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及几点思考
作者:姜军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01期
摘 要:网络具有基础广泛、人数众多、信息量大、渠道畅通、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等特点,已成为各类舆情产生的“集聚区”和反映社情民意、炒作社会热点的“主战场”,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特别是微博客的出现,使社会进入了“传媒聚光灯”、“大众麦克风”、“信息爆炸”时代,网络舆情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
关键词:网络舆情;标本兼治;用管结合
当前,随着微博客等网络新兴媒体的出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网络报道的“孙志刚”事件、“药家鑫”案件、“邓玉娇”案件、“药家鑫”案件、“周老虎”事件、“躲猫猫”、“天价烟”、“表叔”等等,都显示了网络舆情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是对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严峻挑战。
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妥善应对处置网络舆情引发的公共危机,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有着全面而充分的认识,并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笔者认为需要从观念、机制、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考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辩证认识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知识的快速普及,网民的数量剧增,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网络的快速、高效、便捷,使其成为了广大群众维权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可以说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避无可避的重要课题。
网络舆情表现形式多样,既有网民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建议的形式,也有咨询投诉的形式,甚至还有极少数网民恶意捏造事实、毁谤攻击的形式,对各级政府的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到,网民的主体、主流是好的,大多数的网民是明辨是非、通情达理的。
众所周知,对于网络舆情,发现越早难度越小,处置越早实效越好,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网络、重视网络,对网络反映出的问题客观公正评价、科学辩证看待,不仅要看到表层现象问题,更要发现深层次的根源性、本质问题。
2 网上网下两手抓,标本兼治是根本
人人拥有麦克风,每人都是自媒体,这是网络社会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在当前信息高度开放畅通的环境下,每个社会人都可以对其自身所见、所做、所思的人和事阐述观点、发表意见,话语权已不再是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专利。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选择忽视回避网络舆情显然是掩耳盗铃、闭门造车。
既然避无可避,那么我们应如何应对呢?换位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网民发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促进其所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解决。一旦其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自然就不会引起网络的热炒和网民的关注。可以说,删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否真正解决根源问题。治标不治本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长远的、根本性的问题。
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要正视网络,敢于、勇于、善于利用网络,不仅要依托网络问政、官方微博等载体,主动与网民对话,更要深入剖析网络舆情产生的根源问题,查找原因,落实整改,做到“网上回应引导、网下沟通解决”、“治标与治本同步”,真正实现网络问政、网络理政、网络考政,使网络舆情成为政府部门提升执政能力的助推器。
3 需从源头把关,公开透明是关键
从近年来网络曝光的重大舆情来看,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是主要因素之一,显示出我们各级政府部门科学执政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工作的方式方法仍有很多不足。
打铁还需自身硬。减少舆情的根本措施就是规范政府和公职人员的公行为,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严格落实依法行政、阳光行政,不断提升规范行政、科学执政的本领,在重大决策前,要主动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网民的意见建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转变思路,改坐台式、被动式的自下而上信息来源模式,为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化解矛盾、调处纠纷。从源头上把关,不断减少政府部门行政行为的错位、失范行为,不和谐因素的根源就会随之减少,网络舆情滋生的土壤也就减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此,各级政府部门既要做到苦干实干也要加强宣传,为自身赢得主动,要积极主动与网民接触,定期开展与网民的互动活动,主动邀请网民走进机关单位、走进乡镇社区,让网民了解自身工作内容、存在难题、取得成绩等,增进了解和互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发布事实真相及工作进展情况,通过真诚对待网民,换取网民的理解和信任。那么,当网络舆情出现时,不实舆情也就不会有市场,其数量和频率也就自然而然会随之降低。
4 宜疏不宜堵,把握规律是趋势
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置,一味采取删帖是极不科学的方法,也违反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只会适得其反。删帖只会激发网民的逆反心理,会无形中增加舆情的处置难度,且网民发帖与政府部门删帖的成本也是不对等的。所以说,各级政府部门应顺势而为,对网民的网帖,应当持最大包容、理解的心态。
虽然,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但是,网络舆情同样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汇聚、引导。从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实践来看,不少政府部门也在网上设立了书记信箱、市(县)长信箱、网络问政平台等渠道,来听民意、察民情,但是实效却参差不齐。归根究底,是这些平台的公信力不够,难以真正起到吸引网民、凝聚网民的作用。
事实上,吸引网民在特定平台发帖的关键在于当地政府部门对这些网络问政平台产生的舆情能否及时有效处置、解决到位,并让网民适时了解问题处置进展情况,使其在网民心中产生公信力和信任感。把网络舆情吸引在当地、化解在当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 寓管于用以用促管,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
要想在网络上掌握话语权,关键在于“谁去说、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各级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加强学习和培训,要学会网言网语,少说官话套话,用网民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融入到网民群体之中,而不能像处理日常工作一样仅仅局限于上传下达。对待网络舆情网民反映的问题,必须要做到积极主动应对,及时回复且客观全面,不求新但求准,要带着感情去回复,让网民切身感受到政府工作的“温度”,真正做到认真调查、迅速核实、快速处置、及时反馈,就一定会赢得多数网民的理解和支持,真正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
同时,要积极主动参与本地网站的管理,深入开展文明网站、文明网帖、十佳版主等评选活动,打造各类网络公益品牌,坚持寓管于用、以用促管的思路,通过抓活动品牌,为网民搭建凝聚力量的有效载体,寓教育引导于活动之中,通过网络发动、政府推动、各界行动的方式,组织主题活动,从而带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最终形成大量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占领网络空间,将消极有害的网络信息挤压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少,实现网络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