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更使大学毕业生求职雪上加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已是不争事实,而今年随着各地招聘会的展开,虽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已有极大改变,大学毕业生已调低其就业期望值,但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一、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金融危机影响
中小企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它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影响:东南沿海大批出口型中小企业停产、关闭;中西部部分中小企业难以为继;到目前为止部分大型企业也开始停招、少招新人甚至裁员以缩减成本等,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不断萎缩现象。来自一家求职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2009年该网站有效招聘职位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很多,出口制造、贸易、企业、金融等行业招聘行情萎缩尤其明显。
同时随着就业岗位数目的减少,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也正面临“挤出效应”。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打道回府就业,他们的回归挤占了部分就业岗位;一些企业裁员,被裁人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者的再次就业也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许多美国本土企业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于是许多外国学生也将就业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这些外国学生也成为了抢占中国应届学生饭碗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2、新的劳动用工制度——劳务派遣形势的出现让许多学生及家长望而却步
为了规范劳动合同制度,执行用工所在地劳动合同管理办法,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很多单位采取劳务派遣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振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实际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实际用工单位之间。其最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 对用人单位而言劳务派遣可节省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各项费用,如场地租用费、广告费等;同时也避免用人单位自行招进不符合要求人员造成的损失和处理的麻烦;节省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和管理成本;用人单位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随时要求派遣机构增减派员,最大限度的净化了用工企业的人事管理职能。减轻了企业的工作负担,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和家长由于旧观念根深蒂固,或对劳务派遣方式不了解、不适应,从思想上抵制它,只要是标有这种用工方式的单位来招聘,学生就拒绝应聘。人为地增大了就业难度。2009年12月对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194名学生调查发现,125位家长表示极力反对,116位学生表示不会去应聘这种用工方式的单位。 3、学生本人原因
诚然,世界经济原因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大学生本人的原因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工资、工作地域的要求相当高;在就业问题上过分依赖家长。同时,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家长的影响还停留在国家对大学生统包统分时代的思想,对劳务派遣抱着抵制态度。就业心态也非常不成熟。 二、大学生就业之路——路在脚下 1.认清形势,增强信心
虽然金融危机对世界各行各业造成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专家认为,世界经济有转暖复苏的现象。目前中国经济继续向好,一些跨国企业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入、甚至在中国增员。同时,国家推出了扩大内需的诸多措施,虽然长期效果仍待观察,但对就业市场会产生正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12月8日就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企稳,表现出很明显的V形反弹态势。这无疑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一大利好消息。
另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扶持和帮助大学生就业。从目前的举措来看,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目还是比较大的。 2.端正新经济形势下的就业态度
所谓新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多门类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的经济。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和全球化。这种新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实现低通胀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应转变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迎合新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业难的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和解决。 1)提高职业素养,增强竞争能力
职业素养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是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前提。大学生们从刚进踏进大学校园起就应该抓紧素质的训练和提高。除了打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功底外,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人交往。无论是社会调查,还是假期打工,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劳动的环节,没有社会实践的环节,也就没有职业素质的熏陶,难以胜任未来的职业要求。要通过实践环节培养自身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2)改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们不再是“皇帝的女儿”。部分毕业生期颦值过高想一步到位,想在大城市里有一份长期固定的工作,无论学什么专业的都想找一份安稳的坐办
公室的工作,想一开始就拿高薪这些都是不现实的做法。大学生首先要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不能等,不能靠,先找份工作积累经验,再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3)扩大就业渠道,多方面挖掘就业信息
大学院校目前虽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荐的主力军,但“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决定了大学生本人和企业才是就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因此大学生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来解决就业问题。而是应该利用多种渠道来解决就业。如:各种类型的“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如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就是专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业性刊物,其提供的信息准确、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不仅介绍社会需求情况,而且可帮助毕业生认清需求形势实习、社会实践、社交等活动;毕业生在实习、社会实践时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更清楚地了解有关需求情况,让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自己,从而达到求职目的;利用各种人脉关系等多种渠道求职。 4)改变求职思路,多元化就业
除了继续关注各种招聘会外,大学生们还应转变求职思路,多途径就业如:考公务员、当兵,到农村、到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就业、甚至自主创业干个体等等。同时还应适时地打破专业和地域界限,灵活地选择职业,因为你的素养、你的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的成才的过程中,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自01年起六年间毕业生增长了近4倍,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长明显高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2、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 3、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输出合格的人才,提供有效供给。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暴露出了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高校学科建设没有真正符合市场运行规律,没有很好与市场接轨,对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不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改革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构建与时代发展、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课题。
4、加强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自己多一点,考虑别人少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使正常,大学生要向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将来能真正满怀希望的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要一环。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5、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由于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资本的作用大于人力资本的作用的现象,不但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滋生腐败,也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监督、健全机构,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长久之计。 6、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直接为大学生择业提供长期服务的机构很少,大学毕业生流动渠道不畅,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最优化的配置。因此,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那问题的有力保障。
(1)建立以公益性为主的社会服务机制,如建立毕业生信息共享网络,健全信息化就业工作系统,健全社会化的就业中介组织。 (2)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改革就业机制,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如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
案管理、专业职称评聘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等,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后顾之忧,鼓励大学生到非公有经济领域寻求就业机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