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一、 文学常识
(1)选自:《周敦颐集》
(2)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3)体裁:是“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4)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
二、字音字形
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ì yí yī xiǎn
甚 蕃 淤泥 濯 清 涟 枝蔓 亵 玩 隐逸 周敦颐 噫 鲜
三、课下注释
1蕃:多。 2 独:只。
3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4 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 染:沾染(污秽)。 6 濯:洗。
7 涟:水波。 8 妖:艳丽。
9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10亭亭:耸立的样子。
11益:更加。 12植:竖立。
13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14焉:语气词,啊。
15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16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7噫:叹词,表示感慨。 18 鲜:少。
19 闻:听说、听到。 20宜:应当。
四、词类活用
五、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2. 香远益清(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闻)(清,形容词用作动词,清芬)
六、古今异义
七、1. 亭亭净植 植: 古义:竖立。 2. 陶后鲜有闻 鲜 古义:少。
今义:栽种 今义:新鲜。
3. 宜乎众矣 宜: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八、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出”“濯”后省略了介词“于”)
七、一词多义:
之 水陆草木之花 ( 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远 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距离长)
可 可爱者甚蕃 (值得)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
八、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里洗涤但不显得艳丽。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6.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九.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⑶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⑸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⑹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⑺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⑻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⑼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⑽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⑾《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⑿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⒀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⒁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⒂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⒃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⒄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十.内容理解
1. 文中的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2. 文中三次写菊和牡丹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次写菊和牡丹均运用了衬托手法,第一次表明自己的爱好与众不同,第二次突出了莲的君子形象,第三次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讽刺追逐名利的世态,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明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换一种问法: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3. 作者为什么在篇末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了菊、莲、牡丹?
前文将菊、牡丹放在前面是为了突出莲的品质,篇末将牡丹移到最后,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深化文章主旨。
4.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既明确写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同时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5. 《爱莲说》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