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9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平均分在3.8左右,与历次考试差别不大,但是,好坏的差别增大,得满分和得零分的比例增大。各校应加强易错字、易错点的训练,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加强听写和默写是得分的关键。
第一句:士贰其行。本句得分率最低,主要错误点在“贰”,把“二”横写在“弋”之上,有许多人写成“戈”。
第二句:臣生当陨首。主要错误点在“陨”写成“殒”,漏了“臣”。
第三局: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错误点在漏写了“夫”,或把“夫”写成“弗”;第二个错误点在“知”和“之”。
第四句:座中泣下谁更多。本句得分率较高,主要错误点在“座”写成“坐”,还有的把“泣下”写成“涕下”。
第五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要错误点在漏写了“而”“之”,还有个别同学把“与”写成“于”。
第六句:衣冠简朴古风存。本句得分率最高,主要错误点在于把“简朴”写成“质朴”“俭朴”,也有个人同学把“古风存”写成“古风纯”“古风醇”。个别学生把“衣冠”写成“衣官”“衣裳”。
第5题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3分)
我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该采用谁的呢?(“三子”,三位先生,三个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1分。)
学生对“三子”的翻译比较准确,对“于”这个介词的翻译很多漏译或译为“……中”,这样翻译不全的情况不给分,译成“在……中”“从……中”给1分。本句是比较复杂的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为“寡人于三子之计用谁?”即“于三子之计”为状语后置,应置于动词“用”前,而疑问代词“谁”应置于动词“用”后,此为宾语前置,很多学生这两个倒装的句式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因此翻译时便无法字字落实。有的同学,译文与原文意思相反或脱离,即使有相关词语翻译正确,也只能得0分。
示例:
①(3分)
对于这三个人的计策,我该使用谁的呢?
我应该从这三个人中选用谁的计谋呢?
我在这三个人出的计谋里该选用哪一个好呢?
②(2分)
三个人中,我要用谁计谋呢?
我该采用三个人中的谁的计谋呢?
我应该用他们三人谁的方法?
我该用这三个大夫里面谁出的计谋好呢?
③(1分)
寡人用你们三位谁的计谋呢?
您要用三个臣子中谁的计谋呢?
④(0分)
我该让谁去实施这个“三子之计”?
寡人你要用三子之计吗?
是谁用了他们三个人的计划?
我和谁会用三子的策略。
我能否用三大夫的计谋。(0分)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3分)
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是不仁道的。(“隘”阻挡、阻拦、阻挠;“出”使……出;判断句。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1分。 )
大部分同学对“……,……。”的这一判断句式掌握较好,基本都能翻译出来,但对于通假字“隘”同“碍”不能理解,有的翻译成人名或“隘口”,对于“弗出”的翻译不能字字翻译,意译为“归国”,句意上有所欠缺,“出”译为“归国”“离开”“出来”的都给分,译文与原文意思相反或毫不相关的,即使有相关词语翻译正确,也只能得0分。
综述:第一,文言文翻译不论是采点给分,还是综合给分,都要求学生能做到“信”和“达”,因为只有准确、通顺,文句的意思才不会出现偏差。第二,本次阅卷中仍然发现不少有语病的情况,若是严重影响文意的表达或与原句的意思偏差较大的,酌扣1分。
示例:
①(3分)
你阻拦太子不让他从齐国回楚国,是不仁义的。
阻碍楚国太子不让他离开齐国,这是不仁义的。
你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回国的行为是不仁道的。
②(2分)
你把楚国太子扣留在你们齐国不让他外出,这是不仁义的。
你限制楚国太子,不让他离开楚国,是没有道德的。
齐关押楚国太子,不让他出齐国,是不符合仁的行为。
阻止不让楚太子出齐国,是不仁义的。
③(1分)
阻碍楚国太子不要出兵,这是不仁义的。
监禁楚太子不让他出来,不仁道的做法。
威胁楚太子不出,是不仁的。
④(0分)
那么倘若楚太子派兵出战,是为不仁。
您父亲去世的时候太子您没有回去看望,是不仁。
您隘州的楚国太子说话不算话,不仁。
你威胁太子交出五百里地,这样的做法是不仁的。
楚太子不出来,这是不仁的。
复习建议:
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考查,都是放在具体语境中动态进行的。所以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十分必要。七种文言句式(⑴判断句⑵被动句⑶省略句⑷主谓倒装句⑸宾语前置句⑹定语后置句⑺状语后置句)都必须让学生了然于胸。还应强调翻译时一定要有句式意识。这次没有考查固定句式,但复习时对固定句式也应适当关注。
第6.题
(1)本题参考答案,分三部分,登高所见的秋景、秋景的概括和诗人心情,各占一分,鉴于所选文本难度较大,具体评分细则如下:登高所见的秋景,能够写到山、落木、江水、夜月具体形象得1分;秋景的格调有辽远壮阔意得1分;诗人的心情有喜悦的、轻松的、明快的给1分。
措辞接近参考答案字迹清晰者酌情给分,字迹不清者不给分。
例1:“颔联描写的是一幅千山落木、水天辽阔、明月滢亮之景。有一种萧然的感觉。寄托了一份闲适、淡雅、静默之情。”
登高所见的秋景漏写了“江水”,对秋景的格调判断失误,相应的诗人情绪也错了,所以得1分。
例2:“作者讲情融与景中,通过写‘落木’、‘千山’、‘天’、‘澄江’、‘月’的广阔、阔达,写出了字迹远离官场走出尘嚣,现在自己就象‘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畅快、高兴。”
登高所见之景完整,概括用到了关键词“广阔”,抒情准确的写到“畅快、高兴”,卷面清晰,给3分。
例3:“颔联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落木、千山、天’由小及大,写出了诗人的愁绪;‘澄江、月’写出了诗人的惆怅,本联构建了一幅千山明月图,给人予深远的视觉感。”
本答案开头答非所问。登高所见的秋景概括漏了江、月,对诗人的情绪解读得其一(惆怅)不得其二(投身自然的喜悦),给2分。
例4:“景是千山里生长的树木,天远远的。而在澄江之上的那道月影半暗半明,体现了作者想要远离喧嚣的归隐之情。”
所见之景,完整且能照顾到诗意;情感的把握准确到位,维缺对景物的概括。得2分。
(2)本题参考答案,分两部分,作者的志趣和结合注释的阐述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另一点加一分,鉴于所选文本难度较大,第一点有提到“归隐”得分,第二点有提到对官场的态度、追求逍遥自在得分。
措辞接近参考答案字迹清晰者酌情给分,字迹不清者不给分。
例1:“尾联描写的是归船弄长笛之景,再加上一句‘此心吾与白鸥盟’着实体现出了诗人内心澄澈明静,只与无心机之人做伴的思想节操。”
第一句答非所问,第二句受注释影响没有能够立足全诗思考诗歌主题,错误的理解了诗歌,加上改卷字迹不清,所以不给分。
例2:“尾联写出了作者离开官场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在船上吹着长笛,又有知己做伴写出了生活的安谧、恬淡、远离喧嚣的悠闲与美好。
较为准确的写出了诗歌归隐江湖的心态,措辞“安谧”有生造之嫌,给2分。
例3:“尾联写出了作者万里行船归家,独自吹长笛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愿与‘白鸥’结盟的思想感情,哪怕行舟千里,也不愿与没有心机的人为伴。
本答案,踩准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得2分,但“哪怕行舟千里,也不愿与没有心机的人为伴”严重误答,扣1分,总得分:1分。
例4:“尾联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疲惫之感,对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深感厌恶。作者字迹的想要保持原本的心灵而宁愿乘船弄笛,从此只有白鸥做伴。”
作者对生活的期盼、对现实的厌恶,都能够准确地提到,小处虽不够准确,给3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1题
答案:①现实主义(或:针砭时弊); ②乐观主义。(2分,各1分)
阅卷情况:本题答案明确,要求考生概括回答,答案必须出现这两个词语。学生大部分能答得出,但语言表述很不简洁,有的是大段大段地摘录原文,采用大包抄的方式包围答案,连蒙带猜,这种方法不可取。
答题示例:
(1)指的是以乐观主义态度去批判当时社会,针砭时弊。(2分)
(2)一是轻松诙谐的语言,拈花微笑的态度对腐朽落后进行鞭挞和批评。二是乐观主义,勇于承受,善于反思,保持高度理性,传达深层快乐。(1分)
(3)外在幽默、轻松、诙谐,实则抨击社会生活中的腐朽落后现象,使人认识生活,勇于承受,善于反思,相信人的力量。(0分)
第12题
请简要概括末尾一段的行文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力层级属于C级。行文思路指的是文章思想的路径、脉络,它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弄清文章的脉络,就是在梳理行文思路。答题时,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表述的语言要力求简洁、流畅、连贯,主体内容的概括要力求全面、清晰、层次清楚。
答案:先承接上文;然后从正面举例论证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接着从反面分析当前喜剧的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的办法。(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阅卷情况:有很多同学不清楚“行文思路”指的是什么,分若干小点作答,表面上看起来条理清晰,实则是因不明要求而乱答一气,或因理解错误,对最后一段的结构特点、表达技巧作用进行分析;有的同学只是对该段的大意进行概括,甚至还有同学把这当作探究题对末尾一段内容进行分析、评论。 错误类型多样,导致本题得分率偏低,抽样(150份)均分仅为2.12分。
答题示例:
(1)先是总起一句说明喜剧的深刻作用,然后举例说明中国喜剧名作中表达出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最后针对当下对喜剧作品的使命任务与要求,将喜剧这一主题进行深化、升华,行文思路清晰、流畅。(3分)
(2)①先总起一句提出喜剧不应仅仅是逗笑、夸张再现提出本段主旨; ②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以陈白尘先生之例说明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 ③联系现实,点出当下一些偏离了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现象; ④提出说明要如何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3分,意思都概括正确,但采用分点表述,扣1分)
(3)先说喜剧不应该只存在于外在形式,更应该着眼于深刻的现实主义,《升官图》就利用角色言行揭示了永恒的人本困境,喜剧精神才是现在更应该回归的,最后指出坚持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才能赢得观众认可,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2分)
(4)喜剧不仅是滑稽逗笑,讽刺或对社会现象简单夸张的表现,是对现实深刻的思考。强调喜剧的精神所在。提出要保持喜剧对现实的敏锐,不比较个人作品优秀,而是坚持本真,努力进步,才能
赢得认可,经受考验。(1分)
(5)首先要有对现实中的现象那种敏锐的见解、洞察,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有认识分析能力,才能保持比较高超的机智理智,才能真正回归喜剧要传给观众的一些心理上、精神上的意思。赢得认可,受住考验。(1分)
(6)最后一段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揭露了如何保持戏剧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例子更让人明确了如何去做,也更清楚地表明作者的意途,并且再次点明本文的中心,强化作者的观点与中心。(1分)
(7)现在大部分的喜剧所呈现的形式和以前相比没有办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喜剧不应仅仅是滑稽逗笑,语言嘲弄,对社会表象简单夸张,而是要保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对复杂现象的认识保持更高的机智与理性。(0分)
(8)末尾一段采用篇末点题的手法,再次叙诉了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可偏离这种精神。这一段的思路由浅入深,从表象到内在,层层推进,最后总结要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0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第14题
参考答案要点:①情节:借坪晒谷;性格:热心助人。②情节:发现“英文”;性格:耿直泼辣;③情节:公公释疑;性格:知错能改。(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1)评分细则补充
第14题是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考察的是借助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因此,在解题的时候要注意小说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和心理状态来再现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的。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
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①增加了一个得分点:④情节:未经调查即指桑骂槐;性格:敏感多疑。
②只答性格不答情节者最多得2分。
③没有逐一按情节分点作答者扣1分。
(2)示例
①审题不认真造成失分,题目要求“结合情节加以概括”,不少同学只有“概括”没有“情节”。
例如:玉梅是一个热于助人,直肠子,明事理,知错能改。
②没有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总体把握,不能确定作者对此人物形象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而导致概括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矛盾。
例如:玉梅是一个暴躁、蛮横无理的女人,没弄清楚事情就波口大骂,没有素质;她有是一个善良懂得事理的女人,得知自己错怪金花后帮忙她锄草,扎草人。
③答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表现为或者没有具体概括出情节、;或者对描写性的文字不加提炼,文字冗长,没有重点;或者对性格的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一一对应。
例1.玉梅的热心可以从第一段看出,玉梅有些事情会直言,不会放在心里,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就是她知错能改,这个在文章的最后几段能看出来。(没有情节)
例2.玉梅是一个泼辣直爽的女人,她发现谷堆上有弯弯曲曲的沟痕就气炸了肺,说金花留暗号防自己就和防贼一样,说金花故意写洋文,并且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文字冗长未提炼)
例3.着重刻画了玉梅的热心。是非不分,认死理,性格倔强的纯朴的性格,这些从她借坪给金花
晒谷到第二天因为看到沟痕而指桑骂槐到最后承认错误可以看出来。(性格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对应)
(3)存在的问题:
①分析人物形象时,脱离故事情节,过分拔高降低人物的思想品质;不看作者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时以偏概全。
②不懂概括,照抄原文或语言罗嗦
③每个情节包涵的性格并不相同,不少考生却综合在一起评价。
第15题.
答案示例:
(1)不删更好。理由:①更突出玉梅没能及时道歉的愧疚之情;②将人物置于更大的社会背景中,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或:使主题更为深刻);③以金花女儿大笑衬托哀情,更能扣动读者心弦;④出人意表,耐人寻味。
(2)删了更好。理由:①不节外生枝,主题更加集中;②金花什么时候回来?玉梅能不能得到她的谅解?小说留下悬念,有更多的想象空间;③让玉梅留下遗憾,更能引发读者思索。
(观点1分。理由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言之成理即可。)
(1)评分细则补充
第15小题考察的是情节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
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本题考察角度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有一定的难度。
①增加得分点:答不删更好者,如提到人物形象更丰满或增加悲剧色彩亦可得1分。
答删更好者,答结构更紧凑或矛盾更集中亦可得1分。
②未按条理分点作答扣2分。
③完全未结合文本分析扣2分。
(2)示例
①审题不认真造成失分,题目要求“结合情节加以概括”,不少同学只有“概括”没有“情节”。
例如:玉梅是一个热于助人,直肠子,明事理,知错能改。
②没有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总体把握,不能确定作者对此人物形象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而导致概括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矛盾。
例如:玉梅是一个暴躁、蛮横无理的女人,没弄清楚事情就波口大骂,没有素质;她有是一个善良懂得事理的女人,得知自己错怪金花后帮忙她锄草,扎草人。
③答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表现为或者没有具体概括出情节、;或者对描写性的文字不加提炼,文字冗长,没有重点;或者对性格的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一一对应。
例1.玉梅的热心可以从第一段看出,玉梅有些事情会直言,不会放在心里,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就是她知错能改,这个在文章的最后几段能看出来。(没有情节)
例2.玉梅是一个泼辣直爽的女人,她发现谷堆上有弯弯曲曲的沟痕就气炸了肺,说金花留暗号防自己就和防贼一样,说金花故意写洋文,并且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文字冗长未提炼)
例3.着重刻画了玉梅的热心。是非不分,认死理,性格倔强的纯朴的性格,这些从她借坪给金花晒谷到第二天因为看到沟痕而指桑骂槐到最后承认错误可以看出来。(性格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对应)
本次考试存在如下问题:
①或堆砌术语,不知所云;或滥用术语,贻笑大方。
例1:我认为不删更好。金花的不幸给读者一种震撼,引发思考,深化主题,设置悬念,照应了前文,让文章更为完整,同时也让读者有了很深的思考。
(术语很完整,但是没有针对性,凡是情节题都能用,那么也就意味着这样的答案基本是无效的。)
例2:不删更好。为小说结局设下了悬念,让读者有所启发,写了一年又一年,金花害死没有回来的原因,给前面做了解释。侧面描写金花的死因,感人肺腑,让小说更有趣味性,也让人回味无穷,想象玉梅之后的故事,让人顿时明白了心中的悬念。
(既然是“悬念”,就没有结局,为何又“给前面做了解释”?“心中的悬念”这样的表述本身很令人费解;对“侧面描写”的概念的误解,同时,金花是不幸遇难,怎么会在“感人肺腑”的时候具有“趣味性”?)
②对文章缺乏整体把握,脱离文本,随意发挥。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例1.我认为不删更好。金花的死写出了没有知识的农村妇女引起纠纷的必然与不幸的后果的必然。写女儿欢笑是上学的欢乐,升华了主题,写出了农村人对知识的渴望,表达农村教育的发展前景美好。
例2:我认为最后三段不能删掉。因为最后三段交代了金花是死亡,表现了玉梅的不分青红皂白
误会别人的后果,也刻画了金花的优秀品质,表现了她的坚强不屈。
(完全没弄懂文章的主旨)
例3:不删更好。小说的最后三段有延续性。同时文章也上升到了一个深度,即对人性的反思,更深刻地去分析人性的善与恶,真实与虚伪的探索,如此一来,小说就有了自己的灵魂。
(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③不能很好地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分析答题。
例1.我认为这三句不能删掉。因为这三句侧面写出了金花不愿意与玉梅争吵的宽广的胸怀,以及农村妇女打工的艰难,再者以玉梅多以的定格是否会认为自己害死了金花而后悔留下了悬念。
(没弄清楚小说的主人公是玉梅,不是金花。)
④对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缺乏基本的常识。
例:这三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总结全文。
(3)存在的问题
①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具体内容提炼。
②对悬念一词不理解。
复习建议:
(1)加强教学思路引导,读懂作品。
(2)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3)答题规范要进一步训练。第14题是简答题,注意要点不丢,不要求展开;第15题是探究题,探究题观点的表述一定要简洁明了,观点摆出来后,一定要结合观点展开分析,那些答四五个观点去圈答案的作法,即使要点齐备了,也得不到高分。
(4)加强题型训练、语言规范训练。
(5)要让考生明确,文学类不一定就比实用类难做,这一次的平均分前者就比后者要高,因此,考生要根据考题和自己的实际恰当选择文本。
(6)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命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难点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设题讲根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的内容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思考有层次。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第14题
①齐白石本人有变法的强烈愿望。②齐白石特别讲求继承传统,转学多师。③齐白石有着不老的童心和爆棚的自信。④陈师曾、徐悲鸿等国手的大力鼓动和促成。(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评分细则补充
①增加得分点:答齐白石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亦可得1分
②未分点作答者扣1-2分。
(2)示例
示例1.齐白石有衰年变法的勇气和追求遥远陌生艺境的决心。②外界强有力的赞成者陈师曾及徐悲鸿的鼓动和促成。③善于继承传统,转学多师。④不老的童心加上爆棚的自信。(4分)
示例2.敢于对自己的画作不任可,变画风;有知己、大画师支持、帮助自己;继承传统,转学多师,虚心向前人学习;有不计一时之利,务求百世之功的勇气;功底好,有自信,有不老童心。(4分)
示例3.①对自己的工笔越来越不满意。②领悟到“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的道理。③继承传统画家的画风。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1分)(只从一方面答题)
示例4.齐白石不计一时之利,不墨守陈规,满足一时成就,讲求继承传统,学习他人,自发直抵自觉和自由,勇于追求新境界,有底气。(1分)(此类较典型,答题无条理、无重心)
(3)存在的问题
审题问题:面对题目不明白问的是什么,不知道怎样思考,不知从哪个方向作答。本题问的是成功的原因,不是变法的原因,一些考生混淆了这点,答非所问,答案与题干要问的内容无关。
信息筛选能力问题:一部分考生在作答中对某个或某些信息缺乏审查,或者完全忽视、无视这些信息的存在,导致答案信息不完整,遗漏得分点;或者费了很大的气力答一些与题干无关的信息。绝大部分考生的丢分都是此种因素造成的。
答案组织和表述问题:一部分考生在作答中不能扣紧关键词、核心信息,表述繁冗、整句甚至多句照搬,没有概括,也没有条理,答案似是而非。
第15题
①增加了本传记的真实性;②印证了作者的观点(或: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③突出了传主的精神面貌(或:表明了齐白石作为一名艺术大师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素养、不懈的艺术追求、独特魅力人格);④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感染力、可读性。(从文本、传主、读者、作者四方面的作用入手,答对三点即可)
(1)评分细则补充
①增加得分点:答增添了传记的文化内涵(文学味)亦可得1分。
②完全未结合文本分析扣2分。
③未分点作答者扣2分。
(2)示例
示例1.引用齐白石的原话,突出齐白石的精神,塑造出了齐白石不为名利所困、决心变法、虚心学习先人等品质,全面真实客观的塑造出了白石老人的艺术形象;②引用诗文为作者对齐白石的赞美和议论提供有力的依据,使作者的评述更显真实性;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4分)
示例2.对作者来说,引用齐白石的诗文有助于作者进行评述,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对齐白石这个艺术形象来说,引用他的话可从正面直接体现他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风貌,如“要一变百变,才能独具一格”足以体现他的价值观和改革勇气。对文章内容来说,引用其诗文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具感染力。(4分)
示例3.文中大量引用齐白石本人的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可信度,为文章的评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且从正面直接塑造大师大写的人生,体现了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决心与勇气。(4分)
示例3.①第2段,引用齐白石的诗,说明他是个有勇气变法的画家。②第4段,引用齐白石的诗,则说明他对作画的认识。③第6、7段,引用齐白石的诗,又说明他既有毅力,更有画家挑战自己的勇气。所以说,以齐白石的诗文侧面体现出他的各种品质,为文章润色,使文章更有文采。(2分)(此类型极典型,有些考生直接写出引言片面作答。)
示例4.引用诗文体现齐白石对画画的不懈追求,突出了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得以成功的关键原因,表达齐白石真正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此类型也很典型,只从精神方面赞扬)
示例5.引用齐白石的诗文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使枯燥的文学传记更具可读性。(2分)(此类答题内容过于简单笼统)
示例6.①对自己的工笔越来越不满意。②领悟到“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的道理。③继承传统画家的画风。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1分)(只从一方面答题)
示例7.①齐白石不计一时之利,不墨守陈规,满足一时成就,讲求继承传统,学习他人,自发直抵自觉和自由,勇于追求新境界,有底气。(1分)(此类较典型,答题无条理、无重心)
(3)存在的问题
①混淆了人物传记与文学类的文本性质,术语表述不当。
②传记里的引用作用与文学类的作用不同,不少考生贴标签。
③不明白引用自己的话与引用别人的话作用也不相同,导致许多考生混淆了“侧面”和“正面”的含义。
考情分析
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约占66%。
综合分析考生答题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发现: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得不了分,而在于得不了全分!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遗漏一些必要的信息点,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复习建议
⑴加强对不同形式的实用类文本的理性认识。不管是哪种实用类文本形式,其基本的题型和作答的能力要求都是相对稳定和固定的,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其能力要求考查相对稳定,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是能力考查的基础;提问方式也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及其稳定性。
⑵加强题型训练,让学生一看到问题的题干,就能定向的思考需要怎样答,答哪些方面的信息等。“作用分析题”“原因分析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出现频率颇高的题型,下阶段要作重点突破。要从两
方面进行训练。一是“转化与分解题干问题,分点作答”;一是“警惕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明确作答方向与范围”。
⑶引导考生熟练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常见方法,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信息”其实就是进行加工,重新组合,它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⑷加强答题规范训练。
⑸“作用题”出现的频率颇高,下阶段要作重点突破。
第16题
(1)本题难度不大,总体得分率较高,但存在答题规范性问题。题干明确要求“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改为: ”,即要在划横线的地方写上改正后的完整句子。但是,有部分学生写的是“删除‘以上’、删除‘超过’”,还有部分学生只写半句,“连续五年超过95%”或“连续5年95%以上”。严格来说这都不能给分,但这次要求较宽,这样也给满分。这表面上看是审题问题,但实际上更可能是平时训练规范性要求不到位。
(2)送分题,只要是表转折的关联词都给分,如“然而”、“但是”、“可是”、“不过”等,有个别学生写“尽管如此”,不给分。
(3)送分题,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写成了“阻隘”。
第17题
长短句转换虽是旧题型,但客观上有一定难度,而多项状语的情况往往比多项定语的情况还复杂些。严格来说,长句改成短句,改完之后的句子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因此要注意语序及衔接问题,但这次不做要求。本次评卷要求如下:
①将原句拆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包含一项要点(如答案所示);
②每个短句必须是单句;
③内容正确,符合原意;
④不考虑语序要求。
出现的问题有:
(1)完全读不懂句子,只好按先后顺序机械地将句子截成三段,写的内容不明所以。
如:①国家税务总局某官员基于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②纳税人的人数减少三分之二。③全国政协会议代表们对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吁表示不可能。
分析:估计这位同学没有基本的语法分析能力,句子太长,根本读不懂,只好按先后顺序机械地将句子截成三段。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而且,这位同学大概不太明白“基于”的用法——这也不在少数。
(2)因为读不懂句子,导致所写的内容大量出现病句,出现最多的是成分残缺的情况。
如:①略(见上例的①);②对纳税人的人数减少三分之二的事实表示不可能。
(3)因为读不懂句子,导致施动者、动作、受动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混乱。
如:略(见前例的③)。
(4)虽然读懂了句子,但无法正确切分,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信息遗漏;二是信息重复,即一个句子中包含了两个要点,其中的一个要点是其他分句要点的重复。
如:①国家税务总局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②这件事已让纳税人的人数减少三分之一;
③3月6日某官员基于这个事实对全国政协会议代表们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吁表示不可能。
分析:这个解答从语义上来说没什么问题,但是①和②是把一个要点拆成了两个,③则包含了两个要点。
答案例析:
(1)参考答案:
①全国政协会议代表们呼吁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
②3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某官员表示不可能。
③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已让纳税人的人数减少三分之二。
分析:虽然评分时并不要求语序,实际上从这三句的关系来看,②只能紧跟在①后面,因为两者是新近先后发生的构成因果关系的两件事,而③则是之前发生的背景信息。所以,要么是“①②③”,要么是“③①②”,如果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利来看,“③①②”似乎还更顺畅些。除此之外,其他顺序都会很别扭。语序没有理清可能也是导致学生答案千奇百怪的一个重要原因。
(2)含有指代词的答案:
A组:
①全国政协会议代表们呼吁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
②3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某官员对此表示不可能。
③其理由是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已让纳税人的人数减少三分之二。
B组:
①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已让纳税人的人数减少三分之二。
②全国政协会议代表们呼吁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
③3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某官员对此表示不可能。
分析:参考答案中并没有使用指代词,因为这样句子的结构更加单一和清晰。但是从语言习惯来看,代表“呼吁”在前,官员“表示”在后,“表示”要有针对性,一般会加表对象的状语“对此”,否则读起来不太顺。有的学生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可是又无法准确使用指代词,只好把具体内容写出来。如果把具体内容完整地写出来,他也意识到了会出现重复的问题,于是,折中一下,只写部分,如“官员对代表们的呼吁表示不可能”等,其实也不太妥当,因为这仍会造成信息重复的情况。阅卷时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整体思路清晰,整个句子不至于太长,一般也不扣分。
【附】参考试题
1.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然后回答(1)(2)题。(1991年全国高考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1)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2)把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变动。
参考答案:(1)不允许;(2)某市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剧场的指示。但警方却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这一指示的禁令。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一禁令。
2.下列四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强调的重点却不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 )
①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②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③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④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3.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
“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标题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请分别按以下两项要求对该标题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符合刊登启事的本意,学校全称不得改动)
(1)保留“预聘”一词,不超过15字。
(2)不用“预聘”一词,不超过13字。
参考答案:(1)“欢迎预聘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或“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欢迎预聘”。(2)“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待聘”。
第18题
本题6分,观点2分,两点分析各2分。
(1)关于观点:
有的解答没有先提出观点,而是直接分析,扣2分;有的关键词“淘宝体通缉令”没有出现,而用指代词替代,如“我认为这值得推广”,扣1分;只要出现了关键词“淘宝体通缉令”,并且表明了态度,就给2分,如“我赞同警方发布淘宝体通缉令”,“我不认可淘宝体通缉令”等。严格来说这也只是对这件事表明态度,而不是看法,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观点。比较理想的应该像“我认为‘淘宝体通缉令’是可借鉴的”,“我认为‘淘宝体通缉令’并不普遍适用”等,就能充分地体现“看法”。
(2)关于分析:
要求很宽,只要言之成理就给分。有的学生从利弊两个角度辩证分析,这也是可以的,但我们不提倡。大多数同学还是分“首先、其次、再次”三点来答的,但如果答题的字数要求是100字左右,分值是6分,建议可以只写两个点。需要指出的是,仍有一部分同学答题完全没有“格式”意识,这可能跟平时强调不够有很大关系。
(3)各类型答案示例:
①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公安是一个威严有震慑力的职业,应该严明执法。“淘宝体通缉令”会让市民感到公安有点不严肃的态度,也会对逃犯们的震慑力减少。(3分)
分析:观点1分。分析时没有有意识地分点,所写的两句话实际上讲的是同一个话题(推论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只能算一点,给2分。即使比较宽松,也只能给到3分。所以,分点是很必要的。
②我反对“淘宝通缉令”的做法。首先,公安部门是个严肃的行政机关,对于抓捕在逃犯人们应严肃处理,庄严有威信;其次,当逃犯看到“淘宝通缉令”时将不仅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反而可能助长了犯案的势头;最后,“淘宝通缉令”对提高公安办公效率没有起到帮助。所以我认为“淘宝通缉令”的做法不可行。(5分)
分析:观点2分,第一点理由2分,后面两点理由选择其中写得较好的一点批改。但两点理由均比较武断,没有分析,故给1分。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完整,很规范,如果要拿满分,还要注意分析的合理性。
③我认为“淘宝体通缉令”值得鼓励。首先,这是公安的一种形式创新,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关
注。其次,这是公安亲民的体现。淘宝体在网民中热传,更体现了公安亲民生、接地气、开新风。再者,淘宝体通缉令无碍于工作、执法,更有利于传播,利于清网行动的开展,何乐而不为。故我赞成该做法。(6分)
分析:形式规范,分析到位,故得6分。
(说明:由于时间仓促,以上分析仅供参考,请各校具体阅读、分析本校学生试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