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填一填。(每空1分,共24分) 1、一个数,千万位和万位上都是5,十位是8,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读作( )。
2、由6个十亿、7个百万、3个千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 ),这个数也可以看作是由( )个亿、( )个万和( )个一组成的。
3、两数相乘的积是60,如果一个乘数乘3,另一个乘数乘2,那么积是( );如果一个乘数乘9,另一个乘数不变,那么积是( )。
4、850×25的积是( )位数;5×400积的末尾一共有( )个0。
5、2605600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 )万;省略亿位后面的位数是( )亿。
6、不计算,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480÷10)÷20 ○480÷(20÷10) 45×250○450×25
140×5 ○150×4 30090700 ○30900007
7、两数相除商是30,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那么商是( )。 8、一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10万,这个数最大可能是( ),最小可能是( ) 9、王大伯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16米。如果它的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这个长方形菜地原来的面积是( )平方米,现在菜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10、10枚5分的硬币叠放在一起的高度大约是1厘米,照这样,1000枚5分的硬币叠放在一起的高度大约是( )米,1百万枚5分的硬叠放在一起高度大约是( )米,1亿枚叠放在一起的高度大约是( )千米。 二、选一选。(每题2分,共16分)
1、用0、1、2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
A、4 B、6 C、8 D、12
2、从7:00到7:30 ,分针旋转了( ) A、30° B、90° C、180° D、60°
3、下面算式中,与15×160的计算结果不同的算式是( ) A、150×16 B、30×80 C、30×320 D、60×40 4、下面的图形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是( ) A、正方形 B、等边三角形 C、长方形 D、圆形 5、498×37的积与( )最接近。
A、15000 B、12019 C、20190 D、24000 6、估计自己的年龄最接近( )
A、540时 B、540个星期 C、540个月 D、540秒
7、在乘法算式中,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扩大20倍,那么积( ) A、扩大20倍 B、扩大30倍 C、扩大200倍 D、不能确定
8、已知12×9+3=111,123×9+4=1111,1234×9+5=11111,那么123456×9+6=( ) A、111111 B、1111111 C、11111111 D、111111111 三、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第1页/共9页
400÷20= 398+56= 45×30= 730+67= 540-190= 28×25= 201×4= 900-172= 2、用竖式计算。(6分) 3、计算下面各题(打☆的要简算18分) 15×409= 285×32= 820×28= 518-60÷2×5 420÷〔(206-199)×4〕 ☆102+432 ☆35×5×12×2 ☆258-36-64 ☆53×35+65×53 四.解决问题。(32分) 1、按要求画出下列图形。(4分) ①把四边形绕A点逆时针旋转90°。②把最右边的图形补全,是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第2页/共9页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 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第3页/共9页
“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就尖锐地提“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第4页/共9页
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第5页/共9页
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第6页/共9页
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第7页/共9页
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第8页/共9页
A 2.看图列式解答。(4分) 求科技书和故事书各多少本?
科技书:
240本
故事书: 少20本
3、李老师带1000元够买4个足球和8个篮球吗?(4分)
篮球每个78元。 足球每个96元。
4、新民村要挖一条840米长得水渠,已经挖了5天,平均每天挖80米,剩下的要4天内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5分)
5、小明和小红共有邮票90张,如果小明给小红5张邮票,两人就一样多了。小明和小红原来各有多少张邮票。(5分)
6、有一个长方形,如果把宽延长6厘米就变成正方形,面积增加了120平方厘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先在图上画,再解答。)
第9页/共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