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设 计
课 题:
授课方式(打勾):小班教学□√ 一对一教学□ 班级(或学生姓名):2011暑假语文1期 授课教师:纪晶 上课时间:2011年
学生基础(针对本课,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热身练习: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情。 (2) 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傲姿态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儿。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特点? 天冷、声杂、城孤。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教案设计说明 励耘教育教师专用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诗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二、 解法总结: (一) 客观题解题方法 1、 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故意扩大愿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 把动景说成静景,等等 2、 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利用学生的思维习惯,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3、 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述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4、 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 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将某句诗的特点说城市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 主观题解题方法 (1) 从关键词,去赏析作答。 (2) 从关键句(主旨句、情感句) (3) 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 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 (5) 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送别诗、怀古诗„„) (6) 从作家的风格与语言特点 三、 诗词分类: (一) 怀古诗 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加“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 内容特点: (1)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借古讽今。 (3) 忧国忧民,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 ,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 咏物诗 1、 标志: (1) 以物为题 (2) 咏(题、赠、赞)+物象 2、 内容特点: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 分析角度: 励耘教育教师专用 物我合一的结合点(相同点),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什么特征,怎么写的,寄托什么志。 (三) 写景诗 1、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2、内容范围:写景(特别是山水田园) 3、写法特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5、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 边塞战争诗 1、 边塞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 2、 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的用乐府旧题,如《关山月》《从军行》。 3、 主题: (1)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 (2) 山河沦丧的痛苦 (3) 久居边关的乡愁 (4) 塞外生活的艰辛 (5) 连年征战的惨烈 (6) 报国无门的怨愤 (7) 归家无望的哀痛 4、 分析重点: (1) 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时间,体味诗人在人生的什么阶段写的这首诗歌。 (2) 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 (3) 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官兵的心理。 (五) 行旅诗和闺怨诗 1、 行旅诗:旅途的艰辛、寂寞,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 闺怨诗: (1) 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2) 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 (3) 表现遭人冷落的怨恨。 3、 写作特点: 触情生情 感时生情 托物传情 妙喻传情 (六) 送别诗 1、 标志形式: 标题中有“送”或“别” 2、 基本主题: 励耘教育教师专用 (1) (2) (3) 四、 1、
依依不舍 相互勉励 别后思念 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