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七)人民版

2021-01-27 来源:欧得旅游网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七)人民版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解析:选D。题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发展。铁犁牛耕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符合早期农业,故A项错误;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是早期农业和小农经济的性质,不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来说的一种经济形式,与农业生产方式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早期农业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是一种集体劳作,而小农经济从生产力角度来看,采用的是铁犁牛耕,故D项正确。

2.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 B.《吕氏春秋》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 解析:选B。《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是杂家(儒、法、道等)著作,包括农业方面的知识,说明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故B项正确;农业科学体系形成于汉朝时期,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不能反映百家争鸣,故D项错误。

3.《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材料说明先秦时期( )

A.按时段分类交易 B.已经出现了夜市 C.交易场所已趋固定 D.市场初显专业化

解析:选A。材料中“曰昃(太阳偏西)而市”“朝市”“夕市”说明是按照时间交易,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夜市已经出现(夜市最早出现于唐朝后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交易场所的信息,故C项错误;市场专业化是指交易物品的专门化,材料中没有显示,故D项错误。

4.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

1

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

A.与西欧相比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解析:选D。1776年中国处在清乾隆帝时期,与西欧相比经济总量仍然居世界前列,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不是主要依据,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还未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故C项错误;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已经进入机器生产的时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指的是生产方式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农耕经济模式,故D项正确。

5.(2016·温州模拟)据统计,两宋时期每一劳动力平均单位产量为1 020斤,而11—13世纪的英国,这一数据仅为239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英国推行圈地运动导致了农业生产落后 B.重农抑商比重商主义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C.宋代冶铁技术的改进促使了亩产量提高 D.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一度处于领先地位

解析:选D。英国推行圈地运动始于15世纪晚期,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没有导致农业落后,且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重商主义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故B项错误;“宋代冶铁技术的改进促使了亩产量提高”符合史实,但是对材料信息反映不全,材料主要涉及中外农业产量比较,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关键词并可知:两宋时期中国的农业水平领先于英国,由此可以判断“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一度处于领先地位”符合史实和题意,故D项正确。

6.(2016·稽阳联谊学校模拟)下图是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纺轮和骨梭。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B.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

C.纺织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D.中国的丝织业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

解析:选B。人工育蚕在图片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陶纺轮、骨梭是纺织工具,故B项正确;纺织业在手工业生产中重要与否在图片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中国的丝织业起源于哪里在图片中也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7.《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作者认为,汉初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统一 B.鼓励开发 C.盐铁官营 D.抑制豪强

2

解析:选A。据材料“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国家统一,为汉初商业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国家统一对汉初商业发展的影响,不能说明鼓励开发是汉初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盐铁官营,故C项错误;材料“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是为了加强对豪杰诸侯的管理,并不是汉初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8.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下列有关唐代“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乡村集市渐成地方商业中心 B.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C.使用纸币“交子”进行贸易 D.设有会所这一商人活动场所

解析:选A。B、C、D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9.《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D.社会道德衰败

解析:选C。“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表明土地私有制在发展,故A项错误;“广其田宅,博其产业”不必然导致经济凋敝,故B项错误;“(官吏们)„„以与民争利天下”,说明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官吏们手中,两极分化加剧,故C项正确;“这种现象”是从经济角度说的,而不涉及道德,故D项错误。

10.美国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在公元1000-1500年,中国文明的发扬光大,使中国的文化、财富和力量达到了新的水平,具有世界中心的地位。能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事实是,中国在这一时期( )

①开始出现国际性大都会 ②四大发明传播海外

③商业空前繁荣,外贸兴盛 ④白银成为流通货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公元1000-1500年主要是宋元明时期。汉朝的长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大都会,故①错误;11世纪活字印刷术传播到海外,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8世纪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四大发明主要是在宋元时期传播到海外的,故②正确;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外贸兴盛,故③正确;白银成为流通货币始于汉朝,盛行于明清,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1.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探险之路、文化之路,至今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发现大量古代的遗迹、遗物。下列物品不可能出现于汉代丝绸之路的是( )

A.瓷器 B.火药武器 C.丝绸 D.罗马金币

解析:选B。瓷器出现在汉朝,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火药发明于魏晋时期,不可能出现于汉代丝绸之路上,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丝绸出现早于汉朝,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通往欧洲罗马,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播出关于徽商的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

3

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 )

A.徽商的衰落表明了中国传统商业模式的衰落 B.徽商“达到极盛”有力地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C.徽商是传统商业与近代经济形态结合的产物 D.徽商是旧式商贾与官僚资本钱权结合的产物

解析:选A。“贾儒结合”的本质是在封建政权的庇护下,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随着封建统治的日趋没落,打破了原来由徽商控制的官商一体局面,加上鸦片战争以来外资入侵,西方商业模式进一步冲击中国传统商业模式,导致了徽商的衰落,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政府的经济政策,徽商的发达是在与封建官府联合或者说依附的前提下取得的,并没有对传统经济政策形成实际的冲击,故B项错误;徽商兴起于明朝中叶,不是“与近代经济形态结合的产物”,故C项错误;徽商兴起的时候没有官僚资本,故D项错误。

13.(2016·广东深圳调研)清代中叶,苏州地区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行规以及有关营业的重要事件,铭刻碑记,以资信守。这反映出当时( )

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解析:选D。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故A项错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雇佣关系、商品生产等,而材料信息未体现,故B项错误;“且都在官府备案”说明受到政府的严格监控,明清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故C项错误;“苏州地区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活跃,故D项正确。

14.(2016·绍兴模拟)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 B.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 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 D.“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

解析:选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在战国时期,而“市署”出现在唐代,二者没有内在联系,故A项错误;以徽商为代表的商帮为了联络同乡而建立会馆,故B项正确;丝绸之路的繁荣是在唐代,交子的出现是在宋代,二者没有内在深刻联系,故C项错误;海禁政策是在明代,官营制度出现在西周,二者没有内在联系,故D项错误。

15.(2016·杭州模拟)黄宗羲曾说:“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从以上言论中,可以看出黄宗羲( )

①认为末业指不切民用的行业 ②反对重农抑商 ③主张工商皆本 ④反对以农为本 A.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选C。由“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皆不切于民用”可以看出,

4

黄宗羲认为不切民用的行业是末业,故①正确;由“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可以看出,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故②③正确;题中看不出黄宗羲反对农业为本,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16·郑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吾见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明)邱浚《重编琼台稿》

材料二 道光时的《徽宁会馆碑记》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而盛镇尤汇集之处也。”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举办的灯会习俗以徽商承办的灯会最有气派,而民俗活动又是促销的绝佳时机。

——《徽商研究》

材料三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帮兴起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帮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商帮衰落的原因。(10分) 解析:(1)考查对材料一的归纳,“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说明交通通畅;“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反映了社会从商风气浓厚,商人地位提高;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推动了商帮的兴起。(2)从材料二可以归纳出商帮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商贾辐辏,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说明商业流通促进了城镇化;“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说明商帮的活动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说明商帮活动丰富了民俗生活。(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晚清商帮的衰落与大量商人买田置地、投身科举有关;再结合所学,晚清列强侵略、政府盘剥(继续重农抑商)加速商帮的衰落。

答案:(1)原因:道路交通的畅达;商人地位的上升;商品流通活跃(商品经济发展)。 (2)影响:促进城镇化;发展地域文化;丰富民俗生活。

(3)原因:积累的财富未用于商业投资;富而入仕观念强烈;政府盘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冲击。

17.(15分)中国和英国在近代时期经济发展都已达到了原始工业化阶段,但二者的出路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

“利润的再投资一直到19世纪末期都是绝大多数英国投资的资金来源,这些投资又反馈到那些创造利润的工业部门”。技术革新是提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手段,因而“生意兴隆的商人抱着极大的兴趣赞助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工业,特别是那些实行技术革新、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工业部门和企业,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资金支持,必然会使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充满生机。

——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四卷

材料二 “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它发展了一套包含在习惯法中的有效的所有权。除排除了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资源配置的障碍外,英国已开始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了。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

我们(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原本不像英国普通法那般复杂,没有那么多政治的和民事的功能,也没有那么严密的组织和发达的技术手段,因为,我们的法律基本上只是礼的附庸,既不是用来维护人的权利也不能用以度量自由,更不是为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而设计的,它的重点是在对农民的治理,其中的核心问题,则是社会秩序的安定。

——摘编自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英商业资本流向的不同。(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法律制度对待工商业活动的巨大差异。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发生条件的认识。(7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一图片标题“徽商的豪宅”“河南商人康百万庄园”并结合教材所学,对中国商业资本的流向可以概括为买房置地等非生产性领域;依据材料一“投资又反馈„„工业部门”“商人„„赞助制造业„„”等关键信息,对英国商业资本流向可概括为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2)第一小问“差异”,依据材料二“它发展了„„有效的所有权”“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我们的法律„„不是用来维护人的权利„„不是为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对农民的治理„„社会秩序的安定”等主要内容,可以从所有权、知识产权、治理人民等角度对比区分;第二小问“认识”,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环境、意识形态、政治前提、所有权、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等角度归纳即可。

答案:(1)不同:中国:绝大部分用于修建豪宅、购置地产、修建宗祠等非生产性领域,很少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用于扩大生产、流通规模。英国:商业资本不断转化为工业资本,特别是那些为提高利润而进行技术革新的工业部门。

(2)差异:英国:法律明确和保护所有权,用专利法保护知识产权。

中国:传统中国法律是治理人民的工具,不重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缺乏调解和处理民事、商业的法律。

认识:工业化的发生需要具备社会环境、意识形态、伦理道德观念等条件;保护所有权,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和创业,减少行政干预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