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
提纲:
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 1、教科书改革的的突破口 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
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科书的特色
二、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析
1、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2、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4、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
1、教科书改革的的突破口
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2)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3)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4)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语言注意儿童 教学内容的编排突出探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 教学内容表达 注意多样化 化,与学生共鸣 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
Word 资料
.
本册教材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如运用地球仪的技能(演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观察、观测技能(地理图片、示意图以及野外观测等);获取(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地理问题、作出假设、提出探究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1)探究性原则
突出学习方法,注重拓展空间。过程和方法目标是主导目标,我们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是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通过典型案例和一系列“活动”,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观点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满足课标的最低要求
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教材内容与《地理课程标准》对应分析如下:
(一)疆域与人口
教 材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Word 资料
课 程 标 准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 .
位置优越 国土辽阔 34个省级行政区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东多西少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56个民族 民族的分布 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二)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教 材 课 程 标 准 Word 资料
.
一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东西干湿的差异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众多的河湖 黄河的治理 长江的开发 二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与我们 资源丰富 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利用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第三节 水资源 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
(三)经济与文化
教 材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重大工程 课 程 标 准 Word 资料
.
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转变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与我们 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工业与我们 工业的空间分布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经济发展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特色的内容采用分散2.文化特色 的办法,渗透在整个八年级●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教材中。例如,地形与民俗,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降水对建筑、饮食的影响,影响。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风情与●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等 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教育性原则
初中地理教育要落实素质教育,我们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优先目标。教材的选材注意从以下几个视角考虑:A、世界的视角——把中国放在世界之中。例如,教材首先从主体(中国)出发,分析其位置和疆域、人口和民族等特色(第一章);最后从客体(世
Word 资料
.
界)入手,分析当代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第九章)。这样,一方面与七年级的世界地理自然衔接;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材有一个比较高的立意。B、国情教育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评价,了解优势和劣势所在。C、资源与环境教育的视角——强调在对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的同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行动。
4、教科书的特色
(1)在内容的表达上寻求多种思路
基于问题的思路: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目(框题) 人口 东多西少 黄河的 治理
(2)在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
目节章叙述式 课文 人口 分布不均 中游, 地上河 1、认识黄河忧患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2、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人口分布东西差异及其成因 活动式课文 Word 资料 叙活 .
(3)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使教材有亲切感
(5)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二、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析
1、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2、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4、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的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课标解读举例: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地理位置可从半球、纬度、海陆位置三个方面说明,并需落实到地图和地球仪上。地理位置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和海陆位置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也
Word 资料
.
反映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至于为什么优越,可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说明。)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重点内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学会在地图上查阅邻国及其濒临
的海洋
学会在地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简称和行
政中心
逻辑联系:位置(纬度和海陆) 领土面积 行政区域 学习方式:阅读分析;(做游戏)
地理位置:(1)特征:半球位置、大洲与大洋位置、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五带位置等
(2)优越性:气候、农业、交通等
国土辽阔:领土四至(季节差异)、陆疆和海疆(资源丰富)、邻
国(发展对外贸易与合作)
34个省级行政区:三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可做填图游戏。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重点内容: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国情和人口国策(国
情教育)
知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
逻辑联系:人口增长快(计划生育)
人口东多西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Word 资料
.
学习方法:阅读图表(折线图、密度图和柱状图);计算人口密
度;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从学生的感受中认同,而不做学术推理)
例如:(1)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读图说明晚婚晚育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的意义 (2)读图比较我国西北、东南人口分布的差异 (3)针对“促进人口向西部迁移的利弊”展开讨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重点内容:了解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国情教育)
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读图说明我国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特征
逻辑联系: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学习方法:欣赏感受;(个人或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景观图片——多民族的大家庭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分布图——各民族和睦共处,共同促进文化交融和经济发展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 的主要特征。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课标解读举例:
Word 资料
.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 的主要特征。 (重点在地形、地势特征,避免记忆大量地形名称及分布。可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地形(势)作简单评价。说明一,大致了解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有利于判断某地区属哪一阶梯;说明二,了解各阶梯主要地形类型,可了解主要地形区分布)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资料包括气温降水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直方图、示意图(如季风)等
(2)对气候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3)气候特征包括复杂多样(分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4个干湿地区、5种气候类型);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亚热、温带三种类型)
(4)影响气候因素可结合上述特征学习;气候特征评价可与同纬度地区比较。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A、主要河流可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及内流河。B、长江、黄河概况包括源流概况,人地关系中的突出问题:长江水能、航运、洪水等;黄河水能、泥沙及地上河等。)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重点内容: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
认识地形和地势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逻辑联系: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山区面积广大 学习方法: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 ——地形复杂多样
Word 资料
.
(1)地形类型齐全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地势分布特征 (1)东高西低 (2)三级阶梯界线 ——地形类型的比例特点 (1)山区面积广大(60%) (2)山区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重点内容:了解我国南北气候差异
了解我国东西干湿差异 认识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
逻辑联系:气温(南北差异)+降水(东西差异)——气候复杂
多样
学习方法:探究——用分布图和气候图实证分析与推测
例1、冬季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温度带的划分(气温差异+农业生产实际) 例2、植被和民居景观(反映干湿地区的分布)
年降水量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干湿地区划分(降水与蒸发的匹配) 例3、季风气候
(1)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特点 (2)读冬季风风向,了解季风的成因 (3)读图认识季风区分布范围及其影响 例4、气候复杂多样
综合分析气温和降水要素
Word 资料
.
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重点内容: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防灾减灾措施 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对策
逻辑联系:河湖概况
水文特征——黄河(水害治理)
长江(资源利用)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体验式地学习(提供问题解决情境) (1)河湖概况
内流河和外流河及其分布
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汛期、结冰期)
(2)黄河
:
治理
P50活动
断流、水污染等 P50图2.35及P52表 源流 概况 P48图2.32
泥沙含量大 P49图2.33
地上河 P51图2.35 危害
P49图2.34、P50阅读
治理 P50阅读、P50活动1(2)
Word 资料
.
(3)长江
:
成因 治理 P55阅读 洪水危害 源流 概况 水能 P53图P53图开发 航运 问题及治理 P55活动1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重大工程课标解读举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包括:
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利用土地比重大等。突出耕地特点及利用保护,可结合实例,尤其是当地实际情况。 资料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统计图表、一些具体事例等。)
Word 资料
.
第一节 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重点内容: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作用
举例说明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国情教育)
逻辑联系:自然资源(种类和作用)——资源节约和保护——我
国资源国情
学习方式:读图讨论;运用数据资料比较,得出结论;
例1、图3.1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作用 例2、图3.3保护可再生资源的意义
例3、以国土面积、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河流径流量、森
林面积等为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重量丰富,人均不足,一方面要重视节约和保护资源,另一方面要保证资源供给(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渠道)
第二节 土地资源
重点内容: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结构特征和分布特征
树立合理利用、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逻辑联系:
构成 特土地类型P67图评P67问差异及 P69
对分布特 P68
学习方式:讲练结合;析图找规律 例如:读图分析
Word 资料
.
人均耕地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较) 比例构成不尽合理(难利用土地多) 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集中在季风区)
土地资源破坏严重(阅读漫画图3.15,讨论城市化、生态破坏、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水资源 与第二节是姊妹篇
重点内容: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是一个贫水国
联系气候和河流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对策(工程措施)
逻辑联系;有限的水资源——水资源短缺——节水、保护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学习方法:归纳、推理;实地考察(节水保水意识和行动) (1)水资源是有限的与水危机(读图3.16,设立水日的意义)
(世界各届水日与主题见附件)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现象:南丰北少;夏秋多,春冬少 成因:降水和河流分布状况 对策: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Word 资料
.
3、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课标解读举例: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分布指耕、林、牧、渔业的主要分布区,由此归纳农业的地区差异(东西部、南北部的差异),并简析自然原因。(资料包括地图、文字等。)联系实际指联系当地或其他地区,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对比说明农业的地区差异。
所举实例可抓住某一要素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如从地形角度;从热量角度等。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重点内容:了解铁路线命名方法,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运用地图说明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
能够举例说明我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及其特点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的依据 根据需要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学会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线路
逻辑联系:
通论(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
面和线(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铁路、公路干线) 点(交通枢纽及其重要作用) 应用(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学习方法:读图练习;案例分析 例1、四大米市
Word 资料
.
(1)四大米市的位置分布(长江流域) (2)米的源地(气候和生产力) (3)米的售出(市场消费群体)
(4)运输条件(大宗物流,当时的生产力) 例2、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促进五岭县经济发展 (1)五岭县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制约五岭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解决瓶颈1:交通建设 (4)解决瓶颈2:项目投资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重点内容:运用资料说明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地区分布特征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措施 举例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逻辑联系:农业与生产生活——农业的地区分布——因地制宜发展
农业
地区分布特征、地区分布的成因(以南北差异为例) 农业发展的困境和对策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注重学科的横向联系(生物)
例如: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东西对比(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业部门)
(2)南北对比(耕地类型、熟制、主要农作物和地形、气候的关系)
(3)山地农业(垂直差异、立体种植)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重点内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工业区
运用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举例说明我国高薪技术产业的发展条件
逻辑联系:什么是工业——工业的空间分布——高新技术产业
Word 资料
.
学习方式:运用数据、资料,结合读图分析总结;案例分析
例如:工业的空间分布 (1)由点到面的呈现方式
面:图4.26分布大势
点:图4.27辽中南地区,图4.28沪宁杭地区 (2)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
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过去、现在、未来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件:
94年——09年世界水日与主题
1994年:关心水资源人人有责(caring for our water resources is everyone's business)
1995年:妇女和水(women and water)
1996年:为干渴的城市供水(water for thirsty cities) 1997年:水的短缺(water scarce)
1998年:地下水--看不见的资源(ground water -- 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们(人类)永远生活在缺水状态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卫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纪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与发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类的未来(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与灾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与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应对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Word 资料
.
2008年:涉水卫生(water sanitation) 2009年: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Word 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