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各图中,图形
分别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时,各
部件之间需要连接。下列连接正确的是 ( ) A.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磷酸和含氮碱基分别连在脱氧核糖的两侧,连在脱氧核糖的1号和5号碳原子上。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连接正确,A正确; B、图中含氮碱基位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中间,不符合脱氧核苷酸组成特点,B错误; C、图中含氮碱基连接位置错误,C错误;
D、图中磷酸位于含氮碱基和脱氧核糖中间,不符合脱氧核苷酸组成特点,D错误; 故选A。
2.下列有关实验试剂与相应的待测样品、相应的实验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 斐林试剂---苹果汁---砖红色沉淀 C. 双缩脲试剂---马铃薯匀浆---紫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共热可产生砖红色沉淀;苏丹Ⅲ染液可用于检验脂肪;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碘液用于检测淀粉。
【详解】A、苹果汁含有较多的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 B、花生子叶含有较多的脂肪,脂肪颗粒可被苏丹Ⅲ染液染为橘黄色,B错误; C、马铃薯含有较多的淀粉,不会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C错误; D、碘液不能用于检测脂肪,D错误;
- 1 -
B. C. D.
B. 苏丹Ⅲ染液---花生子叶---红色 D. 碘液---脂肪细胞---蓝色
故选A。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识记错误或审题不清,脂肪颗粒可被苏丹Ⅲ染液染为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液染为红色。
3.若要表示某动物细胞(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配对,应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B错误;
C、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D正确。
- 2 -
故选:D。
4.下列各项表示细胞结构与其主要组成成分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A. 细胞骨架---多糖和蛋白质 C. 染色体---DNA和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骨架和细胞壁均具有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但二者的成分不同。 【详解】A、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A错误;
B、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镶嵌或贯穿蛋白质分子,B正确; C、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C正确; D、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D正确。 故选A。
5.下列叙述与细胞学说不相符的是 ( ) A. 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 B. 人体每个细胞都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 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 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这反映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新细胞可以由老细胞分裂而来。
【详解】A项和D项、根据分析可知,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反映了生物界的统一性,A项、D项正确;
B、人体每个细胞各有分工,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B错误; C、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由老细胞分裂而来,C正确; 故选B。
- 3 -
B. 细胞膜---脂质和蛋白质 D. 细胞壁---纤维素和果胶
6.在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内,存在着各种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差异的细胞,这是因为 ( )
A. 细胞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C. 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所有细胞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应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由于细胞的分化,形成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差异的细胞。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不同细胞的基因应完全相同,由于不同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地表达,形成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差异的细胞,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下列关于元素与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C是组成糖类的基本元素 C. N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C,基本元素是C、H、O、N,大量元素包括C、H、O、N、P、S。 【详解】A、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A正确;
B、Mg是组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叶绿素不含有Fe,B错误; C、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C正确; D、P参与磷脂、核酸的组成,D正确。 故选B。
8.下列物质中,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是 ( ) A.
B.
B. Fe是组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 D. P是组成磷脂、核酸的必需元素 B. 不同细胞的基因不完全相同 D. 不同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地表达
- 4 -
C. 【答案】A 【解析】 【分析】
D.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均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二者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A中氨基酸符合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特点;B中氨基酸没有羧基;C中氨基和羧基没有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D中没有氨基。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图为中心法则,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A. DNA 复制、转录、翻译 B. 转录、DNA复制、翻译 C. 转录、翻译、DNA 复制 D. 翻译、DNA 复制、转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①表示DNA的复制,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②表示转录,所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③是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A正确。 故选A。
10.马铃薯是四倍体,体细胞有48条染色体,用其花药离体培养出的马铃薯幼苗是( ) A. 单倍体、体细胞有12条染色体 C. 单倍体、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马铃薯的花药中含有花粉,花粉是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
B. 二倍体、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 D. 四倍体、体细胞有48条染色体
- 5 -
半。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详解】用马铃薯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幼苗属于单倍体,含有马铃薯体细胞一半的染色体,即含有24条染色体。 故选C。
【点睛】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判断的标准不同:由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不考虑其含有几个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均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根据其含有的染色体组命名为二倍体或多倍体。
11.关于哺乳动物体内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胆固醇在动物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D B. 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所含的能量多 C. 大脑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脂肪氧化分解 D. 乳汁中的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脂肪和糖类的组成元素均为C、H、O,但脂肪中H原子比例相对较高,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较多,所以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
【详解】A、胆固醇和维生素D均属于脂质,胆固醇在动物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D,A正确; B、脂肪中H原子比例相对较高,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所含的能量多,B正确; C、大脑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的氧化分解,C错误; D、乳汁中的乳糖属于二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 B. 生物膜系统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C. 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彼此独立,在功能上相互联系 D. 生物膜的流动性是生物膜能够相互转化的基础 【答案】C
- 6 -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各种膜为酶的附着提供了位点,使各种生化反应高效、有序进行。
【详解】A、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A正确; B、生物膜系统使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B正确;
C、各种生物膜成分相似,在结构上和在功能上相互联系,C错误; D、生物膜之间的相互转化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13.假如将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甘油溶液和蔗糖溶液中,两种溶液溶质的浓度均比细胞液溶质的浓度高,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细胞,其变化是 ( ) A. 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 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均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 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甲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 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在外界溶液浓度较高时会发生渗透失水,导致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甘油分子属于脂溶性物质,可经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蔗糖分子不能进入植物细胞。
【详解】将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甘油溶液和蔗糖溶液中,两种溶液溶质的浓度均比细胞液溶质的浓度高,则两细胞均会发生质壁分离;由于甘油分子可经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甲细胞质壁分离后会发生渗透吸水,导致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故选C。
【点睛】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实例:
(1)KNO3溶液:细胞可主动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
(2)甘油等脂溶性物质的溶液: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 (3)尿素溶液:尿素属于小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
- 7 -
14.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它在跨膜运输物质时离不开ATP水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顺浓度梯度进行 C.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降低温度不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主动运输是一种逆浓度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顺浓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载体蛋白的活性会受到温度、蛋白质变性剂的影响。
【详解】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B错误;
C、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改变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使其失活,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错误;
D、降低温度会影响酶活性,影响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故选A。
【点睛】“三看法”快速判定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5.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酶提供了化学反应所必需的活化能 C. 蛋白酶能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
B. 溶菌酶能够降解细菌的细胞壁 D. 酶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失去活性
- 8 -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而加快反应速率,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等特点。
【详解】A、酶降低化学反应所必需的活化能,而不是提供了化学反应所必需的活化能,A错误;
B、溶菌酶能够降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使细胞吸水涨破而死亡,B正确; C、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酶能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C正确; D、酶的结构决定其功能,酶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失去活性,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审题不细,误把“唾液淀粉酶”当做“淀粉”。
16.下列关于细胞内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每个ATP分子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C. ATP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是细胞内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三磷酸腺苷的简称,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A、每个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 B、对动物来说,ATP的主要来源是呼吸作用,B错误;
C、ATP是细胞内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正确; 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伴随着能量的释放与储存,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识记模糊。每个ATP分子中含有3个磷酸基团,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
1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衰老、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9 -
B. ATP的主要来源是光合作用 D.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与能量无关
A. 细胞中衰老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分解清除 B. 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显著降低 C. 细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稳定 D. 细胞凋亡仅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中水分含量降低,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减慢;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对个体的发育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A、细胞中衰老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清除,A正确; B、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显著降低,导致细胞代谢减慢,B正确; C、细胞凋亡可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稳定,C正确; D、细胞凋亡在个体生活史中均会存在,D错误。 故选D。
18.如图所示家系图中的疾病为红绿色盲,请分析Ⅲ-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
A. Ⅰ-1 【答案】A 【解析】 【分析】
B. Ⅰ-2 C. Ⅰ-3 D. Ⅰ-4
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男性X染色体的遗传特点可分析该遗传病的特点。
【详解】男性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一定会传给女儿,Ⅲ-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I-1,II-1的父母均正常,则II-1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 故选A。
- 10 -
19.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C. 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酸包括DNA和RNA,细胞中一般同时含有DNA和RNA,并以DNA做遗传物质;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一般为双链结构,RNA一般为单链结构。 【详解】A、tRNA部分呈双链,其中含有氢键,A错误; B、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原核细胞中同时含有DNA和RNA,C正确; D、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对RNA的种类和结构认识不清。RNA一般为单链结构,但tRNA部分为双链结构。
20.下列关于基因表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转录时,基因的两条链都作为模板
B. 一个mRNA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提高翻译效率 C. 参与基因表达的每种tRNA只转运一种氨基酸 D. 转录与翻译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过程包括两个步骤,一是以DNA单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二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的翻译过程。 【详解】A、转录时,以基因
一条链作为模板,A错误;
B. 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是RNA D. 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B、一个mRNA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提高翻译效率,B正确; C、tRNA可以与氨基酸特异性结合,参与基因表达的每种tRNA只转运一种氨基酸,C正确; D、转录与翻译过程相比,前者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D正确。
- 11 -
故选A。
【点睛】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核糖体) 模板 原料 原则 结果 信息传递 意义
DNA的两条链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A-T、G-C 两个子代DNA分子 DNA→DNA 传递遗传信息 DNA的一条链 4种核糖核苷酸 T-A、A-U、G-C mRNA、tRNA、rRNA DNA→mRNA 表达遗传信息 mRNA 20种氨基酸 A-U、G-C 蛋白质 mRNA→蛋白质 21.下列关于基因和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基因是染色体的主要载体 C. 生物的性状主要通过蛋白质体现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通过转录、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错误;
B、有些病毒属于RNA病毒,其基因在RNA 分子上,B正确;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生物的性状主要通过蛋白质体现,C正确;
D、基因和性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个基因可能影响多个性状,一个性状可能受多个基因影响,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对基因概念理解不全面。对于RNA病毒而言,其遗传物
- 12 -
B. 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 D. 基因和性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质是R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22.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 ( ) A. 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全部为秃顶 B. 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为秃顶或非秃顶 C. 女儿全部为秃顶,儿子全部为非秃顶 D. 女儿全部【答案】B 【解析】 【分析】
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说明在男性中秃顶为显性,在女性中非秃顶为显性。
秃顶,儿子为秃顶或非秃顶
【详解】非秃顶男性的基因型为BB,非秃顶女性的基因型为BB或Bb,二者结婚,后代基因型为BB或Bb,女性全为非秃顶,男性中BB为非秃顶,Bb为秃顶。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3.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在适宜条件时可无限增殖
B. 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 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 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 13 -
本题考查细胞的癌变,考查对细胞癌变特征、原因的理解和识记。可在熟记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判断各项是否正确。
【详解】A、癌细胞可恶性增殖,在营养物质缺乏时,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获得营养物质
的能力更强,可正常增殖,A项正确;
B、癌变后,细胞由具有特定的形态变为球形,B项正确;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宿主细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的突变,C项正确; D、抑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调控正常的细胞周期,D项错误。 故选D。
24.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C. 水稻花药内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包括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广义的基因重组还包括转基因技术。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错误;
B、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基因,故不能产生新性状,B错误; C、水稻花药内减数分裂产生花粉时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中的非等位基因可发生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中的非等位基因可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点睛】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生物变异的不同意义: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可以产生众多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25.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人工诱变能大大提高育种的效率和选择范围 B. 单倍体育种是指利用花药离体培养直接获得纯合子 C. 杂交育种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同一个个体
- 14 -
B.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 D. 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新组合
D. 杂交的另一个结果是获得杂种表现的优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育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等,依据的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结合育种流程可判断各种育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人工诱变能大大提高育种的效率和选择范围,A正确;
B、花药离体培养直接获得的是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纯合子,B错误; C、通过杂交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同一个个体,C正确; D、杂交获得的子一代具有比双亲更强的生活力,即具有杂种优势,D正确。 故选B。
26.下列有关受精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精子和卵细胞需要相互识别 C. 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是精卵相互识别,并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详解】A、精子和卵细胞需要相互识别,只有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才能相互识别,A正确;
B、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保证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水平,B正确;
C、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使后代的基因组合多种多样,C正确;
D、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细胞质中的DNA主要来自卵细胞,D错误。 故选D。
- 15 -
B. —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卵细
2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隔离中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 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详解】A、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
B、自然选择从根本上来说选择的是适应环境的基因,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 故选C。
【点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两个标志: (1)生物进化的标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出现生殖隔离。
28. 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原因是
A. 青霉素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 B. 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抗性的增强是定向突变的结果 D. 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青霉素只起到对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的选择作用,A错误;
- 16 -
B、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淘汰掉了不抗药性的个体,B正确; C、葡萄球菌的突变不是定向的,C错误;
D、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前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明确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知道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
29.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B. 孟德尔果断地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 C. 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以减少干扰 D. 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包括:选材得当,以豌豆为实验材料;由简到繁,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后分析多对相对性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科学的实验程序,采用测交方法验证实验假说。
【详解】A、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纯种,适于做遗传学实验,A正确; B、孟德尔根据杂交、自交实验结果,果断地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提出分离定律,B正确;
C、研究性状遗传时,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后分析多对相对性状,以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C正确;
D、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中,D错误。 故选D。
30.下列叙述不属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是 ( )
A. 飞翔鸟类胸肌细胞中线粒体比不飞翔鸟类的多,因为飞翔需要更多能量 B. 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斗争过程中适者生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核退化,可以为携带氧的血红蛋白腾出空间
是- 17 -
D. 囊性纤维病患者细胞膜上的Cl载体结构异常,导致Cl的跨膜运输障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包括:生命的物质性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进化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观点;生命系统的整体性观点等。
【详解】A、飞翔鸟类胸肌细胞活动量较大,所以细胞中线粒体比不飞翔鸟类的多,A正确; B、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斗争过程中适者生存,体现了进化的观点,而不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错误;
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核退化,可以为携带氧的血红蛋白腾出空间,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C正确;
D、囊性纤维病患者细胞膜上的Cl-载体结构异常,导致Cl-的跨膜运输障碍,说明结构决定功能,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在[ ]内填序号,______上填文字):
--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______]。
(2)在甲、乙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若甲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则不应有[______ ]结构。
(3)甲、乙两细胞中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⑤是_________,其主要功能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_____________合成的“车间”。
(4)若乙为消化腺细胞,则其产生的分泌蛋白的出胞方式为_________,将3H标记的亮氨酸
- 18 -
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细胞器中H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序号表示)。
【答案】 (1). ① (2). ④⑦ (3). ⑧⑨ (4). ③ (5). 细胞核 (6). 内质网 (7). 脂质 (8). 胞吐 (9). ⑦→⑤→② 【解析】 【分析】
图甲细胞具有细胞壁、⑧大液泡和⑨叶绿体,应为高等植物细胞;图乙细胞没有细胞壁,具有中心体,为动物细胞。 【详解】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①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在甲、乙两细胞中都存在④线粒体和⑦核糖体,线粒体含有DNA和RNA,核糖体含有RN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具有⑧大液泡和⑨叶绿体。
(3)甲、乙两细胞中③为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⑤为内质网,粗面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的场所,滑面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
(4)分泌蛋白属于大分子,通过胞吐方式被分泌出细胞;氨基酸首先在核糖体上合成为肽链,然后依次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细胞器中3H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⑦核糖体→⑤内质网→②高尔基体。
【点睛】第(2)小题第一空容易漏掉“核糖体”。错因在于审题不细,含有DNA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
32.如图表示植物细胞代谢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
(1)过程①可以代表植物的叶肉细胞吸收水分,则叶肉细胞吸水的原理是_________。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叫做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9 -
(2)过程②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水在光下分解除了产生O2之外,还产生______。 (3)过程③中,CO2中碳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
(4)⑤⑥产物的生成场所是_________,对④⑧⑨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释放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渗透作用 (2). 自由水 (3). 水参与多种生化反应(或:水作为反应的原料。) (4).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或:基粒) (5). [H](或:NADPH) (6). CO2→C3→(CH2O)(或:C6H12O6) (7). 细胞质基质 (8). (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9). (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解析】 【分析】
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可判断②③分别为光反应和暗反应,④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⑧⑨分别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 【详解】
(1)叶肉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图示表明水可以作为反应物参与各种生化反应。
(2)②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水在光下分解产生O2和NADPH。
(3)③暗反应中,CO2首先被固定为三碳化合物,然后被光反应产生的NADPH还原为含碳有机物。
(4)⑤⑥产物是无氧呼吸产生的,生成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形成ATP。 【点睛】细胞呼吸中能量的释放与去向
33.如图a-e为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分裂期的照片。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20 -
(1)在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________;观察有丝分裂装片时,应找到______区的细胞进行观察。
(2)上图所示的时期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正确的排序为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在e时期不形成________________。
(3)若该植物体细胞有8条染色体,则后期有_______条染色体。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形成,主要发生在_______期。秋水仙素主要是抑制_____________形成。
(4)将植物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大约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若对中期染色体进行放射性检测(深色代表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依据“DNA半保留复制”假说推测,结果符合下图中的_______(选填字母)。
【答案】 (1).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2). 分生 (3). bcade (4). 细胞板(或:细胞壁) (5). 16 (6). 前 (7). 纺锤体(或:纺锤丝) (8). A 【解析】 【分析】
图a中染色体向细胞两极运动,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b中核膜解体,核仁消失,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前期;图c 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处于中期;d中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e中出现新的核膜、核仁,二者处于末期。
【详解】(1)在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中的盐酸作用是破坏细胞壁中的果胶成分,使组织细胞分散开,酒精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容易观察到各期细胞,观察有丝分裂装片时,应找到分生区的细胞进行观察。
(2)根据分析可知,图示的时期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正确的排序为bcade。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在末期不形成细胞板,通过细胞膜的缢缩分隔细胞质。
(3)若该植物体细胞有8条染色体,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有16条染色体。
- 21 -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4)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将植物根尖置于含放射性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大约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依据“DNA半保留复制”假说推测,若进行放射性检测(深色代表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中期染色体的每一条染色单体中均含有一条新合成的子链,具有放射性,应为图A所示。
【点睛】明确染色体、染色单体、DNA、DNA单链的关系:
中期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均含有一个双链DNA分子,其中一条单链来自于亲代DNA分子,一条单链是新合成的。
34.家蚕结黄茧和白茧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并受另一对等位基因(I、i)影响。当基因I存在时,基因Y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现有下列两组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3
(1)根据题中信息,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__定律。
(2)实验一的F2中,结黄茧的个体有____种基因型,若实验一的F2中结黄茧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用分数表示)。 (3)实验二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___________。
(4)为验证(1)中的结论,可使用iiyy的个体对实验一或实验二的F1进行测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________。
【答案】 (1). 自由组合 (2). 2 (3). 5/9 (4). IIYY、iiyy (5). 白茧:黄茧=3:1 【解析】 【分析】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2中白茧与黄茧的比例均为13∶3,为9∶3∶3∶1的变形,说明白茧与黄
- 22 -
茧这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题意可知,结黄茧的个体基因型为ii Y ,有2种基因型,实验一的F2中结黄茧个体基因型为1/3iiYY、2/3iiYy,所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2/3iY、1/3iy,结黄茧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2+(2/3)2=5/9。
(3)根据实验二的F2中白茧与黄茧的比例均为13∶3,可判断F1的基因型为IiYy,亲本均为白茧,则基因型组合是IIYY、iiyy。
(4)实验一或实验二的的基因型均为IiYy,F1用iiyy的个体对实验一或实验二的F1进行测交,理论上后代出现4种基因型,且所占比例相等,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白茧:黄茧=3:1。 【点睛】第(2)小题第二空分析结黄茧个体自由交配
结果,应注意不是结黄茧个体自交。
分析自由交配问题,一般先分析配子的种类及比例,然后根据配子间的随机结合分析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3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21三体综合征是两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__________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2)用显微镜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出21三体综合征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了调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率,可选择在___________(填“人群”或“患者家系”)中随机抽样调查。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中,β肽链上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这种突变最可能是由碱基对_________(填“增加”“缺失”或“替换”)引起。
(4)某孕妇表现型正常,为检测其胎儿患21三体综合征的风险,医生利用某种技术手段测定并计算胎儿与孕妇第21号染色体DNA含量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的
- 23 -
可能得到的两种结果如图显示。据图分析,结果____显示胎儿患21三体综合征的风险较大,
判断依据是_______
【答案】 (1). 遗传物质 (2). 多基因 (3). 能 (4). 人群 (5). 替换 (6). 2 (7).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因此其对应的DNA含量也会比正常人高 【解析】 【分析】
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详解】(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但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因此用显微镜能检测出21三体综合征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调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率,应选择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以使调查数据接近真实情况。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中,β肽链上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其他氨基酸不变,这种突变最可能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碱基对增添或缺失会导致多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4)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因此其对应的DNA含量是正常人的1.5倍。据图可知,结果2中胎儿与孕妇第21号染色体DNA含量的比值约为1.5,结果1中胎儿与孕妇第21号染色体DNA含量的比值约为1.0,前者是后者的的1.5倍,说明结果2中胎儿患21三体综合征的风险较大。
【点睛】基因突变的不同类型对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影响 碱基对 替换 增添 缺失
影响范围 小 大 大 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 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氨基酸序列 不影响插入位置前的序列而影响插入位置后的序列 不影响缺失位置前的序列而影响缺失位置后的序列 - 2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