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竞技体育的社会地位和内容、任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重点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难点: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难点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讲授方法 学时分配 第二节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2) 传授 2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一) 运动训练释义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 (三) 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 (四) 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一) 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二) 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三) 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级性 (四) 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与劣变性 (五)训练控制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六)现代科技支持全面性及导向性 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内容 (一) 运动训练学的任务 主要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5点主要任务: (二)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教学小节:本节讲述了竞技体育的社会地位和内容、任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使学生对项群理论的建立和意义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学会如何在训练中应用 教学重点: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难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讲授提纲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3) 第一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 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一) 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 运动训练的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自1964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等人的《训练学》一书以来,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构成。 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合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983 由不同项目间的本质属性所引起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划分项目类属的基本依据。 (二) 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1、 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2、 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 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4、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 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 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2、 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二、 3、 实现了训练理论原有的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一) 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 (二) 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 1、 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2、 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 3、 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 三、 (三) 三个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 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一) 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二) 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三) 同项群训练规律的探讨与揭示 (四) 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讲授学时分配 方法 传授 2 (五)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教学小节:本节向学生介绍了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的关系,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教学重点、 重点: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难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难点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讲授方法 学时分配 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5) 传授 2 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运动成绩定义: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一) 竞技水平 (二) 比赛名次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一)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二) 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三) 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第二节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释义 (一) 竞技能力的定义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 (二) 竞技能力与两个相似概念含义的异同 1、 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 2、 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一) 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二)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 教学小节:本节主要介绍什么叫做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主要介绍: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掌握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如何建立? 重点;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 难点: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三节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6) 一、 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1、 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2、 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3、 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二) 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 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2、 制定训练计划重要的依据 二、 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讲授方法 传授 学时分配 2 (一) 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一) 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 (二)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诊断 2、竞技能力诊断 3、训练负荷诊断 (三)训练目标的内容 1、运动成绩指标 2、竞技能力指标 (1) 单因素特征模型 (2) 多因素特征模型 (3) 总体特征模型 3、训练负荷指标 教学小节:本章节的主要讲述了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介绍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中的三个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 了解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的定义、科学依据,训练要点 重点:定义和贯彻三个原则的训练要点,难点:各原则的科学基础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7) 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讲授学时方法 分配 传授 2 一、竞技需要原则的释义 竞技需要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 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二) 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三) 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要点 (一) 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二) 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三) 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四) 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一、动机激励原则的释义 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 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二) 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要点 (一) 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二) 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三) 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四) 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五) 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六) 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一、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 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 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二) 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三) 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要条件 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要点 (一) 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二)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三)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教学小节:介绍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中的三个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包括定义,科学基础,贯彻的训练要点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学习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 教学内容 了解这两个原则的定义、科学依据,训练要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重点:定义和贯彻两个原则的训练要点,难点:各原则的科学基础 难点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讲授学时分配 方法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8) 传授 2 一、系统训练原则的释义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 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二) 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三) 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要点 (一) 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1、 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2、 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3、 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 4、 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二) 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 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二) 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三) 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 (一) 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二) 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教学小节介绍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中的两个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包括定义,科学基础,贯彻的训练要点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介绍: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教学内容 了解这两个原则的定义、科学依据,训练要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重点:定义和贯彻两个原则的训练要点,难点:各原则的科学基础 难点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讲授学时分配 方法 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9) 传授 2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释义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 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二) 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发生在适宜的条件下,而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产生劣变现象。 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要点 (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1、 负荷量的评价指标(一般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 2、 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一般包括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荷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 (二)负荷的量度 (1) 直线式 (2) 阶梯式 (3) 波浪式 (4) 跳跃式 (三) 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四) 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五) 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 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二) 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三) 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要点 (一) 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 1、 运动专项 2、 训练对象 3、 训练条件 (二) 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 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教学小节:介绍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中的两个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包括定义,科学基础,贯彻的训练要点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学习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了解这两个原则的定义、科学依据,训练要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重点:定义和贯彻两个原则的训练要点,难点:各原则的科学基础 难点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讲授学时方法 分配 第八节 直观教练原则(10) 传授 2 一、直观教练原则的释义 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直观教练原则主要是依据人的认识规律确定的。 二、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 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 (二) 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三、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要点 (一) 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 (二) 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三) 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第九节 适时恢复原则 一、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二、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 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 (二) 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三、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要点 (一) 准确判别疲劳程度 1、 自我感觉 2、 外部观察 3、 生理测试 4、 心理测试 (二)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 训练学恢复手段 2、 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 3、 营养恢复手段 4、 心理学恢复手段 教学小节:介绍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中的两个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包括定义,科学基础,贯彻的训练要点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学习运动训练各种方法与手段,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会运动训练各种方法与手段,了解其作用和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运动训练各种方法与手段,及其作用 难点:运动训练方法体系,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难点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讲授方法 学时分配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1) 传授、讨论 2 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释义及作用 1、 运动训练方法释义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 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1、 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2、 动训练方法基本分类 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手段释义及作用 1、运动训练手段释义 运动训练手段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2、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 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二)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1、 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2、 运动训练手段基本分类 3、 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一、模式训练法 (一)模式训练法释义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方法。 其有七个操作程序 (二)模式训练法的结构特点 1、 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 2、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 (1) 模式训练法具有信息化特点 (2) 模式训练法具有定量化特点 (三)模式训练法的应用 1、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 2、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范例 二、程序训练法 (一)程序训练法的释义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活动,对训练过程事实科学控制的方法。 (二)程序训练法的结构与基本特点 1、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 2、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 (1) 程序训练法具有系统化特点 (2) 程序训练法具有特性化特点 (3) 程序训练法具有程序化特点 (三)程序训练法的应用 程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 教学小节:本章节主要讲述运动训练各种方法与手段,运动训练方法体系,运动训练手段体系,及其作用和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讲述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中的4种方法,包括定义,分类和应用 教学目的 掌握这4种方法的类型和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重点、 重点是:分类和应用 难点:各方法分类应用的异同 难点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讲授方法 学时分配 第三节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2) 传授 2 一、分解训练法 (一)分解训练法的释义 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 (二)分解训练法的类型 四种:单纯分解训练法、 (三)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1、 单纯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2、 递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3、 顺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4、 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二、完整训练法 (一)完整训练法的释义 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二)完整训练法的应用 完整训练法可以用于单一动作的训练;多元动作的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三、重复训练法 (一)重复训练法的释义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联系方式。 (二)重复训练法的类型 短时间重复训练法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三)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1、 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2、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3、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四、间歇训练法 (一) 间歇训练法的释义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二)间歇训练法的类型 高强性间歇训练法 强化性间歇训练法 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三)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1、 高强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2、 强化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3、 发展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教学小节:本章节讲述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中的4种方法,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包括定义,分类和应用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讲述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中的4种方法,包括定义,分类和应用 教学目的 掌握这4种方法的类型和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重点、 重点是:分类和应用 难点:各方法分类应用的异同 难点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讲授方法 学时分配 五、持续训练法(13) 传授 2 (一)持续训练法的释义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教低、负荷时间教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二)持续训练法的类型 短时间持续训练法 中时间持续训练法 长时间持续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1、 短时间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2、 中时间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3、 长时间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六、变换训练法 (一)变换训练法的释义 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的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二)变换训练法的类型 负荷变换训练法 内容变换训练法 形式变换训练法 (三)变换训练法的应用 1、 负荷变换训练法的应用 (1)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保持恒定的搭配形式 (2) 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的搭配形式 (3) 负荷强度变化,负荷量恒定的搭配形式 2、 内容变换训练法的应用 3、 形式变换训练法的应用 七、循环训练法 (一)循环训练法释义 循环练习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内容,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即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二)循环训练法的类型 循环重复训练法,循环间歇训练法,循环持续训练法 (三)循环训练法的应用 1、 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2、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3、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八、比赛训练法 (一)比赛训练法的释义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二)比赛训练法的类型 比赛训练法的类型,模拟性比赛方法,检查性比赛方法,适应性比赛方法 (三)比赛训练法的应用 1、教学性比赛方法的应用 2、模拟性比赛方法的应用 3、检查性比赛方法的应用 4、适应性比赛方法的应用 教学小节:本章节讲述了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中的4种方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包括定义,分类和应用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包括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的定义和练习方式 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的练习方式 重点:各练习手段的练习方式 难点:各练习手段的异同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四节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14)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的释义 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重复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二)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举例 1、 全身周期性练习 (1) 各种快跑练习 (2) 跳推杠铃练习 (3) 拉测功仪练习 2、局部周期性练习 (1) 快速挥臂练习 (2) 卧推杠铃练习 (3) 拉橡皮带练习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一)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的释义 (二)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举例 1、全身周期性练习 (1) 跑动跨跳练习 (2) 助跑掷枪练习 (3) 助跑扣球练习 2、局部周期性练习 (1) 助跑起跳练习 (2) 助跑掷球练习 (3) 摆浪收腹练习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一)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的释义 (二)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举例 1、 有氧健身操练习 2、 各种自选拳练习 3、 各种协调性练习 4、 彩带操螺形基本技术练习 讲授方法 传授 学时分配 2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一) 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的释义 (二) 变异组合练习手段典例 1、 完整变异组合练习 2、 局部变异组合练习 教学小节:本章节讲述了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的定义和练习方式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教学内容 掌握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和身体形态的练习方法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 难点: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 难点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讲授方法 学时分配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5) 传授 2 第一节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一) 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 (二) 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 合理安排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训练 (二) 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有机结合 (三) 体能训练的比重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定 (四) 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五) 在训练中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一、身体形态释义 (一) 身体形态及其结构 (二) 身体形态在运动员体能中的重要意义 1、一定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 2、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 3、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 1、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 2、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 3、 体能主导类力量性项群 4、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5、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6、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7、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 8、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三、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 (一) 根据需要选用方法 (二) 所有项目都可采用专项训练方法 (三) 手持请器械练习方法 (四) 舞蹈训练法 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 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二) 根据不同专项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三) 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的因素 (四) 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教学小节:本章节讲述了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身体形态及其训练,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力量素质的定义,分类,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训练手段和基本要求 学会力量素质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训练手段和基本要求 重点: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难点: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和各种力量素质的异同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16) 一、力量素质及其释义 (一) 力量素质的定义 (二) 力量素质的分类 最大力量 相对力量 快速力量 力量耐力 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一)最大力量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 最大力量的评定 2、 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二)相对力量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 相对力量的评定 2、 相对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三)爆发力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 爆发力的评定 2、 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四)快速力量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 快速力量的评定 2、 快速力量的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五)力量耐力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力量耐力的评定 2、力量耐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一)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 力量性等张性收缩训练 2、 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3、 等动收缩训练 4、 超等长收缩训练 5、 循环训练法 (二)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1、负重抗阻练习 2、对抗性练习 3、克服弹性物质的练习 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讲授方法 学时分配 传授、课堂外调2 研 5、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练习 6、克服自身体重练习 7、电刺激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 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二) 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三) 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四) 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五) 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小节:讲述了力量素质的定义,分类,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训练手段和基本要求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速度素质的定义,分类,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训练手段和基本要求 学会速度素质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训练手段和基本要求 重点: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难点: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和各种速度素质的异同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四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17) 一、速度素质释义 (一) 速度素质的定义 (二) 速度素质的分类 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 (一) 反应速度的评定及训练 1、 反应速度的评定 2、 反应速度训练注意事项 3、 反应速度训练常用的方法手段 (二) 动作速度的评定及训练 1、 动作速度的评定 2、 动作速度训练注意事项 3、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三) 移动速度的评定及训练 1、 移动速度的评定 2、 移动速度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3、 提高移动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 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专项 (二) 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 (三) 会出现速度障碍 (四) 儿童少年速度训练注意事项 讲授方法 传授 学时分配 2 教学小节:讲述了速度素质的定义,分类,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训练手段和基本要求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耐力素质的定义,分类,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训练手段和基本要求 学会耐力素质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训练手段和基本要求 重点: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难点: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和各种耐力素质的异同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五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18) 一、耐力素质释义 (一) 耐力素质定义 (二) 耐力素质分类 二、各种耐力素质训练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一) 有氧耐力素质训练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二)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素质训练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三、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一) 一般耐力训练常用方法和手段 (二) 专项耐力素质常用方法和手段 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 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 (二) 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三) 儿少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讲授方法 传授、讨论 学时分配 2 教学小节:讲述了耐力素质的定义,分类,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训练手段和基本要求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柔韧素质和灵敏的定义,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训练手段和基本要求 学会柔韧和灵敏素质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训练手段和基本要求 重点:评定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难点: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六节 柔韧素质及其训练(19) 一、 柔韧素质释义 讲授方法 学时分配 传授、课堂外调2 研 二、各种柔韧素质训练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一) 柔韧素质的评定 (二) 柔韧素质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负荷强度 2、练习数量 三、柔韧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一) 柔韧训练的方法 (二) 柔韧训练的主要手段 四、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 发展柔韧训练与力量素质相结合 (二) 注意柔韧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三) 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 (四) 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 (五) 儿少柔韧性训练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 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一、灵敏素质释义 (一) 灵敏素质的定义 (二) 灵敏素质的分类 二、各种灵敏素质训练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一) 灵敏素质的评定 (二) 训练负荷的确定 三、灵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一) 在跑、跳中迅速、准确、协调做各种动作 (二) 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 (三) 专门设计的复杂练习 (四) 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 四、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 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 (二)灵敏训练的安排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运动员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的定义;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运动员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的常用练习方法,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 重点和难点: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常用的训练方法 讲授提纲 第九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20) 第一节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释义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一) 意念训练法 (二) 诱导训练法 (三) 模拟训练法 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 (一) 心理紧张的克服方法 (二) 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三) 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 (四) 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 (五) 心理淡漠的克服方法 (六) 盲目自信的克服方法 (七) 注意分散的克服方法 (八) 心理焦虑的克服方法 第二节 智能及其训练 一、,概述 (一) 运动智能及其构成 (二) 运动智能的重要作用 二、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一般智能的训练 1、 观察力训练 2、 记忆力训练 3、 思维和想象力训练 讲授方法 传授、讨论 学时分配 2 (二)运动智能的训练 1、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2、提高运动员运用知识的水平 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教学小节:讲述了运动员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的定义;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三个必要性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要求 难点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讲授方法 学时分配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21) 传授 2 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多年训练计划 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总体规划。两年以上的训练过程的设想和安排都属于多年训练计划。 一、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运动员体能的改变要以各生理系统机能的提高为基础而边县为高度发展的运动素质,这种生物适应机制要通过有机体逐个细胞成分的改变和代谢能力的提高这样议和 缓慢的过程才能予以实现。 运动员发展技能的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 艰苦的训练和激烈紧张的竞赛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竞技能力各个方面训练的合理结构,不同阶段训练重点的安排,都需要科学的多年训练计划的指导。 二、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要求 运动员集体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点,以及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和心理等因素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完整过程是由若干个彼此相联的不同阶段组成。 三、 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部分是先天遗传的能力,一部分是后天获得的竞技能力。 教学小节:本章节讲述了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三个必要性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 重点和难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各阶段热任务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22) 定义: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全过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一)基础训练阶段 任务: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负荷特点:循序渐进,留有余地 (二)专项提高阶段 任务: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负荷特点:逐年增加,逼近极限 (三)最佳竞技阶段 任务:创造专项优异成绩 负荷特点:在高水平期间起伏 (四)竞技保持阶段 任务:努力保持专项竞技水平 负荷特点:保持强度明显减量 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核心问题在于保持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 不同训练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负荷特点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 基础性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1、 训练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 2、 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 二、 划 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讲授方法 传授 学时分配 2 1、 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与训练任务 2、 两个阶段负荷安排的不同特点 3、 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导致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 (1) 进入青年期,各生理系统日臻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2) 对习惯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的适应,训练效应自然减慢 (3) 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4) 主观努力下降 4、集体项目运动队的 结构调整与集团竞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三、 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教学小节:本章节讲述了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依据,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大周期训练计划的要点 使学生掌握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难点: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依据。重点: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23) 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依据 运动员的集体对适度训练负荷会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从而使得集体的能力不断提高。 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形成,保持,消失 训练时期包括:准备时期,比赛时期,恢复时期 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 (一) 单周期 (二) 双周期 (三) 多周期 第二节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一) 确定主要比赛日期 (二) 确定主要比赛阶段 (三) 确定比赛时期 (四) 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要点 (一)准备期的训练计划 1、 训练的时间和任务 2、 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 (二)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 1、 训练任务和时间 2、 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 (三)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 1、 训练任务和时间 2、 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 三、常规大周期与萎缩大周期 两种大周期的比较 讲授方法 传授 学时分配 2 周数、训练比赛任务、训练内容、专项化程度、负荷量、负荷强度不同 教学小节:本章节讲述了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依据,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大周期训练计划的要点,常规大周期与萎缩大周期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 使学生了解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 重点和难点: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24)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 (一) 比赛次数 (二) 比赛的分类与安排 1、 竞技性比赛 2、 训练性比赛 3、 检查性比赛 4、 适应性比赛 (三) 比赛阶段的划分 (四) 优秀选手比赛次数的控制 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 (一) 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 (二) 不同项群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不同特点 1、 不同项群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主要着眼点不同 2、 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与其比赛结果可准确测量的特点相对应,通常便于准确表达。 第四节 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一、 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 二、 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 (一) 对不同类型集训队员的区别对待 (二) 对不同项目集训队员的区别对待 第五节 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 讲授方法 传授、辩论 学时分配 2 一、 二、 规范化用表的用途 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示例 教学小节:本章节讲述了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使学生掌握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重点和难点: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25)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一) 基本训练周的计划的主要任务 (二) 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 (三) 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结构特点 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一) 赛前训练周的主要训练任务 (二) 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 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 (一) 比赛周训练的主要任务 (二) 比赛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 1、 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 2、 连续比赛周安排的特点 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一) 恢复周的主要训练任务 讲授方法 传授 学时分配 2 (二)恢复周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的特点 教学小节:本章节讲述了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中的: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200 ~200 学年度第 学期 第 周 第 次课 任课教师 系(部) 年级 班 人数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教具 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不同任务的训练课的要求,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使学生掌握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第二节 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26) 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 (一)训练课的种类和特点 1、 身体训练课 2、 技战术训练课 3、 综合训练课 4、 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二、不同任务的训练课的要求 1、 体训练课的要求 2、 技战术训练课的要求 3、 综合训练课的要求 4、 测验、检查和比赛课的要求 三、训练课的结构 (一) 准备部分 (二) 基本部分 (三) 结束部分 四、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一)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 1、 训练负荷的结构属性 2、 训练负荷的机能属性 3、 训练负荷的个体属性 4、 训练负荷的专项属性 (二)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的等级划分 讲授方法 学时分配 传授、学生上讲2 台 1、依主要训练手段的训练量确定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的大小等级 2、根据训练课后恢复的状态确定训练课负荷量度的大小 教学小节:本章节讲述了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不同任务的训练课的要求,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