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化学考纲解读2012年最新版

2023-04-19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中考化学考纲解读(2012年最新版)

第一单元 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变化

一、物质的宏观组成 1.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上讲,物质﹙纯净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元素

(1)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四种元素是O、Si、Al、Fe 人体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四种元素是O、C、H、N (2)●根据元素的名称判断元素的类别﹙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①有“钅”字旁的是金属元素﹙汞例外﹚; ②氦、氖、氩等为稀有气体元素;

③除金属元素及稀有气体元素外,其余都是非金属元素。 ●根据原子结构判断元素的类别: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不易得或失电子﹚。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 共18个纵行16个族﹙其中有3个纵行属于同一族﹚。

●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即原子序数。 ●每周期开头的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4)各种食物和药物能补给的是相应的元素,如“补锌”补的是锌元素。 3.元素符号

(1)记住并会书写下列﹙计28种﹚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氢H、氦He、碳C、氮N、氧O、氟F、氖Ne、钠Na、镁Mg、铝Al、 硅Si、磷P、硫S、 氯Cl、氩Ar、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银Ag、碘I、钡Ba、铂Pt、金Au、汞Hg、铅Pb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N表示①氮元素(宏观);

②一个氮原子﹙微观﹚ ﹙O、H、Cl、F、 I同左﹚。 注:Fe表示①铁元素﹙宏观﹚;

②一个铁原子﹙微观﹚; ③单质铁﹙宏观﹚。

1

(3)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多个原子: 例如: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 二、物质的微观构成 1.物质由粒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3种——分子、原子、离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包括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 例如:汞由汞原子构成;金刚石、石墨由碳原子构成。 ●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例如: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氢氧化钠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2.对粒子的认识

(1)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宏观

现象

例如:①在远处能闻到花香、酒香;

湿衣服晾干; 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一滴红墨水滴到水中,整杯水都变红等。 ②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溶液体积小于20mL 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气体能够被压缩等。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五氧化二磷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磷原子构成的;

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是由两个磷原子和五个氧原子构成的。

(3)①原子通过失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阳离子﹚。

例如: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 ②原子通过得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阴离子﹚。 例如: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

隔发生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别的物质的分子。

例如: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水电解和水蒸发的区别

水电解:是化学变化。水分子被破坏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水蒸发:是物理变化。水分子不变,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3.原子的构成 核外电子 :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 质子 :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30 中子 : 不显电性

注:相对原子质量为1的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 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注:①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一般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三、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单 质 物质 氧化物 纯净物 无机化合物 酸 化合物 碱 盐 有机化合物 1.纯净物和混合物﹙分类依据是物质种类﹚ 纯净物:从宏观上由一种物质组成,从微观上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

种分子,可用唯一的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从宏观上由多种物质组成,从微观上由多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中含

有不同种分子,没有固定的化学式。

特 征: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化学性质。典型混合物举例:空气、三大化石燃料、溶液、合金、自然界中的水、粗盐等。

2.单质和化合物﹙分类依据是元素种类﹚

单 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单质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 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多种原子﹚。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A.混合物 如:O2和 O3

B.纯净物中的单质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可能是A.混合物 如:金刚石和石墨

B.纯净物中的单质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H2O; ●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二者关系:

含氧化合物

氧化物 1

4.酸 、碱、 盐 酸:从名称上看“酸字结尾”,如:盐酸。从化学式上看“左为氢,右为酸根” , 如 :HCl。

碱:从名称上看“氢氧开头”,如氢氧化钠。从化学式上看“左为金属元素, 右为氢氧根”,如:NaOH﹙氨水——NH3·H2O例外﹚。 盐:从化学式上看“左为金属元素﹙或铵根﹚,右为酸根” ,如:NaCl、NH4NO3 。 辨析:酸中一定含氢元素,不一定含氧元素﹙如:HCl﹚;

碱中一定含氢、氧元素,不一定含金属元素( 如:NH3·H2O ); 盐中一定含非金属元素,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Cl﹚。

5.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在组成上都含有碳元素,但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CO2﹑CO﹑H2CO3﹑碳酸盐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却属于无机化合物。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 1.化学式

(1)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微观 ③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2.化合价

(1)能记住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加点都是负价的,单质全是零价的。 .

●常见原子团化合价口诀

-1硝酸、氢氧根,-2硫酸、碳酸根,只有+1是铵根。 (2)会利用化合价正确书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口诀:正前、负后;

标价、约分; 交叉、落数。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化合价有“+”,有“-”,“+” 和“1”不能省略。例如:Na 表示: +1价的钠元素 (4)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应用:①判断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1

30

例如:算出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1)×2 + X +(-2)×4 == 0 X == +6 ②能根据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例如:氧化铁FeO ( × )

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

3.离子符号

(1)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

(2)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电荷数为“1”时不写。

如:镁离子Mg2+,钠离子Na+,氯离子Cl-,亚铁离子Fe2+,铁离子Fe3+ (3)结合化合价记忆离子符号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在数值上等于元素的化合价 例如: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铝离子符号为Al3+ (4)能用阴、阳离子的符号和数字表示多个离子

一个铝离子 : Al3+ ( 微粒个数为1时,1不写 ) 两个镁离子 : 2Mg2+ ●化学符号中的数字的含义

★ a表示微粒的个数

+2H:2表示两个氢离子

如: 2CO: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2O:2表示两个氧原子

★ b表示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2

MgO:2表示在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 如:

-2

O:2表示在化合物中氧元素显-2价

★ c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如:

CO32-: 2表示一个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 ★ d表示一个分子中某原子的个数

如:H2O: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

1

五、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宏观上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微观上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

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例如:干冰升华、水变水蒸气、湿衣服晾干、汽油挥发等。

化学变化: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别的物质

的分子。

例如:酒精燃烧、食物腐败、铁生锈、石墨变金刚石等。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测定,而化学性质则需要通过化学实验观 察和确定。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酸性、碱性、腐蚀性、脱水性、毒性、

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能供给呼吸等。

●性质决定用途

例如: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于滤毒、脱色、除味、净水。

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做燃料。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①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可做即热食品的热源﹚。 生活中可燃物燃烧是放热反应﹙取暖做饭﹚。 ②碳还原二氧化碳是吸热反应。 4.催化剂

●催化剂的特点: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只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例如: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和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注:二氧化锰不只是某些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也是某些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加热高锰酸钾后有二氧化锰生成。

●生物酶也是一种催化剂,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反应。

30

例如:口腔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帮助消化米饭、馒头等食物中的淀粉。

六、几种典型的化学反应 1.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多种变一种﹚。 化合反应 A + B + …… == C 实例:CaO + H2O == Ca(OH)2 定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一种变多种﹚。 A == B + C + …… 实例:2 H2O通 电2H2↑+ O2↑ 2 H2O2 2KMnO4 2H2O + O2↑ 分解反应 K2MnO4 + MnO2 + O2↑ 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A + BC == B + AC 实例:Zn + H2SO4 == ZnSO4 + H2↑ ﹙金属+酸﹚ 置换反应 Fe + CuSO4 == Cu + FeSO4 ﹙金属+盐﹚ C + 2CuO高 温2Cu + CO2↑﹙碳+金属氧化物﹚ H2 + CuO Cu + H2O ﹙氢气+金属氧化物﹚

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 复分解反 AB + CD == AD + CB ﹙双交换,价不变﹚ 应 实例:NaOH + HCl == NaCl + H2O﹙又叫中和反应﹚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H2SO4 + BaCl2 == BaSO4↓+ 2HCl ①CH4 + 2O2 ③C + H2O⑤2H2O2

2H2O + CO2 ②CO + CuO

Cu + CO2

H2 + CO ④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2H2O + O2 ↑

⑥CO2 + H2O == H2CO3

⑦NH4Cl + NaOH == NaCl + H2O + NH3↑

1

以上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⑥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⑤ ,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③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④⑦ ,无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①② 。

2. 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H﹚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盐酸、稀H2SO4

等﹚中的氢﹙指元素﹚。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1)根据信息推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例如:有X、Y、Z三种金属,已知 X + YC12 == XC12 + Y ,

Y + 2HC1 == YC12 + H2↑, Z + HC1≠

根据以上信息,确定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X﹥Y﹥Z 。

(2)能依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判断给出的金属和化合物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例如:下列物质能发生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发生反应的写出理由。

①Fe + CuSO4 == FeSO4 + Cu ; ②Ag + HCl 不反应,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银位于氢之后 。

(3)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相应的置换反应,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例如:不能用铁桶装农药波尔多液﹙由硫酸铜和熟石灰配制而成﹚ 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使铁桶腐蚀、农药变质。

3.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知道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水或沉淀生成,反应即可发生。

●碱+盐、盐+盐的反应,反应物必须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

●KNO3、NaNO3、AgCl、BaSO4都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有KNO3、NaNO3参与时不能有气体或水或沉淀生成,而AgCl、BaSO4都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所以它们都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酸、碱、盐之间能反应的都是复分解反应。

(2)能够利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给出的化合物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例如:下列物质能发生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发生反应的写出理由。

①NaCl + KNO3 不反应,因为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或:没有气体或水或沉淀生成﹚。

②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0

③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④KCl + CaCO3 不反应,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 ⑤Na2SO4 + Cu(OH)2 不反应,因为氢氧化铜不溶于水。

4.燃烧

(1)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能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具体的灭火方法。

例1:①油、气着火: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隔绝空气﹚

②图书馆着火: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降温和隔绝空气﹚ ③电线老化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水浇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以下﹚

④木材着火:用水浇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⑤森林着火: A:打出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B:用飞机喷洒灭火剂﹙隔绝空气﹚; C:用鼓风机灭火(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例2:“灭”从造字上看,应用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釜底抽薪”应用的原理是移走可燃物。

水能灭火的主要原因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能识别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安全警示图标,初步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等安全知识。

发生爆炸的条件有:①可燃物 ②助燃物 ③达到爆炸极限

④在有限空间内 ⑤遇到明火

5.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

得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失氧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例如:在CO + CuO △ Cu + CO2中,

CO发生了氧化反应,CuO发生了还原反应。

七、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的是: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 宏观:元素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元素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改变的是: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4.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5.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客观事实。

例1:水不能变成燃油,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水中没有碳元

素。

例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增加了,

是因为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所以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

(二)化学方程式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平﹙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化学计量数,使等号两边的每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3)标明反应条件

(4)标出生成物状态符号↑﹙没有气体参加,有气体生成﹚和↓﹙溶液中的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 2.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1)表明反应物、生成物

(2)表明该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3)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4)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能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理解、说明某一具体的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例如:2H2 + O2

2H2O

(1)表明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

30

(2)表明反应条件是点燃

(3)表明氢气、氧气、水的质量比为4:32:36

(4)表明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第二单元 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空气、氧气和氢气 1. 空气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

●测定空气中O2体积分数不足五分之一的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 ②红磷量不足; ③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或弹簧夹﹚。 (2)根据事实证明空气中含有下列物质:

①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酥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软;

从冰箱中取出的矿泉水瓶过一会外壁出现水珠。

②证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形成白膜。 ③证明空气中有氧气: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④证明空气中有氮气:利用空气制氮肥。 (3)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氧气可用于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氮气可作保护气,如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稀有气体可做电光源、可作保护气等。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4)污染空气的主要物质:有害气体SO2、CO、NO2和粉尘 ●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①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②形成酸雨,腐蚀金属、石材建筑物,污染水体,影响人体健康。 ●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工厂的废气;汽车尾气等。 粉尘还来源于建筑工地和沙尘暴。 ●防治空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①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等; ②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

③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④汽车的尾气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安装催化净化装置﹚。

2. 氧气

●氧气的物理性质:

1

①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氧、固态氧为淡蓝色﹚; ②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③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C + O2

S + O2

CO2 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

SO2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

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放热。

4P + 5O2

2P2O5 磷在空气﹙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

成白色固体﹚,放热。

3Fe + 2O2

Fe3O4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

固体,放热﹙预先在瓶底留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2Mg + O2

2MgO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

固体,放热。

2H2 + O2 2CO + O2 CH4 + 2O2

2H2O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2CO2 一氧化碳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放热。 CO2 + 2H2O 甲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热。

注:H2、 CO、 CH4的鉴别方法:分别点燃,检验它们的燃烧产物。 C2H5OH + 3O2

2CO2 + 3H2O

●氧气可用于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3. 氢气

(1)氢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①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相同条件下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③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2)氢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氢气有可燃性 2H2 + O2

以水为原 2H2O﹙氢气是最理想燃料的原因:

30

料,有广泛的来源;燃烧时放热量多;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3)点燃氢气或其他可燃性气体前都需要检验纯度。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1.水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了解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化学方程式:2H2O

2H2↑+ O2↑

●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简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电解水的结论: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 ●宏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构成。

(2)了解纯水和矿泉水、硬水和软水在组成上的区别,会用简单方法区别纯水和矿泉水、硬水和软水。

①纯 水——只含有水这一种物质﹙纯净物﹚。

矿泉水——含有水,还含有可溶性矿物质﹙混合物﹚。 硬 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混合物﹚。 软 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区别纯水﹙蒸馏水﹚和矿泉水——取两种水分别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

加热至干,玻璃片上留有固体的是矿泉水,无固体残留的是蒸馏水。

区别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搅拌,泡沫少的或无泡沫的是硬水,泡

沫丰富的是软水。

(3)了解生产、生活中常用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煮沸﹚等方法来净化水,了解某一具体方法在净化水过程的主要作用。 沉 淀——静置,使大颗粒杂质沉降。 明矾 吸附——吸附悬浮物,使其沉降。 过 滤——除去水中不溶物。 活性炭吸附——脱色和除味。 煮 沸——降低水的硬度。

蒸 馏——最彻底的净化方法,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蒸馏水)。 ﹙可饮用的自来水还要经过杀菌消毒——除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4)知道水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来源——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工业三废

的任意排放。

1

危害——水体恶化,破坏水体周围的生态平衡﹙如出现赤潮现象、水华现

象﹚,损害人体健康。

● 能够判断某些生产、生活中的做法是否会造成水体的污染,是否浪费水资源;能从比较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出发,提出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

防止水体污染:①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②农业上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③工业三废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节约用水:淘米水浇花;使用节水龙头;农业上改漫灌为喷灌、滴灌。 2.溶液

(1)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浓度、密度都一样。 稳定性——温度、溶剂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溶液不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 蔗糖和水能形成蔗糖溶液;植物油和水不能形成溶液﹙能溶的物质才能

形成溶液﹚。

(2)能够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①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为溶剂;

②两种液体混合时,少的是溶质,多的是溶剂。当其他液体与水混合时,无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③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溶剂是水;

④根据溶液的名称可区分溶质、溶剂。一般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例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医用消毒酒精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3)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有机﹚溶剂。

(4)溶液是一类特殊的混合物,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吸热、放热等能量上的变化。

①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都会放热,溶液温度都会升高; ②硝酸铵—NH4NO3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用于制冷或即冷食品﹚; ③食盐—NaCl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5)饱和溶液就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能继续溶解相同溶质的溶液,它可以溶解其他的物质﹙如20℃时NaCl的饱和溶液在温度和溶剂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再溶解NaCl,但能溶解硝酸钾等其他物质﹚。 ①判断给出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取少量被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同种溶质,充分振荡后,若

30

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若还能再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②当条件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将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增加溶剂。

还可通过改变温度的方法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由于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不同,所以有的用升温,有的用降温:如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用降温的方法可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而熟石灰〔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用升温的方法把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6)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已溶解的溶质质量﹙g﹚﹙简记:定温百克剂,饱和单位克﹚ ●物质的溶解性取决于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 (7)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①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A,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B,表示在该温度下N的溶解度是多少克。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溶解度曲线下方阴影面积的点C,表示溶液是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④溶解度曲线上方面积上的点D,表示溶液是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8) 能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变化情况,确定改变溶液饱和状态的措施,以及从溶液中大量获得相应固体溶质的方法。

从氯化钠溶液中得氯化钠固体可用蒸发溶剂﹙蒸发结晶)的方法。

从硝酸钾溶液中得硝酸钾固体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的方法。 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提纯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例如:A中含有少量B提纯A 的方法是蒸发溶剂。 B中含有少量A提纯B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 ●把B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①加入B物质;②蒸发溶剂;③降低温度。

(9)了解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1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三、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单质

(1)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坚硬﹙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裁玻璃、钻探机的钻头。折

光性强,做装饰品。

石 墨——有优良的导电性,做电极。有滑腻感,做润滑剂。质软且为黑

色,做铅笔芯。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知道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应用。 木 炭——有吸附性,用于脱色、除味。

活性炭——有吸附性﹙比木炭更强﹚,用于滤毒、脱色、除味、净水。 注:因为木炭、活性炭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它们有吸附性。 ●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

(3)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或点燃)的条件下能跟一些物质反应,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原因: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个,常温下,不易得、失电子﹚。

例如:中考、高考卷、档案都用碳素笔书写,用墨书写的字画保留时间

长,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要先烧焦。

②在高温(或点燃)的条件下能跟一些物质反应

●可燃性 C + O2

2C + O2

●还原性 C + 2 CuO 3C + 2Fe2O3

C + CO2

CO2 ﹙碳充分燃烧﹚ ﹙做燃料﹚ 2CO﹙碳不充分燃烧﹚

2Cu + CO2↑ ﹙冶炼金属﹚ 4Fe + 3CO2↑

2CO﹙此反应是吸热反应﹚

2.二氧化碳

(1)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

①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②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③能溶于水。

30

(2)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CO2 + H2O == H2CO3﹙实验见上册书114页﹚ 注:●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 + CO2↑﹙是否写△条件,视具体情景而定﹚

③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

CO2 + Ca(OH)2 == CaCO3↓+ H2O﹙检验CO2 ,因为CO2与石灰水反应

时生成白色沉淀,有明显的现象﹚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除去CO2,因为NaOH的溶解性比

Ca(OH)2的强 〕 ④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C + CO2

2CO﹙此反应是吸热反应﹚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用于灭火﹙因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③农业上常用来做温室中的气体肥料;

④作制冷剂﹙人工降雨、冷藏食品﹚﹙因为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 ⑤制汽水﹙因为CO2能溶于水﹚。 ●CO2的危害:产生温室效应

(4)能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①舞台上云雾缭绕。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液滴,所以出现许多白雾。

②建筑业上常用石灰浆〔Ca(OH)2〕粉刷墙壁,墙面很快变硬,开始墙面还会出现水珠。因为石灰浆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坚硬的碳酸钙和水。

为了使墙面快点干燥,可在室内生一个炭火盆。因为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的热。

3.一氧化碳

(1)知道一氧化碳的重要物理性质

①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与空气的密度接近,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③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2)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能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可燃性﹙验纯﹚ 2CO + O2 ②还原性3CO + Fe2O3

2CO2

3Fe + 4CO2 )

2Fe + 3CO2 ( 4CO + Fe3O4

1

( CO + CuO Cu + CO2 ) ﹙铁粉为黑色﹚

●实验现象:①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粉末; 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操作步骤:①通入纯净的CO﹙目的: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

CO和空气混合受热时发生爆炸﹚;

②点燃酒精灯﹙目的:燃烧掉尾气中有毒的CO,防止污染空气﹚;

③点燃酒精喷灯加热;

④实验完毕,撤酒精喷灯,停止加热;

⑤待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后,停止通入CO﹙目的:防止灼热的铁再被氧化﹚; ⑥撤酒精灯。

记忆技巧:①气体早出晚归,酒精喷灯迟到早退。

②先点灯﹙酒精喷灯﹚会爆炸,先停气﹙CO﹚会氧化。

●实验装置图:

石灰水的作用:①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碳,便于一氧化碳的点燃。 (3)了解一氧化碳在冶炼金属、作气体燃料等方面的用途。

①CO作气体燃料﹙CO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使用不当易发生煤气中毒﹚; ②CO可用于冶炼金属﹙注意尾气的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4)能根据CO的性质,解释煤气中毒、煤气爆炸等现象。

①煤气中毒——煤气中的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

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②煤气爆炸——煤气中的CO与空气混合达到CO的爆炸极限,在有限空

间内遇明火发生爆炸。

●室内使用煤炉取暖要注意通风,煤气泄漏时要打开门窗通风。 ●管道煤气﹙或天然气﹚第一次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时,必须先将管道内充满氮气。目的:排尽管道内的空气,防止煤气﹙或天然气﹚与空气混合点燃时发生爆炸。

◇煤气厂常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目的:提醒人们

30

及早发现煤气泄漏,防止发生危险。

◇管道煤气泄漏时,要关闭煤气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

四、金属和金属矿物 1.常见的金属与合金

(1)常见金属的颜色

①铁——银白色﹙铁粉——黑色﹚ 铜——﹙紫﹚红色 铝——银白色 金——黄色

②金属有别于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都为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资源丰富,因为铝具有密度小和抗腐蚀等优良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如:用在火箭、飞机、轮船等制造业上;在生活中,将其作为涂暖气片用的“银粉”。

●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铝,资源丰富,价格较低且能够导热,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制作炊具和散热器方面。

●金在地壳中的资源少,价格昂贵,因其有永恒而美丽的光泽,可用来打造首饰。

●为什么高档电器的铜制插孔、插头表面要镀上价格比铜昂贵,而导电性又不如铜的金?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利于导电且不会接触不良。

●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导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银的资源少,价格昂贵。

(3)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是铁和碳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铁。 造成它们性能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一般来说,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熔点低、抗腐蚀性能更好。

(4)在常温条件下,铝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缓慢氧化﹚,在其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4Al + 3O2 == 2Al2O3

●在点燃条件下,镁能在空气中燃烧。

2Mg + O2

2MgO

●在点燃条件下,铁能在纯氧中燃烧。

3Fe + 2O2

Fe3O4

●在加热条件下,铜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2Cu + O2

2CuO﹙CuO为黑色﹚

1

●真金不怕火炼——证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5)铁制品生锈的主要条件: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 铁锈疏松,不能阻止里层的铁继续锈蚀。

●防止钢铁生锈的基本原理:将铁与氧气或水隔绝。

防止钢铁锈蚀的简单方法: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干燥与洁净;

②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如:自行车链条﹚; ③在铁制品表面刷漆等﹙如:篮球架﹚。

2.金属矿物

(1)几种铁矿石及其主要成分:

赤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2)炼铁的反应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CO作还原剂将铁从铁的氧化物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 4CO + Fe3O4

2Fe + 3CO2 3Fe + 4CO2

3.金属资源与环保: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重要意义:①节约金属资源;

②减少环境污染; ③再生产成本低。

●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①防止金属锈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五、常见的酸、碱、盐 1.常见的酸

(1)浓盐酸的主要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①打开装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产生白雾的原因:

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②从产生白雾现象得到的启示: 浓盐酸要密封保存。

③将浓盐酸敞口放置的后果: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液质量减少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溶液的酸性降低 e.溶液的pH升高

●浓硫酸的主要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液体、难挥发、有强吸水性

30

﹙浓硫酸要密封保存﹚

①将浓硫酸敞口放置的后果:

a.溶剂质量增多 b.溶液质量增多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溶液的酸性降低 e.溶液的pH升高

②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强腐蚀性

a.强脱水性:易使纸张、棉布、木材等物质碳化;

﹙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b.强氧化性﹙因浓硫酸与金属混合时不能生成氢气,故不用其在实验中制取氢气﹚

(2)盐酸、硫酸的主要用途: ①盐酸的主要用途: a.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b.人体内胃酸的主要成分,可帮助消化; c.制药物等。 ②硫酸的主要用途:

a.浓硫酸在实验室中作气体干燥剂﹙不可用于干燥NH3﹚; b.稀硫酸也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c.用于车用电池、化肥、农药、精炼石油等。 (3)酸的化学性质﹙酸的通性﹚:

①酸溶液能与指示剂起反应: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盐酸、稀硫酸﹚能与活泼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之前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置换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

Mg + H2SO4 == MgSO4 + H2↑ 2Al + 6HCl == 2AlCl3 + 3H2↑ 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Zn + 2HCl == ZnCl2 + H2↑

Zn + H2SO4 == ZnSO4 + H2↑ ﹙常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氢气﹚ Fe + 2HCl == FeCl2 + H2↑ Fe + H2SO4 == FeSO4 + H2↑

注:亚铁盐溶液为浅绿色

③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 + H2SO4 == CuSO4 + H2O﹙是否写△条件,视具体情景而定﹚

1

注:铁盐溶液为黄色,铜盐溶液为蓝色。

④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复分解反应﹚ NaOH + HCl == NaCl + H2O

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借助于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判断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 反应发生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⑤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 ﹙复分解反应﹚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HCl + AgNO3 == AgCl↓+ HNO3 H2SO4 + BaCl2 == BaSO4↓+ 2HCl ●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不同的酸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氢离子。 (4)能根椐浓硫酸的性质,说明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因为浓硫酸有腐蚀性,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热,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用如下方法稀释浓硫酸。

①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简记:硫入水﹚﹙注意: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②稀释浓硫酸时玻璃棒的作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③错误操作装置﹙如右图﹚中玻璃导管的作用:保持气体流通,使瓶内外压强一致﹙防止冲开胶塞﹚。

错误操作现象:水沸腾,液滴飞溅。

产生现象的原因: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会产

生大量的热,使水立即沸腾,带着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2.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①NaOH的俗称: 烧碱、火碱、苛性钠。

②氢氧化钠的主要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注:溶解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③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30

④少量NaOH的制法: Na2CO3 + Ca(OH)2 == 2NaOH + CaCO3↓ ⑤NaOH的用途:a.生活上:可用于除﹙炉具上的﹚油污;

b.实验室中: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不能干燥与氢

氧化钠固体发生反应的气体,如: CO2、SO2、氯化氢等﹚;

c.实验室中:用于吸收CO2、SO2气体; d.工业上:广泛应用于肥皂、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

(2)氢氧化钙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①Ca(OH)2的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②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③Ca(OH)2的制法:CaO + H2O == Ca(OH)2

﹙此反应的应用:作食品中的干燥剂。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即热食品中的热源﹚ 注意:CaO的俗称——生石灰 ④Ca(OH)2的用途:a.农业上: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Ca(OH)2和CuSO4 〕

b.建筑业上: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

c.实验室中:用于检验 CO2; d.用于制取少量NaOH。 (3)碱的化学性质﹙碱的通性﹚:

①碱溶液能与指示剂起反应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②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无基本反应类型﹚ Ca(OH)2 + CO2 == CaCO3↓+ H2O ﹙此反应常用于检验CO2﹚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此反应常用于吸收CO2﹚ 2NaOH + SO2 == Na2SO3 + H2O ﹙此反应常用于吸收SO2﹚

﹙亚硫酸钠﹚

③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复分解反应﹚ NaOH + HCl == NaCl + H2O 借助于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判断 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反应发生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④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 ﹙复分解反应﹚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FeCl3 + 3NaOH == Fe(OH)3↓ + 3NaCl 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NaOH + NH4Cl == NaCl + H2O + NH3↑ ●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不同的碱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

(4)氢氧化钠应该密封保存:因为氢氧化钠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1

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3.生活中常见的盐:

(1)氯化钠 —— NaCl 碳酸钠﹙纯碱﹚——Na2CO3 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 碳酸钙 ——CaCO3 (2)盐的用途:

食 盐:①生活中:作调味剂;

作防腐剂﹙用于腌渍鱼、肉、蛋、蔬菜等﹚;

②医疗上:制生理盐水﹙0.9%﹚。

纯 碱:①蒸馒头时,用于去除面团发酵产生的酸;

②除﹙餐具上﹚油污﹙作洗涤剂﹚。

小苏打:①焙制糕点发酵粉的成分之一;

②治疗胃酸过多。

碳酸钙:补钙剂﹙嚼服目的:增大碳酸钙与胃液中盐酸的接触面积,以

利于反应﹚。

(3)盐的化学性质:

①较活泼金属﹙除K、Ca、 Na外﹚能把较不活泼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置换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Mg + FeCl2 == MgCl2 + Fe

②盐能与某些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复分解反应﹚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AgNO3 + HCl == AgCl↓+ HNO3 BaCl2 + H2SO4 == BaSO4↓+ 2HCl

③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复分解反应﹚ CuSO4 + 2NaOH == Na2SO4 + Cu(OH)2↓

FeCl3 + 3NaOH == 3NaCl + Fe(OH)3↓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NH4Cl + NaOH == NaCl + H2O + NH3↑

④盐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复分解反应﹚ 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KCl + AgNO3 == AgCl↓ + KNO3 4.化学肥料:

(1)知道氮肥、钾肥、磷肥是按所含营养元素划分的。﹙即含氮元素的化肥是氮肥﹚。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即含N、K、P

30

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

(2)能分析某地植物出现某种症状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施肥建议。 ①氮肥——主管叶:使叶片浓绿、茂盛。

缺 N:茎叶枯黄,生长迟缓或停止。

②钾肥——主管茎: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

缺 K:茎杆细弱,生长迟缓、抗病虫害能力下降。

③磷肥——主管两头﹙果实和根﹚:使果实饱满,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

能力。

缺 P:农作物生长迟缓、产量降低。

(3)知道化肥、农药使用不当时,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对环境有影响。 5.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1)溶液的酸碱性对人类及环境的影响:

①人体的生理活动要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

如:CO2排出不畅,会使血液pH降低,酸性增强,会产生头晕、恶

心等症状。

②人体胃液显酸性(pH为0.9~1.5),能帮助消化。 ③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要求在一定的pH范围内。

④pH﹤5.6的雨水即为酸雨,会腐蚀金属、石材建筑物。 (2)溶液的酸碱度与酸碱性的关系: 溶液的pH一般在0~14之间。

pH﹤7 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 p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 pH = 7 中性溶液

pH﹥7 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 pH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注:①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用指示剂或pH试纸等。 生活中,可用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的浸出液——如:紫甘蓝汁代替。

②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用pH试纸。

测定方法: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

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待测液的pH。

(3)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酸碱性﹙或酸碱度﹚要求不同。

例1:测知某地土壤的pH值接近7,根据下列有关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

pH的范围,确定该地最不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 ﹙D﹚ A.棉花 B.玉米 C.大豆 D.茶树

农作物 棉花 玉米 大豆 茶树 pH 6.1~6.8 6.0~7.0 6.5~7.5 5.0~5.5

1

例2:某些地方经常下酸雨﹙pH﹤ 5.6﹚,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六、化学与能源 1.燃料及其燃烧

(1)煤、天然气﹙或沼气﹚、汽油等是目前常用的燃料; 酒精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

氢气是理想的新型高能清洁燃料。

(2)了解煤、天然气﹙或沼气﹚、汽油等的使用和存放常识 ①存放煤时堆不能太大,堆与堆间要有一定的距离,防止缓慢氧化引起自

燃。

天然气﹙或沼气﹚、汽油存放时要密封、防泄漏、严禁烟火、保持通风

良好。

②初步了解它们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

利:① 解决了燃料问题 ② 生产出很多有用的产品。

弊:① 造成环境污染 ② 大量使用加剧温室效应 ③ 形成酸雨。 (3)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示甲烷、酒精的燃烧反应。 CH4 + 2O2

2H2O + CO2 C2H5OH + 3O2

3H2O + 2CO2

2.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

(1)知道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人类社会重要的资源。 (2)●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① 可提高燃料的燃烧利用率,节约能源;

② 减少环境污染。

●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化石燃料的资源不能再生,十分有限,且燃烧时

对资源的利用价值太小,燃烧化石燃料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等﹚开发的意义: ①节省化石燃料,缓解能源紧张; ②减少环境污染; ③缓解温室效应。

●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①节省石油资源; ②减少环境污染。 七、常见的有机物

1.常见的有机物

(1)知道生活中的常见的有机物

甲烷、酒精、糖类﹙淀粉、葡萄糖、蔗糖﹚、油脂﹙植物油、动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塑料、橡胶、纤维等。 (2)常见的有机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甲 烷——生活中的主要能源。

酒 精——a、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 b、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车用乙醇汽油);

30

c、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溶液用来杀菌消毒。

糖 类——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热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提

供能量﹙主要供能物质﹚。 ﹙蔗糖是食品中常见的甜味剂﹚

油 脂——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能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提

供能量。

蛋白质——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

原料。

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

用。

塑 料——制成塑料袋、塑料盒,方便人们盛装物品、包装食品。 橡 胶——用于轮胎和制鞋工业等。 纤 维——制成各种服装面料和织物。 2.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

(1)知道区分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简单方法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拉断的纤维是天然纤维﹙羊毛﹚。不易拉断的

纤维是人造纤维﹙化纤﹚。

化学方法:分别抽丝灼烧,易燃且产生烧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纤

维是天然纤维﹙毛、丝﹚〔或:易燃且产生烧纸气味、不易结球的纤维是天然纤维﹙棉、麻﹚〕,没有烧焦羽毛气味﹙或:烧纸气味﹚的纤维是人造﹙合成﹚纤维(化纤)。

(2)初步了解合成材料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初步了解合成材料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正面: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补充,以其许多优

良的性能,遍布日常生活到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其应用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同时,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反面: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废弃塑料带

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

八、化学与健康

1.食品中的营养素

(1)知道食品能为人体提供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以上四种为有机物﹚、无机盐和水六类。 (2)能够判断食品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

蛋白质——鱼、肉﹙瘦﹚、蛋、奶、豆制品等。 糖 类——米、面、土豆、食用糖等。 油 脂——食用油、肥肉等。

1

维生素——蔬菜、水果。 2.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知道钙、铁、锌、碘、铅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钙——缺乏会得佝偻病﹙软骨病﹚和发育不良﹙幼儿及青少年﹚;骨

质疏松、易骨折﹙老年人﹚。

铁——缺乏会引起贫血。

锌——缺乏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碘——缺乏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智力障碍﹙碘被称为“智力之花”﹚。 铅——有害元素,侵害人体健康。 (2)知道可以通过“药补”、“食补”两条途径来补充人体缺少的化学元素 钙、铁、锌的主要食物来源——瘦肉、豆类等。

碘的主要食物来源——海带等海产品(调味品——加碘盐也能补碘)。 ●一般用食补,食补比药补好。 3.危害健康的物质

(1)知道吸烟能危害健康

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如:CO、尼古丁、焦油等。 (2)知道亚硝酸钠、工业酒精﹙甲醇超标﹚等能引起中毒 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作调味剂能引起食物中毒,饮用工业酒精﹙甲醇超标﹚勾兑的白酒也能引起中毒。

第三单元 化学学习方法与科学探究

一、几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考核要点 目标要求 考核层次 1.比较与分类 能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状态等方面C 进行分类。 (1)初步学会将学习要点、方法、步骤等进行C 2.归纳与概括 归纳、概括; (2)能对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与概括。 C (1)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A (2)能根据情境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恰当的猜 想与假设,并能说明依据; C (3)能够参与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并说明主要意 3.科学探究 图、预计可能观察到的现象,进而得出相C 应的结论; (4)能够对探究方案、过程、结果进行反思与D 评价; (5)能将所得结论或发现作出合理的拓展与迁D

30

移。 1.小明同学对所学的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B ﹚

须辩清的物质 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三” 干冰不是冰,而是固体CO2 三种可燃性气体——CO、H2、N2 A 纯碱不是碱,而是盐Na2CO3 B 三种有毒物质——CO、甲醇、亚水银不是银,而是汞 硝酸盐 三种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N2化学性质稳定——可作灯 前面数字——表示粒子的个数 C 泡填充气 D 正上方数字——表示元素化合价 乙醇具有可燃性——可作燃右上角数字——表示粒子所带电料 荷数 石墨有导电性——可作电极 2.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以下归纳中,有错误的是 ﹙ A ﹚ A.化学知识中有许多的“相等”: 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数值相等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B.相似物质﹙或微粒﹚之间的区别:

氯原子和氯离子 含碳量不同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分子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与净化方法的依据:

发生装置 气体及所含杂质的性质 收集装置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净化方法 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D.环境问题——主要原因——解决的对策: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 开发使用可降解塑料 水质恶化 塑 料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白色污染 污水排放 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3.初中化学知识中有许多“一定”与“不一定”。例如:单质一定是由同种元

素组成的物质,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再如: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请你仿照示例,写出两例化学知识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答: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

1

(酸跟碱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跟碱的反应) 4.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或发现许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溶液的质量都增加等。你还能总结出哪些规律?试写出两点:﹙不要重复课本中总结出来的原理或规律﹚

答: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钾盐、钠盐、铵盐都溶于水。

二、常见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 1、常见化学仪器 常见化 学仪器 仪器用途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错误操作及后果 a.做少量试剂的反a.取液体药品一般不a.所取液体过量,进 应容器; 超过容积的1/2,加行实验操作时液 b.发生和收集少量热时不超过容积的体外溢。若加热时试管 气体。 1/3; 液体量超过1/3,b.可直接加热,加热沸腾时易溅出,存前要预热,加热后在危险; 不可骤冷。 b.不预热或骤冷会使试管炸裂。 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 a.使用时,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距管口约1/3处﹚; b.夹持试管后拇指不要放在试管夹的短柄上; c.使用时防止烧损和腐蚀。 a.搅拌时不要撞击或接触容器壁; b.用后洗净或擦拭干净。 a.从上方管口往下套容易污染试管中的药品; b.拇指按在短柄上容易使试管脱落。 玻璃棒 a.溶解:用于搅拌; b.过滤:用于引流; c.蒸发:用于搅拌; d.测溶液的pH 时,用于蘸取待测液。 撞击或接触容器壁,容易损坏玻璃仪器。 酒精灯 用作热源 a.1/4≤酒精量≤2/3 a.用另一只燃着的b.用火柴﹙或打火机酒精灯对火,引起木棍﹚引燃; 失火; c.用灯帽盖灭。 b.用嘴吹灭,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火灾事故。

30

常见化学仪器 烧杯 量筒 仪器用途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错误操作及后果 a.配制溶液的容器; a.加热时要放在石棉a.不垫石棉网,受热b.加热大量液体; 网上,使受热均匀; 不均烧杯易炸裂; c.大量试剂的反应b.加热时液体的量不b.液体过多,搅拌时容器。 超过烧杯容积的外溢,加热时液体1/3。 飞溅。 量取液体体积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a.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配制溶液,不能量过冷、过热的液体; b.当液体接近要求的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c.读数时要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a.取液后不得横放或倒置; b.向容器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悬在容器口稍上方垂直滴入,不要接触容器壁; c.用后立即清洗再去吸取其他试剂; d.和滴瓶配套使用的胶头滴管不清洗。 a.量筒炸裂或因热胀冷缩而使读数不准; b.不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容易使液体加入过量; c.俯视,读数偏大,实际体积偏小; d.仰视,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 a.腐蚀胶头,污染药品; b.接触容器壁,污染滴管; c.不清洗就吸取其他试剂会使药品交叉污染。 没放水或细沙,集气瓶底炸裂﹙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胶头滴管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 铁架台 种仪器,一般用于防止锈蚀 过滤和加热等实验 操作。 a.贮存或收集少量 气体; 集气瓶 b.用于气体和某些 物质反应的容器。 水槽 排水法盛水用 若物质与气体反应放热温度过高时,要在瓶底留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1

可直接加热 a.称量时要在两边的a.不垫纸会污染天托盘上各垫上质量平;不放在玻璃器和大小相等的纸皿上会腐蚀天平; (如:称NaCl固体)。 b.放反了会使称量b.有腐蚀性或易潮解不准。 的药品要放在玻璃正确称量 器皿﹙小烧杯或表物质质量=砝码质面皿﹚上﹙如:称量+游码质量 氢氧化钠固体﹚。 错误称量: c.称量物质放在左物质质量=砝码质盘,砝码放在右盘量-游码质量 上。 d.先加大砝码,再加小砝码,后移游码。 组装仪器时,用于长颈漏斗末端要伸若不形成液封,产长颈漏装配气体发生装入反应容器内的液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 置,便于向装置内面以下,形成液封。 斗逸出。 添加液体药品。 锥形瓶 反应容器 2.基本操作 (1)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方法 ●做到“三不”:

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③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药品的存放:

①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②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

③受热、见光易分解的药品﹙硝酸银溶液、浓硝酸﹚保存在棕色瓶里; ④白磷应保存在水里。

◇药品必须要密封保存的原因:

①有些药品易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

②有些药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如:浓硫酸、固体氢氧化钠。 ③有些药品能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而变质。如:石灰水、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镁。

●在没指明药品的用量时,取“最少量”:

①液体:1 mL~2mL; ②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常见化 学仪器 仪器用途 a.用于过滤操作 漏斗 b.向小口容器内加入液体药品 蒸发皿 用于蒸发操作 托盘天用于称量固体药品平 的质量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错误操作及后果 30

●取出后用剩的药品,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实验后的废物,应放到废液缸中。 ●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块 状:将试管横放,然后把固体﹙用镊子夹取﹚放在试管口,再慢慢直立试管,使固体滑落到试管底部﹙目的:避免打破试管底﹚。

②粉末状:将试管倾斜,将药品﹙用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再慢

慢直立﹙目的:防止粉末状药品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上﹚。

●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取一定量液体需要的仪器:量筒和胶头滴管。

②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目的:防止污染瓶塞,腐蚀桌面﹚;标签向着手心﹙目的: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下次难以辨别﹚。试剂瓶口与容器口紧挨着、互成角度,缓慢倒入液体,倒液完毕并刮净瓶口的最后一滴药液,盖上瓶塞,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皮肤不慎沾上化学药品时,一洗,二涂。

①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②碱液不慎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知道玻璃仪器的洗净标准,能够恰当地选择洗涤剂,会刷洗操作。 ●洗涤干净的标志:玻璃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洗涤试管:①普通物质用水冲洗;

②油污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

③难溶性固体先用酸﹙常用的是稀盐酸﹚反应,再用水冲洗﹙如:a.石灰水久置后容器壁上有白膜——CaCO3: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b.做CO还原CuO实验后,试管壁上附着铜:先将试管在空气中加热,使铜变成CuO,冷却后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溶解后再用水冲洗﹚。

● 洗涤方法:

①易洗掉:先倒净试管中的废液,﹙一般﹚向其中注入半试管水,用

力振荡,把水倒掉,洗数次即可。

②不易洗:用试管刷刷洗,试管刷在盛水的试管内转动或上下移动﹙但

不能用力过猛﹚。

(3)会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知道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造成的后果。

●连接仪器,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手握容器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会导致收集不到气体;

②测量结果不准。如: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或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了解过滤法分离混和物的适用范围,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果。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和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 ●过滤适用范围:

①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固体(包括:将饱和溶液与析出晶体分离); ②可溶性固体和不溶性固体的分离。

1

●过滤操作所需的仪器:

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也需要滤纸,但它不是仪器)。 ●过滤操作要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便于过滤﹚

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

﹙防止液体因毛细作用流入滤液中,使过滤失败﹚ ②漏斗里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防止液体从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入滤液中,使过滤失败﹚

三靠:①漏斗下端管口﹙尖端﹚紧靠烧杯内壁;

﹙防止滤液外溅﹚

②玻璃棒要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防止玻璃棒把滤纸弄破,使过滤失败﹚ ③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在玻璃棒上。 ﹙防止液体外溅或冲破滤纸﹚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补救:更换过滤器,重新

过滤﹚

③滤纸边缘高于漏斗口; ④仪器不干净。

●过滤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①茶壶中的纱网用于茶水与茶叶的分离; ②豆浆机中的纱网用于豆浆与豆渣的分离。 (5)能够恰当地选择热源,正确地进行加热操作,明确某些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果。

(6)能选择蒸发操作所需仪器,明确操作要点和相关注意事项。 ●蒸发操作的仪器:

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蒸发操作要点:

①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过热造成 液滴飞溅﹚;

②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防止固体迸溅﹚。

(7)了解配制溶液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及常见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 ●配制溶液的基本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装瓶、盖塞、贴签﹚。 ●配制溶液所需的仪器﹙用固体和水配制﹚: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 ●错误操作及后果:

量液时:仰视的后果——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称量时:物、砝放反——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使用游砝﹚ 溶解时:用量筒配制——会使量筒炸裂或读数不准

30

三、物质的制备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分解反应﹚ (1)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分解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制取氧气;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2KClO3

2KCl + 3O2↑ 发生装置使用下中的图﹙甲

MnO2 ——黑色粉末、不溶于水﹚

注:KClO3 ——白色固体、溶于水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发生装置使用下图中的﹙甲﹚

③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注: KMnO4 ——暗紫色固体、溶于水

2H2O2

2H2O + O2↑ 发生装置使用下图中的﹙乙﹚

注: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在这个反应中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不溶于

水,用过滤﹙再经过干燥﹚的方法回收可再利用。

(2)根据反应原理正确选择发生装置

图﹙甲﹚ 图﹙乙﹚

甲适用范围: 乙适用范围:

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 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和液体 反应条件需加热 反应条件不需加热 (3)能根据氧气的性质正确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

排水法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1

(4)能依据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来确定具体的操作步骤 ①甲装置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A.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连接仪器:导管伸入试管中刚过胶塞即可 ﹙利于气体的导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图﹚先把导管一端浸在水中,手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移开手,导管末端上升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原理:密闭容器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压强增大﹙气体遇冷体积缩

小,压强减小﹚。

B.装药品

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直接送入试管底部﹙防止药品沾在管口或管壁上﹚;

用KMnO4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KMnO4粉末进入导管﹚。 C.固定装置

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调节试管的高度; 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药品不要堆积,要斜铺在试管底部﹙增大受热面积﹚。 D.准备收集装置

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内要装满水,不要有气泡﹙使收集的气体中不含空气更纯净﹚。 E.点燃酒精灯、加热

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固定在药品处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加热时应从管口向管底移动酒精灯(形成持续、稳定的氧气流);

30

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不要接触灯芯﹙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F.收集氧气

排水法收集时:待导管口产生连续且较均匀的气泡时,再收集﹙防止收

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而不纯﹚; 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向外冒出水面时,表明瓶内集满氧气。

排空气法收集时:

注意:a.集气瓶口向上﹙瓶口向下收集不到气体﹚,在瓶口处盖上玻璃

片﹙以便稳定气流﹚;

b.导管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便于排出瓶内空气,收集较纯的气体﹚;

c.收集完后要验满﹙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 G.将导管移出水面 H.熄灭酒精灯

注意:G、H两步颠倒的后果是——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简记为:﹙连﹚、查、装、定、﹙备﹚、点、收、移、熄。 ②乙装置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A.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连接仪器:导管伸入试管﹙或:锥形瓶﹚中刚过胶塞即可﹙利于气体的

导出﹚;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伸到接近管﹙或:瓶﹚底处,形成液封。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夹住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至下端形成一段

水柱为止,静置,水柱高度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 。

原理: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B.装固体药品二氧化锰

C.固定装置﹙用广口瓶或锥形瓶则不用此步﹚

铁夹要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向上;

试管底部接触铁架台底座﹙防止铁夹松动试管脱落﹚。 D.准备收集装置 E.加过氧化氢溶液

1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伸到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液体不宜过多,既安全又节省药品。 F.收集氧气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复分解反应﹚

(1)能从反应速率、反应条件、便于操作、安全与环保等方面综合分析,选择反应原理;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例如:某同学设计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选用药品的六个方案:

①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 ②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③粉末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④块状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 ⑤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⑥碳酸钙高温分解

◇你认为六个方案中,最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是 ②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不选其它方案的理由是:

方案①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的表

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方案③粉末状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反应物接触面积大﹚,不

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方案④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使收集到的气体含氯化氢而不纯; 方案⑤需要先制取纯净的氧气,操作麻烦且不易制得纯净的二氧化碳,

也不易收集。

方案⑥反应条件是高温,在实验室不易达到该条件,并且与②比,又存

在操作麻烦、不节能、不安全等缺点。

(2)能根据反应原理正确选择发生装置 由于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用制取氧气的乙装置。

(3)能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正确选择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

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4)能依据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来确定具体的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同用乙装置制取氧气的有关内容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置换反应﹚ (1)知道在实验室中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会写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Zn + H2SO4 == ZnSO4 + H2↑ (2)根据反应原理正确选择发生装置

由于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用制

30

取氧气的乙装置。

(3)能根据氢气的性质正确选择收集氢气的方法

排水法收集氢气: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4)能依据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来确定具体的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同用乙装置制取氧气的有关内容

(5)知道各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能够分析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注意事项 错误操作 可能造成的后果 导管伸入试管中刚过胶塞即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甲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甲装置:使试管均匀受热,再固定在药品处加热 伸入试管内太长 装置漏气 试管口向上倾斜 试管未均匀受热,就固定在药品处加热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 管口要放一团棉花 不放棉花 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集气集气瓶内留有瓶内要装满水,不能留有气泡 气泡 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导管口刚有气口有连续且较均匀的气泡泡放出时就开放出时开始收集 始收集 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先熄灭酒精灯,完毕时,先将导管移出水再将导管移出面,再熄灭酒精灯 水面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未伸到接导管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 近集气瓶底处 乙装置:长颈漏斗末端要没有形成液封 伸到液面以下,形成液封 不利于气体导出 收集不到气体 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试管 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收集到的气体混有空气而不纯 收集到的气体混有空气而不纯 水槽中的水倒流试管,炸裂试管 收集到的气体混有空气而不纯 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4.其他物质的制备

(1)能根据实际需要,从反应速率、反应条件、便于操作、安全与环保等方面综合分析,选择反应原理 ●尾气处理方法及装置

①水溶解法,如HCl、NH3 ②碱液反应法如CO2、 ③燃烧法如CO

SO2、H2S

1

例:实验室可用硫化亚铁固体﹙FeS不溶于水﹚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

氢。硫化氢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与水形成氢硫酸。实验室制取硫化氢应选用的装置:

(2)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够客观地评价某一制备方案的优劣

例:下列制备氢氧化铜的方案中合理的是 ﹙ B ﹚

A.Cu O 2 CuO H 2 O Cu(OH)2

2 CuO HB.Cu O 2 SO 4 CuSO4 NaOH Cu(OH)2 △

2 CuO HC.Cu O 2 SO 4 CuSO4 Ba(OH) 2 Cu(OH)2 △

SOD.Cu 浓 H 2 4 CuSO (SO 和HO) NaOH Cu(OH)

4

2

2

2

四、物质的检验

1.氧气、二氧化碳的检验

(1)能把氧气、二氧化碳从给出的几种气体中鉴别出来

例:有五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试用

化学方法将氧气、二氧化碳从中区分出来。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能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气体是氧气;能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氮气,再向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不变浑浊气体是氮气。 (2)能鉴定氧气和二氧化碳

氧 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木条复燃,证明气体是氧气。 二氧化碳——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

气体是二氧化碳。

2.离子检验

会鉴定某种物质里是否含有CO32- 或NH4+

●检验碳酸根离子﹙CO32-﹚——取少量待测物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

30

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原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CO32-﹚ 。 ●检验铵根离子﹙NH4+﹚

①待测物为固体时可用:取少量固体与少量熟石灰混合、研磨,若闻到刺激性气味,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氨气,原固体中含有铵根离子﹙NH4+﹚。 ②待测物为溶液时可用:取少量浓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若闻到刺激性气味﹙或:试管口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氨气,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NH4+﹚。 3.溶液的酸碱性或酸碱度的检验

(1)了解常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的颜色和变色情况,会用它们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无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2)了解pH的值域和溶液酸碱度的关系,会正确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pH范围一般在0~14之间

●pH﹤7 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 p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 pH = 7 中性溶液

pH﹥7 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 pH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用pH试纸。

测定方法: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

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待测液的pH。

(3)能从相关信息中了解某些植物浸出液同样可作为酸碱指示剂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例:芳芳自制指示剂的实验结果如下: 使用植物 溶液 pH 1 7 13 玫 瑰 花 粉红色 紫红色 绿 色 胡萝卜汁 红 色 红 色 红 色 三月梅花 紫 色 肉 色 黄 色 紫卷心菜 红 色 紫 色 深绿色 请回答: ①上述几种花、叶或茎的汁,不能用作酸碱指示剂的: 胡萝卜汁 。 ②针对石蕊的中间色和碱性环境中的颜色不易区分,芳芳提出“石蕊可以退休了,用紫卷心菜汁替代”的结论,你是否同意?说出你的理由。 答:同意,因为紫卷心菜汁变色明显。

1

﹙或:不同意,芳芳的研究仅能说明紫卷心菜汁变色明显,还要进一步研究其来源的经济性﹚。

五、物质的净化 1.物质的提纯

(1)能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选择除杂试剂和方法 (2)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正确地选择除去杂质的顺序 (4)能客观地评价除杂方案的优劣

●酸、碱、盐溶液中的除杂技巧:

①被提纯物与杂质所含阳离子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的阴离子不共存的阳离子,再与被提纯物中的阴离子组合出除杂质试剂。 如:Na2SO4﹙NaOH﹚:可选用稀H2SO4为除杂试剂。

KCl﹙K2SO4﹚:可选用BaCl2溶液为除杂试剂。 ②被提纯物与杂质所含阴离子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的阳离子不共存的阴离子,再与被提纯物中的阳离子组合出除杂质试剂。 如:NaCl﹙BaCl2﹚:可选用Na2SO4溶液为除杂试剂。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点:

◇应注意几个“不”: ①不能“玉石俱焚”。即: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

如:除去FeCl3溶液中的NaCl,可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 滤→洗

涤→加适量稀盐酸。 ②“不增”、“不减”。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的量。 ③不能“旧貌变新颜”。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除杂方法的优化原则:

①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②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③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实验方案的评价包括实验原理及方案的评价、实验装置的评价、实验操作的评价、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结论分析的评价等。 ◇进行评价时一般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①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严密性。 ②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操作上是否简单易行。

③从经济角度评价,是否节约试剂及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④从环保角度考虑,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30

评价实验方案是一个复杂、深刻的思维活动,要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才能评选出最佳方案。

例:要从BaCl2和NaOH混合固体中获得纯净的BaCl2,设计方案如下:

(1)方案一:将混合物溶于足量的水,过滤、蒸干。该方案不合理,原因是 BaCl2和NaOH都溶于水 。

(2)方案二:将混合物溶于足量的水,再加入适量的Cu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蒸干。该方案不合理,原因是 引入新杂质NaCl 。 (3)合理的方案是:将混合物溶于足量的水,先用适量试剂①把BaCl2

转化为含钡不溶物,过滤,再用足量试剂②将不溶物转化为BaCl2溶液,蒸干。使用试剂①和试剂②依次是 Na2CO3溶液和稀盐酸 。

2.物质的分离

初步学会使用过滤、结晶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过滤——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固体(包括:将饱和溶液与析出晶体分离);

可溶性固体和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结晶——蒸发溶剂﹙蒸发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两种 ◇从氯化钠溶液中得氯化钠固体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时,可用蒸发溶剂﹙蒸发结晶﹚的方法。 提纯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的方法。

◇从某溶液﹙此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中得到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蒸发结晶﹚方法。

从某溶液﹙此溶液中有多种溶质﹚中得到其中一种溶质,并且此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的,用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的方法;若此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则用蒸发溶剂﹙蒸发结晶﹚的方法。

◆ ◆ ◆ ◆ ◆ ◆ ◆

重要知识小结

一、根据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不同,填写下列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 :

1.金刚石和石墨: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水和过氧化氢: 分子构成不同

3.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数不同﹚ 4.生铁和钢:含碳量不同

5.冰和干冰: 宏观上:组成元素不同 微观上:分子构成不同 6.铁和铜: 宏观上:组成元素不同

微观上:构成它们的原子种类不同 7.钠原子和钠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8.硫酸和盐酸都是酸,但是前者能与BaCl2溶液反应,而后者不能:溶液中的酸根离子不同

1

9.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是碱,但是前者的溶液能与Na2CO3溶液反应,而后者不能: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不同

二、按要求填空:

1.S和S2- 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核内质子数相同 2.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3.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4.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或OH-﹚

5.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6.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 7.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

8.稀硫酸、稀盐酸与CuO、NaOH、CaCO3等物质都能反应的原因是: 稀硫酸、稀盐酸中存在氢离子﹙或H+﹚

9.O2、H2、N2在分子构成上的不同点是:原子种类不同

小结:

1.宏观:物质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 微观: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2.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

3 . 组成 元素 物质 宏观概念 一类原子 构 成 构成 原子 分子 微观概念 构成

30

化学学习方法与科学探究的有关习题

1.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多种,标准可以是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请根据所

学知识,自拟两个分类标准,对以下物质进行分类,每类至少包括3种物质﹙填化学式﹚。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红棕色、有毒﹚、水、碳。

分类标准一: ___________ 包括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类标准二: ___________ 包括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CO2、CO、CH4四种物质中,某种物质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具有

与其他3种物质不同之处(其他3种物质在这一点上则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请按要求及示例填写下表。

物质 该物质与其他三种物质不同之处 例:H2 H2组成上不含碳元素,其他三种物质均含有碳元素。

3.善于梳理化学知识,能使你头脑更聪明。以下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N2化学性质稳定——可作A 灯泡填充气 乙醇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石墨很软——可作电极 元素与人体健康 缺维生素C——易引起坏C 血病 缺钙——佝偻病或易得骨质疏松 缺碘——易甲状腺肿大

安全知识 假酒中毒——由甲醛引起 B 煤矿爆炸——由瓦斯引起 假盐中毒——由NaNO2引起 日常生活经验 食品干燥剂——常用CuO D 区别硬水与软水——常用肥皂水检验 使煤燃烧更旺——把煤做成蜂窝状 1

4.图A中的两个圆分别表示CaCO3和Na2CO3的有关信息,两圆重叠的区域

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相似点﹚,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它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请你在图下横线上填写与图B、图C中的(1)、 (2) 、(3)、 (4)处相适应的内容﹙每处只要求填一点﹚。

(1) ;(2) ;

(3) ;(4) 。 5.下图是甲、乙、丙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

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三个不同的反应中有多个共同点,请你归纳出两点:

; 。 (3)请找出其中一个反应与另外两个反应的不同之处(找出一点即可)

。 6.碳及碳的化合物在生产及人类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列各项连线正确的是

﹙ ﹚

A.反应与反应类型的连线 B.物质与性质的连线

高温煅烧碳酸钙 化合反应 木炭 有剧毒 一氧化碳燃烧 分解反应 二氧化碳 还原性 木炭还原氧化铜 置换反应 一氧化碳 可燃性 C.物质与用途的连线 D.物质与分类的连线

金刚石 作电极 碳 纯净物 活性炭 刻划玻璃 大理石 化合物 石墨 除味 二氧化碳 单质

30

7.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请回答:

(1)氮元素和氧元素所属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 (2)下列物质间均有一定的规律: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二氧化硫和

三氧化硫。请按此规律再举一例 。 (3)初中化学中有许多有趣的“化学之最”。如: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请再举一例

。 (4)化学知识中有许多的“相等”。如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等于

负价总数。请再举一例: 。 8.右图是从空气中分离氧气的示意图:

请你写出从图中所获得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信息各一条:

组成: ;

结构: ;

性质: ;

变化: 。

9.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找出一些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和物质的内在联系,对一些物质性质做出推测,这是化学学习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请你依照下表中示例的思维过程,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实验事实 规律 列举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 示例:锌、铁能与稀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镁也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酸反应产生氢气 氢气 硝酸钾、硝酸钠能溶 解于水 稀盐酸、稀硝酸能使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1

10.下图是1~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核电荷数的关系图:

试回答:

(1)一个水分子共有 个原子核、 个质子; (2)一个Mg2+ 核外共有 个电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和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通过上图你能发现哪些规律?请写出其中一个。

11.某实验小组在学习常见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两组对比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使用滴管的注意事项﹙指出一点即可﹚ ; (2)实验时分别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两种酸分别与锌混合时都有 ;

②两种酸都能使红色铁锈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 色;

③两种酸都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 色; ④分别向酚酞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液中滴加两种酸,溶液都由红 色逐渐变成 色。

(3)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小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请你与他们一起归纳两种酸化学性质相似之处﹙归纳出两点即可﹚:

① ;② 。

30

12.学好化学能使你走出认识上和生活中的许多误区,如:A.钢精锅不含钢,

而是铝制品。B.盐不等于食盐,而是一类物质的总称。请按以上表述形式再举出两例:

(1) ;

(2) 。

13.通过化学学习,同学们知道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能与CO2反应而变质,

但该反应没有明显现象。甲、乙、丙三名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一瓶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的氢氧化钠溶液﹙如右下图﹚,对此,三名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问题:怎样检验该溶液是否变质?三名同学思考后想到了不同的方案,他们将该溶液分装在三只试剂瓶中,分别进行了探究。 [设计方案]甲:取少量待测液到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 乙:将足量的盐酸直接加入到试剂瓶中。

丙:取少量待测液到试管中,滴入Ca(OH)2溶液。

[实验与事实]甲同学的试管中酚酞试液变成了红色;

乙同学的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丙同学的溶液中产生了白色浑浊。

[结论与解释]根据各自的实验事实,甲同学认为原溶液没有变质。乙同学则

认为原溶液已经变质,写出乙同学加入足量稀盐酸时发生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一定有的反应(1) ,

可能有的反应(2) 。丙同学的实验

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3) 。

以上三位同学中(4) 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5) 。

[反思与评价]乙同学的实验缺少的重要操作步骤是(6) ,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7) 。

[拓展与应用]如果确定原NaOH溶液已变质,你还能提出的另一个相关实验

问题是(8) 。

1

14.厨房内有一瓶无标签的无色溶液,经①闻气味②尝味道,初步确定其为醋

酸。取此溶液少量倒在两个杯子中,分别③加入纯碱和④一枚铁钉,两个杯子中均产生气泡,进一步证明其为醋酸。根据上述信息回答如下问题:

(1)①②与③④是分别根据物质的 、 性质来作判断。 (2)你认为③④两个实验是根据酸类的那些性质设计的?

(3)产生的气体物质从类别看,它们的区别是 。

15.由CO、CO2、H2、水蒸气四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为证明其中含CO和

H2,现设计实验装置如下图﹙无水CuSO4遇水变蓝色﹚

①装置A的目的是 。

②A、B装置的顺序是否可以对调? 。原因是

③A、E装置的顺序是否可以对调? 。原因是

④若D、E装置顺序对调,造成的后果是

⑤F是空气球,其作用是 ;

若不用F还可以 。

30

16.根据图示进行下列三组实验:

根据实验及现象,分析、比较和归纳得出的结论有哪些?请至少答出3条。

(1) ; (2) ;

(3) 。

17.已知明矾的化学式为[K2SO4·Al2(SO4)3·24H2O]是农村常用的净水剂,它

在水中离解出K+、Al3+ 和SO42-。甲同学为了探究明矾中哪种离子具有净水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一杯浑浊的水中加 少量KCl,搅拌后静置 烧杯中的水仍然浑浊 在一杯浑浊的水中加 少量Al2(SO4)3 ,搅拌烧杯中的水变澄清 后静置 在一杯浑浊的水中加 少量AlCl3,搅拌后静 AlCl3能净水 置

根据上述实验方案,你认为明矾有净水作用的离子是 ﹙写符号﹚。乙同学看到甲的方案后,认为该方案不完善,他对甲同学的方案进行了补充完善。请你把乙同学补充方案中达到的目的和所使用的试剂填入下表。

实验目的 使用的试剂

1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