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 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两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 响甚巨的是( )。
A.儒、墨、道、法 B.儒、墨、道、名
C.儒、道、法、阴阳 D.儒、道、墨、阴阳 2.“百家争鸣”是( )时期出现的文化现象。 A.魏晋 B.春秋战国 C唐代 D.“五四”
3.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 )。 A.南移 B.东移 C.西移 D.北移
4.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 )。 A.秦 B.西汉 C.东汉 D.唐
5.“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下面关“礼”的说明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指一种等级关系 B.指一种社会整合手段 C.指一种礼仪 D.指互相之间赠送的礼品
6.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 )思想, 并将之视为最高范畴。 A.天理 B.天命
C.天人感应 D.天人合一
7.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不 正确的是( )。
A.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
B.封建社会里清官是压迫者对官吏的期望 C.法制不健全的产物 D.权力社会的产物 8.“兼爱”是( )的主张。 A.孟子 B.庄子 C.苟子 D.墨子
9.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非常广泛,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致中国民族经济的崩溃 B.揭开了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序幕 C.传播了近代科技知识 D.奠定近代文化的物质基础 10.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 )。 A.魏源 B.冯桂芬 C.孙中山 D.郑观应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____。 2.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一。
3.佛教把一切现实世界中引发人内心欲望的东西,都称为____。
4.剑文化原本跟侠文化的关系不大,但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趋势,第一种就是 跟侠文化结合起来,第二种就是跟一--------- 结合起来。
5.明代朱载培用“新法密律”建立起科学的____,其科学性至今仍得到 肯定。
6.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创造性地在中央设立了---------- 7.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仅要____,更重要的任务是还要促其 前进,使之____。
8.一-----------是官商知识分子对西学入侵理性应对,太平天国和____ 则 是贫民百姓对西学入侵的应对。
三、筒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春秋时期士的崛起有哪些原因。 2.简述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3.简述古代中国文化南移的过程。 4.简述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试卷代号:221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国文化导论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1年7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J 1.A 2.B 3.A 4.A 5.D 6.A 7.A 8.D 9.A10.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六经 2.浑厚 3.色相 4.道教
5.十二平均律 6.理藩院
7.继承 现代化 8.洋务运动 义和团
三、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春秋时期士的崛起有哪些原因。 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 “不耕而食”成为可能。(5分)
其次,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生活保障,他们便凭 借才能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定位。(5分)
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士于是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 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步人了历史舞台。(5分) 2.简述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唐代统治者废除了魏晋时期只于士族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子 公平竞争机会的科举制。它给了大批中下层士子或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士)一个通过考试 参政的机会。(5分)
唐代科举与后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开放性和透明度。唐时科举不用糊名制,录取的关键 并不在一次考试的成绩,而在于平时的声誉。这既迫使考生在科考之前就要漫游天下以激扬 身价,结交豪俊名流以求延誉,使唐代士人从一开始就离开象牙塔,步人壮阔的社会生活,多方 面体验人生,铸造其雄视百代的阔大胸襟。另外,也迫使主考官员注意社会公识和舆论,以显 示他的识贤和得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激荡出唐代士人壮浪豪纵的英发之气。(5分) 完善的科举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为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保证,从根本上消除了先 秦战国时期士人政治关怀的无秩状态。唐代寒士以士节为重,自觉地将个体的功名之心与国 家的整体利益挂起钩来,在为自己谋得统治集团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个统一大帝国文 化的前进。(5分)
3.简述古代中国文化南移的过程。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南移之势。历史上,文化南移运 动有三个十分集中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时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南迁,迫使汉族士民大规模南移,中 原文化随之南播,打开了南方经济文化的新局面。到唐初,南方已经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 (5分)
第二个时期是唐代的安史之乱。叛乱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残破凋弊,加上紧随而来的藩镇
割据和政局动荡,使士民再次大规模南迁。此消彼长,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的南移 埋下伏笔。(5分)
第三个时期是宋代的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最后的推动力,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 移。(5分)
4.简述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汹涌而来,表现为三点: 其一,西学传播的渠道大为增加。(3分) 其二,西学传人的内容广泛和丰富。(3分) 其三,影响的深刻和久远。(3分)
全方位的文化输入,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发生了影响,近代史上,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太 平天国和义和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这一背景上展开的。可以说,西学东渐,改变了 中国文化的传统走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6分
模拟试题
李科 2013年07月10日 文章浏览次数:37
资源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中国文化概观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在中国文化中,两种法则经常是错位的,主要表现就是士大夫从政时,每每以 ---------代替---------,结果是给王朝政治带来灾难和混乱,加速王朝的灭亡。
2.论古代政治之宽平,当以西周制度为最。在政治上,周王的本质不同于国家的本质,周 王是____的掌握者,而不是____ .的把持者。
3.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民众经由------- 和____等制度,被严格地控制了起来。 4.一-------在《明夷待访录》中以“四大害”来称胥吏的罪恶,这一点和----- 在《郡县论》中的指责和忧虑一致。
5.历史上变法成功者,商鞅而外是中唐________、张居正整理明朝财政及清代 ——---------
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 6.国人 7.八股文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8.简述“轻重”之术的文化史意义。
9.简述周礼在文化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导群伦的作用。
四、分析论述题(第10小题必选.11、12两题任选一题;每小题20 分,共4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500宇)
10.结合教材和你所了解的历史个案,谈谈你对民众丧失了正面获取权利保障时选取的 不同的反叛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11.隋唐以至明清,士大夫进入科举时代。结合你所了解的文化史个案,谈谈宋代士人所 呈现出的新文化特征。
12.隋唐以至明清,士大夫进入科举时代。结合你所了解的文化史个案,谈谈明清时期士 人所呈现出的新文化特征。
试卷代号:130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国文化概观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2年1月
一、填空题I每空2分,共20分) 1.思想的法则 历史的法则 2.最高权力 所有权力 3.户籍 什伍连坐 4.黄宗羲 顾炎武 5.两税法 摊丁人亩
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 6.国人
答案要点:国人,简单地说,就是“城里人”,就是住在城郭里面的人。这是西周分封建国的 结果。这些人是封建国家国邑体系的基础,国家大事他们是应当参加的,如大的军事行动、大 的典礼如“大蔸礼”之类。春秋以前,国人大众是一个政治经济上颇能捍卫自己的社会群体;春 秋以后,则变为一群被动的农民。 7.八股文
答案要点:八股文是一种“代圣人立吉”的文体,从《四书》出一个句子,考试者必须模仿圣
人的口气,挖空心思没话找话地对其进行阐发。其文章结构有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 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名八股文。这种文体高度讲究形式,讲究声律、对偶等。八股文 题目范围过窄、思想束缚严重,但却是明清科举考试录取与否的主要依据。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8.简述“轻重”之术的文化史意义。 答案要点:
文化史研究的是一个文明的国家群族的历史道路和历史命运。春秋战国东西两大区域的 1623
文化分野,其间的胜负,关涉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假如不是商鞅那一套富国强兵论最终获 得了胜利,而是在治国理念上走《管子》“轻重”之术的路线,中国的历史文化肯定会是另一番 模样。
首先,以小农为核心的重农主义,肯定不会在中国获得那样永久性的统治地位。
其次,《管子》的“轻重”之术,是一种国家干预的治国之术。它是从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生 活中抽象出来的治国理念,对治国者提出很高的以经济手段管理国家的技术要求。
再次,要讨论以下“轻重”之术下的的民众。“轻重”之术,只是排斥、限制富人群体,却不是 消灭它。政府与豪民们“定券契”,豪民的粮食就被国家控制了,国家掌握了大的主动权,粮食 价格就操控在国家手里了。
复次,“轻重”之术与小民的关系,是它的“无籍”主张,政府通过“官山海”,即通过控制盐铁 等重要物资的生产销售,来获得财政收入,进而免除一般民众的赋税。 9.简述周礼在文化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导群伦的作用。 答案要点:
民族形成的前提是氏族界限的消失,而界限消失的要件,是有高出于氏族界限的共同生活 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建立。周礼所代表的文化系统,即是这样的标准。到春秋时,这个文化系统 “教化”人群的历史效果,已是清晰可见了。
周礼化及的人群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礼不下庶人”,周礼的最低界限是“士”,所以周礼
的文献从“士冠…„士昏”之礼记起。像饮酒、习射诸礼,其范围也是在“乡”内进行。也可以说, 西周礼乐所及的直接范围,是周人的基本人群,即六乡之民,六乡之外的“野”人无由享受。礼 既不行于乡之外的野,化导范围就该是有限制的。但问题不是这样简单。礼乐作为一种文化, 不同于一般死板的政令,而是像一个具有吸附力量的磁棒,能超越等级族群而产生引导的 作用。
周礼不单“文化”着中原各国,王朝的礼乐文明对那些相对边远的邦国,同样具有化导意
义。楚国从西周中期开始,就是周王朝和中原各国的敌人。但这并不妨碍楚国对礼乐文化的 学习。这不是说楚国在精神文化上没有自己的东西,但一个有着自己文化传统的邦国,它的上 层人物并未因此而停止向中原文化学习,正说明着周代礼乐文明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吴的 情况更能说明问题。直到春秋较晚的时候,楚国一直是默默无闻的。然而,吴公子季札到中原 各国访问,却显示出良好的礼乐文化修养,这一现象只能从周礼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来理解其对 所有人群的感染力了。
四、分析论述题I第10小题必选.11、12两题任选一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每小题答题不 要超过500字)
10.结合教材和你所了解的历史个案,谈谈你对民众丧失了正面获取权利保障时选取的 不同的反叛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围绕教材所探讨的“民众的反叛方式”,能够结合一个至若干个历史个案,即可酌情给分。 11.隋唐以至明清,士大夫进入科举时代。结合你所了解的文化史个案,谈谈宋代士人所 呈现出的新文化特征。
围绕教材所探讨的“中唐至宋士大夫精神的新格局”和“北宋科举变革与选举法则的悖 违”,能够结合一至若干文化史个案,即可酌情给分。
12.隋唐以至明清,士大夫进入科举时代。结合你所了解的文化史个案,谈谈明清时期士 人所呈现出的新文化特征。
围绕教材所探讨的“明清时代士风”,能够结合一至若干文化史个案,即可酌情给分。 说明:
(1)简答、分析论述题不要求与本答案字句相同,言之有理有据即可得分;其他题学生回答 与本答案不同而又确有根据的,不扣分;
(2)分析论述题要点与论证各占一半分;分析论述题如果3题都答,只判10、11题。
资源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中国文化导论 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 A.术 B.仁
C.博爱 D.兼爱
2.“舍生取义”是( )话。 A.孟子 B.孔子 C.苟子 D.墨子
3.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是( )。 A.先秦时期 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 D.两汉之际
4.以下著作中,属于法家的是( )。 1L《萄子》 B.《庄子》 C.《商君书》 D.<周易》
5.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就开始的。 A.先秦 B.秦 C.西汉 D.东汉
6.“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下面有关“礼”的说明中,错误的一项是( A.指一种等级关系 B.指一种社会整合手段 C指一种礼仪 D.指互相之间赠送的礼品
7.古老的仙文化在后来跟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究其源头,却可从多个方面看出二者之 间的差别,下面所列,不正确的是( )。 A.先秦时期神仙之说就已广泛流行 B.仙文化与原始天文学有关
C.仙文化表现出万物有灵的思维,是道教所不具备的
D.仙文化中有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的迹象,跟先秦道家学说很不一样 8.从本源上讲,炼丹是( )的思想。 A.道家 B.道教 C.神仙家 D.佛教
9.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是( )。 A.苏轼 B.林违 C.陆游 D.辛弃疾
10.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刊物是( )。
A.邹容的《革命军》 B.陈天华的《猛回头》 C.陈天华的《警世钟》 D.陈独秀的《新青年》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是________。它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 审美追求、价值观念都有极大的影响。
2.西方的“博爱”可以说是先秦________思想的最好对译,它还脱去了西方 “博爱”的宗教色彩。
3.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其开创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 .、邵雍,发 展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一--------、----------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一------------的融合;其二是________的融合。 5.中国书法所负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形象思维和____。
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融合道教的太极理论,配置出太极生化万物之图,还专门写下了 《 》来阐述其思想。
三、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文化原典对现代的影响。 2.简述唐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3.简述南宋文化中心南移的表现。
4.简述明代知识分子对西学传人的几种不同态度。
试卷代号:221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国文化导论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D 2.A 3.D 4.C 5.C 6.D 7.C 8.C 9.B 10.D
=、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天人合一 2.墨家的兼爱
3.周敦颐 程颐 程颢 朱熹
4.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 民族文化 5.超越意识 6.太极图说
三、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文化原典对现代的影响。
文化原典对现代的影响,不仅是深远的,而且是入微的。我们的民族精神,既是由那些文 化原典所浇铸。(5分)
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性,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那些文化原典的表现。比如我们通 常所说的“仁爱”、“博爱”、“仗义”、“忠诚”等,都可以从先秦的文化原典中找到根源。(5分) 因而对传统文化要理性地接受和辨析,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之进行改造更新,才能有利于 我们的文化建设。这就是学习和阅读文化原典的重要意义。(5分) 2.简述唐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唐代实行科举制,使大批寒士崛起,并因而在各个文化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创造出一代辉 煌的文化。
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以诗歌和书法最具代表性。崛起的寒士们以一种经天纬地的豪情和
大气受容、改造前此以往的诗歌传统,形成一种“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全新的唐诗气象。诗 至唐代,无论其内容,风格、形式、技巧,都已全面成熟,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5分) 跟唐诗一样,浸染着饱满的时代精神的唐代书法,也集中反映了唐帝国文化的物质所在。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奔放不羁,最能反映唐代书法的精髓和气质。草书之外,篆、行、楷 诸体都各有大家,如唐诗的众体兼备一样。(5分)
诗(文)、书之外,唐代的音乐、舞蹈、绘厕、建筑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5分) 3.简述南宋文化中心南移的表现。
南宋以来,文化中心的南移,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是学术中心的南移。北宋以前的学术中心,主要集中于洛阳及关中等黄河流域,但那
时南方学术气氛已日渐浓厚起来,江西、福建各自成为文化中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都 出自江西。南宋时,福建更成为学术中心。(5分)
第二是政治人物的南人化。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从
仁宗皇帝开始兼收博采,用人不分南北。南宋之后,整个国家偏隅江南,朝堂之上,更是南人的 天下了。(5分)
第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南宋都城杭州与苏州成为事实上的南宋文化中心。而原来洛阳
及关中等地,由于金统治者文化上的相对落后,因而无法跟“杭州一苏州”这一南方文化轴心相 比。这也就使南方文化更显示出优势文化的特色来。(5分) 4.简述明代知识分子对西学传人的几种不同态度。
明后期以耶稣会士为载体,西方科学、哲学、艺术传人中国。
对待西学的传人,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部分人以徐光启为代表,为西学所 吸引,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主张全面接受西学。(5分) 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完全相反,他们严“夷夏之防”,主张禁绝西学。(5分)
在这两个极端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待西学,以方以智为代表,以冷静 理智的态度对待西学,对其内容进行谨慎而细致的清理和辩识,吸取其优点,而摒弃其神学的 伪妄。(5分
资源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中国文化概观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2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最高权力 所有权力 2.天道信仰 长生不老 3.教化论 修己以安百姓 4.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5.行省制 宰相制
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 6.大菀礼
答案要点:大蔸礼是一个集体性的军事演习性质的大礼,培育着国家军事活动所需要的整 体精神,也培养着古代战阵中特有的贵族作派。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菀礼即关涉到“戎”。 参加大蔸礼的都是周人的基本组织,也就是乡里中的国人阶层。据《周礼》记载,乡以外的野中 之人是不出战的,只交纳相关的赋税。大蔸礼有繁多的节目,最重要的是射杀和分享猎物,有 许多重要的规矩。大蔸礼是以典礼的方式,调动、汲取应付外患的战争资源,首先是国家团结 的精神资源,其次则是通过种种约束培养君子风范。 7.三询
答案要点:三询是“国人”在邦国中的权力,即《周礼·秋官·小司寇》所记之职。小司徒之
职第一是“询国危”,国家遇到灾难的时候,要向民众征求意见;第二是“询国迁”,国家若迁都, 要征求国人的意见;第三是“询立君”,特殊情况下,民众对君主的确立有参与权力。“三询”之
事在《左传》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印证。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8.简述分封制的历史价值。 答案要点:
分封制是中华民族形成自己统一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制度,为后代社会许多文化现象奠基。 它有自身形成的特殊因果,也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一)分封制激发了人群的历史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首先就表现在每一个国家都根据各 自的情况开始了各自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激发。同时,春秋战国时代 的文化是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诸子文化,而这种创造性力量的经久不 衰,其原因也在于分封制的激发。
(二)分封制早就统一化的文明进程。分封制使得不同的人群最终放弃了敌对,走向融合, 孵化了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横亘了多少世代的局 部历史运动期的结束和统一的历史期的开始。相对于此前的“族群代兴”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凝聚了各古老的人群,建立了统一的政治后,文化的统一,精神的统一才上升为历史的主导 趋势。
9.简述黄老道术政治文化设计的要义。 答案要点:
《老子》道家学术的后继者是黄老之学。顾名思义,就是黄帝、老子之学。“黄老”之称,始
见于《史记》。这派学术最早应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齐国,其的文献主要保存在《管子》中的 《心术》上下两篇、《白心》篇和<内业》篇中。
老子文化设计的要义,在君主“无为”而民“自为”,亦即以限定君主的方式为民众的“自为”
提供前提。但是,发展到黄老之学,在限定君主方面,即在要求“最低度的政府方面”,从《老子》 的立场后退了。“无为”变成了一种君主“无为”与臣下“有为”的相对关系。所谓君主的“无
为”,只是要求君主尽量少“为”具体之事,而将具体之事交给臣下,“无为”的君主修道,并以此 驾驭群臣。
从内涵上说,在《老子》“无为”强调君主对民众减少干预,而君主的少干预也就是臣下的少 干预;在黄老,则变为君主少做具体事情而让大臣去做,大臣做也是对民众的干预。从方法论 上看,《老子》强调“无为”,重的是社会“自然”秩序,因而“无为”是一个禁令;在黄老,“无为”只 是君主在具体事情上的“无为”,目的是更好地驾驭群臣以干预社会,因而只是一种“有为”的手 段。以上两方面的改造,实际将《老子'》之学中被限定的君主和君权,又重新彰显了出来。以 此,黄老之学即具有入主“君人南面之术”的属性。
四、分析论述题【第10小题必选,11、12两题任选一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每小题答题不 要超过500字)
10.结合教材,谈谈南北两大地理区域中不同的历史文化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围绕教材所探讨的“北方的上进心和南方的开拓精神”,从南、北层面尽行分析,即可酌情 给分。
11.依据<老子》的“智慧”人生,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若干个案,谈谈你对当代青年人生观 培养和形成的认识。
围绕教材所探讨的《老子》的“智慧”人生,能够结合一至若干历史或现实个案,即可酌情 给分。
12.依据孟子的“大丈夫人生”,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若干个案,谈谈你对当代青年人生观 培养和形成的认识。
围绕教材所探讨的孟子的“大丈夫人生”,能够结合一至若干历史或现实个案,即可酌情 给分。 说明:
(1)简答、分析论述题不要求与本答案字句相同,言之有理有据即可得分;其他题学生回答 与本答案不同而又确有根据的,不扣分;
(2)分析论述题要点与论证各占一半分;分析论述题如果3题都答,只判10、11题。
李科 2013年07月10日 文章浏览次数:17
资源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 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国文化导论 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 响甚巨的是( )。
A.儒、墨、道、法 B.儒、墨、道、名
C.儒、道、法、阴阳 D.儒、道、墨、阴阳
2.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等观念。 A.仁、礼 B.无为
C.兼爱 D.法、术、势
3.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 )。 A.《诗经》 B.《春秋左氏传》 C.《史记》 D.《庄子》
4.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 )。 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B.科举制的实施 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韩愈的排佛
5.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 )思想, 并将之视为最高范畴。 A.天理 B.天命
C.天人感应 D.天人合一
6.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 )。 A.民主与博爱 B.和平与民主 C.民主与科学 D.自然与科学 7.“恕”的本意是指( )。
A.原谅别人的过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严格地要求自己 D.严格地要求别人 8.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 )。 A.在善地停止下来 B.停下来即是至善
C.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D.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
9.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是( )。 A.苏轼 B.林逋 C.陆游 D.辛弃疾
10.“舍生取义”是( )的话。 A.孟子 B.孔子 C.苟子 D.墨子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代中国对人的区别,主要有两大类,即君子和小人。如果在面对现实时取 就被视为君子;否则,如果取以私欲为重,就被视为小人。 2.汉代对先秦儒学进行全面清理与升华的人是 ——
3.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会受到保守派的极力阻挠,作为其依据的,就 是所谓祖宗家法前所未有,与所传之____相悖不能相容。
4.“安土重迁”意即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的意思,作为中华文化一种重要的特色,它体现 出来的是 的特征。
5.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为我国 作了准备。 6.中国人办报始于林则徐组织人员编译的 ——
7.爱国的表现有多种多样,首先表现在天下为公,其次表现在 ,再次,表现在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 .______________.__. 三、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
2.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3.简述宋型文化的现代影响。 4.简述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试卷代号:221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国文化导论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2年7月
一、选择题I每题2分,共20分) 1.A 2.D 3.C 4.B 5.A 6.C 7.B 8.C 9.B 10.A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群体意志 2.董仲舒 3.统
4.黄土文明 农业文明 5.民主意识的普及 6.澳门新闻纸
7.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 保护祖国不受侵犯 三、筒述题参考答案(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诸子百家”共同的文化特征。
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之有三; 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5分)
其=,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5分)
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其目的都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 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由于渊源相同而目的一致,所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共同文化特征 是“和而不同”。(5分)
2.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阶层作为文化主体的作用,表现得非常充分。士在创造着时代精神的 同时,也规范着那个时代,引导着那个时代。(3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其 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3分)
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士大夫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以《孟子·滕文公》中“用夏变 夷”的思想作为指导,在出仕胡族政权之后,建构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汉式统治结构,宣传儒 学,提倡文教,努力改造胡风胡俗。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之后,又进而影响周边其他少 数民族。就这样,形成汉文化发散式的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辐射之势,促进汉化和民族融合, 形成以“汉”(实际上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包容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混合文化体)文化为内质的 巨大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政治上的统一在思想上作了充分的准备。(9分) 3.简述宋型文化的现代影响。
宋型文化对现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内在的文化心态和外在的文化表征两 方面去看。
从文化表征上看,首先,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所形成的南北文化差异,不仅形成了十二、十 三世纪南北中国的文化特色,而且很大程度上为现代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奠定了基 础,这是宋型文化的地域表现。(3分)
其次,宋代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组成的封建王权文化,既是对秦汉以来封建王权文化的完
善,更主要的是它不仅以越强的亲和力促使了元朝蒙古统治者的汉化,而且为明清两代封建制 度的完善打下基础。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之后,这种王权模式仍有相当的影响。(3分)
再次,宋儒穷究天理的治学精神,大大增强了我国古代哲学的思辨色彩,成为我国进入近 现代之后与西方对话的基础。(3分)
其四,宋代文人于兼济独善之间出处从容的态度,保持了学术的独立自由与精神纯粹,浇 铸了后代文人的人格特性。(3分)
最后,“宋型文化”中占相当份量的市民文化特色,诸如戏剧、小说、民风、民俗等,不仅直接 刺激了明清现代市民文化的繁荣,也基本上可以说是近现代市民文化的雏形。(3分) 4.简述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现代新儒学兴起具有国内和国外的双重背景,在双重背景下,一部分知识分子掀起东方文 化思潮,形成新儒学。(5分)
世界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开始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作用和价 值产生怀疑。从魏源的“师夷长技”到胡适的“全盘西化”都未能给人满意的答案。(5分) 国内,“五四”狂飙突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存在着传统虚无主义的危险倾向,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成为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现实。(5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