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2020-07-02
来源:欧得旅游网
技术与市场 2014年第21卷第8期 技术研发 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陈景龙 (河南双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带有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在于对转换层施工方案的确定,这是直接影响施工阶段 结构安全和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对高层建筑工程转换层的特点、转换层结构的施工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重点对模 板工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技术;转换层;控制要点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4.08.1 l8 1 高层建筑工程转换层的特点 1.1 结构形体大,楼面支撑负荷重 带转换层体系内力的改向是通过引发截面内力来实现的。 结构内力的分布比较复杂,同时为保证上部结构水平剪力顺利 向下部传送,对转换层楼面水平刚度有严格要求,所以一般转 换层的结构构件尺寸较大、楼面荷载较重。 1.2分层浇筑,利用先浇部分构件承载 转换层水平构件高跨比大,水平纤维在截面弯曲时的错动 不可忽略。假定平截面不再适用,一般呈现短深梁或者厚板的 受力特性。采用一次叠加法进行施工时应对叠合构件进行仔 细分析,考虑分层处水平剪力对构件的影响,必要时需与设计 单位配合来进行一次设计,确保一次叠浇构件在施工过程中和 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承载能力。 1.3 结合下部结构灵活布置支撑系统 在设计不落地支撑系统时,可结合下部结构进行科学合理 的布置,这样可以减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转换结构 上下层发生刚度突变和剪力突变。 1.4通过下部竖向构件卸荷 根据转换层设计时“强化下部,弱化上部”的原则,在结构 设计上加强转换层下部主体结构刚度、减弱上部结构刚度。转 换层结构在由地震荷载参加组合的情况下,下部竖向构件轴压 比限值有更严格的控制,从而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这 样,在施工阶段,转换层下部的竖向构件比一般竖向构件就会 具有更大的延性和承载力储备,可以利用下部承载力富余的竖 向构件作为支撑的传力构件。 2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1)转化板的自重、施工荷载和承受的上部结构荷载常常 很大,所以需要选择合理的、恰当的、可行的模板支撑方案,并 根据转换板的结构特点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2)模板支撑系统设置后,根据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 状态与使用阶段的不同,应对转换层以及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 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受其本身下部支撑体系作用或混凝 土施工方法的影响,转换板在板中较容易产生设计时未考虑到 的附加内力,所以需要对转换板在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进行具 体的分析和计算,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来抵抗这些附 加内力。 3)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转换板,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 凝土温度差值、温度变化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措施,以防止新 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 4)由于转换板承受的荷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 架的高度较高,因此,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 3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3.1钢筋工程 1)施工之前,要做到对图纸熟悉,尤其是对结构的关键部 位要熟悉。钢筋实施绑扎之前要对操作方法、施工顺序以及施 工要求进行技术交底,并在绑扎的过程中,对钢筋的数量、规 格、位置等参数随时进行抽检。 2)及时对悬臂结构的撑脚以及直螺旋接头的牢固程度进 行检查。 3)要对钢筋的位置进行严格的控制,严禁发生钢筋移位或 者规格与设计图严重不符的情况。面板负筋的高度,特别是易 挑部位的钢筋要设置钢筋支架以及跳板。 4)要根据设计来选用结构上的钢筋,不能人为随意更换。 必须替代时,要与设计部门以及技术部门协商才可进行,同时 办理技术核定单。 3.2模板工程 转换层结构的施工荷载大,由于这个特点,要根据工程的 实际情况对模板的支撑方案进行合理的选择,以达到确保支撑 体系具有稳定性、刚性以及强度的目的。其中常用的支撑体系 有以下几种。 1)一次性支摸。一次性支摸较多适用于现场支撑材料多、 取材简单以及转换层相对较低的情况。只是使用的支撑材料 过大,材料的使用缺乏经济性。 2)荷载传递法支摸。该方法是通过支撑系统将转换梁的 自重传递给下面的多层楼板,从而将荷载往下传。 3)合浇筑法支撑。合浇筑法支撑是通过转换层梁、板进行 多次的浇筑成型,因此支撑系统只需要进行第一次浇筑的结构 自重,从而极大地减少了支撑钢管。 4)置型钢法支模。这种方法是通过向转换梁中增设型钢 并和模板连成整体,从而达到节省支撑材料的目的。 3.3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转换梁上承受着数层甚至数十层结构的荷载, 荷载压力较大,预应力筋的用量也相对较多,因此在施工时应 (下转第192页) 789 技术研发 TECHNoL0GY AND MARKET Vo1.21,NO.8,2014 比,存在机械强度低、抗老化性能差、线性膨胀系数大等缺点, 故在施工中必须加以注意:UP ̄C螺旋排水系统中负荷的施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 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2)加强节能环保型材料设计。产品的设计应以改善生产 加层越高,造成的管内的负压值越大。规程中给出的允许流 量值是以16层试验塔上的试验结果为依据,大体可用于30 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对于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流量 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节能环保是一项功在当代利 在千秋的行动。各行各业都倡导节能环保,而各行各业在实践 过程中也都积累了本行业节能环保的一系列经验。展望未来, 以节能环保等理念为主导的新型保温材料将大行其道,建材行 业必须顺应这一潮流,为整个建筑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同时 的取值上有一些余量更为安全;立管与排出管连接要用异径 弯头,出户管最好比立管大一号管径,出户管应尽可能通畅地 将污水排出室外,中间不设弯头或乙字管。许多工程已证实, 较细的非水出户管及出户管上增加的管件会使管内的压力分 布发生不利的变化,减少允许流量值并且在以后使用过程中 易发生坐便器排水水畅现象。 在不断扩大的环保新需求、新领域中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 5结语 在过去的岁月中,传统建筑材料为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了 4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建议 目前,在城市发展与建筑设计建造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即 巨大贡献,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短缺等 严重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要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走 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净化环境、消除污染、开 发资源、节约能源,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舒适的生存空间,这是 认为环境的质量改善可以通过种树种草,往往忽视了建筑材料 的影响。为响应各国政府环保的号召,建材生产正朝着节能减 排、废物再生、绿色健康、安全实用的方向迈进。绿色建材的开 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长华.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发展[J].建材 发展导向,2013,22(27). [2] 张莉莉.绿色建筑材料应用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 2014(2):61. 1)汲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发展中国家,剧增的建筑量 还造成侵占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日益严重。中国正处于 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在未来15年保持GDP年均 增长7%以上,将面I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 (上接第189页) 果发生离析现象,必须进行人工二次拌合后才可入模。 2)混凝土浇筑要点。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根据各 尽量避免出现张拉阶段反拱或者预拉区开裂的现象。 3.4混凝土工程 方面的要求进行方法选择,主要有三种方法:①全面分层,即将 整个结构浇筑层分为数层浇筑,这种方法适用于结构物的平面 尺寸不太大的工程。②分块浇筑,这种方法适用于厚度较薄而 1)设备要点。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施工方案编制 的重点应是:①按照减少约束的要求,确定分层分块的尺寸及 层间、块间的结合措施。②确定混凝土入模温度和对材料加热 或降温的措施。③确定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和保温的方案。 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③机械振捣。 4结语 ④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施工和消防措施的制定。 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工程要注意以下几点:大体积混凝 土的施工一般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最高温度不>300 ̄C),气 温较高时要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要严格掌握各种原材料的 配合比来进行对混凝土的配制。对于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从全 部搅拌合料装入搅拌筒内为止,一般不应少于1.5~2 min。应 将搅拌后的混凝土及时运至浇筑地点进行入模浇筑。在运送 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灰浆流失、坍塌度变化等现象。如 (上接第190页) 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技术的控制是当今建筑工程中必须考 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做好高层建筑施工工作,将施 工实践与施工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国高层建筑施 工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尹强.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分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18):188. [4] 吴燕,薛大伟,郑青伟,等.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综述[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2,3l(7):89~89. [5] 彭第,潘殿琦,李海礁,等.地基处理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14(3):104—109. [6] 王生茂,黄楠楠.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解析 [J].企业导报,2013,14(9):224—226. [7] 王伟东.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漫谈[J].中华民 居,2013,12(7):294—295. 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侯孝荣.水利工程施工中几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J].城 市建筑理论,2010,19(12):112一l15. [2] 王伟东。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漫谈[J]。中华民 居(下旬刊),2013,11(7):113—120. [3] 张广英,潘玉军.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探讨分析 [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2(2):154—155.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