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木兰诗》教学设计

2023-05-28 来源:欧得旅游网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这首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胜利归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充满着传奇色彩。全诗在写作上详略分明:该简略时,惜墨如金,高度精练;该铺张时,不惜笔墨,极尽渲染。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体现了民歌天真朴素的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文言叙事诗歌接触不多。《木兰诗》虽然是一首长篇文言叙事诗,但在文言词法和句法上的难点不多,语言上民歌特色明显,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多数学生早在诵读文本之前,就已经通过故事、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了木兰的故事和形象。这篇文言叙事诗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达成对木兰形象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识记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反复朗读,感知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3.梳理故事情节,理解花木兰的女英雄形象。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理解花木兰的女英雄形象。

2.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与花木兰及乐府民歌有关的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重点语句和课文插图等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我们豫东大地自古就是一个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地方。古时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板书)。据说她也是我们豫东人,虞城县营郭镇现在还建有木兰祠。但是,除了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甘肃等地也纷纷强调自己是木兰的故乡。目前,关于木兰家乡的说法尚无定论,但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各地人们都争着认木兰做老乡呢?

学生回答 ……

1

教师小结: 木兰是英雄,并且她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从古到今各地人民都崇敬热爱着她。今天我们就到《木兰诗》中感受这位勇敢而亲切的女英雄。

(设计意图:与学生谈论花木兰的家乡所在,通过这样亲切风趣的对话导入新课,目的是迅速拉近文本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并能唤起学生对花木兰这一人物的好奇心,便于快速地进入文本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辨析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 机杼(zhù) .i)头 辔(pè.

hán) 鞍鞯军帖(tiě) 可汗(kè(ān jiān) .....溅溅(jiān) .

燕(yān)山 .

胡骑(jì) 啾啾(jiū) ..

n) 著(zhuó)我旧时裳 云鬓(bì..

nɡ)机 金柝戎(ró(tuò) ..2.指出语句中的通假字。 帖花黄:“帖”通“贴”。 3.为下面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提出问题: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记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解决文章字音及重点文言知识问题,同时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形似字的辨析,让学生积累并强化基础字音、字形的辨析。)

三、诵读品味 1.诵读品味第1、2节

学生活动: 学生齐读诗歌1、2节。 提出问题:木兰是在对着窗户织布吗? 学生回答: ……

教师明确: “木兰当户织”中的“户”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单扇的门。成语“足不出户”“门当户对”仍保留“门”之意。

提出问题:木兰为何叹息?

学生回答: 木兰叹息是因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

木兰叹息是因为父亲年迈,无法参战。她在担心自己的父亲。 木兰叹息是因为问题难以解决。 ……

提出问题:“每一卷上都有爷爷的名字”,是这样吗? 学生回答: ……

教师明确: “爷”这个字在诗歌中指的是父亲。木兰叹息不已是因为“军书十二卷”,卷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提出问题: 写木兰代父从军,却从“叹息”写起,这不是贬低了木兰吗?

学生回答: 木兰本来就是一个女孩,耕种织布,没有参加过战争,自然会担心。这样写,不但没有贬低木兰,反而让木兰的形象更真实。

木兰不是没有担心和忧虑,她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犹豫,但是她最终还是决定代父从军,更能表现出她与众不同的英雄气概。

……

提出问题: 有人为木兰假想出三种不同的选择:一是举家逃避;二是老父应征;三是代父从军。你会选择哪一种?

学生回答: 第一种舍弃了国家的利益。 第二种对老父亲不管不顾,是不孝的表现。 ……

教师小结: 前两种选择置国家利益和父亲安危于不顾,于法不容,于理不通,于情不忍。可是代父从军的办法又岂是即刻想得出,代父从军的决心又岂是即刻下得了的?

既忠于国家,又孝敬父母,还担忧自己,木兰就彷徨在这三个端点之间。柔弱、细腻、真实、善良。“叹息”是情感和勇气的较量,是人性和理性的挣扎。

提出问题: 木兰最终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学生回答: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提出问题: 这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代父从军,征战沙场。 提出问题: 哪个词是“买”的意思? 学生回答: “市鞍马”中的“市”。

提出问题: 反复权衡、充分考虑之后,木兰终于战胜自我,走出焦虑的阴影,作出了勇敢的抉择。这个抉择是发自内心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 “愿”。

提出问题: 在木兰心里,什么更重要? 学生回答: 孝顺父亲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忠于国家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3

保护家人、保卫国家比自己的自由更重要。 ……

教师小结: 人生时时都在选择,越是在紧要关头的选择,越能显示一个人的精神高度。一边是父母,一边是国家,只有自己挺身而出,忠孝才能两全。

提出问题: 那么第2节最后这两句话,我们该怎样读? 学生回答: 应该用坚定的语气。 要表现出木兰果敢的决定。 要读出木兰义无反顾的决心。 ……

学生活动: 齐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再齐读第1、2小节。 2.诵读品味第3节

提出问题: 木兰一旦选择了从军,马上就忙碌起来。这从第3节哪几句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提出问题: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读出什么问题?把这四句改成一句“集市买行装”,岂不是更简洁吗?

学生回答: 这样写,更能表现出木兰在出发前准备行装时的紧张。 这样写出了木兰准备行装时的周密。 ……

教师小结: 这种表现手法是互文手法。民歌中惯用这种反复铺排的手法渲染气氛。 大家认为该怎样读,提出问题:才能读出备战时紧张的氛围,周密而有条不紊的状态? 学生回答: 声音要铿锵有力。 语速要稍快,但不能慌。 ……

学生活动: 反复朗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提出问题: 离开家乡,踏上征途的木兰,心理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 齐读第3节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学生回答: 木兰开始思念亲人和家乡。

从句子节奏看,提出问题:表现行军的两个分句“旦辞……暮宿……”,运用的是五言,简明整齐,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 木兰行军快速。 ……

教师小结: 前两个分句运用五言,简明整齐,铿锵有力,让我们想到军情紧急,刻不容缓,木兰马不停蹄,日行夜宿。

提出问题: 表现夜宿的两个分句,“不闻……”变成七言,“但闻……”由七言变成九

4

言,句式变长,节奏变缓,又给你什么感觉?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木兰?

学生回答: 我仿佛看到飞奔在黄河岸边,俯身于马上的木兰再也听不到父母呼唤的声音,心里涌起对家乡的强烈思念。

我仿佛看到伫立在黑山山顶的木兰,向着家乡的方向眺望,却听到了北方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

教师小结: 是啊,初次离家,露宿在空寂旷野中的木兰,耳边没有父母唤女的温馨,内心涌起了对家人强烈的思念。

提出问题: 此时的木兰,心情应当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奔赴战场,渴望杀敌;另一方面孤独寂寞,思念亲人。现在的她既有勇敢的一面,又有柔弱的一面;既渴望报国,又难以抑制对亲人的思念。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心理呢?

学生回答: ……

教师小结: 咱们可以用语速变化来表现:用急促的语速表现军情的紧急,用缓慢的语速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慢要有分寸,不是那种“一步三回头”的生离死别。

学生活动: 读两遍,体会木兰的心情。

马上就要到战场上杀敌,提出问题:木兰却在征途思亲,这样会不会贬低她的形象呢? 学生回答:思念家乡是人之常情。

木兰爱自己的家乡,才会决定去参军保家卫国。 ……

教师小结: 思亲是人之常情,是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正因为木兰对家乡如此依恋,所以才会为保卫祖国奋不顾身;再说人的勇敢不是说有就有的,它是柔弱在困苦中磨砺出来的,英雄也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这样写使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更加真实。

3.诵读品味第4节

提出问题: 第4节写木兰十年征战。请你边默读边思考:诗歌故意隐去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隐去了惨烈的战斗场面。 隐去了木兰是如何隐藏自己女性身份的情节。 隐去了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 ……

提出问题: 和征前叹息、征途思亲相比,这部分可谓是惜墨如金,这样写有什么意图呢?

学生回答: ……

教师小结: 更有传奇色彩;更有想象空间;突出英雄特质——没有英雄感的英雄,平民化的英雄。

学生活动: 男生齐读,读出高昂、悲壮的语气来。

5

4.诵读品味第5、6、7节

提出问题: 十年征战,木兰表现如何呢?从第5节哪一句能看出来?

学生回答:木兰表现英勇,屡建奇功。从第5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一句可以看出来。

提出问题: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可是木兰是留下做官,还是回家纺织,这使她再一次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你面对类似的选择,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 ……

提出问题: 即使留下做官也是受之无愧,情理之中,合情合理。可是木兰作出了什么选择呢?

学生回答: 还乡。

提出问题: 这次的选择是不是发自内心的? 学生回答: 是。

提出问题: 和第一次选择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 第一次选择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不让年老的父亲再去征战,她在忧愁叹 息中作出了选择。而这一次选择是为了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她义无反顾地作了选择。

第一次选择,她叹息忧虑,但是第二次选择,她没有叹息。 ……

教师小结: 这是“愿”字第二次出现在木兰的选择中。希望干什么,不愿意要什么,木兰心里一清二楚。这次的选择,绝不是垂头丧气、无可奈何,也没有焦虑叹息,犹豫遗憾,而是坚定果断、真诚急切地给出了答案。

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对木兰这次抉择的原因进行猜想:是担心身份暴露而辞官回乡的吗?

学生回答: 这不是她离去的主要原因,因为选择在和平时期做官,继续隐瞒身份,对于一个已经成功隐瞒多年的聪明女子而言,实在算不了什么。

提出问题: 是因为难抑思乡之情? 学生回答: ……

提出问题: 可见,在木兰心里,什么比什么更重要? 学生回答: 亲人比功名重要。 自由比名利重要。 家乡比钱财重要。 ……

学生活动: 反复朗读第5节的最后四句。

教师总结: 战争结束了,木兰战功赫赫。木兰谢绝高官厚禄,只愿还乡。对木兰来说,纺织劳动才是自己的本色,故乡才是自己精神栖息的港湾。“送儿还故乡”,“乡”与“家”

6

不同,它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既包括对家人,也包括对山水、土地,对风物、人情,乃至对一草一木的眷恋。木兰的这种情结,果然在亲人那里得到了热烈地呼应。让我们在朗读中分享木兰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

学生活动: 在音乐《喜洋洋》中齐读第6、7节。

教师小结:这些喜气洋洋的文字,是诗歌吟唱者对木兰最好的肯定和褒奖。

提出问题: 木兰见了爹娘,第一句话会说什么?姐姐和弟弟是怎样的神态?当换上女儿装的木兰出现在伙伴面前时,木兰和她的伙伴们又会是怎样的表情?带着这些问题再来朗读诗歌,体会诗中众人的表现。

学生活动: 根据屏显,男女轮读。 (男)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女)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男)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合)磨刀霍霍向猪羊。 (女)开我东阁门, (男)坐我西阁床, (女)脱我战时袍, (男)著我旧时裳, (女)当窗理云鬓, (男)对镜帖花黄。

(女)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男)同行十二年, (女)不知木兰是女郎。 (男)同行十二年, (女)不知木兰是女郎。

(合)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女单)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男)雄兔脚扑朔, (女)雌兔眼迷离; (男)双兔傍地走, (女)安能辨我是雄雌?

(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提出问题: 经过这一番朗读,你对木兰又有什么新认识?请结合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学生回答: 我发现木兰挺爱美的,“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我发现木兰很像一个小女孩,“开”“坐”“脱”“著”“理”“帖”连用了六个动词,俏皮

7

又可爱。

……

教师小结: 是啊,木兰就是这样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爱美的女性。虽功成名就,却仍本色依旧。而且让木兰自鸣得意的,竟然不是自己立下的功劳和应该接受的赏赐,而是自己对女性性别长期成功地掩盖。活泼、俏皮、纯真,令人忍俊不禁。

(设计意图:《木兰诗》中,除了一处写到备战“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处写到征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外,其余的文字都围绕“木兰是女郎”展开,着意突出了木兰的女性特质。所以,在诵读品味这个环节中,就应紧紧围绕文本中木兰的女性特质——焦虑、思亲、辞官、爱美,通过语言的品析和反复的诵读,感知木兰的女英雄特质。让学生感受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们喜爱,是因为她是劳动人民自己的英雄,既儿女情长,又英勇大气,是一位有血有肉、真实可爱的英雄。)

四、整合延伸

教师小结: 征前焦虑、征途思亲,屡建奇功后又辞官还乡,木兰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勇敢而又淳朴的女英雄。她让我们分明感受到,她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她首先是一个女性,一个思亲想家、并非天生顽强的女性,然后才是英雄。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传诵和演绎木兰的故事,把她改编成戏曲、电影、动画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探究:这些影视作品对木兰的形象做了哪些改编?你更喜欢哪一个木兰?

(设计意图:学生对木兰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与课前木兰在学生心中的原始印象有了差别。让学生课下探究影视作品中的木兰形象,依据课文分析这些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作了怎样的改编,将语文课延伸到课下,启发思考。)

五、作业设计

1.积累本课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写一写你心中的花木兰形象。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及时积累文言知识。让学生在课上及课下了解相关资料后,将自己心目中形成的木兰形象写出来,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赏析能力。)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叹息 还乡 备战

女 英雄 思亲 爱美 征战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着“木兰是女郎”的“女”字,凸显了诗歌中塑造的木兰的女性特质。在授课中,教师言文并进,在反复诵读中,抓住学生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关键字词“户”

8

“爷”“市”等进行辨析。然后读悟齐行,借助民歌特有的铺排、渲染、互文见义的手法,反复诵读,质疑设趣,让学生从文字的表面走到了木兰的心中,了解到木兰的“叹息”“思亲”“还乡”“爱美”,让学生感知了她柔弱、细腻、活泼、俏皮、依恋家乡等女性柔美的形象,把木兰从“神”还原到“人”。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