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

来源:欧得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嘧感厢窗 浅谈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 朱来喜 (汶上县人民医院,山东汶上272500) 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是外消旋体氧氟沙星 的光学异构体,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不良反应发生率 仅为氧氟沙星的1/3m。左氧氟沙星不仅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 和药物热。停药,对过敏反应处理,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qd, 连续服用3 d。用药后症状明显减轻,5 d后过敏症状消失。 4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强,对葡萄球菌等阳性菌也有较强抗菌活性,近年来发现还有 抗结核杆菌的作用,临床上与异烟肼、利福平并用于治疗结核 病罔。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好,能迅速分布到各组织, 半衰期(rr_ )长,85%经尿液排泄。广泛用于呼吸科、消化科、妇 临床主要表现为对肾脏的毒性四,引起结晶尿、血尿,肌酐、 尿素氮升高,可发生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特别是在肾病患 者中,更易出现不良反应。 5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科、皮肤科、外科等科室。由于左氧氟沙星抗菌谱广、抗菌活性 强、给药方便等优点,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随着使用的不断增 多表现为心慌、心悸,血压升高、降低,心肌缺血、心肌炎, 有时伴有心律失常,对心脏有一定的毒性。研究表明左氧氟沙 星能引起心肌传导紊乱。Samaha FF阎报道1例88岁的女性患 加,有关的不良反应报道也日渐增多。现将左氧氟沙星的不良 反应作一简述。 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者服用左氧氟沙星后,Q~T间期延长127 ms,发生室性心动过 速伴房性纤颤。因此,患严重心血管疾病、有心律失常病史、老 胃肠道反应是左氧氟沙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 为2%~16%。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食 年患者或电解质紊乱患者慎用此药。有文献指出,喹诺酮类药 物的不良反应,特别心脏Q~T间期延长,使此类药物的发展受 欲不振及消化不良等;有的患者出现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对 肝脏有一定毒性,不过此毒性较轻,仅引起一过性的肝功能异 常。 到制约。刘爱英 等报道。1例男性患者,90岁,因支气管炎、右 下肺肺炎应用青霉素、头孢唑啉等药物疗效不明,改用LVFX (来立信)静滴(o.2 gnOO ml,qd),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布伪麻黄 片,当第1组LVFX静滴40min时,患者出现发冷、发抖、胸闷、 手足发凉,T37.9 cc,BP253/14.7kPa(190/110mi'nHg),即停用 2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失眠、耳 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烦躁、抽搐及癫痫发作等,发生率为 1%~15%。最近报道左氧氟沙星可引起神经系统紊乱和精神异 LVFX,给予硝苯地平、地塞米松等药物,并予物理降温,20 arin 后患者血压下降为BP 18.7/12.0 kPa(:140N0 mm Hg),继续用氨 常。左氧氟沙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机制是,该药的脂溶 性高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组织,可抑制 一氨基丁酸 (GABA)与受体结合,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r引。病例: 苄西林/舒巴坦钠等药物治疗,无不良反应发生。 6关节软骨的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软骨毒性是医药界关注的焦点,动物实 验证实,左氧氟沙星对幼龄动物关节软骨具有毒性,主要发生 患者,女,38岁,经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使用左氧氟沙星 0.4 g,qd,静脉滴注。治疗3 d后体温正常,症状好转,到第6天 在负重关节,其中膝关节受累,典型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僵 时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医生未予重视。次日继续使用出现烦 躁、幻听、视物模糊、失语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立即 硬,对成年动物无影响。关于喹诺酮类药物引起幼龄动物软骨 毒性的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可能与游离镁离子的减少有关, 该类药物可与镁等金属离子螯合,从而影响这些离子在软骨细 胞代谢中的功能髀。 7跟腱炎 停用左氧氟沙星,改用头孢哌酮治疗,数日后精神症状消失。 3过敏反应 发生率为0.2%~3%。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红斑、 瘙痒、血管性水肿、表皮松解症,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还 有出现过敏胜休克的报道同。其机制一般认为是由光毒性引起, 孙永利[9】等报道1例男性患者,34岁,因急性支气管炎静 滴左氧氟沙星(中美合资苏州长征一欣凯制药有限公司)0.2 g, Bid,用药3 d后出现右足疼痛,不敢着地,骨科会诊:跟腱炎。经 在紫外线激发下喹诺酮类药物氧化生成活性氧,活性氧激发了 皮肤纤维细胞中的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和酪 停用左氧氟沙星,卧床休息,局部热敷,3 d后痊愈出院。 8其他不良反应 氨酸激酶又激活环氧合酶,引起如前列腺素等类环氧合酶产物 的合成,它们从成纤维细胞释放,引起皮肤炎症。病例:患者, 女,52岁,左侧腹股沟疝气手术。口服左氧氟沙星0.2g,Bid,连 左氧氟沙星可致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喉头阻塞 感、呼吸困难、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等,部分患者出现哮喘发 续服用3 d,第4天出现全身多处过敏样反应,并伴有剧烈瘙痒 452 作。左氧氟沙星对血液系统也有影响,可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 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第12卷5月中旬刊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嘧扇同窗 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骨髓再生障碍、血栓性静脉炎 等,还可发生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获得性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9讨论 ,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3,103~106 3金有豫.药理学[M].第5版.j匕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4 4林辉龙.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98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26(3):365 从以往的文献可知左氧氟沙星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 高,为2%--16%;其次为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为1%~15%;再次 为过敏反应,其发生率为O.2%一3.O%;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较低。据报道,2001年我国主要城市重点医院在用药品总销售 额排序中,左氧氟沙星排在第3位。有研究表明左氧氟沙星用 量与细菌耐药性有关,用量的上升必然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 5常怡勇_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新病例fN].中国医药报,2002,200:5 6 Samaha FF.QTC interval prolongation and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 cardia in association with levofloxacin UI.Am J Med,1999,107(5): 528~529 7刘爱英,刘剑.来立信致严重高血压1例IJ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3,20(6):529 加。临床上应用左氧氟沙星,考虑其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充 分认识其不良反应,注意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检查,在最大程度 发挥其抗菌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8李萍,王永铭,程能能.喹诺酮类药物对离体兔软骨细胞的毒性fJ 】 l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6):331~335 9孙永利,赵金荣.左氧氟沙星致跟腱炎1例IJJ.临床军医杂志, 2004,32(2):44 1刘振生,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 E京:军事医学科学出 版社.2000,23~28 (收稿日期:2008—02—27) 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与预防 冯倩 (枣庄市中心血站,山东枣庄277101) 输血安全是输血领域常谈常新的课题,提高血液质量,保 证输血安全是血站的宗旨,在加强对输血相关疾病检测的同 时,也不可忽视血液其他的质量问题,主要有凝块、溶血、细菌 污染、脂肪血等,其中细菌污染血液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有重 要的临床意义。 1 输入被细菌污染的血液的临床表现 3.2采血前认真检查采血器材,血袋应无渗漏、无霉斑, 针帽未脱落,袋内抗凝剂颜色正常,无异物、无浑浊、无细菌和 霉斑生长。 3-3献血前加强对献血者的筛选,使其认真填写献血健 康咨询表,询问病史和体检,排除菌血症和潜在的菌血症患者, 避免血液引起的感染。 输入细菌污染的血液,可出现下列症状:发热、寒战、心率 加快、血压降低,继发的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少尿、 休克、呼吸困难以及内毒素引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n ̄(DIC)所 致的出血,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2造成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 3.4严格对献血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因为污染血液的细 菌可能是正常的皮肤微生物,在静脉穿刺时,随着血液进入血 袋,所以对皮肤的消毒很重要。使用2%碘酊消毒后,再用75% 酒精脱碘,对降低血液中细菌的污染率是一个很理想的方法。 3.5采血工作人员严格遵守采血操作规程,注意无菌操 ①采血器和输血器材消毒不严或血袋有破损;②献血者有 局限性或广泛性的炎症,使血液处于带菌状态;③消毒液长期 不更换或献血者皮肤消毒不彻底;④采血环境空气消毒达不到 标准,空气由针头进入血袋而污染;⑤采血工作人员采血过程 作,每次采血后用消毒过的毛巾擦手,做到一人一巾。 3.6采集的血液在室温下放置不得超过30 min,应及时放 入(4±2)℃贮血冰箱保存。贮血冰箱应每月用5% 10%的次氯 酸钠擦洗消毒1次。 综上所述,尽管细菌污染在输血反应中占的比例不高,但 一中无菌操作不严格等;⑥血液采集后入库及出库过程中在室温 条件下放置时间过久。 3预防血液细菌污染的措施 旦发生,往往后果很严重,因此,提高无菌观念,严格遵守各 项操作规程,对采血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对待,保证采血 环境、采血器材等的清洁无菌,对降低细菌污染有很重要的作 3.1采血环境消毒。对采血环境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定 期对空气及工作人员进行检测,使空气细菌培养严格控制在标 准范围之内。采血过程中尽量减少采血室的人员量及人员流 动,采血完毕即通风换气、消毒。 摹层医学论坛2008年第12卷5月中旬刊 用,才能保证血液质量,保证献血者的健康和受血者的安全。 (收稿日期:2008-02-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