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3-02-25T14:44:10.29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10月供稿 作者: 邢金艳[导读] 例如,在习题教学上,既要注意解题策略的教学,更要注意解题教学策略的研究。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邢金艳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的一种飞跃。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和谐统一的学科,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的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关键词:高中物理 三维目标 教学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对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何理解,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这是摆在我们广大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材不应该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充分合理的利用教育资源,灵活性、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如力的概念的教学传统的做法是讲授法,但我们也可以采用阅读自学式,教师给出阅读提纲,然后教师答疑点拨;也可以是讨论式汇报式,老师在要求学生预习后,让学生汇报这节课的提纲;也可以采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重新审视人类对力的概念的认识历程,尤其要求学生不要忽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力学领域所作的贡献。由于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也可以将教材后面的库仑力、安培力、核力等提到前面来讲授,以给学生对力的概念的图式的有一个完整的概貌。当然,也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概念术语的相应的英文表达上。如:教材中有许多例题,对这些例题,不应该是照本宣科,而要有所选择。可以布置给学生自学,也可以先将题目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板演(因课本上有详细的解答,老师亦毋须多讲)。老师再作点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又如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节课里,老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成边教边实验。对电动势概念的教学,既可以通过知识的横向迁移,从水流和电流的类比来启发,以帮助学生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也可以从化学上的电极电位概念考虑来突破,以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另外,由于教材变更的滞后性,我们使用的教材,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但我们仍然要用新的观念,不断从各种资源中汲取素材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根据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 二、教学过程学法化,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和其他学科一样,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素质上,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在学校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工作后,才能有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也才能更好的选择环境,适应社会,创造生活。实现人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的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杆猎枪,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概念和规律新授课中,老师要凸现过程与方法,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抛给学生。应该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出发,多讲现象,通过问题组织教学,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概括出实质性的东西。这个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是只能延缓的而不能速成的,否则的话,学生就失去了物理意义建构的平台。当然,凸现过程与方法,并不意味着在方法和过程上做过多的强调,脱离了知识来抽象的讲方法。而是多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如:注重归纳,而不是演绎。又如在学了牛顿运动定律后进行处理各种具体的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将现成的解题的步骤抛给学生,而应该通过一定数量的问题以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基础后,再让学生总结得出。这样的东西才是学生真正自己的东西。让知识成为能力的载体,认知结构才能向能力结构变化,才能扩大知识的再生能力,真正实现“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而教”。 三、教学过程问题化,还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
例如,在习题教学上,既要注意解题策略的教学,更要注意解题教学策略的研究。要克服将物理学科教学变成习题教学的倾向,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多让学生交流,讨论碰撞,发表意见,充分暴露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轨迹,归纳解题方法,提炼解体的策略,优化解题过程,把培养迁移能力作为宗旨,而不是机械地、条件反射式地讲题、做题。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种上意识的学习,应“多讲大法、少讲中法、不讲小法”,多让学生体验感悟,不要生硬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宝典”,干瘪瘪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秘籍”。比如,在解决带电粒子的偏转类问题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类问题是来自于实际问题的需要,如示波器,然后通过一定量的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让学生总结出解题规律----类平抛问题。然后再作以下的拓展:如静电分选器的原理,将磷酸盐和石英的混合颗粒由传送带送至两个竖直的带电平行板的上方,颗粒经漏斗从电场区域中央处开始下落,经分选后的颗粒可分别装入a、b筒中,混合颗粒离开漏斗 进入电场时磷酸盐颗粒均带正电,石英颗粒均带负电,所有颗粒的带电量与质量之比均为10-5/kgc。若已知两板间的距离为10cm,两板间的竖直高度为50cm。设颗粒进入电场时的初速为零,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忽略不计。如果要求两种颗粒离开两极板间的电场区域时有最大的偏转量且又恰好不接触极板,则两板间所加的电压应为多大?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物理学科中的sets意识,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认知图式----虽然是偏转类的问题,但问题的类型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沿电场轴线的方向不再是匀速运动),解题的方法已经不在拘泥于原有的方法,即已经不需要通过平抛类的方法来解决。这样,通过题组的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题无定法”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情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总之,“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它们是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互为基础。它们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个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节课的三维目标中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在落实具体的三维目标时,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三维目标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任何教学都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