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余县地名志—下村公社概况

2024-01-20 来源:欧得旅游网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下村公社概况

下村公社位于县城北面,驻地下村圩,距县城15公里。东与马洪公社接壤,西和观巢公社交界,南与沙土公社毗邻,北和仁和公社相连。总面积148.23平方公里。辖21个大队,278个生产队,169个自然村,8262户,461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91人,均汉族。

下村公社以驻地得名。据谱记: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丽,玉带香泉,云蒸霞尉之谓也。解放前夕属江东区下村乡、江东乡、岭下乡、何家乡、三和乡的一部分;水北区水南乡的一部分。解放初属江东区,下设6个乡。1956年合作化时,分设星星、民主、青春、联盟、前进、胜利、高升、爱国、友谊10个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属江东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火箭公社分为下村、何家、虹桥三个公社。1968年3个公社合为下村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西北高,东南低,蒙山延伸于西北,龙王寨、璜猴岭环抱于东南,笔架山耸峙于北部边缘,整个公社呈三角形。西北的高虎寨海拔455.2米。北部的笔架山高程317.4米。东部的龙王寨海拔338.4米。孔目江的支流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水库遍布,南部的狮子口水库(中型),地跨马洪、水西两公社,坝高26米,集雨面积15.25平方公里,库容量18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三万五千亩。小(一)型水库4个,小(二)型水库26个,塘、坝160个。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5220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粮食总产量27661543斤,棉花面积10033亩,总产量4970担。经济作物盛产花生。马步 茶油,闻名全县。

社办企业以煤炭为主,现有灰港煤矿职工331人,年产煤6万吨。境内有省办的花鼓山煤矿,年产煤31万吨。其次有农机厂、砖瓦厂、林场、鱼种场、养猪场、农机站、基建队、搬运队等,共社办职工603人,年产值69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方面,现有中学4所,其中高中1所,教职员工68人,学生1212人。小学21所,教职员工257,学生679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2%。有中心医院1所,江东分院1所,医务人员37人;病床25张,队队有医疗站,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历代人物:宋朝有张和,任监察御史。明朝有张乔松,任云南布政司。张条,任山海关守备。梁寅,于明洪武年间授礼部主事,其子梁岷,任古田县令。土革命时期的邱明贵,任红军团长。周贵科,长征老干部,任九江市外贸局长。

〔下村大队〕 位于下简坊西北0.5公里山坡下。南北公路并行横贯,东部有上新铁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通过,南有小江沿公路向东南流,小江西南岸丘陵起伏,依山傍水,交通方便。辖16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369户,1845人。耕地1844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下村乡。解放初属江东区下村乡。1956年成立前进高级社。1958年属火箭公社前进大队。1961年属下村公社下村大队。1969年由罗家边、造里、下村三个大队合为下村大队。1979年分开为罗家边、造里、下村三个大队。

下 村 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下,上新铁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在村东通过,夹于南北公路中间,村西南小江环绕,江流向南,注入孔目江。包括新屋、老屋、堂上、胡高、雷家五个村,共236户,1146人。耕地1136亩。解放前后曾为贸易圩。〔霞溪吴氏族谱〕载:吴栖林、栖竹兄弟于宋太平兴国年间,从崇仁县竹楼迁此。谱记:竹虽折枝而林则干霄,其霞溪也。玉带、香泉、去蒸霞蔚,前对梅峰之文笔,后倚璜缑之泰山,蒙岭、秋岭铺张而来,狮山、象山停顿而锁,盘则回龙顾祖,局则翔凤朝阳。以山水厅秀命为霞溪,谐音,演变为下村。

山 背 位于下村北偏西1.5公里山脚下。东北傍千秋岭的尖山。26户,132人。〔陈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大全由闽迁居千秋岭。清乾隆年间,从千秋岭分居。以村背山而建得名。

熊家堎 位于下村北偏西1.2公里山坡下。25户,130人。〔熊氏族谱〕曾成居赣州石城县柏中里。清康熙壬午年,客商而造吉水之仁寿乡江家边。不久造喻邑西北之熊家堎。以村址较高而命名。

瓦屋下 位于下村西北1公里山坡上,西南傍公路。6户。39人,〔陈氏族谱〕清光绪初,由千秋岭分居。建村时村北有瓦屋旧址,故名。

上简坊 位于下村东核南0.5公里的上新公路旁。紧造花鼓山煤矿。公社农机站、基建队驻此。15户,

78人。〔杨氏族谱〕元至元年间,碧云由庐陵迁罗坊银杏树下。清康熙年间,文发由讴溪分居于此。始居简姓,故名简坊。因村南有下简坊,而冠以“上”字区分。

下简坊 位于下村东南0.4公里平地上,上新公路南侧,紧造汽车站。61户,320人。〔茂冈何氏族谱〕宋大中祥符间,琳公由铜坑徙茂冈。明洪武丙辰,碧 由茂江迁此。现有何、梁、邱、彭、胡、吴、周、刘八姓聚居。公社驻地。设有下村食品站、下村税务所。

〔炉前大队〕 位于下简坊西北9公里山坑里。全境属丘陵地。中部有公路穿过,东西部有小溪自北向南流。辖15个生产队,15个自然村。205户,1189人。耕地2195亩。解放前后属江东区江东乡。1954年成立五个初级社,后转为和平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火箭公社和平大队。1961年属下村公社和平大队。1968年与龙湖大队合并为龙湖大队。1971年与龙湖分队,为炉前大队。

炉 前 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东西两面小溪环绕。县城至仁和公路穿村而过。6户,36人。〔村前叶氏族谱〕清光绪年间,盛广从村泉迁居炉前。〔上棚钟氏族谱〕载立于清康熙年间从灌溪(高安)迁此。村处山坑,四周高,中间低,开似火炉,村建于前,故名。

上 棚 位于炉前东北1.3公里山坡上。四周丘陵,东北靠仁和公社,与下棚合为一队。14户,81人。〔上棚钟氏族谱〕清康熙年间,载定由高安灌溪迁此。以肇基时搭棚而居命名。有上下棚之分,此村位于上,故名。

言 坑 位于炉前北偏东1公里山脚下。北傍仁和公社。33户,175人。〔黄氏族谱〕清乾隆年间,文照从苑背迁此。村建于形似鲇形的山坑而得名。鲇与言谐音,简称言坑。

泗岭下 位于炉前西北1公里山脚下公路旁。北接仁和公社。32户,172人。〔邱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福建邵武府琬平县迁来。村建于三个山岭的下面,左有山洞,洞中泉水四季长流,至村旁,歧分四条小溪,故名。邱明贵于1927年参加红军贺龙部下任团长,1934年被敌捕,杀害于江东,现为烈士。

洋禾坪 位于炉前东偏北1.3公里的雷公山岭下。仁和至县城公路在村前通过。12户,69人。〔陈氏族谱〕之樟三世孙于清康熙年间,由会昌佩塘迁此。村建于阳光充足,地形平坦的禾场(坪)上而得名。谐音,演变为洋禾坪。

大棚里 位于炉前东偏北0.8公里公路旁,田畈中央。东靠仁和公社。32户,200人。〔黎氏族谱〕世昌之后裔于清道光年间,从水南桥分居。后有黄、叶、肖、陈、范、习、饶、丁等姓陆续迁入。兴村时以简陋的茅棚居住而得名。

关刀形 位于炉前西偏北1.5公里的山隘口,四面环山。村前山成一字形,好象一大柄大刀横置,故名。24户,130人。现有曾、刘、张、廖、邱、林六姓。曾姓始居,从新干县迁来,已有十四代。〔桂渔洲刘氏族谱〕清末从中洲刘家迁小县,民国年间小县迁此。

亭子下 紧靠炉前西偏北0.2公里田畈中央公路旁。7户,50人。〔桐林袁氏族谱〕清雍正年间,赐鹏从峡邑大袁迁此。以村旁凉亭而得名。

莲花形 位于炉前西偏北2.5公里山坑里。四面环山,西北与分宜县交界。3户,17人。龚姓从清江义城板桥迁来,已有七代。以地形似莲花得名。

何家坪 位于炉前西面3公里山坑里,四面环山,西南靠欧里公路。2户,13人。林姓从欧里洲上分居,已有4代。村旁为一大草坪,以始居何姓而得名。

焦 坑 位于炉前西面0.6公里山脚下。村西靠大片油茶林山。8户,46人。〔温氏族谱〕浩通于明年化年间,由粤东嘉应州镇平县兴福乡砂尾徙喻西北长乐乡仁风里焦坑。此坑缺水干燥,故名。

钩形里 紧靠炉前西南0.2公里田畈中央小溪旁。村东有公路通过。10户,53人。〔游氏族谱〕清乾隆丁 ,元略由钟家坑迁此。村傍两条弯曲如钩的小溪,故名。

冷水井 位于炉前东南0.6公里山脚下。东靠仁和公社,西有公路通过。15户,87人。〔廖氏族谱〕东岳次子文敬于明万历年间,由水西枥元迁此。以村旁冷水井而得名。

新棚里 别名苧麻棚。位于炉前南偏西0.7公里山坡上。仁和至县城公路在村东通过。13户,86人。〔陈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之樟由佩塘迁此。建村时搭棚而居,故名。

〔步桥大队〕 位于下简坊东北10公里山坑里。东靠梅山水库,西傍小溪,东北靠山与水北公社接界。全境属丘陵地。辖12个产生队,5个自然村。269户,1559人。耕地2238亩。解放前属水北区上仁经秀。解放初属水北区店下经秀。合作化时成立邓家、步桥两个高级社,属水北公社管辖。1961年属虹桥公社邓家、步桥大队。1968年属下村公社店下大队。1974年分为城坊、步桥两个大队。

大 坑 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四周丘陵起伏,形成较大山坑,故名。66户,380人。〔城坊李氏族谱〕清康熙年间,天福由城坊分居。后有晏、刘、傅、陈、黎、廖、简、胡等姓迁入。

罗 家 位于大坑北偏东1.5公里田畈中央,北与水北公社接壤。包括店里,共22户,108人。〔罗氏族谱〕学敏于明中叶,由北岗燕山迁此。

黎 家 位于大坑北偏东1.2公里小江东岸。东南靠梅山水 库。63户,320人。〔上仁黎氏族谱〕世智携三子文秀、文跋、文毓于清嘉庆年间,由水南桥迁此。

步 桥 位于大坑北面0.5公里小溪旁。东靠油茶山。86户,410人。〔桥头简氏族谱〕荣昌传十二世孙于南宋嘉定年间,自老港分居。形容桥窄,只能步行,故名。

邓 家 位于大坑南偏西0.6公里山坑里。西傍小江。60户,341人。〔辋溪邓氏族谱〕宋乾隆年间,贵公由南昌府海南迁此。

〔城坊大队〕 位于下简坊东北9.5公里平地上,上新公路东侧。东部小江环绕,西部上新铁路纵贯,

全境属丘陵山坑。辖12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303户,1651人。耕地2461亩。解放前属水北区水南乡。解放初属水北区店下乡。1958年属下村乡联盟大队。1961年属虹桥公社联盟大队。1968年属下村公社,由步桥大队和邓家大队合为店下大队。1974年分为步桥、城坊大队。

城 坊 大队驻地。座落平地上,介于上新公路与小溪之间。119户,664人。 〔城坊李氏族谱〕明洪武年间,天立由水西泉塘迁此。南北山峦夹峙,苑若天然城堡,故名。以“城”命名的村有:城潭、城上、东城、城坊。

李 家 位于城坊北偏东2公里山坡下,上新公路西侧。北靠水北公社。12户,64人。〔周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店下分居。以始居李姓命名。

舍 坑 位于城坊北偏西1公里山坡下,介于上新公路与上新公路之间,上接仁和公社。25户,134人。〔喻氏族谱〕宋天宝年间,可之由蒙阳析居社岗。村处蒙山支脉社山旁而名社岗。后以山坑含义和谐音改称为舍坑。

余 家 位于城坊北偏东1公里田畈中央,介于上新公路与小溪之间。22户,130人。〔喻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会仁由舍坑分居喻家1957年随新喻改新余而更名余家。

东 城 别名鲁东。位于城坊西北1.5公里的上新铁路东侧。上靠仁和公社。72户,389人。〔王氏族谱〕清道光年间,由上高苟境窝迁此。〔鲁氏族谱〕龙公于临江潇滩迁北宅。清康熙十三年,由北宅分居。位于城潭东面,故名。

〔花堆大队〕 位于下简坊东北7.5公里田畈中央,上新公路东侧。介于上新铁路与上新公路之间,全境属丘陵地。辖26个生产队,12个自然村。484户,2614人。耕地4160亩。解放前属江东区虹桥乡、岭下乡。1956年转为爱国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1961划归虹桥公社花堆大队、桐树江大队。1968年由桐树江大队改为桥上大队。1970年合为虹桥大队。1974年为下村公社花堆大队。

花 堆 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西靠上新公路,三面小溪环绕。47户,253人。〔刘氏世谱〕明正统年间,永洪由水西上圩迁此。村建于土堆上,以花草芬芳的景色而命名。后有张、吴两姓迁入。

北 宅 位于花堆东北0.8公里田畈中央,上新公路东侧。东南小溪环抱。101户,534人。〔吟峰吴氏族谱〕宋太平兴国年间,喜公从会元坊迁此。谱记:“兴村时,鸾、凤二公家于其间,象山环拱,川水 涧,兄弟吟啸其上,因号吟峰。兄弟分居南北,鸾公居北,曰北宅”。

卫 东 位于花堆西偏北1.5公里山脚下,上新铁路西侧,西南紧靠桥上水库。北部丘陵,与仁和公社交界。41户,124人。〔醴溪吴氏族谱〕荣福于南唐大保庚子年,自崇仁郭里迁淦邑深圳。旋迁三峰桥上。村北有笔架山称为三峰,村旁有小溪横跨一桥,村处上游,故名桥上。1970年修水库搬迁至桥东0.6公里处,更名卫东。

龙 库 别名龙溪。位于花堆西面1.2公里田畈中央,南有溪流汇入桥上水库。23户,110人。肖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广东嘉应州迁来。南北二山。小溪横贯,西有龙珠台,(梁寅葬此)为二龙抢珠。小溪名龙溪,流水入塘称龙库,故名。

先 锋 别名桥上。位于花堆西面1.3公里平地上,村西紧靠上新铁路和桥上水库。东南溪流交错。41户,107人。〔醴溪吴氏族谱〕南诏大保庚子年,荣福自崇仁郭里迁淦邑深圳。旋迁三峰桥上。村背笔架山,称三峰。村建小溪桥上,故名。1970年修桥上水库搬至桥的东偏南0.6公里处,建于卫东之南,为首当其冲之地而更名先锋。

石 陂 位于花堆西南1公里的山脚下,西北小溪环抱。介于上新铁路与上新公路之间。41户,138人。〔廖氏族谱〕十九世孙于清康熙年间,从山南廖家迁此。拦溪筑石陂而得名。后有谢、吴姓迁入。

邹角里 别名金泉。位于花堆西南2公里山坡上。村西紧靠上新铁路和桥上水库。13户,71人。邹姓于清初迁来。后有彭、胡、廖、龚等姓陆续迁入。彭姓于清乾隆年间,从罗坊彭家洲迁来。以始居邹姓建村于偏僻的角落里而得名。

吟 峰 别名峰头坑。位于花堆南面0.5公里山脚下,三面环山。122户,693人。〔吟峰吴氏族谱〕文接于北宋崇宁年间,由南宅(虹桥)分居于此。此地山环水绕,鸾凤二公常登峰峦吟诗,因号吟峰。凤公之元孙文接由南宅居于象山首坑,又名峰头坑。

桐树江 位于花堆西南2.5公里山坑里。村东紧靠上新铁路。25户,150人。〔稠岭邢氏族谱〕宋乾隆九年,南高由新昌(宜丰)迁此。村旁桐树成林,溪水环流,故名。

茶子坡 位于花堆西南2公里茶林山坡上,故名。上新公路东侧。14户,75人。〔陈氏族谱〕清道光年间,由高峰迁此。

大树棚 位于花堆西南2公里上新公路东侧。4户,25人。袁姓于解放后从袁家迁来。四周树木参天,村处其间,树荫复产画如棚,故名。

晏 家 位于花堆西南2.5公里山脚下。东靠袁家水库。24户,139人。晏姓于清乾隆年间,由浒江晏家迁此。

〔虹桥大队〕 位于下简坊东北8公里山坡上。东北有梅山水库,东部与水北、马洪公社交界,三面小溪环抱,西有上新公路自西向东北穿过,全境属丘陵地。辖14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300户,1548人。耕地2606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初属江东区虹桥乡。1956年成立联合高级社。后为联合大队。1961年划归虹桥公社联合大队。1968年为花堆大队。1972年和花堆大队分开为虹桥大队。

脑 上 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小丘旁,三面环小溪。55户,310人。〔余氏族谱〕衮公六世孙彦忠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由闽邵武画锦乡避乱携家卜居峰下。至南宋隆兴年间,七世俊卿由峰下分居。村建于山丘高处,以地形命名。

芦茅沟 别名湖茫口。位于脑上东北2公里的松山脚下,东北临近梅山水库。8户,51人。〔东溪王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从石岗王家迁此。以村傍芦茅山沟而得名。

塘 下 位于脑上东北1.3公里山丘下,西靠小江。21户,105。〔城坊李氏宗谱〕载:宏通于明宏治年间,由城坊分居塘溪(塘下)。村西有塘,故名。

槎 江 紧造脑上北偏东0.3公里的三条小溪汇合处。11户,69人。〔吟峰吴氏族谱〕敏翁于南宋景定年间,由浒水分居。以三条小溪交叉处而名叉江,因谐音演变为槎江。

浒 水 别名浒江上。紧靠脑上东北0.3公里山脚下。86户,468人。〔吴氏族谱〕德英于宋政和年间,由南宋(虹桥)迁此。以此处溪流纵横交错之意而得名。

简 坑 位于脑上东南0.5公里山坡上,东面一大片油茶林山。18户,89人。〔余氏族谱〕俊良于宋绍兴年间,自峰下迁此。以始居简姓建村于山坑而得名。

会元坊 紧靠脑上西南0.3公里山坡上。15户,83人。〔吴氏族谱〕宋靖康年间,由南宅迁此。南宋时此村出了三个会元,建有牌坊,故名。

虹 桥 位于脑上西南0.5公里山坡上,东西小溪夹流。88户,432人。〔吴氏族谱〕宋太平兴国年间,凤公由清江迁此。村傍石拱桥,形似彩虹,故名。

湾 里 位于脑上西南1.5公里山脚下,两条小溪汇合村南,注入袁家水库。属大队园艺场,管理员15人。以柑桔、水稻为主。该村原有邹姓居住,1977年迁居附近村,改为知青队,1980年撤队办大队园艺场。村处山弯水回之间,故名。

〔城潭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北面6公里山坑里。东傍桥上水库。笔架山耸峙于北就边缘。辖8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166户,855人。耕地1118亩。解放前属江东区江东乡。解放初属江东区岭下乡。1956年划归虹桥乡里休大队。1968年隶属下村公社桥上大队。1971年兴修桥上水库,并为堆上大队。1972年为城潭大队。

城 潭 大队驻地。座落山谷里,东北紧靠桥上水库,依山傍水。包括城潭新屋,共69户,377人。老屋欧阳性从罗坊 田迁此,已有15代。南北两山峦起伏形似二龙,号称此地为风水龙脉为“二龙抢珠”。还有吴、潘、杨姓聚居。

城 上 紧靠城潭西北0.3公里的山坑口。村东紧造桥上水库。村北与仁和公社接壤。44户,220人。〔吴氏族谱〕渤公于宋真宗年间,由三峰桥上迁此。村处城潭之北而得名。

梁 家 位于城潭西南0.8公里的山脚下,四面环山。16户,92人。〔梁氏族谱〕载:吉甫世居分宜湖泽台。宋景定年间,徙蒙峰藻岭之阳石门醴溪。明洪武年间,礼部主事梁寅,号石门。著有《石门文集》,诏修元史,以老病辞归,住宅依山傍水,泉水清澈,风景秀丽,尊称为石醴溪梁家,后简称梁家。

桃仔树下 位于城潭西南1.4公里山脚下,四面环山,北靠仁和公社。8户,54人。〔李氏族谱〕明嘉靖年间,千一由城坊分居。以村旁桃树成林而得名。陈姓于清道光年间,从千秋岭迁此。

塘 边 位于城潭偏西1公里山坡上。东北桥上水库渠道流经村东南。27户,142人。王姓为主,由沙土东陂迁来,已有十五代。〔北港张氏族谱〕芳齐八世孙于明万历年间,由北港分居。村建塘畔而得名。

〔龙湖大队〕 位于下简坊西北6公里处的小溪交叉处。西有水库,东部有公路穿过。全境属丘陵地。辖10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312户,1820人。耕地2695亩。解放前属江东区江东乡。解放初属江东区南元乡。1956年成立龙湖高级社。1958年划归江东火箭公社,由下住、甘秀土布、苑背大队合并为民主大队。1959年分开为龙湖大队。1971年与炉前大队分开为龙湖大队。

龙 湖 别名罗畲。大队驻地。座落平地,三面傍小溪,西靠后龙山。261户,1507人。〔罗畲张氏族谱〕子光于北宋咸平年间,偕弟从峡江县城上迁此。村处平地低洼,傍泉水塘,溪水汇集如湖,近处有后龙山,故名龙湖。张振华,现任宜春县副县长。明朝张乔松任云南布政司。

乌龟壳 位于龙湖西北1.2公里山脚下,四周丘陵,南靠水库。24户,127人。〔张氏族谱〕子光之后

裔第三房于清咸丰年间,由龙湖分居。村傍小山,形似乌龟,故名。

王花田 位于龙湖西面1.8公里山坡下,西与欧里公社接壤。27户,175人。〔李氏族谱〕清康熙二十六年,大江由鲤江边(罗家边)迁此。此处田野丛生黄花草,因谐间简称王花田。

〔下住大队〕 位于下简坊西北5.5公里的公路西侧,东西有小溪自西北向东南流,东北与仁和公社接壤。全境属丘陵地。辖20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428户,2420人。耕地4094亩。解放前属江东区江东经秀。1956年属江东区南元高级社。1958年属火箭公社由龙湖、甘秀土布、炉前合并为民主大队。后为下住大队。1961年分为下住、南元、高山三个大队。1968年并入江东大队。1973年和江东分队为下住大队。

下 住 大队驻地。座落于公路旁山坡下。西北溪流密布。83户,446人。〔石湖(下住)黄氏族谱〕载:讳汶号齐南。于宋绍兴二十年,由修水县分宁双井,道经石湖,见此地山水秀丽,遂于同年从双井迁螺石湖(下住)〔严氏宗谱〕芳文于清咸丰年间,由上高迁此。以村处湖沼旁,多螺石,取名螺石湖。后因村址低洼,迁于原居之下,更名下住。

上樟坡 位于下住北偏东1.5公里山坡下,以山坡上的樟树坡而得名。因村东有下樟坡,以方位区分为上樟坡。13户,69人。晏姓从北岗下坑迁来,已9代。

下樟坡 位于下住东北1.5公里山坡下,北靠仁和公社。20户,113人。〔下 朱氏族谱〕加陛之弟于清康熙年间,自赣州信丰石背保徙居于此。村处上樟坡之东,故名。

新屋里 别名庙得前。位于下住东北1.5公里的田畈中央,小溪东畔,北与仁和公社接壤。18户,104人。〔陈氏族谱〕显猷八世孙派下三世之樟公于清康熙年间,由赣郡佩塘迁庙得前(新屋里),以村后古庙而得名。后庙毁更名新屋里。后习、钟、李姓迁入。

高 山 位于下住东偏北1公里山脚下。四周丘陵起伏,故名。101户,498人。〔高山习氏族谱〕芳桂由南安桥迁陈家。清道光己末年,由陈家迁此。

苑 背 别名北元。紧靠下住北面0.1公里的公路西侧。介于公路与小溪之间。64户,355人。〔黄氏族谱〕震纲于明永乐年间,从下住迁此。此处有黄姓四村,加上早已废除的东元村,总称“五元”。该村叫北元村,后因村移居下住的背面,下住较低洼,花草丛生,宛若天然花园,更名苑背。

高 木 别名西元。位于下住东南1公里山脚下。西有小溪,四周丘陵。81户,442人。〔黄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南元迁此。此处黄姓五村号称“五元”。该村原名西元。后以村建于高山树林之下,更名高木。

南 元 位于下住东南0.6公里的公路西侧,东西小溪流。83户,430人。〔黄氏族谱〕尚智于宋宝祐六年,由下住迁此。〔梅田习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从白梅九园徙居南园。村处老居之南而名南园,即田园村舍之意,后因村傍溪水,改称南源,简化为南元。

〔江东大队〕 位于下简坊西北5公里的公路交叉点,小溪沿村西向东流。全地属丘陵地。辖20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590户,3187人,耕地3590亩。解放前属江东区江东乡第四保。解放初属江东区江东乡。1955年成立星星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后改为江东大队。1969年与下住大队合并。1973年与下住大队分开为江东大队。

江 东 大队驻地。座落宽阔平地上,溪流环抱,公路从村中穿过。104户,510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过乡苏维埃政府。周姓于宋朝从福建迁来,已有35代。黄姓从下住迁入。张姓从岭背迁入。习姓从南元迁此。李姓从高木向子湾迁来。另有邹、徐、杨、胡、廖、叶、刘、邓、陈、刑、宋、吴、游等姓,皆于设圩后迁来,逐渐成为集轩。三、六、九为赶集日。〔陈氏族谱〕行梅于清嘉庆十年由千秋岭迁此。以村建大江之东而命名。

东 门 位于江东东北1.5公里山坑里。19户,118人。〔石湖黄氏家乘〕震纲之后裔于清雍正年间,从苑背分居。此处黄姓四村号称四门(苑背、南元、下住、高木)该村位于四门之东。取名东门。

何 木 位于江东西北1.5公里山脚下。28户,135人。〔库溪邹氏族谱〕学友、学朋于清乾隆年间,由山仔上(今马洪)库溪迁此。村榜木何树林,谐音简称何木。

槎 田 位于江东西北1.2公里油茶山下。东北小溪环绕。17户,82人。〔刘氏族谱〕广生之后裔大信于清嘉订年间,从欧里屋仔迁此。槎与杈通用,即阡陌纵横交错之意而得名。

胡 家 紧靠江东东面0.2公里山坡下公路旁。三面公路畅通。185户,1003人。〔东溪胡氏族谱〕二郎之子念六于这样绍兴四年,偕弟念九由新昌(宜丰)竹垣迁此。原名东溪,以村建蒙龙江之东侧而得名。

汗树下 位于江东西面0.8公里山坡下。公路交叉处。80户,420人。〔黄氏族谱〕泉石原籍福建邵武建宁县禾坪里,宋嘉定年间,登进士,任江西担刑按察史,善相阴阳,常念江西山青水秀,择居于山溪,不久迁此。见群鸟翰于其树,取村名翰树,因谐音演变为汗树下。

稠树下 别名稠峰。位于江东南偏东1公里山坡下,北有小溪和公路并行横贯。103户,553人。〔稠岭邢氏族谱〕第一世祖南高于明洪武四年,自桐树岗迁此。以村建于树林稠密深处而得名。

石架山 位于江东东南1.3公里田畈中央,北有小溪和公路并行横贯。48户,252人。〔陈氏族谱〕正纶于清雍正元年,自千秋岭迁此。村后有孟架山,石头重叠架起,故名。

岭 背 位于江东南偏东1.5公里的稠峰岭南坡。东北小溪和公路环绕,西南靠观巢公社。 27户,154人。〔汾阳张氏族谱〕寿隆之后裔于清嘉庆年间,由观巢上垱迁于此。位于稠峰岭背面而得名。

〔袁家大队〕 位于下简坊东北5公里山坑里,袁家水库东岸,东南山峦起伏,全境属丘陵地。东部山界与马洪公社接壤。辖8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183户,1053人。耕地1393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初属江东区虹桥乡。1956年成立 青春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青春大队。1961年划归虹桥公社员岭大队。1980年并处虹桥大队。1979年与虹桥分开为袁家大队。

袁 家 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东南靠山,西傍袁家水库。26户,138人。袁姓从赣州迁来,已有30代。裴姓 从石湖迁来,约20代。杨姓从吉水杨家庄迁来。赖姨从仙家迁来。

屋 昌 别名员岭坳。位于袁家东北2公里山脚下,东与马洪公社交界。8户,51人。〔洪陂何氏族谱〕治道之后裔于清康熙年间,从洪陂迁此。村建于员岭坳之北。原名员岭坳。后以昌盛发达之吉祥含意,更名屋昌。

员 岭 位于袁家东北1.5公里山坡下。四周丘陵,东靠马洪公社。60户,302人。〔傅氏族谱〕英耀于南宋绍兴年间,由舍江迁此。村东南有员岭坳而得名,简称员岭。

高 家 们于袁家西南1公里的公路西侧。东北有袁家水库,四周丘陵起伏。42户,289人。高姓从广东迁来,约15代。后有邓、杨、李姓迁入。

塘 里 位于袁家西南2公里山坡下,东靠马洪公社。46户,272人。〔傅氏族谱〕署公于唐广明庚子,黄巢起义,由湖南湘潭白水湾徙居清邑。实公于南宋建炎年间,由清邑沙头迁此。村四周环山,中间低洼,形似一塘,故名。

〔甘秀土布〕 位于下简坊西北9公里册坑里。四周丘陵起伏,公路横贯踣,西靠欧里公社。辖14个生产生产队,8个自然村。341户,1926人。耕地2644亩。解放前属江东工我江东乡第六保。解放初属江东乡。合作化时由大桥初级社转为灰土布高级社。1958年为下村公社灰土布大队。1961年改为甘秀土布大队。

甘秀土布 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东北小溪环绕,东有公路直达县城。87户,460人。〔月光岭林氏族谱〕维新、维斯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闽县陈邦洋迁此。村周丘陵起伏,山坑缺水,取名干死土布。后因村名不雅,反其义以美好之词,更名甘秀土布。

五板桥 位于甘秀土布北面1公里山坡上。20户,94人。〔黄氏族谱〕环照于清嘉庆年间,由院背迁此。村处一座五节林板的小桥旁,故名。

鹅眉塘 位于甘秀土布北偏西0.7公里山坡下,西靠欧里公社。21户,112人。〔冯氏族谱〕明崇祯年

间,景先由广东惠州府龙川县七约摇坑乡迁此。村旁有塘似鹅形,原名鹅池塘。后因谐音,误称鹅眉塘。

灰 灶 位于甘秀土布东北0.7公里山脚下,村南小溪横贯,四周丘陵起伏。32户,154人。〔城西黄氏族谱〕溪隐之后裔于清乾隆年间,从翰树下分居。以村旁烧石灰的窑灶而得名。

下 土布 位于甘秀土布东南1公里的公路北侧。116户,600人。〔下土布朱氏族谱〕清康熙三十五年,加陛自信丰县石背保迁于此。以村建山坡下而得名。

龟形里 别名上土布。位于甘秀土布南面0.7公里山脚下。南有公路,西靠欧里公社。29户,130人。〔彭氏族谱〕公茂之后裔于清石丰年间,由大桥分居。现有彭、邱、朱、廖、王、胡六姓聚居。村后山似龟形,昔称乌龟山。以山而得名。

月光岭 位于甘秀土布东南1.3公里山脚下小溪旁。45户,239人。〔月光岭林氏族谱〕维沂之三子肇春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闽县陈邦祥(万哩前)迁此。 村后有山岭,前有池塘,月出,山水水色,以此命名。

向家堎 位于甘秀土布东南1.5公里山坡上,南与观巢公社接壤。1户,9人。〔黄氏族谱〕十高之长子超贤于清顺治年间,从福建汀洲府莲花县石碧迁观巢潭黄家。清光绪年间,由洋潭黄家迁此。村前有白梅岭,以开门见山之寓意而得名。

〔大桥大队〕 位于下简坊西北3公里山坡下,介于南北公路之间,中部为山谷平地,南部小溪环流,四周丘陵。辖26个生产队,11个自然村。514户,2869人。耕地4325亩。解放前后属江东区大桥乡。1956年成立星星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星星大队。1961年改属下村公社大桥大队。1969年,由大桥、枫江桥、牛弯垱三个大队合为大桥大队。

大 桥 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村周水塘溪流围绕,依山傍水,公路横贯。232户,1432人。〔彭氏族谱〕茂公,宋崇宁二年,任进士,由鄱阳至金峰大桥见山水秀丽,遂卜居于此。村后有金峰岭蟠踞于上,

石桥排列于前, 鱼鳞叠叠,云连广厦,日丽华堂。村号金峰大桥,后简称大桥。

彭克勤,号业精,武汉政法学院毕业,民国时期任新余、上高、乐平、星子、余干、泰和县长。彭年鹤,武汉法政大学毕业,民国时期任武汉高级法院简任推事(法官)。

堆仔下 别名上屋得、笋坑。位于大桥东北1.5公里山脚下,三面环山。8户,45人。〔彭氏宗谱〕象珠之长子于清光绪十五年,由亭子下分居。村建土堆之高处,故名。

院 下 别名脚板店里。位于大桥西北1.5公里平地上,公路北侧。南有小溪。4户,21人。〔彭氏族谱〕福音之后裔于清光绪年间,从罗坊彭家洲迁此。东南通过往县城的大道旁设有茶店,以店小之含义而取名脚板店。

中屋得 位于大桥北1.3公里田畈中央,14户,90人。〔彭氏宗谱〕清乾隆年间从大桥东头三房分居。村座落于堆仔下与牛湾垱之中,故名。

牛湾垱 位于大桥东北1.4公里山坡上。 37户,199人。〔彭氏宗谱〕清乾隆五十二年,思连从大桥横下分居。村建土坡(土垱)高处溪流旁,土坡弯曲似牛角,故名。

桥 头 位于大桥西北0.6公里的南北公路中间。13户,78人。李姓从新干县落坊李家迁来,约有8代。宋姓从清江大和闹迁来,约有7代。以村处桥头而得名。还有罗、刘、叶、张等姓聚居。

上仔里 别名尚德里。位于大桥东面0.5公里山坡上。南有公路。21户,100人。〔彭氏族谱〕明彭靖年间,而珩从钱圩大桥尚德堂。清乾隆壬戍年,分居于此。以房族命名。因谐音演变为上仔里。

垱 下 位于大桥西偏南0.5公里山脚下,小江转弯处。22户,100人。〔尹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从大庾县迁南村。不数年从南村分居。以村北垱水陂而得名。

亭子下 别名圩上、上屋。位于大桥东南0.5公里山坡上,介于南北公路中间。41户,227人。〔珠湖傅氏族谱〕代年于清嘉庆年间,由珠湖(高安上湖)迁此。此处原是集圩旧址。后以 村产社的八角亭而得名。

枫江桥 位于大桥东南1公里平地上,公路从村旁穿过。92户,519人。〔梁氏族谱〕国重于清康熙八年,由吉水嘉溪迁此。以桥头江边的枫林而得名。

谢 家 别名漕溪谢家。位于大桥南偏东1.2公里山坡下。村东北有公路和小溪并行通过。31户,161人。〔谢氏族谱〕明正德十五年,从福建漳洲府龙岩洲徙居城南。清康熙年间由城南迁北。

〔高升大队〕 位于下简坊北偏东2公里山坡下,上新铁路、上新公路东侧。全境属丘陵地。辖12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316户,2027人。耕地1785亩。解放前后属江东区岭下乡。1956年成立高升高级社 。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高升大队。1961年属下村公社堆上大队。1970年由岭下、城潭、堆上三个大队合为堆上大队。1974年又分为城潭、岭下、堆上三个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因与沙土公社堆上大队重名,更名高升大队。

堆 上 大队驻地。座落土坡上,故名。铁路和公路交叉处。35户,241人。〔杨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奉旨屯垦,由福建泉洲安溪徙喻。乾右第八世孙士登、士庆择居堆上。

月 象 位于堆上北偏东1.5公里山坑里,上新铁路东侧。9户,74人。〔陈氏族谱〕履贞暨子大全于清康熙九年,由闽迁千秋岭。清乾隆年间,由千秋岭分居。村傍象山,以月照象山之景色而命名。

苦 溪 别名竹溪、苦株笼里。位于堆上北面1.2公里山坡下小溪旁。村西紧靠上新铁路,介于铁路和公路之间。39户,211人。〔谢氏族谱〕德晓于清乾隆年间,由牛湾垱分居。村建苦株树林小溪旁,取名苦溪。后以竹林山坑之寓意,又名竹溪和苦株笼里。

加 山 别名隔山。位于堆上北偏东0.8公里山坑里。东邻塘里煤矿,西靠上新公路。20户,104人。

〔上槎李氏族谱〕春发兄弟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上杭迁喻北高坑、岭里、蛇堎里、上槎、隔山。原名隔山,土音称加山。名称由来:加山的始居郑姓与苦溪廖姓,堆上杨姓是三老俵,皆由福建徙居加山与苦溪两村只隔一山,故名。

金 钩 紧靠堆上南面0.3公里山坡下。西邻上新铁路,东傍山。20户,119人〔杨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奉旨屯垦,由福建泉洲安溪来喻。八世祖启勋之长子士俊择居金钩〔湾里林氏组谱〕清康熙年间,景悦、景乐、景源由福建福兴漳泉迁喻,卜居城西湾里、畲土、反山里、台仔上、杉坡、金钩。珠山又名猪山头,其东西两面,有罗坑老屋(虎形)和岭下老屋(虎形),谐音老虎,说是老虎拖猪头,不吉祥,而取名金钩,即金钩勾猪头,老虎拖不动,故名。

珠 山 位于堆上南面0.5公里山脚下。南傍花鼓山煤矿,西靠上新铁路和上新公路。34户,229人。〔杨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奉旨屯垦,由福建泉洲安溪来喻。第八工民祖龙卿、纯卿择居珠山。原名猪头山,因山形似猪头,后谐音改称珠山。

东 新 位于堆上南偏西0.8公里的花鼓山火车站东侧。4户,25人。〔陈氏族谱〕清康熙九年,义盛、义旺、义兴三兄弟由福建源洲安溪徙南岭。民国年间由南岭迁此。原名中屋、中哇。1958年上新铁路于村东建站,以村东面貌一新之意,更名东新。

老罗坑 位于堆上东南1公里山坑里,故名。东面是花鼓山煤矿。54户,308人。〔喻北罗氏族谱〕四十六世显祖居吉州秀川(吉水)奇下。宋时徙居渝北崇教乡崇信里璜峰之麓罗坑。

新罗坑 位于堆上南偏西2公里山坡下。村南紧靠花矿洗煤厂,上新铁路和上新公路平行在西穿过。113户,751人。〔罗氏族谱〕明永乐年间,稽训由老罗坑分居。由老居派生的产析 村,故名。

〔千秋岭大队〕 位于下简坊北面2.5公里山脚下,上新铁路西侧。全境属丘陵地。辖14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320户,1763人。耕地1948亩。解放前后属江东区岭下乡。1956年成立岭下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岭下大队。1970年由堆上、城潭合为堆上大队。1974年分开为岭下大队。1981年地名

普查 ,与罗坊公社岭下大队重名,更名为千秋岭大队。

岭下老屋 大队驻地。座落千秋岭,又名尖山岭脚下,故名。上新铁路和上新公路并行穿过村东。67户,370人。〔陈氏族谱〕履贞于清康熙九年,自闽信洲潭源浦徙居于此。

小 塘 位于岭下老屋北面0.8公里山坡下。86户,470人。〔陈氏族谱〕尚忠于清康熙三十四年,自闽信洲潭源浦迁此。以村旁小池而得名。

门 头 别名大塘。位于岭下老屋北偏西0.6公里小丘下,北面靠山。58户,300人。〔陈氏族谱〕进掬于清康熙三十七年,由闽信洲潭源浦徙居喻邑西北千秋岭之门头。此处有大小两塘,该村傍 大塘,故名大塘。因座落老居门前,又名对门。

下 屋 别名新塘。位于岭下老屋北面0.8公里山地下,59户,351人。〔陈氏族谱〕清康熙三十七年,斌道自闽信洲潭源浦迁此。村建于山脚下,故名。

詹 家 位于岭下老屋东北0.5公里田畈中央,10户,63人。〔陈氏族谱〕履贞于清康熙九年,由闽徙居于此。〔白埠詹氏族谱〕清康熙九年,由闽泉洲安溪迁此。詹之祖 屯垦白埠。陈之祖屯垦千秋岭。

茶山口 紧靠岭下老屋西南0.3公里山坡上。11户,77人。〔陈氏族谱〕尚春于清康熙三十四年,自闽信洲潭源浦迁此。村处茶林山坑口,故名。

新 村 位于岭下老屋南偏东0.4公里田畈中央,上新公路西侧。24户,131人。〔陈氏族谱〕清雍正年间,仕公自岭下老屋分居于此。原名山仔上,以村建于山坡上得名。1967年,移居旧址东南2公里处重新建村,故名。

〔造里大队〕 位于下简坊西偏北2.5公里山坑里。四周大片丘陵荒地,东北为山谷平原,公路、小溪并列通过,西与观巢公社接壤。辖6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134户,653人。耕地1036亩。解放产前后

属江东区下村乡。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1961年属下村公社造里大队。1969年为下村大队。1979年分开为造里大队。

造 里 大队驻地。座落山坑里,四周一大片荒山丘陵。西靠观巢公社。101户,477人。〔黄氏族谱〕弘海于宋景定年间,从鹄山迁此。后有林、陈、廖、张、沈、范、高、彭、吴、傅等姓陆续迁入。原名槽溪,因山夹小溪、形似渡槽,故名。因“槽溪”与“造里”近似谐音,演变为造里。

后 坊 位于造里东北1公里山坡下。东北有公路和小溪环绕。11户,50人。〔卢氏族谱〕明正德年间,由城北能瑞门茶陵莹分居于此。原名后塘。以村后有塘而得名。后因谐音改称后坊。

何 家 位于造里东面1公里山脚下小溪旁,东北有公路通往县城。22户,126人。〔穑诞何氏族谱〕云章次子如砥于元至正年间,自白沙桥迁此。

〔罗家边大队〕 位于下简坊西南1公里山坡下。西部大片荒山丘陵,与观巢公社交界,东北边缘为山谷平地,小溪和公路并行通过。全境属丘陵地。辖8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197户,1065人。耕地1412亩。解放前后属江东区下村乡。1956年成立前进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前进大队。1961年划归下村公社罗家边大队。1969年由罗家边、造里、下村三个大队合为下村大队。1978年复为三个大队。

罗家边 别名鲤江边。大队驻地。座落山坑里,东面有上新铁路、上新公路和小溪。24户,142人。〔黄花田李氏族谱〕明万历年间,端二从信丰县徙马洪之石门。居住半载再迁鲤江边。以村旁小江似鲤鱼而得名。后因村领导罗家的旁边,更为罗家边。

赖 家 位于罗家边西北0.8公里山坡下小溪旁。70户,376人。〔赖氏族谱〕十三世君植于清康熙年间,由广东梅洲府镇平县迁此。

月形里 紧靠罗家边北偏西0.3公里山坡下。东邻下村中学。26户,153人。〔彭氏族谱〕兴德于清康熙年间,由赣州城北枫树下迁观巢何家山。清末,由何家山分居。村背小山似月形,故名。

磨形里 位于罗家边西面1.2公里山坑口,四面环山,状若磨形,故名。东西两面各有水库。11户,52人。〔枫树下李氏族谱〕清嘉庆年间,从湖背枫树下分居。

陂 石 位于罗家边东南0.5公里山脚下。东面有小溪、铁路、公路通过。上、下陂石两村共31户,180人。〔李氏族谱〕端二于明万历年间,从赣州信丰县迁马洪石门,不久分居于此。村东有小江,筑石垒陂,故名。

田螺坑 别名泉塘坑。位于罗家边南偏东0.5公里山坑里。东靠狮山。24户,142人。〔彭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赣州城北枫树下迁观巢何家山。清末,由何家山分居。村处山坑,地形似田螺,故名。

〔马步堎大队〕 位于下简坊西南4公里山坑里。东部有小溪自北向南流,西部丘陵起伏,与观巢公社接壤。全境属丘陵地。辖9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156户,929人。耕地1351亩。解放前属江东区岭下乡。解放初属江东区南村乡。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马步堎大队。1961年属何家公社马步堎大队。1968年属下村公社与杭桥大队合为杭桥大队。1980年从杭桥分开为马步堎大队。

马步堎 别名马湖堎。大队驻地。四周丘陵小溪环绕,依山傍水。35户,203人。〔张氏族谱〕清康熙年间,遭兵 。十室九逃,自闽汀州上杭县西坪乡白沙里迁此。后有刘、兰、陈、胡、吴、邱、夏、宋等姓陆续迁入。村周丘陵起伏,山径小路,马到此地只能步行,形容路之难行,故名。

湖 下 别名湖西。位于马步堎西北1.5公里山坑里。村西紧造观巢公社。20户,98人。〔邓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从水北迁桐树邓家。清乾隆年间分居湖下。村西地势低洼,积水如潮,故名湖西,又名湖下。

王家山老屋 位于马步堎北面0.9公里田畈中央,四周丘陵。14户,81人。〔华林胡氏族谱〕清同治年间,由水西桐林迁此。以始居王隆命名。此处有两个王家山,以新老区别。

蛇仔坑 位于马步堎北0. 8公里山坑。山坑弯曲似蛇形,故名。15户,89人。〔谢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福建龙岩上坪徙居坑口谢家。清道光年间,由谢家分居。

王家山新屋 位于马步堎北面0.8公里田畈中央,16户,103人。〔李氏族谱〕清嘉庆年间,从湖背枫树下迁此。村西北有老屋,该村命为新屋。

高屋里 位于马步堎西偏北1.5公里山脚下。西接观巢公社。6户,34人。邱姓于清末从观巢荆桥分居。1953年又迁马步堎。一度成为废村。1958年修狮子口水库,朱姓迁入。以村址较高而得名。

桂子山 紧靠马步堎西面0.3公里山脚下,以山坑的桂子树而得名。10户,69人。〔汉溪简氏族谱〕递瀼于明洪武初,以援潮州大史,由上塘卜居汉溪(罗坊汉口)。清乾隆末年,由汉口分居。

青 垱 位于马步堎西南1公里山坑口。南靠荒山野岭,与观巢公社交界。20户,117人。〔张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马步堎分居。以山青水秀的山坡而得名。

大仁塘 位于马步堎西南1.5公里山坡下,四周丘陵,西靠观巢公社。20户,136人。〔张氏族谱〕清乾隆年间,永兴由马步堎迁岳家。不久迁马洪水坑。民国年间,由水坑分居。原名杉林塘,以塘畔的杉林而得名。后以大片树林而更名。

〔何家大队〕 位于下简坊南面4公里田畈中央。西有小江环绕,东有上新铁路、上新公路并列穿过,东西两面丘陵起伏,南北形成长带形平地。辖25个生产队,15个自然村。561户,3351人。耕地3059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下村乡,解放初属江东区河下乡。1955年成立何家高级社。1958年转为江东火箭公社何家大队。1961年成立何家公社为何家大队。1966年并入下村公社仍为何家大队。

何 家 别名松林何家。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上新铁路、上新公路并行通过村东,西北小江环绕。109户,735人。〔松林何氏族谱〕嗣兴自吉州桐江徙渝北铜坑。后迁苦竹塘,两迁山田、吉坑、小塘坑,三迁东分坪,移居临江寨上。昌世于宋政和十五年与兄昌明由寨上分居松林何家。谱记:“此地山环水抱,松林苍苒,有诗曰:不老松林色翠苍,几多仙鹤往栖藏,清风振翼眠能稳,明月伴身梦亦长,奚啻为巢颂阿阁,何殊结窠称梧罔,冲霄有志终千里,直向瑶池舞一场”。何步基出生于此,现年61岁,毕业于杭州大学。1947年到台湾。1963年由台赴美,入美籍。长子在老家,次子获美医学博士。

上 槎 位于何家北偏东2公里山坡上。北靠花矿,东傍龙王寨,上新铁路、上新公路通过村西。57户,300人。〔上槎李氏族谱〕可植、春发兄弟于清康熙年间,由上杭迁渝北高坑、岭里、蛇堎里、隔山、上宅(上槎)等处。原名上寨,以傍龙王寨而得名。“寨”与“槎”谐音,又名上槎。后有吴、杨、何姓迁入。

下 槎 位于何家北面1.5公里的上新铁路和上新公路西侧,介于小江与公路之间。50户,291人。〔王氏族谱〕十七郎于宋隆兴元年,由成化迁福建汀州府长汀县之濯田。清康熙十年,应粦由濯由迁喻南中心坑。乾隆十五年由中心坑迁此。原名下宅,即座落于龙王寨下之村。因谐音,更名下槎。

竹 山 位于何家北偏东1.2公里的龙王寨西南。村西紧造上新铁路、上新公路,东与马洪公社交界。40户,217人。〔胡氏族谱〕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由河下店下徙居水西江口。清初由江口分居。村傍山坡,修竹环抱,故名。

岗 西 位于何家北偏西1.2公里的大江西岸。村西丘陵起伏。55户,357人。〔吴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下村分居。原名江西,以村建于大江之西而得名。后以村位于龙王寨之西,而更名岗西。

石 井 位于何家北面0.5公里的铁路与大江中间。19户,91人。刘姓从罗坊刘家迁来,已有10代。始居丁姓,早绝。相传:“先有石井丁,后有陂陇罗,三有松林何。丁家丁一千,陂陇罗八百,肖家(肖家坑)三百烟”。夏姓于1956年,修狮子口水库,由夏家迁此。村后有泉井,泉水从石缝冒出,故名。

张 家 位于何家东北1公里山坡下。西靠上新铁路、上新公路,东傍荒山丘陵,与马洪公社接壤。23户,168人。〔张氏族谱〕原杜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西坪白沙里迁沙堤桥张家。乾隆年间由沙堤桥张家迁此。夏姓于1956年修狮子口水库迁此。

邓 家 位于何家西北0.6公里山坡下,大江纵贯其东。54户,322人。〔辋溪邓氏族谱〕宋乾道年间由南昌府海南徙居小青邓家。清初迁珠珊鲁里,再迁于此。后有曾、何、钟、赵姓迁入。

陂 陇 位于何家西偏南0.6公里山脚下,小溪旁。33户,181人。〔罗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从罗坑迁此。

〔陈氏族谱〕爱峰于清康熙九年由福建泉州安溪芹山迁此。以田港(陇)中筑有水陂而命名。

排 上 位于何家西南1公里的大江西畔。村西丘陵起伏。9户,54人。夏姓于清宣统年间,从本地夏家迁来。该村与河下并列于山坡下,座落河下之上,故名排上。

榨 下 位于何家南面0.6公里田畈中央,介于铁路与公路中间。24户,141人。〔章氏族谱〕成公于清顺治年间,由县城东门章家迁此。后有吴姓迁入。原系油榨坊,后扩建为村。故名。

施 家 位于何家南面0.8公里山坡下,介于铁路与公路中间。11户,60人。〔施氏族谱〕南宋绍兴六年,伯通由粤东迁县城云津门施家。清初由云津门迁此。

河 下 位于何家西南1.2公里山脚下,大江西岸。小溪密布。52户,314人。〔何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何家分居。该村曾姓较早,明末从分宜县松山迁来。后有彭、华、张、敖、徐、康、李、顾等姓陆续迁入。村东大江南下注入袁河,此江系孔目江支流,名曰龙塘河,村处下游。故名。清中叶发展为农村贸易集圩,如今保存完整的戏台,根据“乐助戏基碑”载:清嘉庆十四年,以乐助基金建台。

坑 里 位于何家南面1公里山坡下,介于铁路与公路中间。20户,102人。〔城西周氏族谱〕宋宝祐年间长卿由吉水泥田迁西门周家。清康熙年间由西门周家迁此。村处山坑而得名。

山 口 别名湖形里。位于何家南面1.3公里的金鸡堎支脉山口,故名。铁路、公路纵贯于西,狮子口水库傍于东。5户,31人。胡姓于清康熙年间从水西堎里迁来。

〔杭桥大队〕 位于下简坊南偏西5公里山坡下。东部小江沿丘陵山脚自南流入袁河,西部大片荒山丘陵,与观巢公社交界,全境属丘陵地。辖15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337户,2035人。耕地2297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下村乡。解放初属江东区河下乡。1956年成立胜利高级社。1957年划归观巢区何家乡。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胜利大队。1961年属何家公社何家大队。1968年属下村公社杭桥大队。

杭 桥 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下,东靠小江,小江流经处为长带形狭谷平地。94户,594人。〔黄源李氏族谱〕士鲁为宋刺史,由袁州徙居山湾(附近废村)。明洪武丁已,孟恭由山湾迁此。〔钟氏族谱〕鹏公后裔由镇平杞林坝迁会昌打石岗。清康熙四十八年,元发,由会昌迁此。该村包括李家、江家、刘家三村,总称杭桥,村前有塘,村后有桥,名塘桥。谐音写成杭桥。

大江背 位于桥桥北面1.5公里山脚下,南北小溪增值流。18户,90人。〔华氏族谱〕清同治年间,由华家分居。村背水工而建,故名。

桐子树下 别名马古堎。位于桥桥北偏西1公里山脚下小溪旁。9户,59人。〔华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人结家分居。以村周桐树而得名。

乌竹坑 位于杭桥西北1公里山脚下。东北小溪环绕。10户,61人。〔华氏族谱〕清雍正年间由华家分居。村处竹林山坑,竹林稠密呈墨绿色,故名。

华 家 别名兴家桥。位于杭桥西北0.5公里山坑里。东靠小溪。52户,290人。〔华氏族谱〕发崇居福建龙岩赤丰溪,明宏治年间迁小溪上炉。清康熙年间,兴旺后裔,立基石上、书坑、杏坑、员坑、兴家桥(华家)、鲇口、丰塘、连接、鱼塘、湖溪上等村。

山 湾 位于杭桥西南1公里山脚下。东靠小江,西傍荒山丘陵。64户,311人。该村有张、巫、郭、赖、华、刘等姓。张姓从万安县迁来,已有20余代。〔赖氏族谱〕清同治年间从鲤鱼山分居。村处山丘转弯处,以沿山溪流而得名。

鱼 塘 别名老屋塘。位于杭桥西南1公里田畈中央,小江西畔。35户,188人。〔华氏族谱〕清雍正年间由华家分居。以村傍养鱼塘而得名。

东 村 位于杭桥西南1.8公里的小江西畔。西傍丘陵,与观巢公社接壤。44户,260人。张姓于清初从万安县迁来。村建山丘东面,故名。

泉 湖 位于杭桥西南2公里的小江汇合处。村西靠山,与观巢公社交界。11户,72人。张姓于清康熙年间,由东村分居。村址低洼,山涧流泉江合成湖,故名。

〔南湖大队〕 位于下简坊南面6公里山坡上,介于上新铁路与上新公路之间。东部丘陵,接狮子口水库,西部边境以小江为界,中间形成山谷平地。辖22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368户,2229人。耕地2302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下村乡。解放初属江东区河下乡。1956年成立胜利高级社。1958年属何家公社南村大队。1968年与白埠两个大队合为南村大队。以片村命名。

王家边 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铁路与公路交叉处。东接狮子口水库,西北为大片田陇。(含茶士、仙家二村)有占、廖、周、钟、张等姓。共84户,487人。〔詹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白埠分居。以始居王姓命名。

周 家 紧靠王家边西北0.3公里田畈中央,铁路、公路自南向北通过村东。含新塘言家、下屋二村共102户,722人。有周、邓、简、林、吴、华、刘、钟、李、赵、康、黄、张、谢、姜、胡、廖十七姓聚居。吴姓于1956年修狮子口水库时由花且吴家迁入。〔周氏族谱〕宋雍熙年间,之珍由吉水泥田迁此。〔松华刘氏族谱〕清康熙二十七年,占桃由县城华门迁此。李逢辰,解放初毕业于江西工学院,上海港务局副总工程师。

土堪上 别名曾家坊。位于王家边西南0.5公里山坡下。村东紧造上新公路,东西小溪夹流。10户,63人。〔曾氏族谱〕大址由黄塘徙居圳头。清康熙年间,由圳头迁居苍山亭土堪上。以始居曾姓命为曾家坊。后以村建土坡上而更名。

罕 坑 位于王家边西南1公里山脚下。村东山坡紧靠上新公路,西有小江环绕,南接沙土公社。44户,253人。〔周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为映于西门周家迁此。原名旱坑,即缺水受埋的山坑。谐音,演变为罕坑。

检查垄 位于王家边东南1公里山坑里,南靠小溪,西傍铁路。4户,22人。〔廖氏放谱〕清乾隆年间,

有弼由大坪分居。原名检茶垄,以山垄里的油茶林而得名。茶与查谐音,误称检查垄。

茶子堎 位于王家边南面1.2公里山坡下,遍山油茶林,故名。介于铁路与公路中间,南靠沙土公社。4户,28人。〔白埠詹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对门迁此。

铁坡里 位于王家边南偏东1.3公里山坡下。山坡岩石似铁,故名。8户,38人。〔詹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对门分居。

对 门 位于王家边东南2公里山坡下,四面环山。村北丘陵,接狮子口水库,村东靠水西公社。68户,383人。〔詹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奇莱、奇陛兄弟八人奉旨屯垦,由福建泉州安溪徙居于此。因座落白埠老居对面,故名。

上 屋 位于王家边东南1.8公里山坑里。南靠沙土公社。包括山背村共21户,105人。〔詹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奇莱、奇陛兄弟由福建泉州安溪徙居白埠老屋,不久后分居于此。座落老屋西北,故名。

老 屋 位于王家边东南2公里山脚下。南靠沙土公社。23户,130人。〔詹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奇莱、奇陛兄弟奉旨屯垦,由福建泉州安溪迁白埠老屋。以此处詹氏老居而命名。

岭下(片村) 位于千秋岭大队境内北部,南靠尖山,东傍上新铁路和上新公路,包括老屋、下屋、小塘、门头四个自然村。〔陈氏族谱〕清康熙八年,从闽信州潭源浦迁居尖山脚下,以千秋万代,子孙繁衍而命名为千秋岭,简称岭下。

南村(片村) 位于南村大队驻地,上新铁路西侧,地势平坦。包括周家、王家边两个大片村。周家片有:言家、下屋、新塘三村。王家边片有:土堪上、茶土、仙家三村。因位于龙王寨之南,故名南村。

白埠(片村) 位于南村大队东南部,距大队驻地2公里处。属丘陵地,遍地油茶林。原缺水源,1958年兴修了狮子口水库,包括对门、老屋、上屋三村。当地习惯将检查垄、茶子堎、铁坡里也列入片村,昔称

白埠十八村。〔白埠詹氏族谱〕载:清康熙九年,奇莱、奇陛兄弟八人奉旨屯垦,由福建泉州安溪芹山徙居白埠。后子孙繁衍支分多村。以依山傍水之寓意命为埠溪,后演变为白埠。

下村公社园艺场 位于公社驻地北面3公里山坑里,东靠上新铁路和上新公路,西北为大片丘陵荒地。现有场房11间,职工15人。耕地77亩,林地330亩。以种植果树、茶叶林为主,年产值5000元。场建于1978年,初为知青队。后为岭下大队林场。1980年改为社办园艺场。

下村公社马井林场 场建于1976年。以驻地地名而命名。位于公社驻地东北2.5公里山坑里,四面环山,东靠马洪公社。现有职工17人。杉树2300亩,果树20亩,毛竹30亩。

下村公社砖瓦厂 厂建于1978年。位于公社驻地东北4公里山坡上,西面紧造上新公路,东面丘陵接袁家水库。现有职工16人。生产机砖,年产值40万元。

下村公社石灰厂 厂建于1971年。位于公社驻地西北6公里山脚下。北有公路横贯,南与观巢公社接壤。现有职工12人。窑2个,年产石2270吨。

下村公社农机厂 位于公社驻地西北1公里山坡下,下村大队境内,介于南北公路之间。现有职工84人。主要生产木器、铁锅和机修、印染等。1980年年产值18万元。厂建于1952年。1953年转为合作社。1958年职工增到380人。1960年属县手管局,改称手工业联社。1965年归社办为农机服务厂。1978年农机与服务单位分开,另成立公社农机厂。

下村公社灰港煤矿 紧造公社驻地东面0.5公里山脚下,堆上大队境内南部,东靠省办花鼓山煤矿,西部上新铁路、上新公路并行自南向北通过。有铁路和公路通往矿区。现有职工331人。4对矿井,1对通风抽水井。没有机修车间、汽车队、焦厂、医疗所。1980年产原煤60.6万吨,年产值15万元。矿建于1958年。以驻地灰港村(已废)命名,人员最高达485人,矿井12个。1969年属虹桥公社与下村公社合办,后虹桥并入下村公社。

虹桥中学 位于下简坊东北7公里山坡上。东与花堆隔山交界,西靠上新铁路。全校教师13名,学生220人,校舍22间。耕地6亩。此处原是下村公社林场,后改鱼种场。该校于1973年从花堆大队吟峰村迁此。

下村中学 创办于1958年。位于下村公社西面1公里山坡上。现系完中,教职员工36人,学生590人。

江东中学 创办于1971年。系初级中学。座落于江东圩境内。教职员工17人,学生285人。

何家中学 创办于1971年。位于下村公社何家大队境内,河下村山坡下,北距公社驻地5公里。系初级中学,教职员工14人,学生217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