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
摘要:国际收支记载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它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各个账户对国际收支都有一定的影响,并通过借贷两方来反映。盈余是指官方结算盈余为负的情况,而赤字则指正的情况。中国是一个高盈余国家,多年保持“双顺差”的状态,并由此导致高外汇储备。高外汇储备并不是一件好事,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
关键字: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顺差 双顺差原因 国际收支管理
一、国际收支的定义
国际收支分为狭义的国际收支和广义的国际收支。
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常为1年)内对外收入和支出的总额。 广义的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交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的定义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二、我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现状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1)国际收支顺差快速增长, 持续处于较大规模的“双顺差”状态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发生了很大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前, 我国国际收较多表现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顺差不同方向组合的态势。进入9O年代中后期, 我国国际收支不仅总量规模快速增长, 而且开始出现了以“双顺差”为特征的结构性转变。
表1 我国2005年至2011年国际收支简表(亿美元)
Ⅰ.经常账户 A.商品服务 1.商品 Ⅱ.资本金账户 B.金融账户 1.外国直接投资 3.其他投资 Ⅲ.官方储备 3.4外汇储备 2005 1341 1248 1342 1010 969 1059 -40 -2506 -2526 2006 2327 2089 2177 526 486 1029 133 -2848 -2853 2007 3540 3075 3154 951 920 1431 -697 -4607 -4609 2008 4124 3489 3607 463 433 1217 -1211 -4795 -4783 2009 2611 2201 2495 1808 1769 703 679 -3984 -3821 2010 3054 2321 2542 2260 2214 1249 724 -4717 -4696 2011 2034 1981 2582 2757 3620 1645 1500 -4671 -4652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
从1999年到2006年,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曾连续八年“双顺差”, 经常项目特别是商品贸易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期我国外汇储备也得到迅速增长,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总规模由1999 年的233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3878亿美元,年均增幅接近40%。截止至2011年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3.28万亿美元;2007 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处于历史峰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10.1%,之后逐渐下降,至2011年降至4.2%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运行态势是判断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依据。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出口顺差这一项,历史上其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高达90%。但是要注意到这里的商品出口主要指的是加工贸易商品出口,一般贸易商品出口顺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同时资本项目也长年保持顺差,形成罕见的“双顺差”,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官方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表2 我国2005-2011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亿美元)
国际收支总差额 经常项目差额 占国际收支总差额比重 与GDP之比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占国际收支总差额比重 与GDP之比 2005年 2006年 2351 1341 57.0% 5.9% 1010 43.0% 4.5% 2854 2327 81.5% 8.6% 526 18.4% 1.9% 2007年 4491 3540 78.8% 10.1% 951 21.2% 2.7% 2008年 4587 4124 89.9% 9.1% 463 10.1% 1.0% 2009年 4420 2611 59.1% 5.2% 1808 40.9% 3.6% 2010年 5247 2378 45.3% 4.0% 2869 54.7% 4.8% 2011年 4228 2017 47.7% 2.8% 2211 52.3% 3.0%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
2011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下降23%;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19%,低于2007-2010年年均顺差4686亿美元的规模。
从我国国际收支运行态势看, 不仅国际收支顺差的绝对规模逐年攀升, 而且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增速大大高于GDP 增速, 国际收支顺差占同期GDP 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到2011 年这一比重已达到3.0%。货物贸易顺差略有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1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19038亿美元进口16603亿美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20%和25%;货物贸易顺差2435亿美元,下降了4%。而同期服务贸易逆差迅速扩大。
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1828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13%;服务贸易支出2381亿美元,增长23%;逆差552亿美元,增长77%。全年,货物与服务贸易顺差合计为188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6 %,与GDP之比为2.6%,延续了2007年以来见顶回落的走势。
(2)我国国际收支持继双顺差的成因
结构性失衡。而造成这种结构性失衡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近年来国内储蓄总量高于国内投资与消费而导致的内部失衡。长期以来,高储蓄,低消费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但这也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无关系,高额的教育投资,医疗费用,以及节节攀升的房价,加上金融体系不发达。使得国人不得不将大部分收入存入银行以备未来之用。这就意味着当前国内经济存在着流动性过剩和资本投入不足共存的现象。意味着这部分高储蓄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从而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过剩的生产就大量出口到国外,导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于是双顺差就这么保持着持续的增长势头。
由于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中国一直坚持着出口导向型的工业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原来的成本优势更为有利,使中国的出口产品极具吸引力。2001年之后,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取消了一些不利于出口的关税壁垒。这些都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出口于是高速增长,也进一步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扩大。资本项目持续顺差主要是由于外资流入持续高于我国资本输出 ,尤其因为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加,且规模越来越大。而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是一只主导力量,而这又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就直接推动了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的走高。而大量的资本项目顺差又将经常项目顺差越推越高。
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足。虽然银行累计了大量的储蓄存款,但一些潜在的投资者如中小企业却因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不能得到银行的融资支持。而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方式引入外部资金。有学者指出,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
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廉因此我国在劳动力上有资源的比较优势。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的优势出口产品都是以纺织为主的加工贸易品。而西方发达国家也希望“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新型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留在了本国”。其结果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加大。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 , 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属于亚洲其他国家的顺差也进一步转移到中国来了。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随着美元的疲软,人民币也在不断地升值之中,虽然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似乎并构不成什么太大的威胁,经常性项目顺差的数量还在走高。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游资纷纷涌向中国,导致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贷方余额也不断上升,从而使得顺差再次加大。
三、国际收支管理的对策
一、经济结构层面的调节措施
(1)进一步落实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估体系, 适时调整相关税收政策。 (2)增加战略性、资源性商品储备, 换汇为物。
(3)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体系, 征收资源费、排污费, 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成本。通过征收资源费(税)、排污费(税),将社会成本反映在厂商的产品生产成本中。
(4)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 提高劳动力最低工资标准。 二、金融市场层面的调节措施
(1)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满足境内外机构的资金需求。
(2)大力发展银行间的外汇市场, 减少境内银行对境外资金的依赖。 三、外汇管理政策层面的调节措施
现阶段外汇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资金流出入均衡管理的理念, 采取疏堵并举的政策, 完善管理法规, 创新管理手段。面对当前顺差规模过大的情况,对流出资金采取疏导政策的同时, 也要注重非法资金的流出入管理。
四、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措施
(1)简化审核手续, 改进监管系统, 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 (2)加强收汇管理, 加大对异常交易的打击力度。 (3)建立服务贸易下的资金流出流入均衡管理机制。 四、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措施
(1)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支持体系。
(2)加强短期外债的管理, 将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管理体系。 五、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
(1)出台对金融机构自身结售汇业务的管理规定。
(2)加强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管理, 落实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徐海凤. 国际收支平衡调控分析[N].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
[2] 周凌飞. 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N]. 知识经济,2007. [3] 徐婷婷. 人民币升值问题及其对国际收支的影响[N]. 黑龙江对外贸易,2007.
[4] 谢罗奇、龚伟强. 我国近期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探析[N].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 [5] 黄慧.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研究[N].河北金融,2010.
[6] 梁华.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影响及其调整[D].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8. [7] 李涵硕.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影响及其调整[D]. 国际贸易,2007.
[8] 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9] 生蕾.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与政策取向[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