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禅宗的兴起和繁盛

2020-06-01 来源:欧得旅游网


禅宗的兴起和繁盛

禅宗的建立,禅宗的形成,是整个佛教史上的大事。但后人的记述纷杂不一,异说多端。据早期文献记载,从禅思潮在与义学对立中兴起,到禅众形成为僧侣中的特殊群体;从禅众批量流动的生活方式,到群聚定居,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有极深刻的社会原因,特别与北魏以来波浪式出现的流民问题息息相关。

传说的达摩一派禅师,自北向南流动,代表了隋唐之际禅众发展的主要方向。慧可门下僧璨已在南方活动,但形迹难详。至于僧璨的弟子道信(579---651)先入舒州(安徽潜山)皖公山,再往江西庐山,最后定居蕲州黄梅(湖北黄梅县)双峰山,一住30余年,聚众500余人,成为禅宗真正的发端者。

道信以双峰山为据点,在皖、鄂、赣临界地区的官民中间,产生过重大影响。杜胐的《傳法宝记》载,道信“每劝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疗)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在这里,定居聚徒,坐(坐禅)作(劳动)并行,不读经,不共人语,都是禅宗初期的基本特征。

能够发扬他的成果,终于使禅宗成为遍及全国最大宗派的,则是弘忍。弘忍(600---674)被奉为禅宗五祖,在道宣时已知名于世。他提倡“静乱无二”,“语嘿恒一”。“四仪(坐住行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把禅(静、嘿)贯彻到了日常“役力”生活(乱、语)中,改变了凡禅必坐的传统。日常劳动和与之有关的俗务,被引进禅学内容,是禅宗对传统佛教思想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到弘忍时代已经达到相当的理论自觉。

弘忍的门徒难以确记,被认为能传其禅法的有11人,南到韶州(广东韶关),北至潞州(山西长治),西到资州(四川资中北),东到越州(浙江会稽),分布全国,各为一方师,聚徒传法,声震朝廷。其中法如和老安(慧安)在嵩山,声望极高,直接影响东京;玄赜在安州(湖北安陆),后入洛阳,被贵族禅师净觉一系推奉为师;智诜在资州,开成都净泉(众)、保唐一大禅系;神秀在荆州当阳(湖北当阳),名闻西京,后被推为禅宗北宗领袖;慧能在韶州,扎根山林市民,被推为禅宗南宗始祖。

安史之乱后,到唐中后期,禅宗内部已出现了宗派林立,争讼不已的状况。据宗密所收,殆且百家,有独特宗义者十室并为七派,这就是神秀门下普寂等北宗的“拂尘看净,方便通经”;智诜所开净众寺金和尚一系提倡的“三句用心(指无忆无念莫忘)为戒定慧;老安门下俗弟子陈楚章一系提倡的“教行不拘而灭识”;慧能门下怀让、道一提倡的“触类是道而任心”;慧能门下神会一系提倡的“寂知指体,无念为宗”;牛头法融门下慧中、道钦一系提倡的“本无事而忘情”。此外,还有传说也是弘忍弟子的宣什一系(亦称“南山金佛门”禅宗)提倡的“借传香而存佛”。这些派系,争刻碑铭,竟撰史传,各出语录,除了弘扬本宗教义外,主要是为了确立自己的正宗地位。

到密宗为止,禅宗各家所述祖谱不完全一样,谁是禅宗始祖,就有求那跋陀罗、菩提达摩多罗、达摩多罗和菩提达摩四种说法。至于谁是弘忍嫡传,弘忍并没有确定,后人则集中在神秀和慧能二人身上。“南能北秀”大体反映了此后禅宗的主要潮流。

南北分宗 北宗神秀,俗姓李,陈留尉氏(河南尉氏县)人,生于隋末,“少为诸生,游问江表”,精通《老》《庄》《书》《易》,三乘经论,古字古语。年届50,投至弘忍门下,“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后“涕辞而去,退藏于密”,行踪不详。直到凤仪中(677—680),年近古稀,始取得正式僧籍,隶荆州当阳玉泉山玉泉寺。久视元年(700) ,武则天遣使迎神秀入京,被推为“两京法主”,又因受睿宗、中宗礼遇,号称“三帝国师”。

从神秀入京算起,这一禅系的领袖人物,高踞两京,君临一切禅徒,加上时处盛唐,声势显赫,天下无与伦比。但是,北宗始终未能将全国禅众统一起来。禅宗新贵与不安于山林贫困的禅众间产生了新的斗争,奉神秀为六祖,就成了这场斗争的触发点。

经过安史之乱,两京寺院破坏严重,北宗受到打击。在神会的号召下,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破北宗,树南宗的运动。慧能的声望空前高涨。王维的《能禅师碑》,已经传出则天太后、孝和皇帝曾多次征其赴京的说法;宗密一系更传贞元十二年(796),唐德宗敕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宗旨,正式立神会为慧能嫡传,奉为第七祖。据柳宗元和刘禹锡撰的《大鉴禅师碑》,慧能之被奉为六祖,在南方已普遍流行,但正式得到朝廷谥号,则是元和十年(815)的事,离慧能去世已有百余年了。这个谥号的重要作用,是使今后的禅众纷纷争做慧能的法系。

慧能 他俗姓卢,出身低微,大约生在岭南的一个农猎家庭。后来参谒黄梅弘忍,密受袈裟,遂销声异邦,混杂于农商编人之中,经16年,后于南海(广州)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质以“真乘”,印宗不能答,翻从请益,并领德众,尽谐其居,慧能由是削发具戒,大兴禅法。

相对而言,南宗禅众依然生活在下层民众之间,生气勃勃。慧能的禅法纲领是“忍”,“忍者,无生方得,无我始成”。以“忍”为教首,达到“定无所入,慧无所依”,“根尘不灭”,“行愿无成”,“举手举足,长(常)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由此就能“即凡成圣”。这一主张,视修定(坐禅)学慧(读经)的观念蔑如也,即不需要控制自我官能(根),也不必改变对外界(尘)的观念,更不必选择特定的道场,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常人的心识,即可得道成佛。据此可以认定,南宗的创始者,发展了道信、弘忍将劳动引进禅学的作法,进一步把禅学贯彻到了世俗社会和世俗人家的全部世俗生活。

慧能的代表作是《坛经》,典型思想表现在他的两个偈上。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坛经》影响于此后禅宗的发展确实很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