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主义之大成0: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解
[英]约瑟夫#麦卡尼 著 陈高华 译
[摘 要] 在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6中,马克思断言黑格尔的法哲学乃至他的整个哲学包含一种神秘主义。但是,马克思
实际上从三种不同思路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神秘主义。第一种是泛神论的思路。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那里,观念或逻辑观念本身是纯粹的思维抽象,因而必须放弃自身,外化成自然,观念等同于整个世界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观念就是泛神论中的上帝。第二种是一神论的思路。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把观念理解为/独立的主体0和现实事物的/造物主0,观念并不依赖现实世界,而是高于现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观念就相当于一神论意义上的上帝。第三种是/无世界论0的思路。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现实世界或对象不过是纯粹的外观,并不是现象或者表象,因而现实世界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实际上相当于无或者不存在。
[关键词] 黑格尔 观念 泛神论 一神论 无世界论
/这一节集法哲学和黑格尔整个哲学的神秘主义之大成。0在结束对黑格尔5法哲学原理6第261节和262节的讨论时,马克思在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6(以下简称为5批判6)中似乎过早地得出了这个惊人的论断。显然,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实际上正是来自第262节,并且之前讨论的理论兴趣也恰恰在于这一节。因此,这两节应该分别进行思考。特别是就5法哲学原理6中的神秘主义而言,马克思对第262节的讨论仅仅为他的思考方向提供了一个后来才展开的强烈暗示。这一讨论更多地涉及到/黑格尔整个哲学0的神秘主义,但并不是每个人能够轻易看到马克思所看到的神秘主义。显而易见,这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观念的本质、黑格尔形而上学的核心支柱以及它与马克思所说的/日常经验0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我们所讨论的那一部分文本提供了许多不同版本的答案。马克思没有谈到或承认这些版本的差异,而是好像按照单一的思想路线进行讨论。困难在于马克思所遵循的路线在文本中秘密或暗中变来换去。于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同时展现出来,没有进行任何调和或裁断的行为。就马克思这样具有反思和分析能力的思想家来说,这本身就有些神秘,比关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解的研究文献通常认识到的更为神秘。因此,马克思对5法哲学原理6第262节的评论应该得到细致的考察。
在进行批判时,马克思首先完整地引述了5法哲
¹
学原理6第262节。倘若遵循马克思,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背景:
现实的观念,精神,把自己分为自己概念的两个理想性的领域:家庭和市民社会,即分为自己的有限性,以便从这两个领域的理想性中形成自为的无限的现实的精神,)))现实的观念从而把自己这种现实性的材料,把作为群体的各个人,分配于这两个领域,这样,对于单个人来说,这种分配是以情况、任意和本身使命的亲
º
自选择为中介的。
在马克思的评论中所发现的第一种思路取决于一些直接来自黑格尔文本的理解,要么是简单的引述,要么是毫无争议的评注。下面几段话中可以发现其中最重要的理解:
所谓/现实的观念0(即无限的现实的精神)被描述成似乎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一定的意图而行动的。它把自己分为有限的领域;它这样做,是为了/返回自身,成为自为的0,同时,它这样做,是要使结果恰恰成为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
,,现实的观念没有把从自身中发展起来的现实,而是把普通经验作为定在。
现实性变成了现象,但是观念除了是这种
1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1期
现象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内容。观念除了/形成自为的无限的现实的精神0这一逻辑的目的以外,也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
»
这些论述推动了青年马克思的黑格尔观在寻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尘世的日常事物时的理论运作,或者推动了他从现实本身中寻找观念的黑格尔主义抱负的理论运作。它们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它们所散发出的物力论精神。有人可能认为,支撑和统一这些论述的东西是对一种广阔的、事实上是世界的生成过程的意识。这是观念在其中和借以成为/恰恰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0的过程。它完全符合这样一种观点,即观念应该被认为是最初的/无0,一种缺乏内容的抽象。通过采取现实的形式,尤其是通过/放弃自身0成为自然,观念才会变成某物。既然观念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存在的全面性,因此,从本质上把它视为一种结果似乎也是恰当的。世界的生成过程是一种目的论过程,因为它的动力和指导是一种具体的意图和目的,即观念的自我创造。显然,在这里发挥作用的恰恰是一种完全非天国的、此世的和/内在0的观念论。
只要注意到马克思对上述5批判6第一段引文的评论,就可以进一步揭示出这种观念论。在谈到返回自身的/现实的观念0之后,马克思立即评论说:/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在这里很清楚地显露出来。0为了认识到/逻辑0的力量,对术语更为精确的界定将会有所帮助。在黑格尔的有区别的用法中,放弃自身成为自然,进而最终成为精神的东西,并不是观念本身,而是出现在逻辑中的观念,或者简单地说,/逻辑观念0:
观念在思维中以最纯粹的形式表现自身,
并且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看逻辑接近观念。观念在自然界中以另一种形式表现自身,并且它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绝对意义上的精神。这种图式提供了5哲学全书6)))黑格尔对他的体系的最全面的陈述)))的结构,即他对观念进行定义的最系统的尝试。因此,5哲学全书6三卷的题目依次是5逻辑学6、5自然哲学6和5精神哲学6。特别是像在逻辑中所看待的观念那样的观念,可以恰当地说成是/抽象思维0,即/知道自己是无0和/除了-形为自为的无限的现实精神.这一逻辑的目的以外,也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0的抽象。当然,马克思熟悉并明确地使用了术语的这种含义。于是,在5批判6第二部分之后,马克思立即评论说,黑格尔的/唯一兴趣0是/在每一个领域里,不管是国家领域还是自然界领域,重新找到地道的-观念.,-逻辑观
Á
À
即使乍一看来,这几段话也无疑似乎是完全相互融洽的。然而,在尝试陈述它们统一的原则之前,完全可以确定的是这里所讨论的东西是马克思在讨论黑格尔时的一贯主题。首先,有一些迹象我们应当注意到,它们表明这一主题的起源可以往后追溯很远,事实上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开始讨论黑格尔的时候。因此,有一些早期的预示。尽管这些预示本身明显不具重要的证据价值,但是它们至少在当前的语境中具有启发意义。第一个预示是一句关于黑格尔的名言:/康德和费希特喜欢在太空遨游,寻找一个遥远的未知国度;而我只求能真正领悟在街头巷尾遇到的日常事物!0在六个月后,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总结了他与时代哲学的相遇:
我从理想主义,)))顺便提一提,我曾拿它同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比较,并从其中吸取营养,)))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如果说神先前是超脱尘世的,那么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尘世的中心。
为了反驳其他人,马克思立即明确地求助声名显赫的黑格尔。这一事实表明,马克思此时牢牢地记住了黑格尔的例证。无论如何,我们似乎可以合理地认为,黑格尔为所说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启发。马克思新发现的目标和上述诗句归于黑格尔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支持了这一看法。
然而,对于当前正在思考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解释的更多证明,我们必须考察5批判6之后的时期。在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以下简称5手稿6)中,马克思代表黑格尔断言:/主体只作为结果出现;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0稍后的这段话再次阐述了黑格尔:
把自我理解为抽象的抽象,知道自己是无;它必须放弃自身,放弃抽象,从而达到那恰恰是它的对立面的本质,达到自然界。因此,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
¿
¾
½
¼
2经典专题: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神秘主义之大成0: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解
念.0。可以认为,这种评论的依据是如下理论:/观念,即逻辑观念0像自然和其最高表现形式是国家的精神一样获得了内容,并且是发现那种内容的方法。现在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在这些话中所阐明的立场具有一种逻辑特征,这恰恰是因为逻辑观念对它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要说明/泛神论0的恰当性,注意到黑格尔对观念的用法的另一个特征将会有所帮助,而马克思完全认识到黑格尔对观念的这一用法。事实上,它出现在上述把/神0、/绝对精神0和/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0当作相同的表现形式的引文中。这里特别关注的是/神0和/观念0的等同。就像在5批判6的其他评论中那样,马克思在阐述黑格尔时一贯主张,/看到观念所创造的特殊的经验存在0就是/在一切阶段上遇到上帝人化0。黑格尔本人明确保证了这一做法:/神和神圣自然是同一个东西,它就是我们在哲学中所说的观念。0换而言之,观念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神。从/观念0和/神0的等同来看,黑格尔所描述/神0显然是泛神论的/上帝0。宇宙的主体与/日常经验0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日常经验0之外就是无。这一点非常明显。事实上,正如马克思所承认的那样,严格地说,宇宙的主体在自己的全部存在中是一种结果,因而经验世界不得不成为上帝创造活动的领域。因此,所说的恰恰是一种具有内在动力的、事实上是历史的泛神论版本。然而,这没有影响到基本实质。通常认为的泛神论本质上是指,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把上帝等同于存在之物的总体,等同于被认为是统一整体的世界。马克思到目前为止所描述的黑格尔的上帝,毫不困难地满足了这一条件。因为在马克思的描述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王国穷尽了神的内容,并且认为神在这两个王国中内在地进行自我创造的工作。诚然,神圣的东西不可能完全由它们构成,因为有一种幽灵般的残余,一种纯形式但又根本的因素,即逻辑观念的宗教对应物。然而,如果现在把这个因素列入到存在之物中,就可以把上帝和宇宙视为同一之物,认为它们构成了存在的总体,这符合传统的泛神论学说。因此,在描述马克思到目前为止所解释的黑格尔的观点时,/泛神论的0与/逻辑的0都是合适的和富有启发性的术语。
然而,术语的价值尚未耗尽。因为这一部分文本表明了对黑格尔的泛神论解读,即一种静止不变的非历史的解读。因此,马克思断言,在黑格尔那里,/经验的现实性便如实地显现出来了;这种现实
ul
性也被认为是合乎理性的0。这一论断的第二部分所参照的无疑并不是5法哲学原理6第262节,而是该书无疑最著名的命题,即所谓的/警句0。这个主张出现5法哲学原理6的序言中,即/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0在5哲学全书6的导言中,黑格尔指出,/这两句简单的话,曾引起许多人的诧异和反对0。但是,他
在这种误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解释。因为/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0,因而现实必须同/偶然的存在0加以区别,而且同各种其他的本体论决定论加以区别。黑格尔希望我们得出的推论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这种存在论的多层特征,就会明白他并不是试图把理性的权威赋予一切在这种或那种意义上存在的东西。现实的东西确实是合乎理性的,但这看起来似乎是概念的必然性,是任何事情要成为真正/现实的0东西都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
无论这种解释最终的优点是什么,现在我们都应当指出,至少从马克思的思路来看,他应该算作是在黑格尔看来没有理解5法哲学原理6的实质的读者之一。表明这一点的区分混乱已经出现在我们最关心的那一部分文本中。因此,从黑格尔把现实与纯经验的东西加以区分的想法来看,对/经验现实0的提及本身就有些不一致。对黑格尔来说,这是一个理论概念,而不是一个经验概念。此外,马克思关于现实/被认为是0合乎理性的论断似乎没有注意到相关的内在的、概念的联系。就本文的目的而言,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5批判6后来提出的一个论断:/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点正好通过不合乎理性的现实性的矛盾得到证明,这种不合乎理性的现实性处处都同它关于自己的说明相反,而它关于自己的说明又同它的实际情况相反。0这里所说的不合乎理性的具体形式是等级要素在黑格尔国家学说中的地位。然而,根据黑格尔在5哲学全书6中的解释,现实性的合理性似乎不可能与纯存在的任何此种不合理性相矛盾,因而事实上说/不合乎理性的现实性0本身在黑格尔那里就是一种术语矛盾。马克思似乎没有注意到形势的这个方面,这就表明,有时他至少以黑格尔试图纠正的方式来看待那个/警句0。公平地说,这是一种静止的泛神论。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当哲学中的/观念0被称为/上帝0时,对黑格尔来说,它传达出/理性0的正确的哲学意义。这也是马克思意识到的黑格尔术语的一个特点,马克思对/世界理性0)))那里的语境会使人期待/观念0)))这个术语的使用
vl
3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1期
就是证明。因此,我们可以出于许多目的而把/理性0和/上帝0)))由于它们与/观念0之间的联系)))看作本身可以互换的术语。因此,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从宗教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数量,就是认为上帝已经完全存在于万物之中,并在它们之中得到了实现,不需要任何自我创造的世界过程。这完全符合马克思在5神圣家族6中提出的如下思想:/基督教认为只有一个上帝的化身,而思辨哲学却认为有多少事物就有多少化身。0在马克思拒绝黑格尔哲学的实践依据的语境中,存在而不是生成的这种静止的泛神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后来在那一语境中成为讨论的对象。
无论如何理解/泛神论0这个术语,都不足以全面地呈现出马克思的解释的特征。因为在我们直接讨论的那一部分文本中,有些迹象表明了另一种观点,即与/泛神论0完全不同的观点。还应补充的是,这一观点与/逻辑0并不契合。这些迹象主要与那里从经验世界的角度对观念的/异己0特征即/异己性0的强调有关。这一类的主要解释性评论如下:
现实性没有被说成是这种现实性本身,而是被说成是某种其他的现实性。普通经验没有把它本身的精神,而是把异己的精神作为精
xl神。
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存在归功于另外的精神,而不归功于它们自己的精神。它们是由第三者设定的规定,不是自我规定。
yl
wl
不应有的偏差、缺陷。因为真实的东西毕竟是观念。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而既然抽象思维是本质,那么外在于它的东西,就其本质来说,不过是某种外在的东西。
}l
像以前一样,这些评论的核心关切是观念与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以传统的方式表明,断定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是一种/超验0而不是/内在0的观念,因为这里似乎满足了通常与超验性相关的条件。就其本质来说,观念既完全不同于)))事实上外在于)))经验世界,同时它作为经验世界存
在和意义的来源,又高于经验世界。所说的标签是马克思有时非常愿意应用于黑格尔哲学的标签,就像他在5手稿6中提到/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性0时那样。事实上,我们可以说这是黑格尔坚持时间最长的实体观。因此,那些可以被认为是马克思对它的最深思熟虑的)))当然是总结性的)))判断,所诉诸的无疑是这种超验的解读。在5资本论6第一卷的5跋6中,马克思谈到,黑格尔把/所称的观念0即思维过程变成/独立主体,即现实事物的创造主0。黑格尔的观念本质上是独立的创造主,马克思的这一论断非常有助于抓住这里所讨论的5批判6中的思路。
这是一个使人能够以宗教的术语来描述形势的论断。按照宗教的术语,我们将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必须讨论的是神学的上帝。因为这个上帝正好主要由那些被归于超验观念的特征来定义。这样一个上帝确实完全不依赖和永远高于在许多方面并不完善的被创造的世界。神学的上帝也应该被视为/异化0,这至少是某些神学理论所考虑到的一种可能性。在对/苦恼意识0的解释中,黑格尔本人明确地描述了这样一种上帝。在黑格尔看来,/苦恼意识0是一种与中世纪的基督教特别相关的宗教意识形式。对马克思来说也并不奇怪的是,就他所处的时代和地方而言,基督教提供了基本的神学模式。此外,马克思至少有时急切地把这种模式与黑格尔联系起来,当然是在某种意义上把黑格尔当作一位基督教哲学家。在5批判6中,观念的宗教对等物有时被认为是圣父、上帝和天父。在5手稿6提到黑格尔的超越性之后,马克思继续要在/另一个地方0证明在神学领域克服这种超越性的/历史的涅墨西斯0。几个月后,马克思在5神圣家族6中进行了这项工作。在5神圣家族6中,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的主题。于是,他在某个地方评论
经验的现实性,,之所以合乎理性,并不是因为它固有的理性,而是因为经验的事实在其经验的存在具有一种与它自身不同的意义。5批判6的其他地方继续坚持了这种思路:
[国家]各种不同的权力便不是由它们/自己的本性0规定的,而是由异己的本性规定的。
{l
zl
黑格尔想给抽象的实体、观念写传记,于是人的活动等等在他那里一定表现为其他某种东西的活动和结果。
然而,理论上的各种含义在5手稿6发展得最为
充分。在评论5自然哲学6的一段话时,马克思写道:
在这里应该把外在性理解为外化,理解为
|l
4经典专题: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神秘主义之大成0: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解
说,他的首要批判对象,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0,已经得出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因而/以思辨的黑格尔的形式恢复基督教的创始说0。我们似乎可以清楚得出结论说,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讨论黑格尔时的重要主题。这时非常明显地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一个思想体系如何能够同时成为泛神论的和基督教的体系。无论如何,要最充分地探讨这些问题,必须回到哲学的语言,从而从观念的角度来思考它们。
通过思考/外化0这个术语的含义,或许可以找到前进的道路。首先,如何从内容的角度把观念构想为/异化的0,没有内容,观念就是/无0,弄清楚这一问题并不容易。我们可能会轻易地认为,这个内容与它在任何实体意义上的存在、它作为/某物0的存在紧密相关。这里似乎没有为异化观念留下足够的立足空间。如果有人)))似乎必定)))认为外化的东西从其异在的角度来看必须被看作是独立的存在,那么就会强化这一印象。观念在那种意义上的独立性难以与它为了/恰恰成为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0而对经验事物的重要的依赖性相一致。更一般地说,有人可能会奇怪,作为纯粹抽象的观念如何能够可以理解地外在于特定的内容,尤其是与之相冲突。观念反而可能被认为永远接受和适应内容。这是马克思本人在批判黑格尔把观念与经验事物联系起来的程序的所谓的独断性时经常得出的观点。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外化关系是各种独特的内容之间,而不是某个特定内容与某个纯粹形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看法似乎更为合理。
如果考虑到5手稿6把/外在性0称为具有缺点、缺陷的/外化0,那么这里的不一致感更加强烈。有人可能会问,如何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理解/外化0)))观念通过它实现了自己的唯一目的和目标,即它的存在的目标)))呢?就观念而言,应该肯定地说,马克思所说的外在性)))如果使用评价性语言的话)))是一种绝对的善,当然也是最高的善,因为它提供了已经实现的存在的潜力和最终实现。马克思的评价性语言具有另一个重要的含义。在说外在性是/不应该的0时,我们肯定可以理解,马克思是在暗示,这本不该是)))通常并具有直觉合理性地)))假设/不应该0意味着/能够阻止或避免0。现在,整个外部世界成为纯粹的偶然性。然而,这并不符合马克思在其他地方用来阐述黑格尔的术语,例如在上文所引的论述中,马克思断言/理念必须放弃自身成为自然0。有人可能补充说,在作出这一论
~l
断时,他是在反思黑格尔本人的实践,众所周知,在对某些同情的读者看来似乎过分的程度上,这一实践坚持包含黑格尔哲学体系范畴的一切关系的必然性。
我们在此必须讨论的似乎是对立的形而上学构想,在它们在观念与世界之间所设定的关系中最明显表达出的一种反对意见。一方面,有一种观念论认为,观念本质上是派生的,部分地由世上的事物构
成,只有在世界中并且通过世界才能实现它的真理和全部存在。另一方面,观念并不处在这样一种本体论依赖的关系之中,也不需要介入到任何这样的宇宙过程之中,是完全自我维系性的,是永远完整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结果。应当注意的是,我们难以明白把这种观念论说成是/逻辑的0究竟具有什么意义。因为它没有给作为形式主体的逻辑观念的独立地位留下空间,而具有必然性的形式主体从自身的空无中发动了自我创造的过程。宗教的语言在这里有助于把这种反对意见变得更加尖锐。按照第一种/泛神论0的观点,核心的真理是)))正如黑格尔在其他地方所说的名言那样)))/没有世界,上帝就不是上帝0。按照第二种/一神论0的观点,被创造的世界绝不是上帝存在的关键,但本身却是神的仁慈和自由之恩宠的产物,并且就此而言是纯粹偶然的。它可能提供神的活动领域,但不应理解为神的完满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有人自然会感到奇怪,在同一部分的文本中如何能够坚持这样两种互不相容的观点。然而,对主体的反思可能过早,因为即使被放在一起,这两种观点也没有耗尽它的资源。因为它包含另一种立场的要素,而这另一种立场则与上述两张观点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文所引的马克思的评论,即在黑格尔那里/现实性变成了现象0,表明了寻找这第三种立场的方向。这就是说,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恰恰是世界及其事物的本体论地位。在所提到的文本的其他地方,马克思曾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被思辨哲学说成是表象、现象0。这种把/表象0和/现象0完全等同的用法完全符合黑格尔和马克思所出身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至少在黑格尔的用法中,/表象0和/现象0就它们所指称的对象的重要意义而言都不是一个贬义词。正如马克思在上文所引的一段话所指出的,现象提供了观念通过内容所拥有的一切,并且所扮演的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尊重的角色。此外,/表象0是黑格尔指称本质所采取的认知形式、它的世俗化身的标准术语,并且这种用法也没有任何
5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1期
贬义的含义。因此,黑格尔主张,本质必须/表现出来0,并且本质/不在表象的背后或者在表象之外,而是既然本质就是存在的东西,因此存在即是表象0。然而,当黑格尔警告说表象/不应该与纯粹的外观相混淆0时,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像在他的哲学中经常做的那样,他在此试图保留的是与日常用法之间的联系,/外观0同肤浅和欺骗之间的联系,一种/光明0。在这个方面,黑格尔的实践也完全符合其思想发展的哲学背景。
就本文的目标而言,重要的是马克思在阐述黑格尔时没有把自己局限于/表象0和/现象0的语言,而且还使用/外观0的语言。因此,对于像以前一样的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继续指出,黑格尔把它说成是/表面的中介0。在5批判6的其他地方,马克思指出,对黑格尔来说,对象的躯体/实际上是对象的外观0。5手稿6坚持并发展了这一主题。因此,/所设定的0/产物0被黑格尔赋予/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0,但是也只在/表面上0如此。进一步来说,对黑格尔来说,对象只是/对象的外观,障眼的云雾0。更为明确的是,在马克思所开创的脉络中,我们应当注意到他一再重申的主张,即在黑格尔哲学中对象即是/无0。我们似乎可以清楚得出如下结论,至少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一种解读思路中,对象的本体论地位遭到了极大贬低。这同马克思的另一个解读线索形成了明显对比。无论是认为经验世界是上帝的部分构成的观点,还是那种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的观点,都没有暗示经验世界是无的倾向,并且日常的泛神论者和一神论者无疑都会反对这个结论。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读者此时可能会想起他对斯宾诺莎哲学的解释:黑格尔说:/斯宾诺莎把世界规定为纯粹的现象,没有现实的实在性0,或者明确地说,/没有世界0。他在其他地方认为,斯宾诺莎主张/被称之为世界的事物并不存在0,并且/自在自为的世界就是无0。黑格尔认为,就其对世界的否定而言,这种观点可以被恰当地称为/无世界论0(acosmism)。在所思考的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解读线索中,我们可以认为,后一标签同样有理由适用于黑格尔本人的哲学。
黑格尔的无世界论)))当马克思提出它的时候)))的主要问题是这里不可能实现完全的正义之类的事情。即便如此,为了揭示出黑格尔无世界论的所谓的理论动机,就这可能是马克思所做的事情而言,也应当尝试继续前进,不再确定它在那种解释中的存在。于是,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是,马克思所
wm
vm
um
解释的黑格尔为什么要否定世界。5批判6所提供的答案本身具有斯宾诺莎主义的形式。就根本的形而上学冲动在那里被认为实质上是黑格尔在解释斯宾诺莎的/无世界论0时归于后者的冲动而言,事实上就是这样。在为斯宾诺莎辩护和反驳对他的无神论和泛神论指责的情况下,黑格尔适用了/无世界论0这一说法。黑格尔指出,/一个坚持上帝存在、坚持
唯有上帝存在的哲学,至少是不应该被称为无神论的0。此外,他论证说:
如果按照通常的看法,泛神论是把有限事物的本身或者有限事物的复合视为上帝的学说,那么我们也不能不说斯宾诺莎的哲学逃脱了泛神论的攻击。因为在斯宾诺莎看来,有限的事物或世界是完全没有真理的。
ym
xm
这一部分文本在非常广泛的)))宇宙的)))范围上构想了黑格尔的观念,因而符合斯宾诺莎的上帝发挥作用的范围。即使本来并不属于当时所遵循的思想方法,提到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点。这样做符合其他迹象所表明的如下理论的广泛性:马克思将会认为,观念试图通过它
与有限者的接触来/获得和产生它自身的无限性0。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马克思在对第262节的评论中所确认的无世界论倾向而言,唯一可能的依据是观念所承担的主体的角色。恰恰这一点导致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主体0)))例如家庭和市民社会)))变成观念的/非现实的0因素。于是,观念在这里或多或少地像斯宾诺莎的上帝那样运作,而作为一个独占者,斯宾诺莎的上帝使一切存在都消失在自身之中,因而从其他的事物中汲取本体论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一种广泛的斯宾诺莎式的宇宙论启示正在发挥作用。如果有人认为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讨论中还可以为无世界论找到另一种基础,那么这种看法就会受到更为明显的关注。
这样做就是重新引入哲学史上另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在黑格尔为斯宾诺莎进行辩护的数年前,费希特已经使用相同的方式反驳了对自己的无神论指责,声称恰当地说他应该被称为/无世界论者0。应该考虑到的可能性是,可以说,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考中,起到作用的可能既有一种费希特式的无世界论,又有一种斯宾诺莎式的无世界论。然而,关键的来源可能必然是5手稿6,而不是5批判6。在5手稿6中,马克思开始提出另一个主张:对黑格尔来说,
6经典专题: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神秘主义之大成0: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解
/设定人=自我0,并且这个自我是/作为抽象的利己主义者的人,他被提升到自己的纯粹抽象,被提升到思维的利己主义0。这个主张更符合费希特而不是黑格尔的传统观点。此外,马克思似乎乐于赞同这些观点,无论是在他早年,例如他曾说过/费希特的创造世界的自我0,还是在后来,例如他曾提到/费希特的自我的纯粹利己主义0。把黑格尔的自我说成是/抽象的利己主义者0,这本身在本文研究的语境中并不具有特别的启发意义。重要的是,在5手稿6的其他地方,这个自我恰恰承担了费希特主义的自我创造世界的角色。因为在讨论过程中,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似乎不再是黑格尔的本身作为世界现实的主体)))不论是永远完整的主体还是从事自我创造活动的主体。相反,/使黑格尔分子伤透了脑筋的0观念,/无非始终是抽象,即抽象思维者0。然后,在马克思的描述中,这个抽象或抽象思维者决心/把那只是作为抽象、作为思想物而隐藏在它里面的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0。稍后,马克思又热烈地开始讨论这个主题。马克思宣布,在黑格尔的图式中,自然/曾被禁锢于思维者中0,而思维者把自然释放出去,/在神性的自然辩证法中以为是从无、从纯抽象中创造出那些本质0。马克思让我们毫不怀疑地相信,在他看来,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当然也是完全的幻想。然而,这种理论与其说接近黑格尔的观念,不如说接近费希特的创造世界的自我,至少在对它的通常解释中是如此,并且在马克思本人在其他地方对它的解释中也是如此。
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解释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出两个通往无世界论)))即对世界的否定)))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通过如下假设:绝对主体可以说已经侵占了一切可能的地方,排挤了其他一切东西。问题是,就像黑格尔对斯宾诺莎的评论那样,/他那里大大地有神0。按照第二个方法,世界最终被证明存在本体论的缺陷,这恰恰是因为它不过是个体自我的意识的投射。在这里,我们处在马克思主义传统通常所称的/主观唯心主义0领域中,而费希特则是这种/主观唯心主义0的主要榜样和实例。应该补充的是,一般地说,马克思充分意识到了这样一种影响力的分类对理解黑格尔的价值。于是,在5神圣家族6中,我们被告知:/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0先前的讨论已经努力表明,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无世界论解释中,我们至少可以找到
|m
{m
zm
斯宾诺莎和费希特的遗产。这些因素在那种语境下确实可以说是必然矛盾的,因为它们争夺解释世界为什么是无的角色,并且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应当指出的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本身)))即观念的最高阶段)))的统一从它的双重遗产来看是必然矛盾的,对于马克思的这个主张的功过是非,还存在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然而,这提出了关于黑格尔形而上
学的一些非常重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研究的范围。
本文的研究已经表明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多种解读。利用所选择的一部分文本的不同因素来证实和揭示这一论断,自然是非常必要的了。但是,同样自然令人怀疑的是,就像这样一种程序所表明的那样,各种不同的选择几乎不可能如此整齐地存在于文本之中。这一怀疑可能是正确的。就它们同时出现在一句话中而言,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与/情况、任意和本身使命的亲自选择0之间的联系中。马克思评论说,这些构成了/现实的中介0,然而在黑格尔那里,这种/现实的中介0,仅仅是/由现实的观念自己引起并在幕后进行的那种中介的现象0。这乍一看是个令人困惑的评论。有人可能认为,/在幕后0暗示出一种可能最终由/在,,背后0和/在,,之外0所表明的超验性。因此,所讨论的东西可能被认为是)))使用宗教的术语来说)))一神论的隐秘上帝,他在遥远的彼处操纵此处所发生的一切。然而,这与如下主张似乎并不一致:所说的行动由主体/独自0完成,就这些行动的广泛效应而言,完成它们无疑是困难的。这样一种主张反而可能被看作是描述独占的泛神论的主体的一种方式。然而,/在幕后0的景象现在开始变得不再恰当。因为泛神论中没有任何分界之幕,因而在幕后或前台没有任何空间:它的一元前景不会允许这样一种二元的结构。因此,如果一神论或泛神论是仅有的选择,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在此所拥有的是一种完全混杂的比喻。有人必然会问,无世界论的解读是否能够更好地理解它?
马克思术语的主要术语是/表象0,而/外观0则可能被认为是表示无世界论的更合适的术语。这个事实一开始令人尴尬。这可能不得不从马克思有时对黑格尔的技术术语的细微差别表现出的漠视来解释。我们在这个特定的例子和更为重要的/现实性0例子中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漠视。此外,无世界论的观点没有自然地推动帘幕的形象,也没有这样做的必要。不论在斯宾诺莎还是费希特那里,无世界论
}m
7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1期
都能得到满意的阐释,无需借助任何此类的结构性设计,相反,对于无世界论来说,这样一种结构性设计必定成为困难和障碍。相比之下,这一设计似乎完全符合隐秘上帝的神学形象以及神与人的两个王国。因此,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任何解读都不可能顺利地接受马克思论述的每一个细节。然而,如果撇开细节上的困难,无世界论的解读很可能比它的竞争对手具有总体的优势。这就是说,无世界论的解读完全适合于抓住可以被合理地视为马克思希望传达的主要思想,即这样一种意识:对黑格尔来说,日常经验世界仅仅由那些不符合现实性的、具有误导性的表层构成。日常经验世界所符合的是观念的纯自我关涉的行动,而斯宾诺莎的绝对或费希特的自我似乎可以充分地阐明那些行动本身。于是,尽管上面描述的解释黑格尔的三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都能取得一定成功,但是都不完全令人满意。不过,我们或许可以认为,这本身证明了各种强加给马克思的解释选择的重要性。在马克思著作的某个地方,它们有时会共同产生一种不一致的效应。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如何能够安心地坚持这些相互冲突的观点呢?现在我们可以富有成效地讨论这个之前提出的问题。在此不可能充分地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至少可以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也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来揭示这项研究的主体,即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隐秘的多种解读。首先,我们回想如下的通常看法或许有所帮助:在最一般意义上,那些解读模式是在拒绝之后的批判性接受。毫无疑问的是,黑格尔的残余仍然贯彻在马克思的全部生涯之中,其中某种版本的辩证方法显然是最明显的残余,并且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也对黑格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激和称赞。但是,总体的模式是清楚的。同样清楚的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实践意义的意识从一开始就是马克思对待黑格尔的态度的主要方面。因此,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即使在其最黑格尔主义的时期,马克思对待黑格尔的主要方式仍表现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0。当然,还应当记住的是,正如马克思倾向于坚持的那样,这里不应严格地区分开理论与实践。因此,他指责黑格尔的学生/从适应或类似的东西出发,,来解释他的体系的这一规定或那一规定0。相反,马克思希望强调的是,/这种表面上的适应的可能性本身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他的原则本身不充分或哲学家对自己的原则没有充分的理解0。本文的研究试图表明,事实上马克思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理解了黑格尔的/原则0。我们现在可以
un~m
指出,这些方式的共同之处在于其中每一方式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批判了适应。于是,应该思考的可能性是,就马克思本该发现充分的一致性从而掩盖进行更多的自觉反思的必要性而言,他对黑格尔哲学的实践批判是多元决定的。在他把全部注意力转向哲学之外的真正的毕生事业之前,这种状况至少可能持续了相对短暂的时期。
至少就其非动态的形式而言,泛神论的情况似乎非常明显。而且,凡是当马克思谈到黑格尔的适应的泛神论根源时,涉及的恰恰是这种形式的泛神论。倘若万物都是上帝的化身,那么它们恰恰由于自身的神性特征而应被接受。如果现存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那么应该接受现存的东西具有理性的权威。在这种形式上,泛神论是一种普遍适应的学说。
就一神论的解读而言,它将会富有帮助地把问题简单化,集中关注那个黑格尔被指责去适应的世界的核心特征。这个世界就是君主制度,典型的例子是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在某个方面上,那个在马克思看来使制度在黑格尔思想中得以合法化的过程是完全明确的,而且事实上遵循的方法就像泛神论的解读一样。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力图把君主说成是真正的神人,说成是观念的真正化身0。君主拥有这样一种身份,显然值得尊敬和热爱。因此,这种方法恰恰通过直接产生对君主的直接评价来把它合法化。然而,我们在马克思的解释中可以找到另一种更复杂的思维方法。当然,到目前为止所说的一切并未公正地对待黑格尔对形而上学冲动的意识,而这种冲动则是他对待君主的态度的基础。这种冲动的特征体现在马克思所引述的那个一般性主张中:/真正的主观性只是作为主体才存在,人格只是作为人才存在。05法哲学原理6中的那段话)))正如马克思所言)))将是试图/构想出体现为-某一个体.的观念0,这与上述主张完全一致。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神的王国与人的王国的结构平行论。对马克思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理论,因为在19世纪30年代他思想形成的10年里,这种理论明确突出地出现在德国的思想争论之中。于是,与整个世界的人格主体)))一神论的上帝)))相适应,人类的王国中也有一个人格化主体,例如普鲁士国王就是首要的例证。在这里我们讨论的并不是神的化身,而是它的类比或镜像。结构平行论具有一种异体同形的形式,即可以说通过投射到世界的屏幕上,人类世界的制度得到了规范上的同意。因此,这些制度所具有的合法性就是一切符
wn
vn
8经典专题: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神秘主义之大成0: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解
合)))事实上重新规定)))世界基本特征的东西所具有的合法性。马克思对结构平行论模式具有深刻的同情,并且在其后来的著作中继续加以运用。例如,在5资本论6中,他对宗教世界和商品世界进行了/类比0。特别是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可以说是最适合商品生产社会的宗教形式,而在商品生产社会中,所有的私人劳动都被纳入到同质的人类劳动关系中。因此,在他思考黑格尔的适合被植入一神论原则中的方式时,结构平行论模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就根本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无世界论的实践意义必须以稍微不同的方式进行理解,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以任何直接的方式谈论现存制度的合法化。与自然和社会的其他所有因素一道,现存制度必定患上着非真实疾病。我们的注意应该转向实践的合法化,或更严格地说转向实践的去合法化。当我们作出这种转变的时候,我们才可能从马克思那里看到,无世界论的哲学可以说在客观上是保守的。在一般的意义上,可以合理地认为,对世界的虚无性的信念往往必定会抽干行动的源泉。至少它必定会摧毁和颠覆任何为激进)))更不用说革命)))纲领进行理论奠基的规划。因此,斯宾诺莎无世界论的生存论意义似乎并不在于实践的形式,而在于对唯一的、包罗一切的现实的沉思以及对现实外观的具体特征的原则性漠视。然而,当前从费希特的无世界论出发来讨论问题或许更有成效。
按照费希特的无世界论,正如我们上文所指出的那样,自然界作为/思想物0隐藏在观念里面,并由思维者从观念中释放出去。5手稿6还把这种对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看法应用于人类社会世界。因此,/财富和国家权力0被黑格尔理解为/思维)本质0。由此可以推论出,自然界和社会世界的全部产生过程,即马克思所说的/异化0过程,全部发生在意识当中,因而只要改变意识就可以克服这种异化。因此,黑格尔提供的是/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0,却以为/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0。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费希特的无世界论在客观上是保守的。这进一步揭示出与黑格尔的追随者即青年黑格尔派相比马克思是如何讨论这一主题的。在马克思看来,更应该积极地做的事情是必须揭露他们作为革命思想家的伪装。然而,既然青年黑格尔派分子的革命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意识革命,因此,尽管他们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0的词句,而实际上他们是最大的保守分子。事实
xn
上,这些思想家中真正的费希特主义者麦克斯#施蒂纳呼唤一种更实质的改变,但是这充其量相当于对自我改变的呼吁:/我、一个现实的人,必须改变的不是现实(要改变现实,我只有和其他人合作才做得到),而是在我自身中改变自身。0因此,这就是施蒂纳所声称的暴动最终表达的意思:/暴动什么都是,但只不是行为。0在马克思看来,从它的意义中首先被排除的是改变社会和政治的集体行为,改正现存财富和国家权力结构的行为。在把这种结构仅仅当作是个体意识的投射时,费希特的无世界论把任何此类的行动纲领说成是错误的,除此之外还被认为缺乏合法性。
适应植根于黑格尔哲学的原则之中,并且这种哲学可以说体现出一种适应的逻辑或逻辑学。马克思的著作似乎为坚持上述观点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根据。反过来,这种根据的多样性反映出马克思对所说的原则的解释的多样性。然而,如果没有看到马克思还认识到黑格尔有一种非适应的逻辑,即一种他本人并不相信的逻辑,那么我们不可能把问题抛开。当然,这种认识属于更深水平的洞见,正是在这一水平上,我们才能看见马克思作为黑格尔批判者的真正成就。到目前为止的讨论都集中在马克思对/整个黑格尔哲学0)))事实上是形而上学)))的评论上。所呈现出的东西可以说本身大概具有神秘故事的特征:诱人的片段、变化的视角以及隐秘的、尚未解决的紧张。然而,如果没有考虑到马克思成功地理解5法哲学原理6/神秘主义0的实质,那么故事不可能是完整的。此外,不这样做,就不可能充分利用我们当作主要资料的那一部分文本。因为这为我们应该向何处前进提供了清楚的指南。
这一指南来自于对262节的评论之始的一句话:/家庭和市民社会仿佛是黑暗的自然基础,从这一基础上燃起国家之光。0由此建立的批判原则是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就它的结构缺陷而言完全由这个黑暗的基础决定的。马克思所指出的关键压力点是世袭君主制、世袭立法者和长子继承制,尤其是在涉及土地财产时。在这些压力点上,纯自然的决定因素,即与生俱有的决定因素,得以能够胜过理性、精神和社会的主张。这种状况是马克思尖锐批判的内容,例如在下面这段话中就是这样:
黑格尔处处都从他的政治唯灵论降到最粗陋的唯物主义。在政治国家的顶端,处处都是出生使某些个人成为国家最高使命的化身。由
{n
zn
yn
9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1期
于出生,某些个人与国家的最高活动符合一致,这就如同动物生来就有它的地位、性情、生活方式等等一样。国家在自己的最高职能中获得动物的现实。
|n
现在已经出现了一幅复杂的图像。正如前文所暗示的那样,这种复杂性并未充分地反映在关于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关系的文献中,任何熟悉此类文
献的人无疑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在这里只能以最简单的形式勾画出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因而要详细地探讨这种关系的图像内容和连接,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最终可能有人建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是,同情马克思及其遗产的评论者应该参与这样一些计划。他们应该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即尽可能严格地对他的著作进行批判的分析。此外,要明显地展示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因而肯定他在西方哲学中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的正确地位,这样做是唯一的方式。无论这样一些分析多么严格,我们都没有理由担心所产生的结果。马克思不需要过分的心慈手软来庇护,就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讨论而言,心慈手软特别具有误导性。以往曾经把思想史上实际上最复杂的纠葛之一当作清楚、明确的、具有直接权威的真理的一个来源,现在应该是消除这做法的禁令性讽刺的时候了。注释:
¹º»¾¿Àulvlxlylzl{l|l}lzm{m}mvnwnxn{n|n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2版第3卷第12、9、10)12、332、334、10、16、80)81、10、11、12、19、51、337、321、334、10、33、31、330、9、131页。
¼~mu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2版第1卷第736、74、n74)75页。
½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版第40卷第15页。ÁumvmwmxmyHege,mlLecturesonthePhilosophyofWorldHistory(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75),pp.46,199,281,97,97,227.
wl~l|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版第2卷第74、m174、177页。
ynz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版第3卷第232、n444页。(本文选自KarlMarxandContemporaryPhilosophy,Pa-lgraveMacmillan,2009。作者JosephMcCarney原系伦敦南岸大学哲学教授;译者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李义天)
这种批判的力量恰恰在于它的内在性特征。因为黑格尔对精神胜过自然界的偏爱)))正如马克思充分意识到的那样)))是其思维结构的一部分。于是,精神是更高的阶段,体现出对黑格尔观念的更全面更具体的定义。此外,对黑格尔来说,精神成功使自身从自然中解放出来是历史进步的决定因素。对
黑格尔在政治哲学中的规划来说,具有灾难性的东西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他应该承认/盲目的自然必然性0支配着本身是所谓的/自由的最高存在0、/自觉的理性的存在0的国家。黑格尔在这里未能遵循他本人的最佳洞见,非适应的逻辑本该使他拒绝那些/秘密0是/动物学0的制度。在把注意力转向精神对自然的这种胜利时,马克思批判的恰恰是5法哲学原理6所描述的制度结构的各种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可以说揭露了5法哲学原理6以它所存在的根本不一致以及它同黑格尔的体现缺乏有机联系的形式所表现出的/神秘主义0。
我们几乎不可能想象出一种更为致命的批判。然而,我们不可以说,这种批判在研究黑格尔的主流学术(在很大程度上不承认马克思作为批判者的重要性的领域)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毫无疑问,这种状况有许多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更一般的失败,即无论推崇者还是反对者都没有仔细地关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具体解释,从而使这种解释的任何特定方面难以得到明确的关注。本文的研究试图小范围地表明这样一种关注的价值。由于集中于观念的本质以及它与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并且把一部分文本作为出发点,本文区分了三种立场。这三种立场可以概括为如下主张:这个世界是观念的一个构成部分,是观念的创造物,并且与观念相比,它缺乏真正的现实性。这三种立场分别被称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世界论。本文表明,泛神论以两个版本)))历史的和非历史的版本)))出现在马克思的解释中,并且两个不同的思想溪流不断涌入无世界论之中,其中一个源于斯宾诺莎,另一个源于费希特。这些对黑格尔/原则0的不同理解为他的/适应0提供了不同的理论依据,因而间接地为马克思拒绝其思想的实践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理论依据。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