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3-09-07
来源:欧得旅游网
2013年第l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1,2013 第29卷 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 JlL PROVINCE Vo工29 (总323期) Toml No.3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李洪岩 (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当下已进入“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在充分享受网络文化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承 担着网络的负面影响。如何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当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实质内涵,进而提出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地用好网络平台,充分认识和有效把握网络 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全新机遇,必定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倍增。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l1—0055—o3 一、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 身体素质机能下降,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创新创造 遇严峻挑战 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大学生出现人际关系淡漠、焦 首先,网络文化的负面作用对高校在读大学生 虑、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 本身的不良影响。当代大学生既有勇于追求真理, 3.网络文化的负面效能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造 积极上进,对知识孜孜以求,充满创造力的一面,又 成不良影响。因为大学生还未完全形成一定的世界 有思想易受波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 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在现实中“遵纪守法、循规 形成,抵抗挫折能力较弱,个性鲜明的一面。正是因 蹈矩”的大学生完全有可能在虚拟的网络中“肆意 为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 妄为、随心所欲”,形成在网络和现实中的多变人 具体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容易受不良文化 格,并导致大学生形成客观自我和主动自我的分裂 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 和对立。 的两面性和网络文化的正负效能做逐一分析。 其次,网络文化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1.网络文化的负面效能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 作的过程更加繁琐复杂。在网络文化条件下,大学 良影响。网络文化的传播效能使它早已超越种族、 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信息的内容丰富而庞杂,且思 阶级和国界,它给我们带来各种文明的同时,也将各 想认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鲜明特点,这就需 种腐朽以及原始的东西不加筛选地传递给青年大学 要教育者有效地掌握整个教育过程。网络改变了传 ,生,那些凶杀、色情、暴力、反动的各种信息不加遮掩 统教育的模式,使得相对直接、明朗的交流变得困 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从感官层面混淆大学生的视 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 听,很容易诱使大学生思想紊乱和价值观偏离。 程度。 2.网络文化的负面效能对大学生的健康心理造 以往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在传授给大学生之前 成不良影响。大学生在求学成才阶段往往充斥着困 已经经过层层的把关,整个教育过程处于可控状态。 难和挫折,有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借助网 然而,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由于网络技术、相关法 络的虚拟性来转移视线、自我陶醉、沉迷网络。长期 律、网民素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大量不利于国家安 处于这样状态下,他们缺乏与现实中朋友、亲人的必 定团结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混杂其中,大学生 要沟通,致使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降低,进而导致 接触到网络上各种不良甚至反动的信息,并受到不 收稿日期:2013—08—o4 作者简介:李洪岩(19r79一),男,吉林农安人,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55 同程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模式下的可控 到网络环境下的不可控,复杂程度明显增加。另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也在一 定程度上助长了人性之恶。 最后,网络文化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 式和手段遇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的紧 密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生机和活力。目 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文化的利 用并不充分,效果并不理想。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的 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舆论优势,大肆传播自己的意识 形态和价值观念,取得了积极效果。因此,我国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对现代网络技术 的利用,抢占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制高点,力求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效果。 二、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内涵界定 (一)网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基本内容上 的契合之处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概论,以及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 们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无产阶 级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理论基 础。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学生完 整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与大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相辅相成的教 育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通 过灌输、渗透、引导,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理解社会主义,正确认 识中国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和掌握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大学生在 观察、处理问题时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辨 别是非的能力,能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侵袭,自觉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二)网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法纪要 求上的契合之处 当代社会竞争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标。要通过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诚实守信, 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法纪品质和文明 行为。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体系的中心内容,应更加注重教育力度和实 际效果,要发挥多种教育载体的综合作用,强化青年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制特别是宪法的学习和把握。 56 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大学生在社会转型、各种价值观 念相互涤荡、碰撞的时期,严格遵守社会契约,公平参 与社会竞争,合法获取个人利益,正确处理个人与他 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在道德教育 方面,在大学生的法纪教育方面,又分为法制教育和 纪律教育两个方面。法纪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 具有法纪观念,形成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 惯,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解决大学生的“知法”问题。法律教育是高校以培养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重点加强对学生的 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 的权利义务观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法律观。 纪律教育主要是指针对高等教育所制定的一系列教 育方面的法律和行为法规、规章,乃至高校为保障教 学科研和日常管理所制定的校规、校纪,约束和规范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校规校纪一定程度上 是法律规范的具体化,这一环节主要帮助大学生解决 “守法”的问题。法制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引导大学 生将自己所接受的法律和纪律知识不断运用到自己 的生活实践中,将理论变成指导自己行为的指南,使 自己在实践中做到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敢于同 违纪违法行为做斗争。 (三)网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健康教 育上的契合之处 社会发展,竞争加剧,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Et益 突出。在网络上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学生 客观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 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谐 相处的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 应能力等方面。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 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 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高 校应该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 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尽快建立健 全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 教育为主要渠道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课内与课外、 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网络。 三、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思 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意识,教育大学 生知荣辱 网络是人的活动场所,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 不仅应当体现在现实的社会行为中,同样应该体现在 网络行为中。要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与 现实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一在于网络道德的自主 自律性。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同于传统道德,主要依 靠舆论监督、导向作用来约束和规范网民个人行为, 要以网民的独立自觉,“慎独”“慎初”“慎微”作为基 本的道德自律的逻辑前提。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人与 人之间的交往都是隐身的,对一些错误甚至不法的行 为缺乏有力的惩戒措施,所以道德自律就愈发显得重 要。这样,也只有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提 升到道德信念的层次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规范和约 束网民的网络行为。区别之二则是其多元兼容性。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不同种族、不同国界、 不同信仰、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立场的人在一起不可 避免地产生碰撞、摩擦、冲突。所以必须教育青年大 学生充分认识网络道德的特点,教育其把握网络交际 的规律和尺度,明是非,知荣辱。 (二)加强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教育,提高大学 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在较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作 为受教育者只是无条件地吸纳、接受、认同既定的主 流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因此,基本不涉 及道德判断能力教育问题,更谈不上是非辨别能力 教育。而今,网络开放性与兼容性并存,各种信息包 罗万象,“一人一媒体”的现象广泛存在,这样加强 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教育必要 且迫切。 (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养成健 康的网络人格 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不健康是构成其网络中 行为失范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的诱惑很多,特别 是网络中泛滥的色情、暴力信息,很容易使人的性心 理畸形发展,产生暴力和极端的倾向。另外,大学生 都喜欢上网聊天,进入聊天室后就与自认为志同道 合的网友大聊特聊,甚至上网聊天,下网约会。孰不 知,这种不设防带来了许多问题。学校应加强大学 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和能力。大量个案表明,许多网络上瘾的大学生或 网络信息污染的始作俑者和沉迷者,往往都性格孤 僻,缺乏理想,缺少责任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网 络心理问题,比如网络伪装心理、网恋、网络成瘾、网 络依赖等人格障碍。这里我们还应该锻炼大学生的 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需要在网络社会里保持清醒 的认识和理性思维,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正确对待网 上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 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 断和选择,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能在网上生活中有 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只有具备 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网络主体,才有可能 成为适应网络和现实社会的人。 (四)采取“外堵内防”的技术措施,加强对高校 校园网络管理 所谓“外堵”就是利用现在的技术和手段,在网 络界面上设置“网络管理器”,对所有的不良信息加 以过滤,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所谓不良信息 主要包括一些反动、恶作剧、暴力或黄色信息,这必 须要通过技术手段来过滤。而对于网络盗窃、诈骗、 犯罪等各种违法行为,我们仅仅通过“拦截”是不够 的,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同时还要加强网络防范相 关技能。其基本出发点是大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 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不强等诸多因素。 (五)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高网络监管实际 效果 网络管理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网络的虚拟性, 但虚拟并不是虚空,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人的 现实生活的网络延伸。虽说现实的法律不一定能及 时地应对网络上的各种问题,但是网络社会仍是人 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欲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笔 者认为应努力提高网络管理技术,尽快推进实名制 上网,努力使虚拟网络现实化。现在我们国家推出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 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 全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网络相关法律,这些法 规对网络和个人的网络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出了具体 规定,但就实际状况而言,现在的网络管理是不够 的。现在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网络规定 管理执行自觉化;二是各个网站要积极推出相关的 管理规定。而在网络文化管理方面,高校网站更要 走在前列,切实保障网络管理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丽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 师范大学,2006. [2]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oo0(02). [3]乔蔚虹,刘志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J].江苏高教,2005(02). [4]赵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运用[J].江西行政学 院学报,2004(s2). [5]程振设.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黑 龙江高教研究,2005(o2).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