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教案示例二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
2.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幻灯(或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引入课题,解释“寻隐者不遇”诗题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偏僻的山野。诗题的意思是: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没有遇到。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曾任长江(今四时省蓬溪县)主薄。他以苦吟著称,“推敲”的典故,就是从他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而来。 二、范读课文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数数有几行几句(四行两句),找出生字,看拼音,认生字,同桌互查。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并组词。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释义组词。 2.试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二、导读全诗,逐行理解
1.指名试读,教师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精讲。
先解释难理解的词:童子: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言:说的意思。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又多又深。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下,指在松树底下。言,说的意思。采,采集。这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就在,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这句的意思是: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三、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四、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点拨: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这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五、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2.朗读指导:
诗题“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六、课堂练习
1.用生字组词。2.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参考 5寻隐者不遇 地点 人物 对话 内容
? ? ??松树下面 我 问 你的师傅在家吗?
童子 答 他采药去(了), 云深(雾大)不知(去向)。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诗歌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寻隐者不遇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19、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案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假如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发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寻隐者不遇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
2.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寻隐者不遇教案6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同学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同学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同学“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同学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布置: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同学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同学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同学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身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扮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同学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同学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同学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扮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扮演的过程中,使同学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扮演后注意从同学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同学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同学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同学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同学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教案7 一、教学目的:
1、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法
1、 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 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 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 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 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 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 1、 抓字眼、明诗意 2、 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 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 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