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混合教学在“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中的教学成效研究

2020-10-27 来源:欧得旅游网
·工程教育前沿 ·混合教学在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中的教学成效研究

韩玉琪 胡玉佩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摘 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将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以教学实验研究确认教学成效。本文设计了将线上教育资源整合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将线下的实训教学资源与线上的开放教育资源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够完成学历教育的学习计划,又能够结合生产实践环境获得岗位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对比不同实验组学生的教学效果,并以学生学习成效、学习态度等作为指标,对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改革效果进行量化评价,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混合教学;校企共建;量化评价

一、前言

工业化时代的教学模式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传统的教育过程仅仅是“知识继承”过程。信息时代下,伴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各种突破传统学校教育模式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翻转课堂、MOOC等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将网络技术与传统教育要素融合,催生新一代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在组织方式上,从结构化的课堂教学,发展为半开放的混合式课程教学,甚至发展为完全开放的社会化课程教学。学习不再是信息记忆的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是一种人际互动、一种创造的过程。

2018年上半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890亿元,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1.72亿人。据预测,未来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保持15%左右的增速,到2024年预计突破4亿人。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常见渠道;移动终端学习方式已经开始成为人们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落脚点应是探索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满足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育改革需求,本文探索采用混合教学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挥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教学优势,研究混合教学模式下的“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教学效果。

二、研究背景

混合教学是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挥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教学优势,并利用信息技术将二者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地平线报告(2016)》指出,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将是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混合学习为“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结合”。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将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即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混合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双主体关系,师生线上线下有效交流,学生主动学习,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的重新建构。混合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一种现代教育

技术手段、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是人-技术-课堂通过学习环境的综合因素共同作用、有机融合,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线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建构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应用,从而逐渐达到深层次学习的效果。但是基于目前的研究,对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数据层面的统计与评价,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数量较少。

本文设计了将线上的开放教育资源整合到线下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将线下的实训教学资源与线上的开放教育资源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完成学历教育的学习计划,又能结合生产实践环境获得岗位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对比不同实验组学生接受此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并以学生学习成效、学习态度等作为指标,对基于混合模式的“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改革效果进行量化评价,从而为这种教学模式改革质量监控及客观评价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一)研究参与者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专业2个班学生100位,参与“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学习,通过随机分配方式,将其中一个班设置为实验组,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一个班设置为控制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通过麦可思平台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实验组回收问卷48份,控制组回收问卷47份。

(二)研究设计

本文将整门课程模块化,选择其中的“GSM系统组成及网络结构”知识模块,实验组与控制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验证的方式进行研究。

表1 研究设计表

混合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

前测Y1Y2

实验处理X1X2

后测Y3Y4

X1、X2:表示研究对象接受实验处理,X1为混合教学

【项目名称】 2015年广东省高职教育信息技术教指委教改项目立项课题“《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   究”,项目编号:XXJZW2015030。【作者简介】 韩玉琪(1983—),女,博士,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技术、光纤传感技术。

发明与创新155

·工程教育前沿 ·模式、X2为传统教学模式;Y1、Y2:表示实验处理前对实

验组和控制组实施的前测,包括“GSM网络结构知识点初测”以及“学习状态评价表”;Y3、Y4:表示实验处理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实施的后测,包括“GSM网络结构知识点测试”以及“学习状态评价表”。

(三)实验设计

本文实验组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微课为扩展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如图1。控制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

1.实验组教学环境:

以课堂教学、实训教学作为主线,以互联网作为微课课程的辅助支撑环境,开展教学。

2.实验组教学内容与手段:

1)一条主线:仍然强调课程模块内容的预设性,即基于教学大纲以教师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区别,完成模块教学;

2)一条辅线:主讲教师基于互联网通过微课方式,在线上提供围绕课程模块主题的校企共建开放教育资源,供学生结合需求主动学习;

3)主线与辅线的结合:学生通过“翻转”的方式回到线下,利用线下成熟的实训条件,辅助线上微课课程的学习,结合生产实践环境获得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弥补基于教学大纲的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实用性上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的劣势。

图1 实验组混合教学模式示意图

(四)问卷内容

本次问卷从三个方面开展调查,一是收集学生的基本数据,如班级、学号、姓名、性别等;二是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测评;三是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困难及优点进行主观阐述。课程学习效果测评,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题库加以编制,前后两份测试的题型和难度设定相同。

(五)统计分析

采用SPSS…24.0软件对“课程学习效果测评”进行分析,以“GSM网络结构知识点初测”、“GSM网络结构知识点测试”成绩作为检测变量,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及控制组在进行实验处理后的测试表现有无差异。采用图悦在线词频分析软件,对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困难及优点主观阐述进行词频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一)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

由表2显示,对于“GSM网络结构知识点初测”成绩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平均值接近,并且独立样本t检验t=0.417,显著性(双尾)=0.678远大于0.05,因此,在进行实验处理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对于“GSM网络结构知识点初测”成绩没有

156发明与创新显著差异。

表2 “GSM网络结构知识点初测”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表3 “GSM网络结构知识点测试”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由表3显示,对于“GSM网络结构知识点测试”成绩实验组的平均值远优于控制组,并且独立样本t检验t=8.201,显著性本t检验分析上差异显著,即经过混合教学模式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测试成绩显著优于控制组。对比表2,实验组学生的前后测平均数呈正增长,表示对于“GSM网络结构知识点”掌握程度朝正向改变;相反,控制组学生的前后测平均数呈负增长,表示对于“GSM网络结构知识点”掌握程度朝负向改变。

由上可知,参加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在“GSM网络结构知识点”测试的成绩较控制组高。因此,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资源相结合弥补基于教学大纲的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实用性上与实际岗位需求的脱节劣势,提升教学效果。

(二)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主观阐述词频分析

利用图悦在线词频分析软件词频统计功能对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主观阐述进行词频分析,词云图分析结果如下:

图2 混合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主观阐述词频分析

图3 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主观阐述词频分析

(双尾)小于0.05。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学生在后测得分的独立样·工程教育前沿 ·根据词频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混合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

学模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建设的线上微课资源为学生再现了实际的生产场景,结合实际生产场景回到传统课堂上进一步完成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更生动,知识结构清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互动性增强;弥补了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知识点呈现较为抽象,重理论,离生产实际距离较远的不足。但是,混合教学模式也存在额外增加作业量使得学生感觉学习负担加重、线上答疑不及时等缺点。

五、总结

混合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对传统课堂学习的新实践。混合式学习既是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兼顾了传统教学模式基于教学大纲组织教学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有效弥补基于教学大纲的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实用性上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的劣势。本文对此种教学模式的评价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今后还可以就课程差异、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实证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中信出版社,

2014.

[2] 乔纳森·伯格曼.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

教育革命[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 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前瞻分析报告.https:

//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1812171643422217.html#read.金慧,刘迪, 高玲慧,等.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 2016, 35(2):3-10.[4] 詹泽慧, 李晓华. 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

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 2009(12):1-5.

[5]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

程·教材·教法, 2014(2):58-62.

[6] 王永花.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

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3(4):73-77.

[7] 柯清超.MOOC: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课程教学[D].华南

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2010.

[8] 申汉军.自组织网络学习社区的缺点分析[J].中国现代教

育装备,2007(58):12.

[9] 彭常明.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一般结构与学习案例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10] 王颖, 张金磊, 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

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4) :67-75. [11] 王海荣, 张伟. 国外大规模开放教育资源设计理念及启

示:基于Coursera平台MOOC课程的体验研究[J]. 天津电大学报, 2013(3):32-36.

(上接第149页)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和实训机

会,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训场地和实训设施,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获得丰富的实训经验,从而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分配的过程中,学校应将实训活动穿插在理论教学中,以便确保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的一致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获得延续学习的机会,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只有将工学结合贯穿于学生发展的始终,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提升,进一步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

(四)打造一支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

除了上述内容,职业院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从而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可靠的保障[4]。首先,学校要加大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宣传力度,促使专业教师能够深刻认识到建设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其次,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培训机会,通过企业参观、专家讲座等形式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促使教师能够将先进的建筑理念带入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最后,学校可以从企业中选择优秀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即时发

现问题和不足,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改进对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质量,从而落实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完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技能素养的显著提升,从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越性,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不断加强与企业交流与合作,以便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进一步为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沈翔.探究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J].城市建筑,2019,16(17):31-32.

[2] 谭翰哲.“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合作对建筑工程技术专

业技能培养途径探析[J].学周刊,2018(21):16-17.[3] 陈文峰,孟文怡.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24):123-124.

[4] 叶琴.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完善

[J].城市建筑,2013(20):231,241.

发明与创新1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