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2023-05-07 来源:欧得旅游网
The sky is healthy, the gentleman strives for self-improvement, the terrain is great, and the gentleman carries his

virtues.同学互助 一起进步(页眉可删)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

“三角形内角和”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节探索与发现课,让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高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不错,但是,这一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一、优点:

1、教学设计不错,环节紧凑,思路清晰。

2、重视操作过程,时间把握得好。本节课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做小组实验,从而让他们自己感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印象深刻。

3、能注意前后照应,解决了前面的疑问。在讲授新课前,设置一个疑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以此来吸引学生,找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特性。在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再次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解决。

4、板书巧妙,一步步引入课题。先是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定义,接着简单说明什么是“三角形内角”,最后再讲授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叫做“三角形内角和”。

5、课堂纪律好,气氛活跃,学生踊跃积极。学生在小组活动时,活跃而有序,上课时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同时,实行小组评价更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6、求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一个比一个直观、生动。从量一量、算一算,到剪一剪、折一折,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练习题设计得比较好,特别是判断题,都是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题目,在课堂上用比较直观的课件显示出来,让学生的印象深刻。组合题也很有灵活性,先是找出能组成三角形的度数,然后根据度数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

8、能尊重学生的意见,有的小组没有在算一算的时候,没有得出180°的结果,老师能够分析其中的原因。 二、不足之处:

1、在老师给出“画有2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的任务时,学生明显是画不出来。但是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失败的作品展示出来,照应之后的讲解。而不能一带而过。

2、如果量一量的方法,不能让人信服,要在后面打个“?”,等到解决疑问后,再去掉。

3、在进行剪一剪、折一折的活动时,老师应该先用板书上的三角形来示范一次,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因为有些学生折不出来。拼的时候,也有出错。

4、把三角形拼成平角后,要用直尺或者是量角器测量一下,看看得出的图形是不是平角,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不能光用眼睛来判断。

5、老师注意提醒学生读题的时候要规范,要读出度数单位,这很好。但是,在做题练习时,应该请一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做,这样也便于教师提醒学生,在书写时,也要注意写上度数单位,强调格式。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课堂上做到了“三活”——

“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在练习的时候,由于形式多样,所以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效果很好。总体来说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学生在折纸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汇报时,我引导小结不够。在练习时基本练习题太少。

1.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干什么? 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会边走边不停地提示学生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其实,这个时候老师的提示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不仅影响学生的思路,还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我想,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做的是快速浏览每个小组,看看每个小组的问题所在,帮助每个小组排除学习的障碍。然后找到最需要帮助的小组,介入到这个小组的学习中,了解学生的状态,为后面的交流做好准备。因为在几分钟的交流时间内,老师不可能每个小组都照顾到,但是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帮助每个小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2.当学生的认知和原有的经验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在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让学生去研究和探索,然后获得结论。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往往会有很多情况出现。如果我这样做了,我的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如果我那样做了,就可能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可能会让我不知所措。其实,在课堂中,这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最好契机,抓住学生最核心的问题,重组我们的课堂思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讨问题。我想,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的,教师要勇于放手,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3

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给学生测量或者是撕拼的方法,然后得出结论,进行应用。虽然可以节省时间,短期内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要求学生把结论给记住,学生应用结论解决相关问题一般是不会有困难的。但把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轻描淡写,缺乏探究过程,这样学数学,学生感觉学得累,很乏味,在他们的感受中,数学渐渐地变成枯燥无味的了。本节课应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可通过创设动画的问题情境,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以先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方式,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究出结论。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究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方法不是唯一的,对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教师适

时给予鼓励表扬,特别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又出现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产生真实的辩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如此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获得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而后,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再让学生通过应用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一结论,并大胆猜测推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4

背景:

最近,张店区教研室举行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我们学校有位刚毕业一年的年轻教师参加。经过大家共同选教材、研究商量后,确定参评课题为“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是新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从教材上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折等方法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很显然,许多学生肯定有这样的知识经验,每个班都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说出这一知识点。根据这样的现状我们让年轻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备课、设计教学思路,随后我们进行了跟踪听课。

试讲教学片断: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先出示色彩鲜艳,用卡纸制作的学具: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分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答的轻车熟路,感觉非常简单。继而教师拿出直角三角形,说道:“请大家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很快,学生便大功告成,举起画完的作品让老师看。

老师边点头边露出赞许的微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聪明的同学们,能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呢?画画试试。”没出5秒钟,反应快的学生便脱口而出:“老师,画不出来!”老师紧接追问:“为什么呢?”学生:“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直角就是180°了,画不出第三个角了。所以画不成三角形。”学生说得太好了,老师赶紧接过了话题:“这位同学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们知道吗?”其他学生似乎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好连忙点头说知道。教师肯定的说:“是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我们怎么想办法验证一下呢?请大家想想办法。”学生经过很长时间的合作、探究,得出了三种办法,全班交流汇报。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两个层次。学生计算的没多大问题。最后一题是思维拓展练习:研究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呢?多边形呢?因时间的关系,无一人能够想出策略。

反思:

教师创设情境采用的是给学生制造思维障碍的方法,让学生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欲擒故纵,有其果,学生肯定会究其因,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找数学的真谛,此创设情境的方法真是妙哉。听课时,我也为他这样的设计感到高兴,心想,一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学生一堂课显得比较沉闷,只有部分好学生在迎合老师,学生并没有充分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课后,我反复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发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为教师在出示问题时,没有把“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强调清楚,有许多学生没有听清要求;

二是因为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好学生反应快,答案脱口而出,其他学生思维还没产生任何的碰撞,更没经历实验的过程。

三是我们现在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大都缺少质疑权威的意识和习惯,显得顺从,没有主张和个性。在好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其他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真正知道的有多少?但正因为是好学生的回答,在其他学生眼中,这是学习的权威啊,他说的肯定是对的,结果大家只有稀里糊涂的点头附和,是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就吃了夹生饭,根本没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看似精彩的情境创设,如果得不到教师适度的调控和把握,也焕发不出它应有的光彩。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深刻的思考、仔细的推敲以上情境的创设,也不难发现,它尽管有它的闪光点,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它的设计引入没有从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没有照顾到全体,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也就是它没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再者,最后一题,是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基础上的拓展,任何多边形都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计算内角和,学生无一人能够想出办法,仔细想想,是我们的题目出的太难,还是学生太笨呢?都不是,是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没发挥出来,没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部活力,也就无谈学生的动手实验、猜想、验证。当然,学生的实验、猜想、验证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堂课的问题,

而是朝朝夕夕,无声无息的渗透。作为任何一个站在教学前沿的教师,我们都应有这样的教学理念,让自己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丰富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再次实践:

经过大家的共同评课和授课教师自己的反思,我们重新改变了创设情境的方法。

师出示一正方形纸,问: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4)个角,这4个角在数学里,我们给它一个名称,把它叫做正方形的(内角),而且每个内角都是(直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为什么?

生1: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因为每个内角都是90°,有4个内角,就是4个90°,也就是360°。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

(师演示,并指导生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 生3: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这样沿对角线剪开后,得到了2个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谁来猜想一下其中的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沿对角线剪开后,等于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也就是把360°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80°,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我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沿正方形对角线剪开后,等于把正方形原来的直角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45°,两个45°加上90°就得到180°,所以我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生:验证。

师:对,需要经过验证。

(分小组对三角形进行验证。看它的内角和是不是180°) 组织学生汇报 (测量的同学边汇报边板书,剪拼的同学利用投影汇报。)

生1:我们用量角器对3个角进行了测量,再分别把3个角的度数相加,得出了内角和为360°。

生2:我们将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用量角器测量,把两个锐角相加是90°,再加上直角的度数,这样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3:我们小组将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直角,再把另一个直角拿来拼在一起,这样组成了平角,证实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4:我们是先将一个角折过来,使它顶点落在底边上,再把另外两个角也折过来,这样三个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所以我们知道这个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5

三角形内角和,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内角的概念,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研究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上课前我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大三角形”将军和“小三角形”将军内角和一样大吗?引起同学们思考,激发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接着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

论。学生首先提出度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之后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发现有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的非常接近180°,让学生发现测量角的度数时容易产生误差,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之后学生通过撕角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本课新知识传授很好的把握三个环节: 1.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通过量、折、剪、拼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究,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得出研究问题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要领。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就发挥想象,提出度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

2.在动手操作中验证猜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通过撕拼角的方式,小组合作交流,验证猜想,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重视问题预设,培养“空间观念”。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特别重视问题的提出,再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验证猜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我在归纳总结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强化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学会大胆放手,轻松自己,发展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那怕他想错了做错了,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儿,给他们更自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他们思考的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扬起他们创造的风帆!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

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即使在以前没有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课后也会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容易记住。因此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成了本节课的重点。既让学生经历“再创造”----自己去发现、研究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

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并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

本节课我基本达到了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上述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2、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当中,大部份同学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是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的用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是用折纸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大脑,就连平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置身其中。

总之,充分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是我这一节课的出发点,也是这一节课的最终归宿。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7

在课间我有意问了一下学生你们知不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发现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插入了一个猜角游戏中,请量出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我能猜出第3个角的度数,让生说我猜,要求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进行操作。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跟着我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当时我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学生很开心。 在接下来的实验验证环节中,那些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就猜度数,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验验证,反倒是刚学到的学生真正做到用实验去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中180°”。因此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能设计一些新的方式让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也能真正参与到实验验证的环节中来。于是让学生请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三角板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是180°。然后让学生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把它们拼在一起和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使它们正好折在一起,都能拼成一个平角,

最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我个人认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样使他们大胆地想,学生课上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学生在还没有拼的时候先看了书,就猜拼出来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经过提醒“内角”的含义,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不管这个三角形是大还是小。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8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是先让学生通过计算三角尺得个内角的度数和,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吗?再通过组织操作活动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根据这样的教材安排,本课的重点也就应放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索上,让学生在探索中深入理解得出过程。针对教材的如此安排,我也设计了如下的开放的课堂预设:

验证过程

1、要知道我们猜测的是否正确,你有什么办法验证呢? 先独立思考,有想法了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想法:

生一:我们组根据刚才三角板的内角和是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得出的,所以,我们就用量角器量出了三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学生说出了测量的度数相加,虽然不是很精确180度,量的过程中有点误差,得到了在180度左右。

生二:我们组是把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跟书上一样去折,折在一起发现正好是个平角,所以我们发现锐角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度。(及时表扬了能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生三:我们组把钝角三角形跟刚才一组一样,折在一起,发现也能拼成一个平角,所以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 生四:我们组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跟上面两组的同学一样折在一起,三个角拼起来也是一个平角,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

生五:我们也是折的,但我们没有把三个角折在一起,而是把两个小的角折到直角那里发现两个锐角合起来正好与直角三

角形的直角重合,图形也就成了一个长方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再加个直角也就是180度。

也有同学提出了采用了减下角再拼的方法。

以上这个小片段,虽然在孩子们表述中没这么流利,完整,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发现,这堂课上下来,感觉收获很大。 自己感觉这节课的设计上把握了学生学习起点与心理,遵循了教材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的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重复粉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交流机会。学生思考着,讨论着,交流着,感悟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寻求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9

这节课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激发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最后达成共识。

新课程将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着重点放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

获取知识并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技巧。我在实施探究学习时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本节课我在教学上先通过大小三角形争论故事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继而借助特殊三角形(三角尺)初步感知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猜测是否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一样呢?学生初步建立一个表象,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个问题为后面的猜测和验证做了铺垫,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特殊三角形过渡到一般三角形的验证规律。

(2)创造解决问题的环境,给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在问题面前是退缩还是前进呢?这就看老师如何有效地引导。我预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些各式各样、大小各异的三角形,还有剪刀,量角器,白纸,直尺等,让他们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同时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选用什么三角形, 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什么结论?使学生在操作上有更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学生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一量、算一算;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学生是自主的、

积极的。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活动。

对于这堂课的困惑,我觉得在有效教学当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如何巧妙地抓住课堂中的生成,适时调整教学环节。教学设计在准备阶段,我已预设了相关的教学环节。但真正在课堂实施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如在这节课上的练习环节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度,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很快就说出90度-40度=50度。其实在预设教案时,这种方法是最后才提到的,此时我就没有能好好去把握这个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把学生聚焦在如何利用简算来解决问题。我完全可以让这些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做既让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得到扩充,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把握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生成”的资源,如何加以好好的利用。 不足之处:

1.验证猜想环节中,学生的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方法较单一,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思维比较定势,不敢大胆尝试不同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2.评价语言和方法都太单一,激励性评价没有层次。发言的学生面比较窄。

3.教师语言不简练,老重复,总怕学生听不清楚,听不明白,语言罗嗦是我一直以来的大毛病,以后要克制自己学生会说的自己不代替,尽量不重复。

4.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活动中,对剪拼和拼折的方法接触的太少,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所以教师引得太多,给学生的自主发现机会太少。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0

在学校教学示范课上,讲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整节课还算比较顺利,在课堂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且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的过程。现在总结一下课堂上的几点不足: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在课堂教学的重点过程中,我设计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先讨论有几种验证方法,再分别选择不同的方法验证,验证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学生通过不同的验证方法得出共同的的结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的观察到不同的验证方法,这样一个人的验证过程就成了几个人人学习成果。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接受到尽量多的信息。但是学生们的表现却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公开课学生放不开的原因,他们只是各自验证完了和同桌交流一下,完全没有以往在班级里那种热烈讨论的气氛。虽然我在后面的学习汇报过程中使用

了投影仪展示,但还是不如学生小组内交流更直接。因此,我这一设计的目的效果不理想。

2、我本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由于在试讲的过程中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完成,而这一道题又是这堂课教学内容一个升华,因此我想尽量完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尽量控制时间,由于过于注意时间,导致了在学生用投影仪演示完后,为了更清晰的演示折、拼的过程的动画忘了播放,影响了又一个给学生直观展示的机会。这一问题的出现我觉得是我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1

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上我围绕以下几点去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营造研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为此我抛出大、小两个三角形争吵的情境,让学生评判谁说的对?为什么争吵?导入课引出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我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时,没有按教材

设计的量角求和环节进行,而是从学生熟悉的正方形纸的内角和是360°入手,再把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猜想一下其中的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猜测以下是不是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再组织学生去探究,动手验证,并得出结论。生在不断的发现中很自然地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猜想。这样既使学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又使学生有高度的热情去继续深入地研究“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把握好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客观原因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二层练习是已知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或底角的度数,让学生应用结论求另外的内角度数。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练习设计提问体现开放性,“你还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

四、教学中存在不足

在教学中,由于我对学生了解的不够充分,让学生自己想其它的验证方法,难度较大,浪费了大量时间,使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练习较少,新知没有得到充分巩固,以后应引起重视。在设计教案时要了解学生,深入教材,精心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这节课在复习旧知“三角形的特征”后,我引出了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而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却无法画出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学生萌生了想了解其中奥秘的想法,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由于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新知的探究就从这里入手。我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由此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我趁势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

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探究新知是为了应用,这节课在练习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或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练习内容的安排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第二层练习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这些练习顾及到了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形式上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3

背景:在课前学生已备好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纸板数张。在老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

师:请你用你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

于是乎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一个明白不可…。一会儿,师示意学生停止了验证、探索,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拼剪方法验证…。

请你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谈谈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张彦彬

这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课题。恰当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但是在这一片段中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密士娜

片段中虽然“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但给人的感觉是学生的活动有些流于形式,没能较好的发挥好小组学习的优势。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猜

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而在开展小组验证活动时,我认为要分三步:首先,可以提出:“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要予以点拨)。然后,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分小组探究验证的方法。此环节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发现、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长,合作探索,找到验证的切入点,体验成功。最后,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小组汇报,在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周晓芹

在片段中注重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抓住了合作的时机,但是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吗?在学生进行要验证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放手,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验证,这样的合作才能发展学生的思想,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能让学生经历思考、探究、验证的过程,其次,注重学生的个人认识和小组认识的结合,最后,综合认识,让学生的思想进行碰撞、交流,达到合作的有效性。 刘维舟

学生的合作交流应是在自己的思考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在自己的充分思考基础上产生人交流才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否则这样的合作交流就成了一部学生在探讨,而有部分学生就成了看客。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能流于形式,像上面的场景一

样“一会儿”这样的合作表面上是热闹的,学生也动了,但可能具体的效果并不太好。既然让学生探索,就应有足够的时间,并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过程的机会,这样才能展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同时也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刘维舟

学生的合作交流应是在自己的思考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在自己的充分思考基础上产生人交流才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否则这样的合作交流就成了一部学生在探讨,而有部分学生就成了看客。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能流于形式,像上面的场景一样“一会儿”这样的合作表面上是热闹的,学生也动了,但可能具体的效果并不太好。既然让学生探索,就应有足够的时间,并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过程的机会,这样才能展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同时也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武鹏

对于合作学习,我有很多想法但从这节课来看还没有做到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为了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并通过学生的交流去完成具体的目标。而这位老师的做法只是让学生去想,而没有交流,还是老师的讲授为主!

刘维舟

建议以后听课由讲课老师调课,这样听课老师就不用大面积调课了,相对来说要方便一些。 奚传武

这个案例,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流于形式,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处于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的时候,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首先应给学生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意见,统一意见,再到全班交流,再次形成统一的意见,逐渐形成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好小组分工。注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卫秀红

我认为片段中的这位老师没有抓住小组合作的时机,他根本没有提出让小组合作去探究,而是让学生毫无目的地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看上去学生在动手很热闹,其实是低效的活动。 孩子们虽然都能猜测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内角的概念,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因此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应是:让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果老师能抓住在动手探究验证这一环节提出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就抓住了合作的时机。在学生合作前,可以先简单交流验证的方法、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在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后再开始合作探索验证。在学正充分探究后,再交流验证的结论!最好让学生演示拼剪方法,展示不同的思路,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孙静

看完这个片段,我的感觉只是让学生做了探究,但是少了小组汇报和小组之间的交流,老师展示教材上的方法我觉得完全可以在学生汇报之后在进行总结是再展示!既然谈小组合作就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给谈们充分的时间去说! 马艳伟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怎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小组合作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于是有的老师就热衷于让学生小组合作,而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在合作,是不是合作的有意义,有效果。是不是所学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节课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可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合作是不是真的有效,学生在合作中有没有探究出结论。而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看起来学生热热闹闹,其实没有效。教师急于把应该学生呈现的验证过程,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应该所他的小组合作是失败的。 马艳伟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怎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小组合作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于是有的老师就热衷于让学生小组合作,而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在合作,是不是合作的有意义,有效果。是不是所学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节课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可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合作是不是真的有效,学生在合作中有没有探究出结论。而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看起来学生热热闹闹,其实没有效。教师急于把应该学生呈现的验证过程,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应该所他的小组合作是失败的。 高春美

这节课中看上去很热闹,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学习效率不高。本节课老师让学生用个种方法去剪、画、拼。看上去老师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方法非常灵活,其实老师没有提出合作探究的要求,学生没有目的去探究学习的内容效果很低效的。既然是让学生去动手操作了,为什么不去展示学生作品呢?应让学生去展示并汇报,师要注意学生汇报时语言表达能力。 高春美

这节课中看上去很热闹,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学习效率不高。本节课老师让学生用个种方法去剪、画、拼。看上去老师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方法非常灵活,其实老师没有提出合作探究的要求,学生没有目的去探究学习的内容效果很低效的。既然是让学生去动手操作了,为什么不去展示学生作品呢?应让学生去展示并汇报,汇报时教师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李飞飞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他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有时候,在实施过程中难免要出现为了做课而进行的小组合作,搞形式上的小组合作.没有实际意义,纯属于浪费时间.我认为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应当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以及提出他们能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我们一味的传授死板的教学法法,进行有效的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学习数学很重要方式,我觉得这个学习方法也是学习其他课的学习方式,所以小组合作事非常重要的。

周荣花

小组合作学习是老师在抛出一个问题,经过思考、讨论而不能解决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动手合作进而把问题明确,最后在经过各个小组不同的汇报,集全体学生的智慧而把问题解决。老师只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而这一片段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合作,因此合作学习对于这一节课毫无意义。因而合作学习这一活动要谨慎应用,只有这样它才能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 侯艳芬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多样,可以是几个学生的观点方法相互交换、交流;可以是差生看并学优生的一些方法,并“据为己有”。可以是几个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掌握知识的过程;也可以是小组内组织有关学习的实践活动、问题争论或组组间的辩论等。这都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培养! 王甲荣

本片段老师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没有实效性。在合作结束后没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合作动态,教师成了看客。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4

新课程将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着重点放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技巧。 这节课我设计了以“观察—猜想—验证—应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知不觉”学习到新的知识。在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激发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最后达成共识。

这节课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三个三角形的争吵”入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量一量”“剪—拼”贴近了学生的生活,降低了学习难度,注重学生们的动手实践,亲生去体验去感悟。在操作反馈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你选用什么三角形,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剪、拼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学生在还没学习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及三角形的 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就无法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2、在解决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个问题,说的不够透彻,课后我 改成这样,先让两个学生说,说完让一个学生指出来,指完并让他用黑色水笔画出来。为验证三角形内是180度做铺垫。

3、学生在介绍剪拼的方法时,可以让介绍的学生先上台演示是如 何把内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可以节省时间。而且由于内角和这个概念没有讲清楚,学生在这一环节花了一定的时间。

4、在学生汇报方法时,还应该用尺子比一下拼后的三个角是在一 条直线上,更直观的说明三个角形成一个平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练习设计是有分层次,但是学生说的较少,我比较急地去分析, 留给学生的时间不足这是我今后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用测量或剪拼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并会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但整堂课引导的比较急躁,今后我要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我愿意锻炼和改变自己。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5

笔者在执教四上数学时,接到数学片开课的通知,反复思量最后选择了四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教学内容。一开始有的老师认为不可以,因为四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个内容之前需要先上三个内容,即: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四上的学生上这个内容就违背了教材内容编排的有序性和知识的连续性。但是,难道一定要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后再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难道就不能在学生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了角的分类和会量角之后,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而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最后经过反复思考,笔者作大胆的尝试,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一教学内容。因为我们不能过于迷信我们的教材,不能盯死一套教材,不能过分的依赖教材。正如开头时讲到的,教材是滞后的,生活是现实的,我们教师则应该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握教材的体系,做教材的开拓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赋予教师更多的权力,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还是课程的开发者。而把握教材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对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而要对教材内容进

行开发,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索,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量角,知道了角的分类,于是笔者灵活的处理了教材,在学生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刚学会了量角以及对角的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经历量一量、拼一拼等数学活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四边形的内和角。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量、撕、拼等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进而利用这个知识来解决四边形的内角和。多次 试教下来,发现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比较明确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数学探究过程。但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是经过反复修改而形成的。因为,这一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那么就没有深度,而本节课的深度究竟应该挖到哪里呢?事后发现,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能够借助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进

而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但是,如果要学生进而得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最终发现所有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规律,在这一节课上是实现不了的。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定位是学生能够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知道可以将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肖川认为“对教师而言,上课是与人的交往,而不单纯是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仅仅是教授;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而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

所以,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与生成,笔者经过多次的实践,本节课最后的教学过程设计方案如下:从平面图形引入,然后通过长方形来揭示内角概念,通过探究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自然引入三角形有几个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们确定吗?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学生都能想到三角尺中的两个特殊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然后追问:我们手中的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不是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度?这样通过特殊三角形到一般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大多认为通过测量可以来验证,但是活动之后用测量的方法难免有误差,于是老师就追问:有的同学量出来是正好是180度,有的是接近180度?这样你能确定三角形的

内角和等于180吗?那么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呢?接着教师引导“如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把它的三个内角拼起来,你觉得会拼成什么?”引出了用拼一拼一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而学生对于怎么拼还有疑惑,于是教师就在黑板上演示用撕的方法将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然后再让各小组试试用拼一拼的方法,最后在交流的时候特地找那些量的不准的小组进行展示,所有的小组拼出来的结果都是等于180度,这样就能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练习环节先是知道其中的两个角求第三个角,交流时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然后是让学生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这样的题目比较有思考的空间,也有创意性,因为拼成的图形可以是大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如果是看成大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等于180度,即又巩固和深化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而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在一开始上课时已经知道是360度,那么现在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之后,现在我们可以将它们的内角和看成什么呢?学生会说看成两个一样的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加等于360度。而接着追问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呢?学生也能自然的说出。最后追问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呢?有学生会说,可以看成两个三角形,但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不同。但是,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度,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看成是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而得出了四边形的同角和,同时发了练习纸引导学

生在课外探究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顺利的达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几节课上下来,笔者越来越肯定,教师完全可以做教材的开拓者,只要合理的对教材进行了整改分析,巧妙的设计练习,准确的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反复的琢磨教学过程并进行创新,对学习材料进行思考与选择,就能打破教材的编排次序,让学生重新整合知识,实现知识的优化与提升,最终促进学生创造与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