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教育观及其启示
李 君
(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15)
摘 要:建国初期,毛泽东在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倡导改革考试制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些教育观点对当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建国初期;毛泽东;教育观;启示
一、建国以来毛泽东有关教育的论述1.指明了教育的方向,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措施。毛泽东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在当时的一段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认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努力学习,除了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界的政治思想工作,毛泽东还提出了以下措施:(1)有关部门领导和学校要努力抓好这一方面的工作。(2)政治思想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3)中学应当开设政治课。毛泽东认为只有采取这些措施,才能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才能培养无产阶级的接班人。
2.要求学生在多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并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要求学生除了“以学为主”外,还要“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又要学农、学军。”这样“学生得到了比较完全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同时,毛泽东还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主张“一切学校和学科都应当这样办,分步骤地有准备地一律下楼出院,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同工人
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工、学农、读书”,他强调: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有书本知识,还要会做工;文科学生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师生应该接触农民和工人,接触工业和农业,不然,学生毕业,用处不大。所以毛泽东强调学生“高中毕业后,先做点实际工作。单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
3.主张精简课程,改变考试方法。针对建国初期学生课程繁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毛泽东强调减轻学生的负担。“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增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同时针对“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种倾向,毛泽东认为“这是一种考八股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总之,“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1964年,毛泽东多次抨击不合理的考试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减少考试科目;提倡开卷考试,根据学生答题的创造性评分;鼓励学生淡漠考试分数,按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改变考试制度,主张从有实践经验的人中推荐选拔优秀人才上大学。
4.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毛泽东一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他说:“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也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因此,毛泽东对“整个教育制度就
收稿日期:2006—11—06
作者简介:李君(1968—),女,汉族,山东鄄城人,山东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史研究。68 继续教育研究
2007年第3期
是那样,公开去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这种状况极端不
满,对那些不片面注重分数,有创新能力的人表示极大的赞赏,“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了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在工作上就不一定就是全优”,他要求学生“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着教员的后面跑,没有主动性”。另一方面,毛泽东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和教师的满堂灌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他强烈地反对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
同时,毛泽东崇尚自学,认为通过自学才会培养学生思考、比较和创新的能力。他反复强调:“要自学,靠自己学”,并称赞自学模范萧楚女,要求学生向他学习。
二、毛泽东的上述教育观点也有其局限性。1.在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的教育。“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学院应该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不搞`四清'就不了解农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生。”这固然反映了毛泽东反对“和平演变”、反修防修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毛泽东的“左”倾思想。阶级斗争占了教育的主要方面,“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一片凋零的景象。
2.在要求学生多方面发展能力的同时,过分夸大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书是要读的,但读书多了害死人的”,“那些大学教授和大学生只会啃书本,他们一不会打仗,二不会革命,三不会做工,四不会耕田,他们的知识贫乏得很。”建国初期曾停课搞劳动,以致劳动过多,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就忽视了书本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地阻碍。
3.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中也有一些偏激的言辞。例如:“课程可以砍掉一半”;“考试可以交头接耳……,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等等。这些话有的是即兴发言,有的则是见诸文件的批示。如果不对毛泽东讲话的背景进行认真的分析,而一味照搬,机械地执行,可
能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日益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学校、教师的标准,离不开“升学率”这把尺子,评先进、发奖金、人事调动,都得拿“升学率”作硬参数。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在于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了争取好成绩,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考试次数越来越多,学习时间越来越长。这种单纯的升学模式,已使我国的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由于教育思想不端正,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教学手段陈旧,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的动力就是升学。
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然而,素质教育却像“火车进站,吼得凶,速度慢”,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
三、建国初期毛泽东的教育观点对当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管理,有效地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满足人民享受高层次教育的需要,充分提供就业的机会和条件。这是发展教育事业,纠正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基础。
2.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使学生树立多元的人才观,克服只有上大学才称得上“人才”的狭隘人才观。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考试分数不能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改正教育只注重尖子生,忽略大多数的偏颇。
3.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有突破性的进展。删减过时的、重复的、繁琐的内容,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毛泽东大力提倡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我们当今开展素质教育有不少启发和帮助。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形象化教学、导读式教学等教学法,真正把学生摆在教学主体的位置,变教师让学生学为教师帮学生学。教师应把主要精力用在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上,帮助学生学会自学和运用信息的本领。
5.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打破以单一的书面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局限。设置全面的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