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道德经》中出现的“道”字浅谈对道的理解

2022-06-20 来源:欧得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道德经》中出现的“道”字浅谈对道的理解

作者:徐梗 田建霞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

摘要:《道德经》全文处处都体现着道,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家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本文仅列举《道德经》中直接出现的“道”字,从这个最直接的文本依据,从道的性质、道是什么、人与道的关系三个方面浅析对道的理解。 关键词:道德经;道;理解

一、简要说明《道德经》中出现“道”字释义和理解 (一)道可道,非常道。(一章)

释义: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

——本处指出了可以阐述解说的道,和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应该认为,可以阐述解说的道,是人能够部分了解把握的道,它并非完全等同于而是属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的一部分。因此,在此处对道的理解可以有两点:1、道可以部分地阐述解说。2、道是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 (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释义: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大道。

——本处通过与道相近的水,可以得出对道的理解为: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 (三)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十五章) 释义: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玄妙,深邃而不可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

保持这些大道的人,不求满盈。正因为不满盈,所以蔽旧却能新成。

——本处通过行道的人来体现道的某些属性。概括起来对道的理解有:1、道是精微玄妙,深邃而不可认识的。2、道是不求满盈,敝旧却能成新的。 (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释义:道整体唯一,一产生天地,天地含有阴阳二气,互相交冲而产生和谐之气,阴、阳、和三气产生了万物。

——本处从宇宙生成的角度体现了道的本原性,可以得出对道的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五)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四十七章)

释义:不出门户,能够知道天下世事;不看窗外,能够了解自然规律。

——本处讲不看窗外,就能够了解自然规律,也就是从已知可以推断出未知,这也正符合规律的特点,从此可以体现出对道的理解为:一种自然规律。 (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

释义:研究世俗学问,伪诈奸邪一天天增多;修行自然的天道,私欲私爱一天天减少。 ——本处讲修行自然的天道,私欲私爱一天天减少,同时也可以说为道就要日有减损,可以得出为道的理解为:具有无私,无为的特征。 道者,万物之奥。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六十二章) 释义:道,是万物的主宰。

……因此,树立天子,设置三公,虽然以捧璧在先,驷马车在后的礼仪去交游诸侯,还不如安坐而深入此道。

古代之所以重视此道的原因是什么?不就是说:有求必有所得,有罪就可以免除吗?所以被天下人珍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处讲道是万物的主宰,主宰应主要体现为万事万物必须遵守的规律,后面将“不如坐进此道”、“贵此道”都主要体现了道是生活的准则,由此可以得出对道的理解为:1、万物必须遵守的规律。2、生活的准则。

(七)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

释义:道化生万物,德养育万物,用不同形态区别万物,在各种环境成就万物。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道受到尊崇,德受到珍贵,是因为道和德没有对万物发号施令而永远顺应自然。

所以,道化生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结果成熟,给万物抚育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占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长养万物而不主宰,这就叫“玄德”。

——本处讲道化生万物,因此受到尊崇,体现了道的本源性;同时说这是因为道没有对万物发号施令永远顺应自然,以及道生长万物而不占有,体现了道的无私;抚育万物而不自恃,体现了道的谦卑;长养万物而不主宰的特点,体现了道的无为。由此可以得出对道的理解为:1、万物的本源。2、具有无私、谦卑、无为的特点。

二、结合《道德经》中出现的“道”字,综合分析对道的理解

综合前面对《道德经》中直接出现“道”字之处,以及对道的释义和理解,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一)排除重复的内容,道具有以下性质: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空虚、不会穷尽;不争;不求满盈;顺应自然;无私、谦卑;无边无际、无所不包;无名、质朴;自然、无为;柔弱;知足;无欲;无为而无不为;公正;利而不害。

(二)对于道是什么的问题,可以得出以下分析:首先,要有道必然要有另一个产生任何一个道的根源此即为一切道的根源简称宇宙根源、而万物之道即为常道之“道”,产生宇宙一切道的根源即为“非常道”,此为表达而用的字之名,有常名即为“道”这字、无名即为“非常道”之无表达之字而无正常名,道是万物的本原;其次,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力量,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道是一种自然规律;强调必须高度尊重万事万物自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再次,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出来的,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最高的准则,即终极真理。道是一种社会法则和生活准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人和道的关系应是这样的:对于人来说,道不能完全绝对地认识但可以部分地把握;人应该按照道的标准来行事。追求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的统一,遵循道的原则才能更好指导人们的生活。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既有亲合的一面,也有疏离的一面。“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句话非常清楚的说明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对立是广泛的,而顺应终不相违的,恐怕只有有道的圣人才能做到吧.果是如此吗?人道与天道的亲合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我想有三点:一是利益最大化。现在提倡双赢的理念,实在是因为人们在经历了战争、分离、消耗、破坏之后深受其害而达成的共识,如果不保护环境,如果不加强合作,恐怕连自身的延续都成问题了,出于人类本身的利益最大化,将视点转向学习“损有馀而补不足”的天道(孰知不是必然呢)。二是人心向背。估计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自然率真(老庄)、除强扶弱(墨子)、仁义道德(孔孟),是暗藏在人民心中的是非观念,当人道太离谱的时候,人心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将人道控制在某限度之内,以便平衡和维持下去(很奇怪的是,人心都是向善的,又有偉大的传统做后遁,为什么还会出现与人心归向相返的人道呢?或许真是人性的问题)。三是天道有其无形的力量掌握着人道的走向。因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之一,虽然处于万灵之长的位置上,但也超不出这个界定.人一时的得失成败表现出的是人道的特点,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天道隐含其中,其力量是潜移默化的。比如自然界之中,各物种之间也是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却没有因此防碍天道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 [2]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3]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f89df1e177df8b1b00c0324c0fd7657f.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