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木兰诗》教案

2024-06-10 来源:欧得旅游网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识记文中“市、朔、转、强、帖、傍”等重点文言词语。2.反复朗读,感知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3.梳理故事情节,理解花木兰的女英雄形象。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花木兰的女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山东济宁被人称为“运河之都”“孔孟之乡”,

自古就是一个人杰地灵、

名人辈出的地

方。古时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英雄,据说也是山东济宁人。她的名字叫花木兰。但是,除了山东济宁,河南、河北、湖北、甘肃、内蒙等地也纷纷强调自己是木兰的故乡。目前,关于木兰家乡的说法尚无定论,乡呢?

学生回答

……

从古到今各地人民都崇敬热爱着她。

但同学们思考一下,

为什么各地人们都争着认木兰做老

教师小结; 木兰是英雄,并且她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今天我们就到《木兰诗》中认识这位勇敢而亲切的女英雄。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家作品。

2.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1)读准字音机杼).(zhù辔)头.(pèi戎)机.(rónɡ

军帖).(tiě溅).溅(jiān金柝.(tuò)

可汗)..(kè hán燕)山.(yān

著.(zhuó)我旧时裳

鞍鞯)..(ān jiān胡骑ì.(j)云鬓).(bìn

(2)指出语句中的通假字。帖花黄:“帖”通“贴”。

3.注音并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并用一句话概括文意。明确

这篇文章记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三、局部探究

1.学生齐读1、2小节,思考问题。(1)木兰是在对着窗户织布吗?(2)木兰为何叹息

(3)写木兰代父从军,却从“叹息”写起,这不是贬低了木兰吗?

(4)有人为木兰假想出三种不同的选择:一是举家逃避;二是老父应征;三是代父从军。木兰最终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5)在木兰心里,什么更重要?交流明确

(1)“木兰当户织”中的“户”是个象形字,当户对”仍保留“门”之意。

(2)木兰叹息是因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叹息是因为父亲年迈,

无法参战;她在担心自己的父亲;

木兰叹息是因为问题难以解决……

本义是单扇的门。成语“足不出户”“门

(3)木兰本来就是一个女孩,耕种织布,没有参加过战争,自然会担心。这样写,不但没有贬低木兰,反而让木兰的形象更真实。

木兰不是没有担心和忧虑,

她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犹豫,

但是她最终还是决定

代父从军,更能表现出她与众不同的英雄气概。

(4)前两种选择置国家利益和父亲安危于不顾,于法不容,于理不通,于情不忍。木兰选了代父从军,做到了忠孝两全。既忠于国家,又孝敬父母,还担忧自己,木兰就彷徨在这三个端点之间。柔弱、细腻、真实、善良。“叹息”是情感和勇气的较量,是人性和理性的挣扎。

(5)孝顺父亲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忠于国家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保护家人、保卫国家比自己的自由更重要……

教师小结:人生时时都在选择,越是在紧要关头的选择,一边是父母,一边是国家,只有自己挺身而出,忠孝才能两全。

2.学生起齐读第

3小节,思考问题。

3节哪几句可以看出来?越能显示一个人的精神高度。

(1)木兰一旦选择了从军,马上就忙碌起来。这从第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读出什么问题?把这四句改成一句“集市买行装”,是更简洁吗?

明确

岂不

这样写,更能表现出木兰在出发前准备行装时的紧张。密。

(3)离开家乡,踏上征途的木兰,心理有什么变化呢?明确

木兰开始思念亲人和家乡。

这样写出了木兰准备行装时的周

(4)从句子节奏看,表现行军的两个分句“旦辞……暮宿……”,运用的是五言,简明整齐,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

木兰行军快速。

(5)马上就要到战场上杀敌,木兰却在征途思亲,这样会不会贬低她的形象呢?明确

思亲是人之常情,是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卫祖国奋不顾身;再说人的勇敢不是说有就有的,

正因为木兰对家乡如此依恋,

所以才会为保

英雄也有

它是柔弱在困苦中磨砺出来的,

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这样写使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更加真实。

3.齐读诗歌第

4小节,思考问题。

第4节写木兰十年征战,却惜墨如金,作者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意图呢?明确

和之前的征前叹息、征途思亲相比,这部分可谓是惜墨如金,作者隐去了惨烈的战斗场面,隐去了木兰是如何隐藏自己女性身份的情节,是如此让故事更有传奇色彩;的英雄。

4.学生自读第

5小节,思考问题。

5节哪一句能看出来?

隐去了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

但正平民化

更有想象空间;突出英雄特质——没有英雄感的英雄,

(1)十年征战,木兰表现如何呢?从第

(2)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可是木兰是留下做官,还是回家纺织,木兰作出了什么选择

(3)和第一次选择有什么不同呢?

(4)我们可以对木兰这次抉择的原因进行猜想:是担心身份暴露而辞官回乡的吗?(5)从木兰的这一次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木兰心里,什么比什么更重要?明确

(1)木兰表现英勇,屡建奇功。从第出来。

(2)还乡。

(3)第一次选择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不让年老的父亲再去征战,她在忧愁叹息中作出了选择。而这一次选择是为了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她义无反顾地作了选择。

5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一句可以看

第一次选择,她叹息忧虑,但是第二次选择,她没有叹息。

(4)这不是她离去的主要原因,因为选择在和平时期做官,继续隐瞒身份,对于一个已经成功隐瞒多年的聪明女子而言,的选择了回乡。

(5)亲人比功名重要。自由比名利重要。家乡比钱财重要。教师小结:

战争结束了,木兰战功赫赫。木兰谢绝高官厚禄,只愿还乡。对木兰来说,

故乡才是自己精神栖息的港湾。

“送儿还故乡”,“乡”与“家”

实在算不了什么。是因为难抑的思乡之情让她义无反顾

纺织劳动才是自己的本色,

不同,它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既包括对家人,也包括对山水、土地,对风物、人情,乃至对一草一木的眷恋。

木兰的这种情结,果然在亲人那里得到了热烈地呼应。

让我们在朗读中分享木兰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

5.齐读第6、7小节,思考问题。

(1)经过朗读,你对木兰又有什么新认识?请结合文中的词句来回答。明确

我发现木兰挺爱美的,“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我发现木兰很像一个小女孩,俏皮又可爱。

……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当窗理云鬓帖花黄”样岂不更简洁?文中还有类似的描写吗?请找出来加以品味。

教师点拨

这种表现手法是互文手法,

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

补充的,在翻译和理解文意是要

,这

“开”“坐”“脱”“著”“理”“帖”连用了六个动词,

注意。民歌中惯用这种反复铺排的手法渲染气氛。

例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师小结:

是啊,木兰就是这样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爱美的女性。虽功成名就,却

竟然不是自己立下的功劳和应该接受的赏赐,

而是自

仍本色依旧。而且让木兰自鸣得意的,

己对女性性别长期成功地掩盖。活泼、俏皮、纯真,令人忍俊不禁。

四、总结拓展

征前焦虑、征途思亲,屡建奇功后又辞官还乡,木兰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勇敢而又淳朴的女英雄。她让我们分明感受到,她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她首先是一个女性,一个思亲想家、并非天生顽强的女性,然后才是英雄。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传诵和演绎木兰的故事,把她改编成戏曲、电影、

动画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探究:

这些影视作品对木兰的形

象做了哪些改编?你更喜欢哪一个木兰?

五、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写一写你心中的花木兰形象。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乐府诗集》女英雄

叹息

思亲

备战

还乡忠孝两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