美学、戏曲审美、 电视美学、小说结构与审美、身边的美学、服装美 学、酒店实用美学、南方城市美学意象等等。由 此.可以感受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专著 成书领域研究是何等薄弱! 笔者还对2003年《中国美学年鉴》公布的全 国发表的美学论文进行了统计。这一年全国共发 表美学论文853篇.仅有汪正龙的《马克思早期 美学中的感性论思想》(《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 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史龙身的 《邓小平理论的美学品质研究》(《美与时1"- ̄}2003 年第1l期)、童庆炳的《毛泽东的美学思想新论》 (《河北学刊))2oo3年第6期)等l0篇文章。在 李新市: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现状及对策探索 853篇中仅有10篇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 究的文章.且这些文章又只有少数进入中国现代 化的应用领域.足以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 究之薄弱,也难怪《中国美学年鉴》的编辑者们硬 是编不出2003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概要之类 的宏观览胜性文章呢 学术界有这样一句老话:没有数量就没有质 量。由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负责组稿、中央编译 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既像一本 厚厚的杂志,又像一本书,一年出一辑,每辑仅能 发表3O篇左右的文章.其中对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的应用对策性、富有现实指导价值的文章非常 罕见。且出版周期过长。全国只其一家,不能形成 学术争鸣的气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术上的 争论和探索可有可无 如前所述.全国5 000多 种文科期刊每年只发表10篇左右的关于马克主 义美学理论研究的文章。这充分说明.薄弱的中 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 度。 美学常常被学人阐释为和世界观、生存论、 方法论等密切相关的人们的一种精神方式.长于 以直观和情感表现意境 从美学研究的宏观视野 反观当下薄弱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我们 会有这样的大致印象:研究一般美学理论、中国 美学中的古代近代断代、文艺、西方、东方等美学 的著述多,且主观想象和猜测多:研究马克思主 义美学理论的著述极为少见:研究审美教育的论 文多,但多属于就事论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 美学为指导的美育著述少 这样又造成了另一个 相关的缺陷.即缺乏对美育实践问题的必要关注 和实验研究。 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国的美学基 础理论研究薄弱、研究体系不完善、整体观照不 强、内容畸重畸轻、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不够强 大等问题凸显出来.这不仅使人们无法理解马克 思主义美学及其当代发展的思想深度.而且造成 了中国美学整体性特征的消颓 二、当前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 究的几个问题 美学在人文科学中居于核一c,fg位.通过加强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研究.加速其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的结合.既能推动 理论的发展,又可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笔者认 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注意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美学)的指 导地位.繁荣美学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国美学要全面发展、完善体系进而走向深 入.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 美学)的指导地位。目前学者们对中国美学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没有异议.但对中国美 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似乎还以为是 个可以在学术上进行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马 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有着其他美学不 可比拟的优势: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 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美感的 发源地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他同时从物 质生产的劳动实践出发.考察了美的本质和审美 意识的产生.提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 的美学观点。比如,马克思、恩格斯把审美意识看 作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 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物质生产的发展归根 到底制约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而制约着审 美和艺术的发展。他们提出。对形式的审美感知 只有在超越粗陋的实际需要之后才有可能 马克 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 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的规 律来创造美的事物的 他们充分肯定审美过程的 主体性.又告诫人们不要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 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即是说,要从劳动、从“人 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双重视角 解释人类的审美活动.进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 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人类审美活动具有特殊 性,这种活动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要注意美的时代性等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美学 的许多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仍然闪烁着熠熠生 辉的真理光芒.它共时性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 活和心理结构当中 我们既要坚持马克主义美学 的基本思想.又要不断地推进其随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这正是马克 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旺盛生命力之所在 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视为繁荣我国美 学研究、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价值理论.不断地 推进其创新发展。第一.不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 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更要注意其创新发展.要 研究邓小平理论中的美学思想.研究“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贡 献,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45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伟大实践的指导。第二,在中国美学方面.要以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 理论)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精华。在中 国美学的宏观视野里考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指 导地位,不仅要看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研究本身 的进展情形.而且要看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其他美 学研究的隐性辐射作用 美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立场.审美教育要为广大人 民群众服务。第三,在文艺美学方面,要坚持马克 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大力弘扬马克思主 义美学倡导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不断地创新我国 文艺美学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方法和手段 第 四.用马克思主义f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 本思想)指导对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和借鉴。第 五,在比较美学研究领域.无论是进行哪些美学 理论比较.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 其美学理论)的基础指导地位。 促进中国美学的繁荣.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下的整体观照.这样可以使美学理论研究更为科 学.更能体现时代的精神和时代的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要关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学习、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创新发 展.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唯物史观.充分发挥审美 对于加强人格涵养、精神教化、服务人民群众的 重要作用.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蕴 含的高尚的情感.高扬这种情感对于国家和民族 的巨大价值 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在建设的征程中会遇到无数艰难险阻.处于 人文科学核心地位的中国美学理应为国家分忧. 中国美学要取得无愧于于时代的成就.必须在关 注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 一.要明确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目的。研究的 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 践.关爱和促进当代人生存质态的发展。让马克 思主义美学进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与人们生活 世界的逻辑、生活理念和生存理想相契合。第二, 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促进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新发展和对实践的指导。不 应把马克思主义美学限制在中国美学那样一个 狭小的范围内.而应把它看成是政治变革、经济 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与中国人的整体利益紧 密联系的精神财富。第三,要使马克思主义美学 理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更高 46 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适应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解决转型期一些人的浮躁心 态问题。第四,在社会宏观审美教育方面.要坚持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理论地位 克服目前美育 仅仅停留在文艺理论知识的传播上等问题.尽快 扭转当下美育功能势弱的局面 利用马克思主义 美学的强大教育功能促进人的物质与精神家园 的建设。第五。在应用美学的研究方面.要克服目 前生活美学缺乏深刻感和说服力的问题.充分发 挥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当代人生活实践的指导作 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 神动力和智慧支持 (三)要在全社会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 指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马克思一直特别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人 的尊严及主张合乎人之本性的生活.并且将这一 要求贯彻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鼓励人们按照这一 基本思想充分发挥情感激励作用 党的十七届五 中全会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强调.要加强 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美育建设.促进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当前.我们要响应党的号召,就要发挥马 克思主义美学的学科优势.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 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在全社 会形成以关护性、前瞻性责任意识服务群众的价 值理念 社会各界要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所思 所想.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 共苦.倾听群众的呼声.把党的温暖转化为服务 群众的美的行动。在与群众的思想交流中,提高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水平,把保护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种本质力量向人民群众展 示出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充分发挥马 克思主义美学的情感激励作用.通过审美教育对 人民产生真情实感.改善和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 手段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那种走 马观花式的对群众的调研.要把服务的基础建立 在群众之中。建立田野观察点,通过长期、经常、 反复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并分析广大人民群众 的审美要求.经常深入到群众之中,还要考察具 体行业服务群众的满意程度。第三,要根据马克 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美学的基本要求,通过为群众 提供各种致富信息,使之获得看得见的实际利 益 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个体的人的特殊 性、意义和价值,培养对群众生命价值和各种生 李新市: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现状及对策探索 活习惯的认同和呵护意识。在全社会培养高尚纯 洁的追求.以这样的情感进行沟通,就会使社会 服务行业与群众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为 密切.在沟通交流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善 于把创造美的理念置于具体的背景中去理解和 照.而应使之成为指导我们的事业走向成功的科 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认识到马克 思主义美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 要的支持作用.才会激发学者们应用的兴趣。马 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研究与发展引起的理论变革。 实践 要使群众不仅依法享有若干参与国家管 要以其关于美的本质、审美的意义、人们对其理 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 理、监督政治权力的权利,而且依法享有不得为 权力侵害和剥夺的权利 『5】14这是促进人的全面 关键点 这里.笔者倡导的是让马克思主义美学 发展的制度性保证,要注意使之落实到特定的、 理论的基本观点介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 具体的行动中 第五.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 重大现实问题.让它为促进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 基本要求.既要注意发挥主体在美的创造中的作 发展贡献力量 用.也要尊重客体的行为规律。社会服务行业要 注意通过培养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培养创造 参考文献: 性思维。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效应:广大人 【1]汝信,曾繁仁.中国美学年鉴2003[M].郑州:河南 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 这实际上是社会鼓 人民出版社.2006. 励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使广大人民群众 【2]汝信,曾繁f_=.中国美学年鉴2004[M].郑州:河南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通过创 人民出版社.2007. 新工作和致富的思路.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建设物 [3】汝信,曾繁仁.中国美学年鉴2006—2007[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质和精神家园和方式方法.因而也就促进了每个 【4】杜卫.新世纪中国美育研究如何超越[A】.汝信,曾 人的全面发展 繁仁.中国美学年鉴2005【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概言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走向繁荣.这 2007. 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众多美学工作 【5]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 者在学术上的关注.更取决于它在实践中的广泛 社会科学,2003(2):4—17,204. 应用 不应把它看成是现代化建设过程的一种参 (责任编辑张玉平) (上接第42页) Poetry Translation under Bassnett’s Theor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ZHAO Bo 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52,China) Abstract:Poetry translation has been alway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ranslation,as in poetry transla— tion,the way of translating by words to words can not exhibit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deep meaning expressed by a poem.Many schools of translation referred that poetry is untranslated,but the school of cuhural translation represented by Bassnett made a study of poetry translation on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transfer,and showed that poetry translation was feasibl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yr by Bassnett’S culture transfer in translation,and shows that on the level of pragmatics and anesthetics,the untranslatability is solvable. Key words:culture transfer;cultural translatio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ility (责任编辑何艳)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