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选修3课后答案

2022-06-16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一章

第一节

1. A、D 2. D 3. B 4. C 5. C

6. C是Mg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而A、B、D都不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第二节1. 能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能层数

2. 碱金属稀有气体

3.

4. (1)三 ⅦA 1s22s22p63s23p5 Cl HClO4

(2)四ⅡA 1s22s22p63s23p64s2 Ca Ca(OH)2

5. 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最后填入的能级是s或p,而副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最后填入的能级为d或f;主族元素的价电子层为最外层的s、p能级,都不包含d能级,而副族元素的价电子层除最外层的s、p能级外,还包含次外层的d能级及倒数第三层的f能级。

6.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1s1),既可以失去这一个电子变成+1价,又可以获得一个电子变成-1价,与稀有气体H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根据H的电子排布和化合价不难理解H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既可以放在ⅠA,又可以放在ⅦA。

7.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例如,第三周期元素:根据Na、Mg、Al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困难,以及NaOH、Mg(OH)2、Al(OH)3碱性递减,说明Na、Mg、Al的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Si、P、S、Cl形成氢化物越来越容易,且生成的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增强,以及H2SiO3、H3PO4、H2SO4、HClO4酸性递增,说明Si、P、S、Cl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8. 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小,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9.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由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所以元素的化合价就会随着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10. 第八周期总共应有50种元素。

*11. (略)

复习题参考答案

1. A 2. A 3. A 4. B

5. (1)Na K Mg Al C O Cl Br Ar Ar

(2)NaOH

(3)K>Na>Mg

(4)H2O 2H2O+2Na =2NaOH+H2↑>

(5)NaBr

(6)18

6CO2和SO2。

7X在第二周期ⅥA族,Y在第三周期ⅥA族;SO2和SO3。

*8(略)*9(略)*10(略)

第二章

1. (略)

2. 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还差两个电子达到8e-稳定结构,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差一个电子达到2e-稳定结构,所以一个氧原子只能与两个氢原子成键,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的分子为H2O。

3. 键能和键长都是对共价键稳定程度的描述,Cl2、Br2、I2的键能依次下降,键长依次增大,表明Cl2、Br22、I2分子中的共价键的牢固程度依次减弱。

4. 键能数据表明,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三倍,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两

倍;而C=C键能却小于C—C键能的三倍,C=C键能小于C—C键能的两倍,说明乙烯和乙炔中的π键不牢固,容易被试剂进攻,故易发生加成反应。而氮分子中N≡N非常牢固,所以氮分子不易发生加成反应。

5.

(注:此题的键长数据和热分解温度,需要通过查阅课外资料获得)

第二节

1.

2. 在乙炔分子中,2个碳原子各以1个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1个碳氢σ键,同时又各以其另1个sp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除此之外,每个碳原子通过2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相互垂直)形成了2个π键,因此,乙炔的三键中有1个σ键和2个π键。

3. 甲醛分子的立体结构:

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甲醛分子中有2个C—H σ键,而C—O之间有1个σ键和1个π键。

4. 氢离子接受水分子中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以配位键形成H3O+,电子对给予体是H2O,接受体是H+。

5. 银离子与氯离子形成难溶的氯化银沉淀。加入氨水后,银离子接受氨分子中氮原子给出的孤对电子以配位键形成[Ag(NH3)2]+,由于生成了可溶性的[Ag(NH3)2]+,继续加入氨水时氯化银就溶解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